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无锡之五~西施与大坊桥

林康达

<h3>说明;此系列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有些是直接摘抄。传统的无锡己成为过去,现在的无锡完全是移植来的。每个城市都有她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说,这是城市之魂。无锡之魂正在丢失,此系列就是简单和系统地介绍一下无锡之魂,留给新无锡人,特别是为数不多的老无锡后代。 西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有“沉鱼”之貌,自古至今有关她死的传说很多。目前所见到的记述西施之死最早的文字资料是墨子的《亲士篇》,内有“西施之沈,其美也。”(“沈”和“沉”古文互通) 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墨子所处年代为吴亡(公元前473年)后不多时间,所述应该比“泛舟五湖”的传说更为可信。但是墨子在这里只是告诉我们西施是沉水而死,并没有告诉我们西施是“被”沉还是自沉而亡。 邻近后宅镇的望虞河漕湖以西二公里处有称三叹荡的开阔段,现地图上标省滩荡,三叹和省滩吴语发音相似。《梅里志》云:相传西子自沉于此,范蠡望之而三叹,其西南的红豆树港口水中有西施墩。《梅里志》载:西施墩省滩红豆树港口芦墩是也,三叹荡东南的水域叫王宫荡,王宫荡再向东北二里许有一湖叫漕湖(当地人称蠡湖)。漕湖和王宫荡之间的西侧滩上古有西施庄。</h3> <h3>三叹荡</h3> <h3> 唐陆光微《吴地记》曰:范蠡献西施于吴,故有是庄。范蠡买通夫差身边的权臣伯嚭,并经夫差首肯在漕湖边亲自建造了这个庄院,当时应称吴王行宫(附近有王宫荡可佐证,具体位置未得到实物考证)。 范蠡此举可谓一箭三雕:其一,对外称吴王的行宫,制造假象向夫差示好,以此来讨好、麻痹夫差,实施其韬光养晦、积聚力量、伺机报仇雪耻的计划。其二,对内培训越女,是利用美色报仇雪耻的桥头堡。西施起初是一名十四五岁文化不多的普通农家浣纱少女,要去完成辱身报国的任务,为了提升才能和气质,就必须参加培训,学习琴、棋、书、画、歌舞、宫廷礼仪和吴语等。最好的办法是去当地,西施庄是最理想之地。(史载越女培训的地方共有两处,除西施庄外,另一处就是会稽城外的“美人宫”,史载越女培训共历时两年多,先在“美人宫”,后去西施庄,在西施庄的时间应更长。)其更深远的意图还在于:打着营造吴王行宫的幌子,范蠡兴师动众大规模疏浚望虞河和漕湖就有了更理想的借口,为将来进攻吴国预先做铺垫。16年后就是这条蠡河成为越军攻吴的重要进兵通道,蠡湖则是当时越军锚泊战船和登陆的地方。 其后在范蠡和伯嚭的安排下,吴王夫差在这里“遇见”了天仙般的西施和郑旦,并被她俩的美貌和聪明伶俐所征服,从此吴王夫差耽于美色走上了不归路。 西施进入吴宫后,与吴王夫差曾多次重返西施庄。因西施喜欢麋鹿,夫差特地为她在附近建造了麋鹿苑(现存麋城桥和麋城庙遗址),与不远处吴王早些年修建的鸭城(现存鸭城桥)互为姐妹园。 西施名夷光,出生于越国旧都诸暨苎萝村西一个普通施姓农家,靠父亲卖柴、母亲浣纱为生。她家境贫寒但天生丽质,十几岁就被选中去吴宫,受命辱身报国的任务。西施在吴共约14年,其间没有回过越国。一日夫妻百日恩,在吴王夫差的百般宠爱下,西施对夫差即使没有真感情也有感动之情。更何况史载夫差相貌英俊,正值青春年少的西施没有理由讨厌夫差,日久生情的可能也是很大的。 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最后被范蠡指挥的越军围困在阳山上,因向越王求和不成而自刎身亡。阳山被攻陷时,越军并没有发现西施,西施也没有主动去找越军,而是趁着夜色,在混乱中自己设法逃离了现场。西施离开阳山后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就是西施庄,因阳山离西施庄并不太远,而且道路她很熟悉,有她昔日美好的回忆。 