<h3> 座落于四川省达州市朝阳路11号的罐头厂,始建于1958年3月。</h3><h3><br></h3><h3> 旁边的白色沱塔是达州城的历史见证。州河水冲刷了多少岁月,沱塔成为达州人文化的一种标志,成为了达州人记忆深处的眷恋!</h3><h3><br></h3><h3> 而我从军四年却在沱塔旁的罐头厂呆了近三年。这三年对我一生影响巨大而意义深远,我用“情牵罐头厂”命题书写此文不为之过!</h3> <h3>(这个图片源于网络,应该是撤地建市后的罐头总厂。不知是不是我在那里曾呆过近三年的厂子?)</h3><h3><br></h3> <p class="ql-block"> 1969年9月,参加达县与石桥交界的“收复铁山之战”结束后,我随部队下山进驻川东古镇石桥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执行中央军委“8.28”命令,各地驻军都组织干练指战员到地方去搞“三支两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因两次参战表现不错,加上“老三届”的文凭,31团副参谋长孟庆村点名要我随他去达县地区罐头厂组建军管会,整治混乱不堪的千人大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还有我们三连的余子善副连长和另外连队的一个副指导员,三个副排长。我是七人军管会中的唯一战士,既是警卫员,又是秘书。因孟参谋长可以带家属随军,因此我兼有勤务兵角色。</p> <h3>(这是我带孟参谋长儿子在厂区巨幅毛主席像前留影)</h3> <h3> 达县地区罐头厂座落于达县城郊的古塔沱山旁,是川东唯一生产红烧肉罐头和桔子罐头的专业大厂,是个国营老企业。该厂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能力省内数一数二。</h3><h3><br></h3><h3> 由于达县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武斗高发区,周围农民组成数万人的“新联司造反兵团”围城,声称要进行二次革命,攻城掠地,夺取政权。而城内以“钢厂”为首的各大厂工人则组成“钢工总”,要誓死保卫达县城。</h3><h3><br></h3><h3> 罐头厂的领导班子完全瘫痪,工厂几乎全部停产闹革命。我们进厂时,大门口的工事掩体里还有人持枪站岗。</h3> <h3> 我们在厂招待所驻扎下来后,因势利导控制局面。立即分头调查研究,各种形式的大会小会开个不停,沟通座谈,收拢人心;访贫问苦,清理环境卫生。同时充分利用原领导班子中的老党员、老干部,让他们发挥作用。千方百计组织原料,尽快恢复生产。</h3><h3><br></h3><h3> 当然,我们也下狠心清理阶级队伍,重点处理了几个利用文化大革命跳出来闹事的首要分子,该抓的抓,该捕的捕。不太严重的就借机批判教育。这样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工厂的面貌焕然一新,抓革命促生产的势头大好。</h3> <h3> 孟参谋长是山东日照人,是抗美援朝下来的老干部,威武严历,但识字不多,一张16开材料纸只能写几十个字,而且发言稿几乎都是由我起草(当然是由其授意)。</h3><h3><br></h3><h3> 老首长有喝浓茶的习惯,而且他老是用他钟爱的白搪瓷缸(上面印的红字就是献给最可爱的人),其它杯子一概不用。</h3><h3><br></h3><h3> 有一次,我见这个白搪瓷缸内布满黑色茶垢,便心血来潮用河沙擦干净,乐滋滋地将茶叶泡好后端到首长办公桌上,老首长揭开盖子准备喝茶时,一见缸内白净、漂亮,立即顺手推开,叫我去拿他的老茶缸重泡。我马上说明情况,没想到他拍案而起,声色历惧训我一顿。</h3><h3><br></h3><h3> 他说这个茶缸伴他从朝鲜战场下来二十多年,一直捨不得洗掉缸内茶药,己和它建立了深厚感情。另外,有了这层茶药,一旦无茶叶时,光用白开水他也能尝到茶叶味来。这下倒好,你好心办了坏事。吓得我一身冷汗直冒。</h3><h3><br></h3><h3> 见我这个委屈样,老首长又慈父般地利用此事心平气和,深入浅出地和我讲了许多社会知识及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件事对我震撼启发很大,而且从中获益匪浅。