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要讲的这个小故事来自于《三十六计》这本书,是为讲解第一计“瞒天过海”而举的案例。其中的人物太史慈是三国中的一员勇将,在一次突围搬兵时用了一计,就叫做“瞒天过海”。《三国演义》书中只写了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出了重围,而没细写其用计过程,可能是为了突出勇将之勇吧。不过这个故事还是有点意思,所以写一写供大家解解闷儿。</h3><h3><br></h3><h3>我们先看看《三十六计》这本书中对“瞒天过海计”的描写。</h3><h3><br></h3><h3>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h3><h3><br></h3><h3>意思是:防备得越周密,则会导致意志的懈怠和思想的麻痹。常见的事情习以为常了则不会产生疑惑。</h3><h3><br></h3><h3>原文: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h3><h3><br></h3><h3>意思是:阴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而不是与公开的行动对立开来。</h3><h3><br></h3><h3>原文:太阳,太阴。</h3><h3><br></h3><h3>意思是: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大的阴谋。</h3> <h3>接着就讲了一个太史慈突围的案例:太史慈用计骗过了敌人、包括自己人在内的所有人。</h3> <h3>这段故事讲的是:黄巾军余党管亥率数万人包围了北海郡,向北海太守孔融要粮。孔融见敌势众,准备派人去刘备处求救,勇将太史慈领命前往。</h3> <h3>原文:昔孔融被围,太史慈将突围求救,乃带鞭弯弓,将两骑自从,各作一的持之。<br></h3><h3><br></h3><h3>意思是:昔日孔融被围,太史慈准备突围求救,于是便骑马执鞭带上弓箭,还有两人骑马跟随,每人拿着一个箭靶。</h3><h3><br></h3><h3>原文:开门出,围内外观者并骇。</h3><h3><br></h3><h3>意思是:打开城门走了出去,这时,城内的和城外的人看到这个样子都大吃一惊(感到奇怪,干什么去?!)</h3><h3><br></h3><h3>原文:慈竟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射之,射毕,还。<br></h3><h3><br></h3><h3>意思是:太史慈牵马直接走到城下的堑壕里,立好了所带的箭靶练射箭,练完了,便又回到城中(只是练练射箭,什么也没干。)</h3><h3><br></h3><h3>原文:明日复然,围下人,或起或卧。</h3><h3><br></h3><h3>意思是:第二天又照样如此,那些围城的兵,有的站那看,有的就躺在地上躺着(不那么奇怪了,不就是练射箭嘛,有什么好看的!)</h3><h3><br></h3><h3>原文:如是者再,乃无复起者。</h3><h3><br></h3><h3>意思是:照这样子又练了几天,于是再没有起来看的了(见怪不怪了,习以为常了,还不如多躺会儿呢!)</h3><h3><br></h3><h3>原文:慈遂严行蓐食,鞭马直突其围,比敌觉,则驰去数里矣。</h3><h3><br></h3><h3>意思是:太史慈见时机已到,便整好装,吃饱饭,径直突围而去。等到敌兵发觉时,早已跑出去数里了(突然间有行动了!再反应过来已经来不及了!相信了假相,真实的意图被瞒过去了———这就叫“瞒天过海”。)</h3> <h3>看了这个故事,忽然间想起了小时候,课本中“狼来了”的故事。那是教育我们要诚实,不要说谎,总说瞎话,人家就不相信你了——这是正面的教育。这小孩子只是瞒了天了,并没有过去海(被狼吃了)。而现在的玩家比那小孩子聪明多了,人家既瞒了天又过了海,不是吗?听说:有人借钱,每次都按时还钱:到时就还、到时就还,于是就认为此人可靠。再,于是,就那样了……。就像太史慈似的:我不跑、我不会跑、我真的不会跑……结果,我真的会跑!那都是骗你的,哈哈!</h3><h3><br></h3><h3>江湖险恶,谨防被“瞒天过海”。</h3><h3><br></h3><h3>再见!</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