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三晋楼城俯首看,一声长啸倚栏杆。</h3><h3>振衣绝顶青云湿,酌酒危峰白日寒。</h3><h3>矗矗苍龙擎宇宙,绵绵紫气发林峦。</h3><h3>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觉世界宽。</h3><h3><br></h3><h3> 双塔凌霄是古太原八景之一,是山西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双塔也是太原市的城市标志,1985年4月15日,太原正式公布了我国第一枚市徽,图案就是由双塔、“并”字(太原的历史简称)、煤层和火焰构成的,象征着太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煤炭资源丰富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建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h3><h3> 凌霄双塔,高度分别54.76米和54.78米。古塔,最早起源于印度,是埋藏佛舍利的建筑。公元一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塔建筑进入中国。后来塔建筑逐渐中国化,在明清之际大量出现与佛教无关,而取塔如笔状、以改变文运为建塔目的的文峰塔。太原双塔即是儒佛两塔并峙,建塔原因及方位走向等又包含了道家思想,从双塔的建筑意蕴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儒释道之和的中华和谐文化。是全国砖塔规模最大,最高的砖塔,是太原市的象征。<br></h3><h3> 太原双塔并非同时而建,首先建起的是“文峰塔”。北宋初平定北汉后,赵宋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火焚水淹了存在1500年的繁华大都市晋阳古城。982年,又新建了一座城市,这也是现今太原城的前身。百废待兴,自然人才凋零,后继乏人。1599年,官僚学士们寻根究由,认为太原西北高于东南,“左痹不胜右”,所以“文明不开”、“其民挚悍”,因为“奎星”所处的方位地势较低,必须在太原城东南一带建造高塔,才能“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于是集资兴建了文峰塔。值得一提的是,建塔几年后,17世纪杰出的学者、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诞生了,而当年带头建塔的就是他的爷爷傅霖。</h3><h3> 于1608年开建的宣文塔是一座佛塔。命名为“宣文塔”,是为了纪念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据说,这位当年未得穆宗皇帝宠幸的妃子,曾拜妙峰祖师为师,并向他请教乞子求荣之法。妙峰祖师回答说:“造塔、建寺、修桥补路,能大兴这三件善事,必有上天保佑。”李太后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以做“功德”为名,拿出大量金钱资助造塔建寺。建造宣文塔的费用,也是李太后资助的。</h3><h3> 双塔两塔一线指向东南方向。《礼记》中言:“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此天地之仁气也。”“气”是道家思想的特征,双塔走向指向东南巽方,体现了古人兴文运崇尚和祈求东南之气,这也正是道家世界观的反映。</h3><h3> 1612年,宣文佛塔建成。今年恰是宣文佛塔建塔400周年,期望太原能借此契机大力宣传双塔文化,不断扩大太原双塔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也欢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太原,登上双塔,感受有着深厚底蕴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觉世界宽”的美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