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邹城市深入实施“邹鲁英才”人才计划<h3><br></h3><h3>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邹城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实施“邹鲁英才”计划为主抓手,切实做好人才引育聚留文章,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h3><h3></h3><h3>强化要素保障,确立人才引领发展布局</h3><h3></h3><h3>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从机构、人员、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夯实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h3><h3></h3><h3>健全领导体制。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全市人才强市和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列入抓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推动部门、镇街党委(党组)书记履行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建立实体运作的人才工作办公室,每年召开全市人才科技创新大会,围绕服务保障新旧动能转换,制定人才工作重点项目,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督导、半年考评、年终奖惩”制度,推动工作落实。</h3><h3></h3><h3>优化政策供给。出台《关于实施“邹鲁英才”计划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才科技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制定《“邹鲁英才”计划实施细则》《邹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四项重点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实施以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产业实用人才和重点专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十百千邹鲁英才”引进计划,推进以文化、教育和卫生人才培养为重点的“邹鲁英才”培养特支计划,制定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十条政策措施,形成了促进高端人才引进、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保障人才安居就业的“1+X”人才政策体系。</h3><h3></h3><h3>加大经费投入。设立6000万元人才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市政府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提高,从人才津贴、住房保障、科研经费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并以此为牵动,积极构建政府财政、用人单位、社会力量共同投入的多渠道、多层次经费投入机制,吸引各类人才到邹城创业兴业。</h3><h3></h3><h3>实施产业聚才,推动人才队伍提质增量</h3><h3></h3><h3>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邹城产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任务比较繁重。紧扣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抓好急需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着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h3><h3></h3><h3>瞄准高端引人才。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绿色化工、智能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开展“双招双引”,对开发价值特别重大的国际领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最高可给予2000万元经费资助,大力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先后引进“两院”院士9人、泰山学者8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0人、济宁市“511”人才11人。依托兖矿集团驻地优势,采取地矿合作、“周末工程师”等形式,柔性引进100余名企业急需人才,定期到邹作技术指导,开展项目合作。</h3><h3></h3><h3>拓宽渠道揽人才。在上海交大零号湾科创产业园成立邹城市“双招双引”工作站,抽调相关部门、镇街人员轮流值班,已举办高层次人才洽谈会1次。连续6年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先后引进文化旅游、城市规划建设等重点领域硕士研究生603人。开展“邹城—校园招聘直通车”活动,组织本地企业走进高校,招引重点专业毕业生。开展在外邹城籍青年博士归巢行动,举办“邹鲁英才·青年博士故乡行”活动,2名博士与相关镇、企业达成合作。为加大实用型人才引进力度,对填补全市空白领域的高级职称获得者或博士研究生,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方式灵活引进。</h3><h3></h3><h3>突出重点育人才。每年列支200万元民营企业家培训专项资金,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工信部电子五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举办工业创新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现代服务业发展等专题培训班。开设“民营企业家大讲堂”,邀请知名专家举办专题培训班30余期,培训企业家800余人次。实施青年企业家和事业单位人才双向挂职,强化实践锻炼,促进人才成长。投资4亿元建设职业教育园区,每年定向培养技能人才2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h3><h3></h3><h3>搭建载体平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h3><h3></h3><h3>人才因事业而留,事业因平台而兴。邹城市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构建涵盖源头创新、过程成长、终端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h3><h3></h3><h3>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成功打造邹城大学科技园、邹城智能装备科技园两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使邹城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具有两家国字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县级城市。其中,邹城大学科技园与清华科技园实行战略联盟,发挥“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引资引智、科技开发、人才培养、示范带动”六位一体功能,已累计入驻企业150余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在孵创业企业60余家,孵化成功率高达85%以上。</h3><h3></h3><h3>设立产业研究院。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科创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智远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山东省邹鲁农业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等6个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破解了县级缺少“创新源”的难题。截至目前,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已申报专利19项,帮助11个企业制定自动化升级改造方案,解决行业技术难题22个,开展技术培训6次,推广应用技术7个。山东科创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合作研发培育玉木耳,在产业化推广培育后,不到一年时间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实现“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的目标。创建企业研发平台。积极扶持企业创办研发平台,持续推进规上工业企业产学研合作全覆盖,引导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2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天津大学、黑龙江大学邹城技术转移中心、山东大学圣琪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相继建成投用。目前,邹城市共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服务平台18家、企业创新创业平台48家,为各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舞台。</h3><h3></h3><h3>提升服务效能,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h3><h3></h3><h3>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只有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努力创造优良环境,才能让优秀人才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h3><h3></h3><h3>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实施“人才绿卡”制度,为到邹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颁发绿卡,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国家、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的产业型领军人才,成立服务专班,全程负责协助办理项目落地、建设、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事务。规划建设人才科技广场,提供人才就业、交流、服务、社会中介、创新创业孵化等服务。成立企业人才工作联盟,每季确定1个主题活动,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员工培训等专业服务。组建科技金融创新联盟,每年列支不低于2000万元,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h3><h3></h3><h3>营造周到舒心的生活环境。开展暖心行动,为人才提供家属随迁、子女入学就业、医疗等各类服务,累计向各类人才提供公租房887套,定期组织开展专家人才走访慰问、健康查体等活动,积极推进高端人才公寓建设,解决了人才后顾之忧。举办高层次人才座谈会、青年人才论坛、联谊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人才满意度,促进优秀人才扎根邹城、建功立业。</h3><h3></h3><h3>营造爱才敬才的人文环境。健全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定期与人才谈心谈话,了解其工作、生活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集中宣传报道优秀人才事迹。每年评选表彰“邹鲁英才”,对全市重点领域人才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全市营造了重才敬才的浓厚氛围。</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