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必要性

大宇

<h3>  哈尔滨市松北区乐业镇第二中学 胡春哲</h3> <h3>  2018年女排世锦赛上,中国女排惜败意大利,无缘决赛。 面对记者采访的主教练郎平说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名言:“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明知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的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虽然比赛输了,但是郎平却以对女排精神的深刻解读,得到国人的广泛赞誉和尊敬。其实我们的女排精神正是体育精神的最好诠释。体育精神就是对以胜不骄、败不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的意志品质的总称。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意志品质,“人”才能全面成长,人生才能无往而不胜。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意志品质是否强大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和践行。</h3> <h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健康的定义划分为四个方面,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h3> <h3>  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当代青少年的健康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仍然没有很好改观的当下,青少年身心健康整体仍呈下滑态势:一次军训会操就会有多名同学晕倒;中小学生近视率持续居高不下;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抗挫折能力普遍下降……虽然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个相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但作为育人主体的学校应该担起改变现状的重任。“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民族的未来只有掌握在强者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才不会是空谈。</h3> <h3>  体育精神的培养是实践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爱国主义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他是“立德”“立言”“立行”的统一体。蓬勃的八十年代离不开“女排精神”所引领的“爱国主义”风潮的推动,赛场上的拼搏不屈彰显着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景。事实证明,这种拼搏精神与火热的改革开放相得益彰!无数热血青年会随着奥运赛场上国歌的奏响而心潮澎湃、泪流满面。这就是体育精神激发出爱国情怀的深刻写照。在学校开展的集体竞技体育项目中,一群懵懂的少年互相鼓励,同荣辱、共进退,从而生发出的集体荣誉感会使他们由对集体的关心推及到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感的初步认知。这种体验往往比空泛的说教来的更真切,更有效。</h3> <h3>  我校的校园排球联赛,就是基于这种思考的实践探索。比赛中,孩子们展示出的集体荣誉感和拼劲常常出人意外,他们的团队意识在增强,更理解和关心他人,很多孩子甚至重拾学业自信,学习状况大为改观。他们的课外兴趣点不再仅仅是手机,开始关注排球及排球以外的体育赛事,开始谈论郎平和朱婷……当正面偶像得以树立的时候,家国情怀也在悄然生长!</h3> <h3>  体育精神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最佳途径。成就“清华精神”的灵魂人物之一,民国体育教育宗师马约翰说过:“体育可以带给人勇敢,坚强,自信、进取和决心,能培养人的社会品质—— 公正、忠实、自由”。</h3> <h3>  2017年,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风靡全国。这部充满正能量的励志电影 可圈可点之处极多,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画面却是一次次失意、挫折打不倒一个一旦确立目标便勇往直前,知错能改,意志坚定的拼搏女孩。我曾经多次带着老师和孩子们重温这部经典。就是要告诉他们:即便你面对的境况很艰难,甚至了无希望,只要你坚定自己梦想,并不懈努力,胜利就在前方!</h3> <h3>  2018年10月,乐业二中“战狼”排球队参加哈尔滨市中学生排球赛的经历也是对体育精神的一次集中体验:比赛中,我们这群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面对久经沙场,镇定从容的成熟球队竟然状态全无。孩子们经历了怯场、茫然、首场完败、再败……但是她们并没有被失意打倒,在坚持中逐渐找回自己。最后的三场比赛他们情绪高昂,配合默契,连克对手。虽然从比赛排名来看没有达成既定目标,但是,这种在逆境之中坚持、调整,再去逆袭的品质却能成为她们一生的财富。我想这也许就是体育教育的真谛!</h3> <h3>  体育精神的培养是实现全面育人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奥林匹克精神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同时,最为宝贵的精神内核是健康向上,拼搏进取,永不言败。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与我们学校全面育人的目标何其相似!</h3> <h3>  因此,体育精神的塑造对全面育人而言,不可或缺。而当下的教育现实却因为“升学”刚需的存在,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还无法走出唯分数论的窘境。可是我们知道,督促孩子认真学习与未来的完美人生似乎永远也不能画上等号!我们也不再缺少高分的学霸,我们缺少的是人格健全,灵魂丰富的“人”。我们缺少的是真正的血性少年!就像当我们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入心” “入脑”正是因为我们的信仰中缺失他们一样,体育精神正是实现健全人格的必备要素。</h3> <h3>  即便单单就身体素质而言,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中国少年一代的整体身体素质已经落后于时代,我们的少年甚至不能赢得与日本少年的一次足球对抗!而身体上的羸弱往往会与心理上的软弱同行。民国体育家袁敦礼先生的“身心一元论”曾经指出,体育锻炼往往会使身心同获健康。当今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即,学校教育只有将体育精神的培养作为战略来思考和践行,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育人,才能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h3> <h3>   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是要涵养一种全新的校园生态。中小学校都可以通过集体性的竞技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来达到涵养体育精神的育人目的。体育特色学校似乎有条件做得更好,但体育特色与体育精神并不是完全等同。2月28日,有幸聆听了上海明德实验学校程红兵校长的讲座。他谈到关于体育特色学校的观点,我深表认同:所谓特色并非表象,或追求少数人参与下的荣誉获得。而应该是大多数人参与下的,能达成文化共识的精神培养。</h3><h3><br></h3> <h3>  “强健的肌肉是欢乐、活力、镇定和纯洁的源泉”让学生投入到多姿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去吧!让宝贵的体育精神的种子在每一颗年轻的心灵中萌发!让健康与青春为伴、让成长与快乐同行!给教育一块乐土,还孩子一片蓝天!</h3><h3>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