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唐卡</h5> <h3> 西藏,世界屋脊,离天最近的地方。美丽的雪域风光使我感觉与它近在咫尺;而独特的民风民俗,却又让我感觉它远在天涯。</h3> <h3> 高亢的旋律,优美的歌词,电视上蓝天白云下的布达拉宫,时时都在向我召唤。尽管山高路远,尽管空气稀薄,尽管紫外线强烈,但为了那蓝天白云,为了那神山圣水,为了那美丽的高原红,为了那磕着等身长头的藏民,更为了那不可知的神秘,我还是痛下决心,做足准备,踏上了通往西藏的旅途。</h3> <h3> 车过白色拱形的拉萨河大桥,就缓缓驶进了拉萨火车站。当我兜装抗高原反应药、肩背一包吃喝、手拉着一箱厚重的衣服、经过了44小时的旅程,走出拉萨火车站出站口时,一个不一样的火车站出现在了我的眼前。</h3> <h3> 矗立在车站广场南侧的拉萨站依山而建,斜形的楼体,坐南朝北,又窄又长的窗户,红、白两色相间。高高的穹顶上“拉萨站”三个金色大字用汉、藏双文写成,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抢眼。据说,这样的设计是采用了藏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白色,象征吉祥、宁静、纯洁;而红色,则具有特定的宗教文化内涵。而那又窄又长的窗户,主要是为了抵御西藏冬季的寒冷和风沙。</h3> <h3> 在拉萨火车站下车后,高原反应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严重,但3600多米的海拔,还是让我和所有进藏的旅客一样,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快步行走。</h3><h3> 由于受新疆两起暴力恐怖事件的影响,当时西藏的安全形势也比较紧张。车站不让拍照,广场上不让停留,并且还有武警持枪站守。</h3><h3> 广场外虽然挤满了接站的导游,但奇怪的是,所有导游的手里都没有高举着的导游旗,只是捧着一块写有××旅行团的牌子,站在广场外远远地向游客招手。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是西藏旅游局的规定,所有旅游团的导游都不允许打导游旗,原因是在西藏2008年3•14暴力恐怖事件中,曾有僧侣打着类似导游旗似的“雪山狮子旗”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果然,后来在西藏各个旅游景点上,从来没有看见过带团的导游举着导游旗。</h3> <h3> 在西藏,经幡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标志,可谓无处不见、无处不有。高山上、河流边、路口、桥头、屋顶、寺院……它们像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和一把把撑开的五彩巨伞,装饰着蓝天白云下的雪域高原,向人们展示着藏民族特有的精神风韵,也让我们看到了西藏独特的人文景观。</h3> <h3> 经幡分为五种颜色:蓝、白、红、绿、黄,它们分别象征着蓝天、白云、火焰、绿水、黄土,又蕴含着金、木、水、火、土五行文化的内涵。经幡上面印满了密密麻麻的经文,据说多是“唵嘛呢叭咪哞”的六字真言,大概意思是向神灵祈求吉祥如意、幸福平安。在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民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不停地飘动,也就等于人们在不停的诵经,不停地向神传达自己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所以,经幡成为了人与神连接的纽带。经幡所在,就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h3> <h3> 在西藏,随处可见的还有玛尼堆和玛尼石,像经幡一样,也是一种宗教信仰的标志。玛尼堆,实际上就是一些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藏民们认为具有灵气的石堆。在西藏的山间路口或“神山圣湖”,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堆堆用石块、石板垒成的玛尼堆,藏民们称之为“神堆”,不但用来祈福,还被当地人视为自己的保护神。据说,藏民们每次绕玛尼堆转行,都要向石堆上添一块石头,作为一次祈祷,也等于诵念了一遍经文。天长日久,就有了愈筑愈高的玛尼堆。</h3><h3> 玛尼石,是一种非常好看的石头。上面不但刻有经文、佛像和各种吉祥图案,而且还被涂上艳丽的色彩,好似一件件放在“天地博物馆”里的精美艺术品。据说,藏民们相信,只要把自己希冀祈祷和追求美与善的心愿铭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产生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所以,这些有灵性的石头,同样被放置在山间、路旁、渡口、湖边,以祭祀神灵,保佑平安。