离开阳山的西施,周边萦绕着吴越两军激战时的喊杀声,战争惨烈的场面仍浮现在她眼前,她胆战心惊,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天亮时终于来到了她熟悉的西施庄。然而此时的西施庄早已没有了昔日的歌舞升平,迎接她的是死一样的沉寂。往日里她前呼后拥,此时却形影相吊,顿感失落悲凉。加之乡人看到她都掩鼻而过,骂她是祸国殃民的狐狸精,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大王不在了,何处能安身? 傍晚,在朦胧夜色中西施不由自主地走出庄院,沿着望虞河向南朝故乡方向走去,走着走着西施来到了三叹荡边,此时的她又饿又累,身心极度疲惫,已无力继续向前,她抬头望天,可黑沉沉的夜幕笼罩着大地,再看前面是一片茫茫湖水,没有一点生机。已离开故乡整整14年,故乡人会怎样对她?爱他的大王已经不在世上了,自己正是伤害大王的元凶,西施深深地陷入了矛盾和绝望之中,纵身跳入了冰凉的湖水……这既是命运,也是报国、洁身最好的归宿。 天亮后,有人发现了湖边一只绣鞋,顺着水流在不远处的芦苇墩上发现了西施的尸体,由附近村上好心人带头,众人动手把西施就地安葬在三叹荡旁的芦苇墩上。后范蠡闻讯赶来,他在西施墓前久久伫立,叹惜不已……。 光阴似箭,两千多年过去了,有关西施之死留下了许多传说,而西施就长眠在这年年生发的芦苇墩里。</h3> <h3>西施画像</h3> <h3>座落在蠡堤上的范蠡铜象</h3> <h3>  西施庄原址东北1000米处就是大坊桥镇。在元朝王仁辅所编纂的《无锡县志》里。属泰伯乡三十三都第二保。解放前大坊桥一直是同东亭、梅村、荡口、甘露一样的建制镇。 大坊桥原是个有名的古镇,是水乡的交通要道。大坊桥的市河应是公元前495年—前487年,夫差所挖“吴古故水道”的一小段,处于河网的节点,70年代以前,江南还是以水运为主,水运的发达为这里带来了人气,久而久之,这里便商贾聚集,渐成街市,商铺林立,热闹异常,成为无锡东乡一个小有名气的水乡小镇。街道西侧原有的钱氏德裕堂,陈氏荣德堂、宠裕堂,汪氏桂花厅,邹氏大宅院等颇具规模,并不比周庄的大宅差。我20--24岁的黄金岁月在那里渡过。她是后宅的边镇,鸿声并入后同属鸿山镇。</h3> <h3>以前繁华的大坊桥沒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是七八年前的资料,己破败得不成样子,过去街道上有天棚,不怕雨淋日晒。</h3> <h3>右边原来有码头,店铺,街道很窄,顶上有天棚,所以说剩半条街,真实情况是只留下了一点点影子,两头的全没了,就是留下的左边中间段,里边才是正气大宅,全拆了。店铺房都是没收自当地乡绅和小商贩,归房管所管,后来落实政策交还了一小部分。</h3> <h3>这是沙场,乡镇企业兴起时这里是船厂,造的就是图上的那种船。</h3> <h3>最早的大坊桥是和清名桥差不多的单孔石拱桥,这是70年代重修当时流行的双曲拱桥,明显质量不行己塌了,只剩桥墩诉说着曾经的辉煌。</h3> <p class="ql-block">  镇南500米吴古故水道与蠡河相交处现称大桥角,即古麋城桥位置(2400多年前麋鹿苑应就在西边,因向西500多米就是西施庄原址)。《宏治邑志》注:“麋城桥与长洲(苏州)分界。创建年代无考。今遗址相传前明富民虞宗范所建。桥跨三岸,鼎足三环,工程甚巨,俗呼大桥角。”元王仁辅《无锡县志》云:“麋城桥在州东南泰伯乡”。史载桥名不一。一曰:麋城桥。一曰:盛桥。俗称大桥角。桥成,沟通长洲无锡,使行人免于舟渡之苦。桥何时圮,无从考证。望虞河水利工程施工之际,于大桥角东营建大桥角新桥,桥宽。9米,长170米。一桥飞架,造福南北。在80年代前蠡河(望虞河)上除了望亭水闸和铁路桥外沒有其他桥梁,过河都靠渡船。但古时有三座桥梁,即阿奶渡桥、新桥、麋城桥。后历经沧桑,均已废圮,使得蠡河30余里无桥梁。(这里说明一下,望虞河是指苏州望亭至常熟虞山,实际过虞山直达长江,是五十年代就开始搞的水利工程,早期是肩挑人扛,纯体力且基本上是义务劳动,只在生产队记一点工分。近期才使用大型机械。。河道宽了,但沿线的湖泊小了,而蠡河是指太湖至巢湖段。因范蠡所开拓而得名。)