</h3><h3><br></h3><h3><br></h3><h3><br></h3> <h3>(这张朦胧的照片是我站在罐头厂门前的州河边拍的,但背景就是塔沱山)</h3> <h3>(以罐头厂为背景照相)</h3> <h3> 图片上的九位军人,就是驻罐头厂军管会全体成员。后排左起第一人是我,中间戴绒帽的老首长就是孟参谋长,我随孟参谋长近三年,他的言传身教曾影响了我的一生。前排右边第一人是三连余子善副连长,听说他转业后在湖北随县粮食局当局长。其它几个都各奔东西,尚无联系。</h3> <h3> 他叫黄勇,广东中山人,他也是我们军管会的人,副排长职。是一个十分精明而又坚持原则的人。我估计他不会在部队里干长,回广东后,遇上改革开放大潮,绝对是一个身家过亿的大老板。</h3> <h3> 厂里恢复生产,每个车间安排一个当兵的协助车间主任。我兼任第一车间(实罐车间)军代表。</h3> <h3> 1970年10月,罐头厂派几个先进人物参加达县地区首届“三代会”,因为是我经办的,回厂后我向他们要了这张合影照。</h3><h3><br></h3><h3> 我记得右下角的黑脸汉子叫杨明孝,是第一车间车间主任。因我曾以军代表身份协助他管理第一车间,关系尚好,印象很深,假如他还健在,如今年龄应在90岁左右。其它人就不记得名字了。左上角的那位是厂里的老秘书,他写的一手歪斜字体至今仍在我这里展现,应用了五十年。</h3> <h3>(站在古塔山,背影罐头厂)</h3> <h3> 近三年的驻军生涯,给我留下了那个年代的印记,结识了一批好朋友,古稀之年将它编写出来,不失为一段美好的回忆。</h3> <h3> 罗延全是达县地区技校中专班分配到罐头厂的优秀技工,和他一起分到厂的有好几十人。当年他和我十分投缘,虽然我俩分别五十年了,但至今仍有联系,微信往来频繁。</h3><h3><br></h3><h3> 由于他特别精明能干,又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听说后来曾干到厂长职位。这是我和罗延全1971年4月的照片。</h3> <h3>(这张照片是我1984年夏重返达县时在罗延全的宿舍床上照的)</h3> <h3> 这个老工人好象叫陈耀光。当年在厂里我和他关系较好。1971年5月8日他送我这张照片留念,不知现在么样?</h3> <h3> 好大姐叫田仕琼,她也在第一车间上班,当年的厂花。她为人十分和善,贤妻良母型。她丈夫在地区行署开小车。她特想给我介绍一个女崽并留在达县做女婿。这张相是她母子合影。</h3> <p class="ql-block"> 青年女工燕子是技校毕业的科班弟子, 也在我管的这个车间上班。她为人精明能干,机巧灵敏,能说会道,是一个很不错的姑娘。我俩一见如故,也很投缘。她能将那个时代的单身照赠我留念,弥显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说她后来从地委党校深造回厂后进入罐头厂党委,是该厂领导班子成员。以后调离罐头厂,在市医药监督局上班,直到退休。晚年长居成都,家庭美满,儿孙满堂,十分如意。</p> <h3> 这是我和几个老战友2016年4月为寻找昔日那段缠绵的思念和记忆,故地重游,再返达州城时徒步走过红旗大桥后照的半个达州城景象。</h3> <h3> 我当兵四年,在罐头厂军管会就工作了近三年。三年中,做了不少事,得到了人生十分难得的锻炼,也结交了军内外不少良师益友。值得我终身回味无穷。</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本文原创于200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16年曾载入《岁月留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19年将此文改编为本《美篇》</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纪念从军50周年回忆录选登之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