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池记忆

史兆松

<h3>汤池</h3> <h3>泛黄老照片</h3> <h3>汤池记忆 听那嘹亮的歌声里,伴着威严又整齐的步伐,看月夜下蓖麻树的影子,依稀记着还有那次狼狈的紧急集合… —— 《汤池印象》 题记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泛黄老照片了。当恩成老友用微信发给我的时侯,一下吸引了我的目光。照片是在露天下拍摄的。背景为《毛泽东去安源》的巨幅画象,画象両边是伟人的両句诗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照片注明:昆明军区(汤池)通信训练大队报务学员班毕业合影留念。照片里的人物,多为十八、九岁的青年战士。我不禁为之一颤!哎呀!汤池、草甸、阳宗海,三中队,这不正是当年我们立正稍息、当兵起步和梦迴萦绕的地方吗? 照片醒目的标题,强烈的时代特征印记,思绪一下把我拉到了四十九年前的一九六九年的隆冬… “唵阳来!你们走的那个早晨,天气出奇的冷”!多年后,一位吳家庄的乡亲这样对我说。正是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那个准备打仗的年代,那个风云变幻莫测的年代,那个瞳憬着前途与未来命运的年代,我们刘官庄公社的一群青年农民——莒州子弟兵,怀揣着踌躇满志,从这里出发远征了! “哐当”,“哐当”!从高密车站,我们整整 坐了七天七夜的闷罐车! 汤池,宜良县的古镇。绿树掩映,丛丛秀竹挺立,东西一条光滑的青石板路和幽静的巷子。一家旧照象馆,一家温泉澡堂。临近万福寺的山上,长满了亚热带的仙人掌,仙人球,蓖麻树,松柏,桉树,樟树等植物。阳宗海,波光粼粼,秀丽的山水之滨。昆明军区的両个部队驻扎在这里,昆字156部队,昆字160部队。両个部队同一个大院,到了汤池,这才知道与中楼公社的战友分到了一起。我们一个公社的其他战友分配到了军区通信团——驻地在昆明北郊兰龙潭。我们160部队又称昆明军区通信训练大队,是专为军区各部队培养和输送通信专业技术人员的训练部队。 大队辖机关及三个 中队。大队长张林祥,是一位老革命,东北辽宁沈阳人,解放战争初期参军。略胖稍高的个子,威严中典型的军人。听说五五年第一次授銜就是校官,我们都很敬畏。刚到汤池时,当时还有位副政委,叫赵学良,解放战争期间参军。不久即转业同老婆孩子回山西了。主任教员徐才,也是一位大队领导,戴一幅眼镜,背稍驼,话语极少,说话较硬,有点老谋深算的样子!副大队长张明孝,中等个子,长的墩实,微胖的身材。经常讲课讲话,口才好。他也是来莒县接我们的带队干部之一,当时接我们的还有汪正富(指导员),杨宽(通信团六连连长),石常义(医助)。张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领导了!后来听说他犯了经济错误,这确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了! 我们与同年入伍的四川籍战友及军区舟桥第86团的陈继朝,(七九年参战荣立战功后任该团团长)但茂炎等湖北蒲圻的七名战友被编入通信报务三中队。中队长王国胜,东北辽宁人,瘦削的脸庞,大大的眼睛,一位很棒的军事干部。对兵要求极严格,对我们练习收发报的要领姿式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训话,记得有一次还发了火!在威严中透出军人的直率脾气,后来他在后勤处长位置上转业。指导员李步智,瘦瘦的身板,也是东北辽宁人。话语幽默温和,有种儒雅文弱书生的感觉。副政指兼团支部书记赵明生,云南鹤庆人,微有驼背,眯着眼,正是打兰球的好身材。记得他与教官肖文祥,张捷生,兰球打的特别好。每次部队与阳宗海电厂、学校,可保,凤鸣煤矿等单位比赛,他们都是主力队员,我们常常围坐在球场边为他们喝彩助威。当时还有付中队长刘昆,大理下关的,人很帅气,带兵也很严格,看不惯的就开训。我十几年前去大理下关参加一个会,在汽车客运总站门口巧遇到他,他正检查旅客有无携带枪支刀具等。他乡遇故知,我们很是惊喜。我这才知道他已转业,在地方从事保卫工作,我因公务赶车,他也正忙。问候寒喧了几句,便匆匆离别。 当时,还有几位排长,一是我们的排长吴克君,高高的个子,一九六五年参军,湖北人。据说当时因在广播电台支左离不开,由我们同年入伍的克友兄代理排长,参军前他已是老高中生,在战友中有较高的威望。