我摸到过桥墩,如麋城桥河中的桥墩水浅的时候人站在上面可露头,里边的河蚌又大又肥。我之所以对这一带熟悉,是我当过渔业大队的游泳教练,(与郭兴褔连队退伍的杜班长一起教习武装泅渡,他理论比我强,游技沒我精。)而渔业大队就座落在西施庄原址上。(根据古籍推论未考证)那时西施墩还在。在三叹荡中间有一深潭,民兵们好玩向潭里扔了个自制土炸药包,炸晕了一大群鱼,其中一条扁鱼7斤多。后来从地质部门透出的消息知道,地下有一条比蠡河宽几十倍同走向的暗河,那个深潭是明暗河的连通处。90年代农村饮水改造,在后宅开深井办水厂碰到了暗河边,(距蠡河5公里)引起了喷沙,几天就喷成了沙山,后来怎么堵住的不知道,井是肯定废了,得出的结论是后宅地区挖井深度不能超过60米。所以水厂最后黄了。 传说跨三岸的麋城桥毁于清未,当时大桥角有个名人叫吕宗美,犯了事被拘捕押解去县衙的途中过此桥,高念“我若能回则桥安,不回则桥坍”,麋城桥应声而坍。 大桥角还是清兵与太平军展开激烈战斗的古战场。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九日(1860年)李秀成指挥苏州水陆十万将士从黄埭出发进军大桥角,与清淮军守兵展开殊死争夺战。双方各动用战舰火炮。太平军陆军搭浮桥,冒死冲锋,填草于沟,填尸于壕,壮烈奋进。在太平军即将收复大桥角时,李鹤章率12个营的援兵赶到,清一色洋枪洋炮,火力猛烈。太平军的炮船和陆军只得连夜退回黄埭。</p> <h3>  此战的记录牌刻,当地人对太平军是很不感冒的,称他们为长毛,里边有许多红眉毛绿眼睛的洋人,信耶稣不要祖宗,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与淮军你来我往几年爭斗,几乎把当地搞成了焦土。当地的魚民也信耶稣,所以也得到了网船鬼的雅号。 90年代终于结速了近代蠡河无桥的历史,在麋城桥东半边造了大桥角桥,此桥为豆腐渣工程,造成了危桥只能通行小车,两边的引桥路也坑坑洼洼,特别无锡面路基沉了全是烂泥,群众反影无卵用,不知那位智慧工作人员,雨天后无锡县委书记陆得胜从苏州参观回锡,引他走了这条路,小车窝在了烂泥浆里,大骂后三天动工,一星期就修好了引桥,当然桥就沒那么简单了,苏州方不肯出资,(蠡河上桥梁除国家工程外,其它基本上是无锡独资,苏州人抠门是出名的。)直到最近几年才重修完工。</h3> <h3>麋城桥(大桥角)及文中各地名的位置关系。</h3> <h3>大桥角老桥</h3> <h3>大桥角新桥</h3> <h3>泊读河漕湖入口处,</h3> <h3>70年代初,大坊桥市河东边建有粮库,13只砖圆塔粮仓今天依然耸立着。</h3> <h3>剩下的半条老街还保留着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传统风貌,远处左边是王宫荡,中间是三叹荡。</h3> <h3>  在晒滿月光的晚上,我们几个小年轻在当地几个老人自家的亲水平台上,围着老人听他说聊斋,讲今古,多么温馨惬意的画面啊!我在坊桥那几年,除了冬天,几乎每天下水游泳,从镇上至大桥角一个来回需一个多小时。</h3> <h3>现在沿河的房屋码头己拆除种了树木,街镇己日渐日微只剩几个老人留守,远处就是与蠡河交汇的大桥角。</h3> <h3>10年前大坊桥的田园风貌,其实此时己无农田,只是为休闲歺饮业服务的果园等观光农业。</h3> <h3>  此外附近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地名,其中月台上和南花园南北相邻,在傍经过的蠡河支河道在南花园南边向东拐了90度,500米后又180度回头,中间就相隔十几米,这五百剩十几米的土垅称龙头上,上面全是无主荒坟,也无人上去耕种。有次我们几个小年轻摇小木船经过,看着明可直通蠡河长滿水草的十几米浅河道,决定下水把空木船硬拽过去,不想淤泥下布滿犬牙尖石,结果化了几倍于兜圈子的力气。回家老人得知后说:“沒出事己属大幸。”可就是不肯说出原因,所以至今不知何故。90年代疏浚那段河道,挖出了大量太湖石。前几年知道,龙头上两边的河道成了无人管的野池塘,是垂钓的好去处。 上文讲过后宅名称的由来,这里再向前推几代《咸淳毘陵志》载:“元有天下,邹瑾始自华庄徙地(徐塘)。