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出自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大意是:</p><p><br></p><p>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半丝半缕,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p><p>每一粒粮食,都经历过春耕,秋收,冬藏。从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收割再到去皮,包装,运输,这其中需要繁杂的人工,凝聚着几多汗水,几多辛劳,几多无可预计的风险。</p><p><br></p><p>当我们喝着香甜可口的米粥,当我们吃着松软洁白的馒头,当我们叫嚷着嫌弃这糟蹋那,似乎一切饭菜不符合口味的时候,你可知道,饭桌上的这一切来的多么不易?当你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将一包包白白的馒头饼子扔到垃圾桶,你可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忍饥挨饿,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p><p><br></p><p>当你将一大桌子饭菜只是象征性的夹了几筷子,然后毫无疼惜地扬长而去,你可知道,你不仅仅丢掉的是粮食,更是丢掉了咱老百姓的做人之本,丢掉了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立国之本。</p><p><br></p> <p>儿时正逢文革初期,就餐前必须衣帽整齐地站在门口的毛主席像前举起右手,背诵毛主席语录。</p><p><br></p><p>还记得那次去姥姥家,由于舅舅是村支书,他对孩子们这方面的教育尤为严格。舅舅家最小的表弟,也就刚上一年级的样子,每餐前他都不能完整的背诵一段语录,这样,他就经常不能按时坐下来吃饭,总是站着哭鼻子,等舅舅走了,舅妈就将偷偷藏起的饭菜端出来,边拿筷子边告诉儿子:快点吃,一会儿你爸就回来了。</p><p><br></p><p>那时,虽然我们都看不惯舅舅的做法,感觉对孩子们太严格太苛刻。可是现在看来,我感觉那是对领袖的敬仰和爱戴,是对一饭一粥的感恩。更是感恩于农夫的辛勤劳作,感恩于天地万物的滋养与馈赠。</p><p><br></p><p><br></p><p><br></p><p><br></p><p><br></p> <p>曾看到过一则央视公益广告,画面上的一家酒店里,一伙人推杯换盏之后,丢掉身后的一大桌子山珍海味扬长而去。这时,走进来一中年男子,坐下津津有味地吃起剩菜剩饭。在场的酒店工作人员露出鄙视与不屑,当中年男人吃饱后,不慌不忙地从布兜里掏出几张百元大钞塞进门口的捐款箱时,画面立刻温馨起来,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笔直站立,目送着这位令人敬仰的中年人离开酒店。自始而终没有一句对白,而我感觉此时无声胜有声。</p> <p>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农村,三年自然灾害,使得颗粒无收。人们为了生存,什么东西都用来填肚子。玉米秧,地瓜蔓,花生壳,甚至是山上的树皮都被剥的净光。村上每天都有被饿死的老人或小孩儿。什么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是多少人的梦想与期待。</p><p><br></p><p>现在农村虽然是粮食连年增产,家家户户衣食无忧,但被穷怕了的乡亲们仍然把好日子当作穷日子过。依然惜粮如命,爱粮一生,依然将辛辛苦苦打来的粮食屯积,装满仓,盛满缸。他们心里害怕,害怕哪一天又重蹈覆辙回到六零年,回到那个地里颗粒无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挨饿年代。</p><p><br></p><p>有了粮食,庄稼人的腰杆就会挺的笔直,有了粮食,过起日子就会不慌不忙,有了粮食,日子就有奔头,再苦再累也值得。</p><p><br></p><p>且不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有多辛劳,且不说汗水掉到地上碎成八瓣有多难熬,但说收获的季节,望着一仓仓白花花的花生果,摸着一粒粒金灿灿的小麦,吃着甜糯的蜂蜜罐地瓜,一年的辛苦,此时化作喜悦挂上眉梢,甜在心里。</p> <p>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其实我们的苦日子也就刚刚好转,不挨饿的年代也就短短几十载,有一些偏远地区的人们甚至还在挨饿,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p><p><br></p><p>我们没有理由浪费,没有必要挑三拣四嫌弃这嫌弃那。当你丢掉了完好无损的一粒粒粮食,丢掉了一包包饭菜,其实你就是丢掉了做人的根本,丢掉了咱老百姓的命根子。</p><p>浪费,就是犯罪。浪费,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浪费每一粒粮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