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4年夏父亲朱振荣和母亲李君留影。</p> <p class="ql-block"> 父 亲 </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朱振荣,1922年6月6日出生在苏北农村,兄妹三人一个哥哥一个妹妹。1940年18岁的父亲报名参加了八路军,并耐心说服大伯母同意让大伯父出来为八路军烧饭,(解放后大伯父在淮阴地委党校食堂工作,1971年60岁时病故),父亲还动员当时才15岁的小姑做军鞋支前,小姑对革命事业充满热情加上父亲影响,积极投身抗日支前工作,18岁时就加入了共产党,一直在庄上做妇女工作,1984年51岁时病故。父亲随八路军转战南北浴血奋战,直到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p><p class="ql-block"> 全国解放后,1955年父亲部队转业,组织上安排他在南京省交通厅工作,当时父亲向组织上提出申请说:我想去省交通厅的一个下属单位——江苏淮安市(当时的淮阴地区)省淮汽公司工作,那儿离我老家近,因为老家农村的母亲健在。组织上批准了父亲的申请,我们全家由部队大院来到了江苏淮安市。 </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省淮汽集团工作期间,历任人事科长、工会主席、车队书记、大修厂书记等职。1981年离休享受县处级待遇,部分享受地市级生活待遇,1996年病故享年74岁。 </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到大非常敬佩我的父亲,第一敬佩父亲胸怀宽阔目光远大,他十几岁能舍小家为大家,参加八路军杀鬼子,面对恶劣环境,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抗战胜利。听母亲说当年庄上参加抗战的人不少,但坚持到抗战最后胜利的仅父亲一个人。第二敬佩父亲重事业讲原则。父亲常说对待革命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讨价还价,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到哪就到哪,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部队转业后无论在本地还是在外地工作,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第三,敬佩父亲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到地方几十年来父亲基本上都是单位一把手,他几乎没有业余时间,每天回来都很晚,经常刚端起碗就有人来找他,谈什么问题的都有,以前虽然整体生活水平较低,但也经常有人送东西到我们家,父亲不仅不收还要批评几句。父亲一生没有一套像样的家具,父母去世后,留下的全部遗产就是一套几十平米的房子。第四敬偑父亲爱家爱孩子,虽然工作繁忙顾及不了家,但他心里始终有我们这个家,我曾听母亲说过,庄上的人每当提到父亲时不仅夸他能干,而且还夸他长的好高大白净,但他从没嫌弃过母亲,和父亲一起转业的人,有的早就和糟糠之妻离了婚。父亲不仅对母亲好,而且很爱子女,他很重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培养我们要有好的品德和好的行为习惯,我记得我们小时候父亲让母亲在家里墙上贴上小红旗,谁学习进步了和主动帮助母亲做家务,以及在外面做了好事了,就给谁贴上一面小红旗。父亲善于鼓励我们,特别是表扬我们时会抚摸着我们的头,我们感到特别温暖,如谁做错了事情,父亲都会严厉的批评,父亲说同样的错误绝不允许犯第二次,但他从来没有打过我们,我们很尊敬他又很喜欢他。 </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父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 母 亲 </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李君1921年2月5日生,她家与父亲家是邻庄,从小与父亲相识。外祖父上过私塾是庄上的文化人,外祖父和外祖母去世都很早。母亲也是兄妹三人,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哥哥即我的大舅思想进步,虽没参加八路军,但他从事革命工作较早,我父亲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与大舅的影响有关。全国刚解放时,大舅已当乡长,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庄上老人们说起大舅很是惋惜。 </p><p class="ql-block"> 母亲从小到大体弱多病,结婚后仍是如此,经常卧病在床,但她对结婚后就投身革命的父亲,任何时候都很支持,她拖着病体先后生育了六个子女,非常的艰辛,但她仍然坚强地活到四世同堂,她是在子女们为她在大酒店举办了80寿辰后的第二年病逝的。 </p><p class="ql-block"> 母亲之所以能坚强活到81岁,我认为一是母亲对父亲深深的爱,二是母亲非常爱子女,这是母亲生活的全部。母亲虽没上过学,但她有思想很自尊,比较爱动脑筋悟性好,很小的时候没有人教,母亲自己就能琢磨裁剪出简单的衣裤。解放后随军在父亲部队的服装厂工作,后来还是因为身体不好,经常卧病在床子女又多,只好接受父亲的劝说,不再工作。我记得父亲曾对我们说过,对于这个家庭,你们的母亲贡献最大,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你们的母亲! </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很平凡很自律,她平时不仅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品行要求更严。我们兄妹六人,我老四,三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记得弟弟刚上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后在学校操场上玩,捡到一小团玻璃丝,丢失者听说了找到我们家,当时弟弟在外面玩还没有回家,母亲误认为弟弟拿了人家的东西,当时一个踉跄差点晕倒,后来事情搞清楚后母亲再次提醒我们捡到东西交给老师,不是自已的东西一根针都不能要。我们兄妹小时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里来客人有点惧生,不善于招呼人,为此母亲很气恼,说我们不懂礼貌,没有素养,在母亲经常的教育下,后来有所改进。母亲不管对家人还是邻居都很真诚关心。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母亲都让我们吃饱穿暖,只是在60年代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老家常有亲戚、邻居来我们家,在饭桌上母亲常会用眼神示意我们吃菜时注意谦让。在五、六十年代老家来的人基本上都是寻求帮助的,有的是家里盖房子差点钱,有的是家里人生病住院需要钱等等,虽然父亲工资不低,但我们家人口多并不富裕,母亲常说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能帮就帮人家一把,母亲从来不让亲戚邻居空手而归。我们兄妹如生病或是碰到一点什么事情对母亲来说都是大事,她会焦虑的寝食难安,后来我们都成家了,母亲操的心更多,不仅为我们还为她的第三代、第四代操心,也正因为母亲的操心,家里家外都很和谐,母亲在世时,我们家是四代29个人,逢年过节时经常相聚,从未发生不和谐现象,母亲一辈子没和父亲吵过架,没有打过我们,更没和别人吵过架,邻里关系很融洽,她经常帮助别人,接济别人,我记得1964年母亲还被街道居委会评为教育子女模范家长的代表,出席市里在当时最大的礼堂人民剧场召开的表彰大会。 </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