记得一九七○年六七月份他组织率领我们从汤池搬家到昆明北郊兰龙潭,与军区通信团住在同一个营区,任务完成的很好,受到领导和上下赞誉。坚定执着的步伐里必然有着辛勤的汗水,因工作表现突出,他参军八个月就被吸收加入了党组织。从汤池通训队毕业后我们一起分到了军区通信团五连,进藏执勤,被军区直政调去带知青,后又到六连。一九七八年退伍后在家乡中心学校任中学老师直至退休。副排长张金荣,也是同年兵,烈士后代,同乡东苏家庄的。后分到军区通信总站,即35011部队无线电连任报务员,七十年代中期退伍,后在当地煤矿当工人。</h3><h3> 对了!这张照片不仅是三中队的战友们,大队的廖忠明政委,后调军区通信团。张明孝副大队长也在。二中队中队长李泰,湖南衡阳人,一位很有气质的领导,后听战友讲调昆明军区通信兵部任正营职参谋,再后又任通训大队副大队长。指导员汪正富,(从军区通信团六连调出,后到军区后勤部任付教导员)三中队中队长王国胜,副中队长刘昆,副政指赵明生,区队长兼教员张捷生都在上面。指导员李步智和邹学诗副中队长没在上面露面,一中队的副中队长周廷元也未见到,很遗憾!无论如何, 这张照片见证了一群战友在汤池的历史,我历来喜爱珍藏历史图片,这张照片无疑是我最珍惜的收藏品! 我们是从这里起步走出去的。从那时起,我们走过了山一程,水一程,风一程,雨一程。我的耳畔不時响起那熟悉的声音: “黄河呼叫,黄河呼叫!” “泰山回答,泰山回答!” 滴滴滴嗒,嗒滳滴嗒,嗒嗒嗒… 永不消逝的电波回荡在茫茫的夜空里。<br></h3><h3><br></h3> <h3> 十八九岁青云志</h3><h3><br></h3><h3> 喜看何兄发来老照片,左也看来右也看,难以入眠。时为2016年11月11日凌晨2时40分。特赋七绝三首,以纪念当年汤池无线报务培训班的战友们宝贵的留影。</h3><h3><br></h3><h3> 一</h3><h3><br></h3><h3> </h3><h3> 犹记汤池整一年,</h3><h3> 喜极而泣细细端。</h3><h3> 而今铅华已洗尽,</h3><h3> 泪眼婆娑不忍看。</h3><h3><br></h3><h3> 二</h3><h3><br></h3><h3> 仿佛仍在敲电键,</h3><h3> 熟记用语勤为勉。</h3><h3> 十八九岁青云志,</h3><h3> 蹉跎岁月岂等闲。</h3><h3><br></h3><h3> 三</h3><h3><br></h3><h3> </h3><h3> 击鼓阵阵战犹酣,</h3><h3> 星移斗转四十年。</h3><h3> 汤池宗海扬起步,</h3><h3> 辗转反侧夜无眠。</h3> <h3>集训</h3> <h3>通信兵</h3> <h3>亲历</h3> <h3>训练</h3> <h3>阳宗海电厂</h3> <h3>汤池万福寺</h3> <h3>汤池万福寺山上的仙人掌</h3> <h3>我们</h3> <h3>战友</h3> <h3>野营路上</h3> <h3>走过延伸的小路</h3> <h3>汤池木希山</h3> <h3>汤池的那条河</h3> <h3>如今的山村景色</h3> <h3>青葱的影子</h3> <h3>十八岁时的告白</h3><h3><br></h3><h3>不甘心,</h3><h3>这父辈的呻吟。</h3><h3><br></h3><h3>不甘心,</h3><h3>天天抱着磨棍。</h3><h3><br></h3><h3>不甘心,</h3><h3>脸朝着黄土哟,</h3><h3><br></h3><h3>不甘心,</h3><h3>这贫穷的命运。</h3><h3><br></h3><h3>不甘心,</h3><h3>是生命的动力。</h3><h3><br></h3><h3>不甘心,</h3><h3>是奋斗的灵魂!</h3><h3><br></h3><h3>2019年2月作者在昆明与二中队战友李德元(中)乡友张善生(右)留影。</h3> <h3>熟悉的桉树林</h3> <h3>此处路标距离我居住地仅2公里,距汤池二十公里吧!</h3> <h3>远观龙潭山,下边即高铁,再往前即经汤池宜良去石林,近看这青青的蚕豆地。</h3> <h3>阳宗海,我们三中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h3> <h3>我留恋,那身绿色的军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