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在晋城市区东南大约五里处,有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落。在郁郁葱葱、苍翠挺拨的塔松遮挡下,人们几乎难以从远处看到她的身影。只有走到近前,你才会惊喜万分,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般。这个小村就是金村镇西南属村。 </h3><h1></h1> <h3> 西南属村是原铺头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现与东南属村合为一个行政村。由于它是清朝时期东乡铺头里管辖的位于西北方向最远的一个村,所以我对它饶有兴趣。</h3> <h3> 多次开车路过西南属村,很少驻足细细端详这个小村落。从去年六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走进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村子起,我又几次到村里去,慢慢了解她的历史,静静领略她的风采。</h3> <h3> 西南属村和东南属村各存有一座古庙,都是坐北朝南、一进两院,上下院之间连有高高的石阶。两座庙都在近年维修过,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给人一种盛世修庙、幽静肃穆的感觉。</h3><h3> 西南属村的古庙称为“祖师庙”,东南属村的古庙称为“三教宫”。</h3><h3> </h3> <h3> </h3><h3></h3> <h3> 这是西南属村“祖师庙”正殿(见下图)</h3> <h3> 这是东南属村“三教宫”正殿(见下图)</h3> <h3> 一、苦难的记忆:<br> 在人们的印象中,晋城是个好地方,旱涝保丰收,山高无水淹。其实在《凤台县续志》(清光绪八年,1882年修成)上有对晋城的苦难、灾害的记载。<br> 如:清高宗乾隆五十八(1793年),凤台大饥荒;<br> 清仁宗嘉庆二年(1797年),凤台县饥荒;<br> 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年),凤台大旱,饥馑严重,夏秋无收,百姓靠树皮草根度日,很多人外出逃荒;<br> 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年),凤台大灾荒,斗米千钱,人吃人,冬,大雪,屋檐上悬挂的冰棱柱长接地面;<br> 清文宗咸丰九年(1859年),夏雨雹,秋大旱,岁大饥;<br>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年),春饥荒,斗米1400文;<br></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凤台春大</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旱,小麦无收;<br></span>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凤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牛瘟流行,狼多为患;<br></span> 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年),大旱,小麦无收,秋稼难种,民大饥,斗米2500文;<br> 清德宗光绪四年(1878年),春夏无雨,大旱,斗米3600文,人相食,兼瘟疫流行,人口死亡很多;<br> 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泽州府人口流亡,鼠害稼,狼为患。<br> 特别是光绪三年至五年发生在晋城的大灾害,当代的很多晋城人都不知道,它比民国三十二年的灾害有过之而无不及。<br> 那么在西南属的祖师庙里就有一块古碑记录了当年的灾难,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这块碑位于大殿前墙东南角,碑文如下:<br> 嘗思水患九載,旱災七年,所以帝王教民耕三餘一,耕九餘三,防兇荒也。光緖元二年田收僅半,逮三年,而十收二三,瓜菜全無,歲惡及斯為大祲也。凡榆皮芋菽杆蕉子草吞咽空空。每升小米二百八十文,每斗粗糠百文,每觔麥面百文。食物如珠,田産若臭,每畆肥地千錢,瘠田全无受主。逃命男女猶赴市也。此方之人十死五六,至東西南三河之人十死八九,惟邑北人十死三四。至四年,秋收僅半。而五年又值狼鼠為災,莫可名状,可不畏哉!因銘貞珉,俾後生觸目警心,或能勤儉食用,以時以禮敦孝友而勤田□,餘一餘三之風庶免循復轍之弊,是則我輩之所賒望者也。