</h3> <h3> “五体投地”,不过是我们平时用来表示崇拜的一个形容词。但在西藏,我却真正看见了“五体投地”——这就是西藏人的“等身长头”。人的身长大约有三步长,三步就是一个“等身”。“五体投地”的等身长头,就是走三步磕一个头,而且还要两手、两膝和头全部着地。这种“五体投地”的等身长头,是西藏佛教徒们最虔诚的拜佛仪式,他们都以额头上磕出黑茧为荣。</h3><h3> 藏佛教徒们认为,拉萨就是世界的中心。到拉萨大昭寺朝佛,是他们一生的梦想,也是他们终生的愿望。据说,那些云南、四川、甘肃、青海一带的佛教徒,他们不惜散尽全部家产,一家老小,从遥远的家乡出发,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历经千水万山、不畏千苦万难,磕着三步一个的等身长头,向着自己心中的圣地拉萨进发。他们都虔诚到没有一丝的取巧。在朝圣的路上,如遇有车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就会划线或放石子作为标志,等过后再继续磕;如遇到雪山、河流等无法叩拜的地方,他们就会拿绳子丈量过去,到拉萨后,再补磕同样长度的“五体投地”的等身长头。千里万里的朝圣路,他们不是一步一步地走过来,而是用自己身体的长度一个挨着一个地丈量出来的。正如一首藏族民歌所说的那样:</h3><h3>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h3><h3>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h3><h3>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h3><h3>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h3><h3> 确实,在进藏的火车上,我就曾看到过磕着等身长头去拉萨朝圣的佛教徒们的身影,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感叹信仰力量的伟大,但对用“身体丈量土地”这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和长途跋涉去朝圣拜佛的做法,实在有点儿不敢恭维。</h3><h3><br></h3> <h3> 磕“五体投地”的等身长头,是西藏的一道独特风景。寺庙前、转经路上都有那些佛教徒们的身影。</h3><h3> 那是在布达拉宫广场前的人行道、也是佛教徒们的转经道上,两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们胸前挂着一条绿色的护身围裙,双手各套着一个护手的木板,双腿上也都套着护膝。先是站立,双手合十高高举起,口中喃喃而语,然后向前迈出一步,把合十的双手移至额前;再向前迈出一步,把合十的双手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并拢,与地面平行前伸,双膝着地,然后全身匍匐着地,额头向地面叩击。起身稍作停留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三步一个等身的“五体投地”。</h3><h3><br></h3> <h3> 在扎什伦布寺,磕等身长头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同样是“五体投地”,但我注意观察,却和布达拉宫广场前的那两个小伙子有所不同。她胸前既没有护裙,手上、腿上也没套木板和护膝。尤其是在磕完一个“五体投地”的等身长头起身稍作停留时,也不像布达拉宫广场前那两个小伙一样四下张望、谈笑风生,而是一脸的凝重。 </h3><h3> 我猜想:也许是年龄上的差异;也许是生活阅历的不同;也许她不是一位长途跋涉者;也许她还没有完成自己到大昭寺朝佛的愿望。但从两代人的表情里,我似乎看出了些许的差异。</h3><h3><br></h3> <p> 天葬,是藏民族特有的丧葬方式,就是在天葬师的帮助下将死者的尸体喂食秃鹫。在由日喀则返回拉萨途中,经过一处天葬台时,导游为我们停车后,如是说:</p><p> 在西藏,人死后要请专人将尸体运送到天葬台,并由专门的天葬师对尸体进行肢解。天葬师首先盘腿而坐焚香供神,然后击鼓吹号开始诵经。两位喇嘛则煨起一堆香树芳草通报“神鹰”(秃鹫),随着屡屡“桑烟”的升起,远近的秃鹫便会盘旋于天葬台周围。这时天葬师就开始操刀。先从尸体的脊背划开皮肉,接着在肋骨划两刀,再翻身在肚子上划两刀,然后让秃鹫自行撕食。待秃鹫将人体软组织啄食得差不多时,天葬师再次运用刀锤对关节筋络进行切割,把软骨拌上糌粑,分成小块放在一边。还要砸开头盖骨,让秃鹫过来吃掉脑壳内的软组织。当秃鹫把一具尸体吃光飞上天空后, 送葬者们都会感到十分庆幸。</p><p> 面对大家的惊讶、不解,导游解释说,藏民们之所以采用天葬,不但是因为雪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主要是因为藏民族有独特的宗教信仰。