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3月2日,华樾教育研究院在北京举办“语文主题学习”优秀作者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国各地近60名作者参加了为期一天的研修。本次活动由华樾教育研究院语文课程教研院主办,语文课程教研院院长符泰民、副院长陈文全程参加活动。活动开始,符泰民院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符院长在致辞中说,“语文主题学习”走过了13个年头,成绩巨大,成果丰硕,为了让校长、教师、教研员充分交流“语文主题学习”活动中的心得和体会、经验和探索,促进教师们的专业表达和卓越表达,我们特举办本次研修班。符院长希望参与研修的教师们认真听、虚心学,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本次活动由语文课程教研院课程研究与培训部常涓主任和“语文主题学习”报刊编辑部马红芳主编主持。活动邀请到《中国教育报》著名记者、资深编辑张贵勇老师,中国教育报刊社首席编辑、《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主编汪瑞林老师,《人民教育》资深编辑、“校长”栏目主持人任国平老师作专题报告。</h3> <h3>符泰民院长致辞</h3><h3></h3> <h3>两位主持人:常涓主任和马红芳主编</h3> <h3>张贵勇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教育时评与书评写作》,报告详细讲述了教育评论写作的价值、方法、规律、写作误区、写作建议,以及书评写作的意义和关键等,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总结写作的形式和常用技巧。张老师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的引领,又有具体案例的指导,使参会教师打开了思维,收获了新知。张老师还勉励大家多阅读、多观察、多练笔、多对比、多交流、多反思,将思考与写作变成一种生活习惯。</h3> <h3>汪瑞林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教师写什么,怎么写》,报告从写作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写作内容、写作技巧、写作成功的密码和常见弊端,以及如何写好教育反思类文章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并通过几个具体案例详细阐述反思类文章的关注点、写作方法、注意事项,清楚明白,效果良好。汪老师还建议大家进行深度学习,系统化地思考,学习理论知识,提升理论水平,突破写作瓶颈。</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任国平老师的报告为《一篇好文章如何炼成?》,报告提出修炼和提高表达力的几个途径——找准“一个坐标”,持守“两个意识”,有效培养“三感”,达到“四新”要求,注意“五项基本原则”。任老师鼓励大家记录点点滴滴的思考,善于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和立场,将写作这种沟通思想、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创造性精神生产的手段进行下去。</h3> <h3>每位老师报告结束后,都安排了一个互动交流环节。参会教师与三位老师就当前语文教育及教育写作的诸多现实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展开了有益、有趣、有深度的探讨和对话。</h3> <h3>参会老师们积极互动交流</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报告结束后,几位来自多个省市的教师分享了自己对本次活动、教育、教学、阅读、写作的收获和思考。</h3> <h3>活动最后,陈文副院长发表总结讲话,他希望参会教师用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思考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写出观点鲜明、层次分明、语言清明的好文章。</h3> <h3>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特别是广大教师、教研员的探索和实践,“语文主题学习”项目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参与项目建设的老师越来越成熟,课堂越来越精彩,教学、研究各个方面的成果正在绽放。“语文主题学习”项目辐射、影响的区域越来越大,由最初的“孤光一点萤”,今天已是真正地“散作满河星”了。在新形势下,“语文主题学习”如何向纵深发展,学校的成果和经验如何展示,焦点、难点如何突破,特别是研究、教学的体会和心得、疑难和困惑,甚至是痛苦,如何表达,如何从“自由表达”走向“专业表达”“卓越表达”,是这次研修班参会教师最关注的话题,一天的研修,老师们普遍反映学有所得,学有所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