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什么要主题审议:幼儿是脚,教育是鞋,我们要找适合幼儿的鞋。幼儿发展需要,教师成长需要,幼儿教育课程改革需要。</h3> <h3> 所谓的主题审议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时,能通过个体研读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对统编教材中主题编写的意图与价值、对本班孩子现阶段的发展需要以及园本资源等进行理性思考,并调整、优化、整合出更符合本园(班)孩子发展轨道的课程实施方案。</h3> <h3>主题审议,让我们了解了教材里有什么,及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该做什么。</h3> <h3> 从流程上看,主题审议分为前审议、中审议和后审议;从内容上看,主题审议需要对主题的核心价值、目标、内容、实施路径等进行解读和再设计,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从儿童的视角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需要从主题的内在逻辑线索、儿童的经验与发展需要、活动过程的有效性等方面把握主题审议过程。</h3> <h3> 开学初,各教研组长在园长的带领下,召开了关于主题审议的研讨会议。本次会议,以完整儿童教材第一个主题展开,各教研组长探讨如何从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出发,把握主题审议与儿童、与教材、与课程园本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带领教师们发现更适宜的园本化主题课程。把两套教材进行对比,找出“关联”词,确定内容的“维度”。</h3> <h1> <b>分组审议</b></h1><h3> 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老师们互相交流对教材的研读情况,梳理教材中的主题价值、主题脉络和主题内容,理性分析学情、园情,并对主题课程进行重构。</h3> <h3> “五步审议法”是指在对主题审议进行逻辑性分析、实践性操作、经验性总结、反思性提升的基础上,融合审议要素而形成的具有一定适宜性的审议程序。这一程序包括五个环节:一审教材,二审儿童,三审资源,四审过程,五审经验,从流程上看,前三环节属于主题前审议;第四环节属主题中审议;第五环节属于主题后审议。</h3> <h3>一审教材:理顺逻辑,理清脉络</h3><h3>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解读教材和主题说明,在明晰教材逻辑、读懂主题主旨的前提下提炼出核心价值,理清主题脉络。</h3> <h3>二审儿童:了解经验,把握核心</h3><h3>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儿童带着什么进入主题以及在主题中能够发展哪些经验。</h3> <h3>三审资源:优化内容,绘制主题网</h3><h3>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梳理课程资源,优化主题内容,使之更具园本化色彩,进而架构主题的目标和实施路径,绘制主题网络图。</h3> <h3>四审过程:跟踪过程,重构主题网</h3><h3>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监控主题实施的过程,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发展需要,增删相应内容,重构主题网络图。</h3> <h3>中班组本次审议的主题是《我的家乡》。现场根据主题目标、幼儿前期经验分组讨论各小主题脉络图。</h3><h3>王老师根据主题目标将主题分为我家周围和玩转家乡两大块内容。把晨间活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布置,家园共育进行了梳理。班温州童谣,温州游戏融合进来。</h3><h3>胡老师提出我班的孩子认为我的家乡有很多大广场、图书馆、大超市、科技馆等建筑物。还有很多小吃,灯盏糕,松糕,年糕,糍粑……</h3><h3>柳老师根据《我家周围》这个小主题,让小朋友说说自己就周围都有什么建筑物,好玩的景点南塘,老街,三垟湿地,江心屿,大罗山,雁荡山,杨府山公园,泽雅景区……分享讨论成果,讲解小主题脉络图。</h3> <h3> 中班团队从游历—畅玩—了解—聆听—品尝等多渠道出发,重新架构了“我的家乡”主题。并阐述了团队的研修和前审议方案。</h3><h3> 了解家乡特产,聆听,学习家乡的童谣。品尝家乡的小吃。游家乡名胜古迹,玩家乡的本土游戏。</h3> <h3>老师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互相交流,逐渐达成共识,开始用纸笔用网络图的方法记录下自身的想法。</h3> <h3>小班组的审议主题是《合家欢》。各班老师围绕着主题目标、资源梳理、幼儿前期经验调查、环境创设、家长工作、区域投放、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修改和调整。</h3><h3>吴老师说我班的孩子认为家里面有很多房间,每个房间的功能都不同。家里面也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h3><h3> 徐老师提出我班小朋友觉得家除了以上老师说的那几点,还说了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很开心。</h3><h1> 家是什么?宝贝们在春节里和家人们快快乐乐的团聚中已然感受到一家人团圆的温情。然而愉快的春节假期结束了,还有一个大家庭在等着你们回来——我们的时代家园。为了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时代小班的老师们用巧手精心布置了孩子们的学习乐园,用丰富的活动策划了别样的开学第一课,让孩子们在幼儿园也能体会到“家”的温馨和过年的喜庆。 </h1><h1> <b><br></b></h1> <h1> “<b>家”的活动<br></b><b> 应段应事应儿童</b></h1><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1> <b>“家”的布置<br></b></h1><h1><b> 应时应地应课程</b></h1><h3><b>这是通过课后的反思总结的,为明年点课程审议打基础。</b></h3> <h3> 余老师说:大班本次审议的主题是《地球村》。大班组主要从主题目标、主题脉络图、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学习主题墙面展示这五点进行讨论分析。</h3><h3>董老师提出了我们老师的困惑:1、主体范围太广泛,不知道从哪点入手较好。