粮事附錄,五年初夏開征,社首綜理催督,若有越限抗欠,社首具禀。試思錢粮絲毫為重,曷容玩視。社既承辦,當立規程,希計免累。一定開征時,出報暁諭,花户自投交納,各清各款,庶免有錯。一定九限,出報示期,某日徴收,照禀各户,至社親交清算,庶免有錯。一定故意延緩越限抗欠者,格外花消,其人出錢。一定嗣後為首,必以殷實公正之家通公論,勿溺一己私見妄舉,一定無室家無田産,隻身罔賴勿充。維首之任,一恐錢粮差錯,二恐藉公生事,貽患非淺。所定各條因革捐益合式為則,戒之戒之,庶可以無大濄矣。<br> 維首人<br> 郭維藩、屏<br> 郭維翰、垣<br> 郭正印、官<br> 郭正錕、鏞<br>大清光緖六年歳次庚辰新正立(1880年)<br> 住持僧 願善 玉工 劉松林</h3><h3></h3><h3></h3> <h3> 二、艰难的创业:</h3><h3> 古往今来,历史的延续就是先辈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的艰难创业史。</h3><h3> 在东南属村的“三教宫”正殿廊前墙上有一块碑记,反映了先人为长治久安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下面是碑记:</h3><h3> 栽樹培脈碑記</h3><h3> 嘗聞詩有去□□景山□□□□吉茂盛之,足壯觀聴也。余村蕞尔微區,東西南北中有缺陷,謀商地師,令缺陷者栽种栢樹以補風脈。栽樹之地土非一家之土田,而□□之風脈實合村之恩惠。今閤社公同議定,立為章程,日後風水樹株永逺不許伐砍,田地可以易移,樹株不准受擾。追思曩日,莫為之前,雖美弗彰奖,為之後,雖盛弗傳勒諸貞珉。為公而非為移原,而閤社人等共沐恩澤,是為誌。</h3><h3>祁兆 後□□(谷洞)地邉□、柳樹叁、壹根</h3><h3>馬桂林 北閣根地内栢、軟枣樹弍、壹根</h3><h3>郭天賜 □□□□□</h3><h3>翟永旺 门口地東邉栢樹壹根</h3><h3>□仁林 屋後地西邉栢樹壹根</h3><h3>張萬順 塲西邉地栢樹叁根 此樹四樹相連</h3><h3>張福亮 庙頭□南邉地□樹□根</h3><h3>大社庙门口地内栢樹、槐樹四根、壹根</h3><h3>闗帝廟院内大槐樹壹根</h3><h3>山神廟後栢、槐樹伍、壹根</h3><h3> 邑人賀時昌 撰</h3><h3>閤社公具</h3><h3> 大清道光貮拾伍年六月初一日</h3> <h3> 三、善举的彰扬:</h3><h3> 自古以来,人们的善举都会受到传扬。在西南属和东南属村的古庙中都有这样的碑记。 <br> </h3> <h3> 在西南属村古庙正殿西面的墙上有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碑记。下面为碑文:<br> 祖师庙碑记<br> 大清國山西澤州舖頭里南蜀村社西頭東西□重修玄帝廟下東西殿十四間工完<br> 祈福維首<br> 毋成秀施银伍钱<br> 郭之昇施银三钱<br>(略)<br><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乾隆十年三月初六日 立 <br></span> 玉工張子星</h3><h3> 梓匠吕仁亮</h3> <h3> 在西南属村古庙正殿东面的墙上有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记事碑。碑文如下:<br> 錄善碑<br> 吕庄里二聖頭善士張立廣施到西南蜀村大社大錢三十五千文,<br> 每年所得利息以供烏政管神駕廵逰到社貼俻花費,永遠不許虧本<br> 同阁社<br> 嘉慶拾肆年十月</h3><h1></h1> <h3> 在西南属村古庙正殿紧挨前墙的西南墙角有一立碑,是道光十年(1830年)的补修碑记,碑文如下:<br> 補修祖師廟碑記<br> 竊謂一善之微尚可錄取,而眾善之集尤宜表揚。誠以善之所在心,先有以格之,而後善之,真乃見而後作善之人,亦因之而益見。西南蜀村舊有祖師廟,創修不知何時,斯廟也,乃一鄕集善之區,四時享祀之地也。奈歴年久逺,殿宇傾頺,往來觀者莫弗欲興補葺之願,特功程浩大,究非一材一木所能為。兹有村中信士文錦毋公賈於河南濬邑適旋里,觀其殿閣殘缺,意殊惻然。於是村中父老力與之商,咸欲假毋公之力以成其功。毋公即慨然應允。敬持緑譜至濬,盡心竭力,將所捐金資扵道光拾年春季抵家。庀材鸠工,因金運支。將見傾覆者起之,黯淡者飾之。巍然、煥然,豈不甚善在 。毋公者非欲垂名金石,以炫一己之善也,葢集眾人之善以為善,其囗殆有系可淹没者。由是而眾人之善者矣。眾人之善著而毋公一人之善亦賴以彰矣。因將河南濬邑外鎮善士臺衘開陳於左<br> 勅授文林郎吏部候選知縣戊子科舉人趙光第頓首拜撰并書<br>(略)<br> 大清道光拾年歲次庚寅年巧月榖旦勒石</h3> <h3> 这块碑叙述的是道光年间西南属村毋文锦公在河南浚县做生意,进而在浚县县城为村里修庙募捐钱财的事。