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收麦</p><p><br></p><p> 俞家庄的山地多,在全县出了名;外乡的女子,很少愿意嫁到这个村庄。村庄依山傍沟。一片片梯田缠山绕梁,自上而下延伸至沟底;过了沟底的小河,是一条绵延如带的川道,坐落着不少人家;川道一旁是一座座逶迤起伏的山梁。一条迂回曲折的盘山公路从对面山梁下来,穿过川道河面上的小桥,绕着崎岖的山坡一直通向俞家庄。</p><p><br></p><p><br></p><p> 山坡上的梯田里多半种的小麦,也有一些人家种了豆子谷子一类的农作物。我家三亩的山地,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山坡上;不过还好,都是平整的梯田。这几亩梯田下面临近沟底的公路;朝上到达坡头公路则有一段距离,而且这段路十分陡峭。即便如此,在人工运输麦捆的时候,只能朝上行;倘若下面,再行至那个坡头,沿着公路需要绕行好几个弯。</p><p><br></p><p><br></p><p> </p><p> 进入六月初,山坡上梯田里的麦子开始成熟。这时候,父亲会提前拿出镰刀,磨好刀刃;若是太阳直直晒上几日,便得下山收割麦子。头日下午,父亲会抬出架子车,拿出攀绳,仔细检查一番。这日,天蒙蒙亮时,母亲把烧开的一锅水灌进一个清洗干净的塑料桶里,并简单地做一些饭菜。我们急匆用过,趁着太阳未出,沿着公路朝山下而去。下坡时,车子空着,我可以坐在上面;父亲架着车辕,母亲紧随一旁。车子行驶半山腰,能听到从川道里传出来的一声声沉闷的牛叫声。再绕几个弯,天已大亮。站在坡头瞭望,整个川道好似一幅展开的画着山水人烟的长卷。</p><p><br></p><p><br></p><p> 到达麦田时,太阳已升起。父亲和母亲分别上好刀刃,挽起袖子,深蹲下来,挥起了锋利的镰刀。父亲头戴着一顶泛黄的草帽,上身一件宽大的前襟敞开的衬衫。他的镰刀飞快,左手扶着麦秆,右手握着镰刀。他偶尔站立起来,左手提起衬衫前襟一角擦拭一番额头的汗水,随之把镰刀移到左手,在右手心使劲喷上几口唾液,又蹲了下来。母亲紧随其后,她头上围着一条粉白色的丝巾。她割麦比较仔细,并会把父亲遗落下来的麦头捡起。她在打结成捆时,会拉出衣袖抹去脸颊上的汗水。这时的我,可以站在地头观望四周的风景。明净的天空下,山峁上林木葱茏,雾岚缭绕;川道周遭,梁岭起伏,绵延如飘带;一片片的梯田,千层万叠,如诗如画。</p><p><br></p><p><br></p><p> 天空湛蓝,没有一丝凉风。父亲和母亲急忙收割着,偶尔唤我送水过去。山坡上吼三喝四;川道里机器轰鸣。一丛丛,一朵朵的山花,娇艳欲滴;一片片,一层层的麦田,金光灿烂。太阳越升越高,川道里开始炊烟袅袅;已到晌午。这时父亲和母亲相继走出麦田,选择坡畔下一块阴凉地方,席地而坐。母亲从地头拿回带来的馒头和凉菜,我们三人开始用午饭;时间很短,父亲和母亲又相继回到麦田。这个时候,除过蝈蝈的吱吱声,四周很是寂静。</p><p><br></p><p><br></p><p> 太阳慢慢西行,但整个山坡上依然没有一丝凉风。父亲和母亲继续收割。一堆又一堆的麦捆,整齐地排放在麦田里。天色已近黄昏,母亲回到地头喝水时,看着满地的麦捆笑说道,“情愿时,可以背几捆上去,放在架子车上。”这时的我,会凭一时的心血来潮,用一根细绳子,绑扎麦捆,弯曲着身子,踉跄而行。背上似乎压着一座山;不多时,已是汗流浃背。没有几回,瘫坐地头。天色渐晚,父亲和母亲已经收割完两块梯田。父亲用一根粗长的绳子把一堆又一堆的麦捆积压一起牢牢捆绑,拿过扁担扎了进去。父亲挑着麦捆,迈着矫健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朝上走去。两个多时辰后,我们三人回到架子车旁时,天空已挂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p><p><br></p><p><br></p><p> 山坡上开始飘散起细风。我们三人围坐一起休息片刻,开始装车。装车是个技术活,由父亲全权掌控。父亲先把车底装满,然后沿着车帮两侧,麦捆两端交错一排一排的垒起,最后用两根长绳子从中间勒紧。我们要上塬了。虽说是公路,但没有上过沥青,路面大小石子混杂,坑坑洼洼。父亲依旧架着车辕,肩膀上套着攀绳,身子十分弯曲;母亲把粗绳一端打结在车沿上,一端绕过肩膀紧握在手心。她倾身前行的样子,好似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在后面推着,情愿的时候屁股撅起使着蛮力。父亲不时地叮嘱我,注意不要让麦捆掉下。</p><p><br></p><p><br></p><p> 架子车上装了一亩多的麦捆,压的轮胎几乎全部着地。车子行驶至平坦地段时,我们三人都可以缓一口气。遇到上坡时,能听见父亲脚蹬石子的声音,母亲身体几乎弯成九十度。车子行驶艰难时,父亲回头对着我,会发几句牢骚。父亲和母亲上身衣服几乎湿透;我额头的汗珠不断地的划过脸颊,飞落到脚下的石子上。富裕一些的人家会雇佣拖拉机,当拖拉机经过我们身边时,父亲急速绕行公路一旁,母亲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我,注意安全。车子上行半山腰时,天空已是繁星一片。这个时候,我们会在坡头歇息。父亲把两只鞋脱下,反转过来抖动几下,内面掉出了不少土粒。山坡上凉风嗖嗖,但也难以浇灭我滚热的身体。这时,川道里的人家早已点上了灯,一闪一闪的灯光仿佛散落在人间变幻了色彩的星星。</p><p><br></p><p><br></p><p> 山坡上拉麦的人越来越少。父亲抿一口剩下的凉水,递给我和母亲。我们继续前行,还没几步,我开始两腿松软。车子行驶在一个山峁脚下时,父亲刻意让我走在前面的车辕边;山峁上有不少坟墓,夜晚走在山脚下的人们不禁毛骨悚然。这时的车子,行驶的很快;父亲使着全身的力量。母亲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告诉我,“不想拉麦,定要好好读书。”我一旁默默地点头。那时,听着父亲急促的呼吸声,心里有一种痛。</p><p><br></p><p><br></p><p> 回到塬上,不少人家已经熄灭了灯。来到家里的打麦场,母亲帮着父亲卸下麦捆,便匆匆进入灶房。当我再次来到麦场,呼喊父亲用晚饭时,父亲已背靠着麦垛呼呼大睡。</p><p><br></p><p><br></p><p> 这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不过八九岁;现在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已头发花白。国家退耕还林,山地不但不耕种,而且还有国家的补助;盘山公路上了沥青,一些外商,在川道山青水秀的地方,做起了旅游;外乡的女子也愿意嫁到俞家庄。那一段往事记忆犹新,那连绵的山梁,那蜿蜒的梯田,依旧历历在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