他们认为,把自己的尸体解剖后喂给被喻为天堂使者的神鹰,是一种高尚的施舍行为,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善事,可以积功德,能赎回生前的罪孽。他们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会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所以他们对生死都看得比较开,都能坦然面对死亡。就像哥哥祭奠亡弟的一首诗歌写的那样:</p><p>兄弟你走了请放心地走吧,</p><p>我会到寺庙为你点灯祝愿,</p><p>希望你早日转生返回人间,</p><p>我们又可以欢乐相聚。</p><p> 听完导游的一番话,遥望着远处的天葬台,实在是无语!内地的丧葬一般都讲入土为安,对西藏这种人死后还要被“千刀剐”的“残忍”天葬,咱实在是接受不了。最后导游还补充说,天葬仪式不允许外人观看。听着就瘆人,谁还想观看?!只是远远地对着天葬台拍了张照片。</p><p> 在西藏,除天葬外,据说还有塔葬、火葬、水葬、土葬、树葬、崖葬等。其中塔葬是最高等级的葬俗,就是将肉身经过防腐处理后,保存在金银灵塔之内受人供养,这种葬仪只有历世达赖喇嘛、班禅及少数大活佛才能享有;火葬,多用于达官贵人。也被视为一种较高贵的葬俗,普通僧人和贵族往往选择火葬,但在有的地区,普通老百姓也实行火葬;水葬,往往只用于鳏寡孤独及乞丐等地位低下的人,把他们的尸体肢解后喂鱼,所以藏民一般都不吃鱼;土葬,只用于传染病患者、罪犯或死于非命的人,是最低级的一种丧葬方式,葬后也不留痕迹,所以西藏没有坟墓。</p> <p> 在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返回八一镇途中,不时见到公路两旁的山脚下或半山腰中,有用白色涂料画成的梯子形的图案,很是奇怪。经导游解说才知道,这是藏民们画的天梯。他们认为,天梯是人死后借以升天的意象之梯。每当家中有亲人去世,臧民们就会在山崖上画一架天梯,以帮助亲人早日到达极乐世界。</p><p> 人的生老病死是永恒的自然规律。丧葬,是人生最后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也是一个人在尘世中最后的礼仪。它不但是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也体现了生者对死亡的理解。无论是天葬、塔葬、水葬……还是画天梯,西藏这些独特的丧葬习俗,都让我们了解了藏民族的宇宙观、生死观和价值观。</p><p><br></p> <h5> 蓝天白云下的布达拉宫</h5> <h5>布达拉宫南面的八一广场上,矗立着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h5> <h5>布达拉宫旁的转经老人</h5> <h5> 拉萨大昭寺</h5> <h5> 拉萨大昭寺</h5> <h5> 扎什伦布寺一角</h5> <h5> 扎什伦布寺</h5> <h5> 扎什伦布寺朝拜的藏民</h5> <h5> 扎什伦布寺旁的藏民</h5> <h5> 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h5> <h5> 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h5> <h5> 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h5> <h5> 西藏博物馆</h5> <h5> 西藏博物馆</h5> <h5>西藏博物馆中展出的毛泽东写给达赖喇嘛的信</h5> <h5> 美丽的纳木错湖</h5> <h5> 纳木错湖</h5> <h5> 南迦巴瓦峰</h5> <h5>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h5> <h5>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途中遇到的藏族小姑娘</h5> <h5>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沿岸风光</h5> <h5>海拔5036米的卡诺拉冰川,是知名电影《云水谣》和《红河谷》的拍摄地。</h5><h3></h3><h3><br></h3> <h5> 用干牛粪饼码成的院墙</h5> <h5> 卫生间两边儿的小摊儿</h5> <h5> 旅游公厕旁的收费藏民</h5> <h5>这些放养的藏香猪已经自由的跑到停车场了</h5> <h5> 藏香猪</h5> <h5> 沿途风光</h5> <h5> 沿途风光</h5> <h5> 沿途风光</h5> <h5> 沿途风光</h5> <h5> 沿途风光</h5> <h5> 沿途风光</h5> <h5> 沿途风光</h5> <h5> 沿途风光</h5> <h5> 沿途风光</h5> <h5> 沿途风光</h5> <h5> 日照金山</h5> <h5> 日照金山</h5> <h5> 日照金山</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