</h3><h3> 为这块碑撰文并书丹的是清道光八年凤台县戊子科(1828年)举人赵光第,因此这块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都较高,只是不知这位举人是原晋城县哪里人氏?也不知西南属村何等头脸的人能请到这样高品级的人物?</h3> <h3> 在东南属庙中的东耳殿的门外墙上有一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碑记,反映的是迁居霍秀村的原西南属村郭裕祯为东南属庙仗义疏财的事情。碑文如下: </h3><h3> 今有霍秀里中十甲有郭裕禎者,善人也。祖居西南蜀村,凡遇善事無不仗義杼財。昔年因東南蜀村庙内興工,願施到大銭拾伍千文以襄盛舉。凡我社友恐豈善行湮没,因勒著貞珉以垂不朽。</h3><h3> 東南蜀村</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賀景泰</span></h3><h3> 社首 祁兆、馬桂林、原錦照 等 仝立</h3><h3> 大清道光廿伍年六月</h3> <h3> 下面是东南属村今人维修记事碑(见下)</h3> <h3> 四、岁月的沉淀:</h3><h3> 经过岁月的洗礼,古人留给我们的东西已愈来愈少。</h3><h3> 走在西南属村的街道上,几缕阳光斜照在古老的墙壁上,让我们仿佛又回到悠悠的过去时代。</h3> <h3> 这是西南属村一个古老的门庭,门额上书有“持其智”三个字。</h3><h3> 这三个字出自一部失传已久的绝学《止学》,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开国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所以他对于开创唐代文化思想可谓功绩卓绝,此著作是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h3><h3> 在《止学》智卷篇有“<span style="line-height: 1.8;">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持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span></h3><h3> 古人告诫我们: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h3><h3> 看来在这个古老的村庄曾生活有智者,观其书,如闻其言,要戒于行。</h3> <h3> 这是西南属村中最古老的房子,明朝时的晋城民居建筑样式。可惜朝不保夕,无人过问。由此可见,西南属村建庄很早,不会迟于明朝。</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下面是东南属村留有的最完整的一院房子。由于拆建旧房,改建居民楼,剩余的老房子很少。从这个院的建筑风格看,应该是晚清时代(同治以后)建造的民居。</span></h3><h3></h3> 这是门额上书写的“安貞吉”三个大字。可能出自《易经·坤》中的“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告诉我们:安顺并且守持正固的行动将会是吉祥的,因为应和了大地广阔无垠的柔顺之德。<h3><br></h3> <h3> 在《晋城县志》(1999年版)的记载中,1984年,西南属有83户、330口人,有土地959亩。东南属有31户、128口人,土地364亩。</h3> <h3> 在清光绪八年编成的《凤台县续志》里村图中,可以看到,西南属村原名“西南蜀”,属铺头里管辖,而东南属原名“南蜀”,说是归霍秀里管辖。</h3> <h3> 从村落的大小、房屋的新旧、人口的多少,我们猜想,东南属村应该没有西南属村古老。</h3> <h3> 从东、西南属村留有的古碑中可知,西南属村的主要姓氏是毋、郭。东南属村的姓氏较多,有祁、马、原、郭、翟、张、贺等。</h3> <h3> 今日的西南属已非昔比,原来东、西南蜀村间的大土沟已被填平,修起了宽敞明亮的村委大院,而“快乐童年幼儿园”就建在大院的西侧。</h3> <h3> 这是快乐童年幼儿园(见下图)</h3> <h3> 在村东,也就是原东南属村,则建起一排排整齐的居民楼。而现在正建的带电梯的大产权商品住宅楼已拔地而起。</h3> <h3> 在村西,原西南属村的地方,二层居民小楼随处可见,村民借助临近市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也是勤劳致富、生财有道。</h3> <h3> 穿过岁月的秋与冬,我们已漫步春天的温暖中。朋友,如果你有空,就请到西南属村一游,这里既有怡人的风景,也有美味的小吃,她会让你流连忘返、乐在其中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