瑾五子。震、復、鼎、益、巽。孙十八。骥、骧、骍、骃、驯、骏、骕、骅、骢、骐等。名皆为马旁。时称徐塘十八马。或仕或隐,一门才盛。至明正嘉时,曾孙邹望,富甲吴中,宅第庄丽。未几荒废殆尽。”邹康侯也出于此系,南花园,月台街,香花桥等到底是谁建己无从查考,而邹康侯在后宅东街建“侯宅”,南花园在徐塘北面在“侯宅”南面,从位置上看应为邹康侯所建,而龙头上正好将徐塘隔断,或许这里有讲究。康侯后人邹明良虽贵为兵部司务却无嗣又客死他乡,邹家这一支也只能皇帝下诏,赐邹明良过姓外甥邹姓,接邹家香火,徐塘邹家大起大落,过去注重风水,少扬公另在西街筑新宅也必定有他的道理,也只有邹家后人知道了。</h3> <h3>徐塘桥、南花园、月台上都早己是普通的小自然村,现在连小自然村的痕迹也消失了。</h3> <h3>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18岁时,与大周后娥皇结为伉俪,25岁继位,封为国主,并立娥皇为国后。大周后何方人氏?《十国春秋》卷十八《列传》:“昭惠国后周氏,小字娥皇。十九岁归皇宫。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李煜前期的许多诗词是为大周后而作,可见,大周后的美貌、才华深得李煜欣赏,也影响着他前期的诗词风格。 作为南唐后主的李煜,生不逢时,在继位国主后的第三年(公元964年),南唐和吴越关系日益紧张,他携爱妻大周后悄悄来到当时南唐和吴越对阵的前线――鸿山镇,巡视慰问前方将士。不曾想,大周后水土不服,途中得病,又闻次子仲宣突然夭折,悲痛更甚,没过几天就去世了,由于征途遥远,于是就近安葬在鸿山。又由于当时国事维艰,敌兵重压,为了不影响将士的斗志和士气,李煜忍着心中丧子丧妻之痛,将国后之死说成爱妃之死,将娥皇墩说成金娥墩,掩人耳目并封锁实情,以免原本岌岌可危的南唐天下更加为之震惊和悲恸,以致敌军乘虚入侵……金娥墩由此而来。  风雨飘摇的政局、四面楚歌的对垒、中年丧子的切肤之痛、兵荒马乱的丧妻之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李煜当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清代袁枚《子不语卷二十三》记载:金娥墩在无锡县城东南六十里,故南唐李煜妃墓地。娥能工词翰,进忠言,煜甚爱之。越数年,煜发兵晋陵,挈娥同行,遇吴越王兵,不得进,娥适死,因葬于此。乾隆初年,居民耕地得砖,上篆四字云:唐王宝印。 《泰伯梅里志》记载:金娥墩在泰伯乡杨墓西南。南唐李煜妃墓也。娥能词翰,进忠言,煜甚宠之。年二十一从煜东会吴越王,道死,因葬于此。其封砖皆刻唐王宝印。  1959年的《无锡大事记》也基本确定:7月20日,在无锡县后宅公社金娥墩发现南唐后主李煜的爱姬金娥墓葬。当地老人记忆,该墓颇有规模,有石人石马石牌坊,墓前杉林一片,阴森森然。</h3> <h3>金娥墩现状,石人石马石牌坊早己在文革中毁去,古杉林和土墩也在以粮为纲中挖得就剩这么一点点。</h3> <h3>  后宅还有“飞熊将军”一说,有关史料记载,唐代一邹姓名将因立下赫然军功,受封“飞熊将军”。不知什么缘故,飞熊将军看中了这块三水汇聚的风水宝地,在此大兴土木,营造宅院。自诩是皇家之后裔,故称为“后宅”。我务农的洗马巷、洗马池就与这传说有关。 前后的后是简化字,以前为“後”,古文之后专指“国后”、“王后”、“后妃”。千百年来,“后宅”从没有写成过“後宅”,因此后宅名字起原就有了“二后”说。这就有点尴尬了,东边西施墩西边金娥墩,不就二座阴宅吗?后宅人不喜欢了,却恰恰离真实最近。 顺便说一下,我大妹高中毕业后就去了金娥墩插队落户,小妹初中毕业后去了那里的小农场,并都在那里遇到了同是插青的人生伴侣。我老丈人当过金娥墩小学的校长,80年代还发生过小学老师金娥为爱殉情的故事,不在此系列范围就不多讲了。 《邹氏家乘》载:“明初徐塘十八马之子英始自后宅居于此。”如是金娥墩盛为邹姓。大坊桥邹姓也很盛,邹姓占了后宅半壁江山,名人也大多出自邹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