2、我们被书里提示的两大点内容局限了,没什么创新。根据这些困惑,大班老师们提前查阅资料,然后把《调皮的太阳》户外体验引入《会变的月亮》引入。让幼儿初步了解太阳和月亮和地球一样,也是星球。让幼儿知道这些就可以了。但是老师要储备知识,如果有聪明孩子问一些问题 老师也能回答。比如: 月球绕地球一圈是一月,30天左右。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大约365天。地球自己自转一圈是大约24小时,就是一天。</h3><h3> 本次活动的开展,让参研老师对在主题审议的实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意识到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不是静态的、固定的框架,而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老师们将继续努力实践,让主题课程实施的过程真正成为“基于经验→拓展经验→提升经验”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幼儿的工发展。</h3> <h3> 教师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围坐一圈,桌上摆放的是一本本课程教材、老师们眼中的是一串串文字的极速阅读、脑中是一个个零散的信息,通过内化、梳理、整合,最终形成主题脉络。</h3> <h3>渐渐的,老师们把小组汇集的想法用一张张思维网络呈现在了我们面前。</h3> <h3> 在主题课程前审议的研讨过程中,各年段的老师们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出发,根据班级孩子的具体情况以及地方特色,对主题课程的目标定位、脉络梳理、内容确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审议,并对主题环境、区域游戏、户外游戏的创设及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了重点研讨。在彼此的互动讨论中,老教师的经验与新教师的创新交织在一起不仅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也更给主题课程前审议带来了不一样的“改变”。</h3> <h3> 老师们对教材中原有的预设活动内容进行分类、取舍、拓展,凝练压缩或转移到另外一种活动方式。明确了主题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各种活动、多种途径的相互配合的过程。</h3> <h3> 通过这次的“主题审议 共享智慧”教研活动,在实践与反思中形成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的共识。在不断的调整和进步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审议探索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让教师成为真实的课程设计者。形成园本特色。</h3> <h3>集体研讨后,还通过脉络图的方式对审议成果进行了代表小组想法的展示反馈。</h3> <h3>通过本次主题审议,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汇聚了所有教师的智慧。主题的实施,更是预设与创生的平衡。</h3> <h3>五审经验:反思主题,建立资源库</h3><h3>1.反思主题,总结经验。</h3><h3>主题结束后,教师需要对主题进行整体的评价与反思。主题的核心价值是否实现?主题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活动的开展是否符合儿童的特点?儿童的经验是否提升?教育环境的创设是否适宜?反思“大玩家”,我们总结出如下经验:</h3><h3>(1)教师要善于解读主题说明。主题说明是主题的注解,教师要能够解构文本,发现主题的核心价值点以及子主题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架构主题的脉络。</h3><h3>(2)教师要及时抓住儿童的兴趣点。寻找、把握儿童的兴趣点并给予支持,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机智。</h3><h3>(3)教师要善于搜集资料。儿童的作品、活动照片、语言、家长的反馈等是教师评价主题的重要依据。同时,教师也要善于搜集网络资料、视频、图片等资料以丰富活动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h3><h3>2.汇总资料,建立资源库。</h3><h3>主题资源库是主题审议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将主题中的材料分门别类,“大玩家”建立的资源库目录如图5。</h3><h3>第五环节结束之后,主题审议暂告一段落,但这仅是第一轮审议,如果条件允许或有深化主题的需要,教师可以此为基点重新开启主题审议,进入实施后的再次审议。</h3><h3>三、反思</h3><h3>“五步审议法”是总结经验归纳而成,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但它仍需在实践中检验、改进、完善。同时,在进行主题审议时,需要思考如下问题。</h3><h3>(一)正确理解主题审议与PCK的关系</h3><h3>在主题审议中,有教师会产生疑惑:“主题审议的环节似曾相识,好像跟平时所说的PCK是一样的。”实际上,主题审议与PCK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h3><h3>PCK包括“教什么”“教谁”“怎样教”三大要素,而这三大要素同样是主题审议的重要内容。主题审议需要分析主题的核心价值、儿童的兴趣、需要以及可能获得的核心经验、可用的资源等。可以说,主题审议和PCK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对儿童、知识价值和教育影响的共同关注,这也是部分教师有似曾相识之感的原因。</h3><h3>两者的相异处表现在语境的不同。主题审议是从课程的角度出发,使主题更加贴近儿童和本园实际,提升主题的适宜性。而PCK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聚焦于单个集体教学活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相较于PCK,主题审议的内涵要更广。</h3><h3>(二)正确理解主题预设与生成的关系</h3><h3>在主题审议中,有教师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主题内容能否跳出预设的主题框架?如果可以,生成的内容是否需要回归主题?”这关涉主题的“预设与生成”。</h3><h3>主题自有其框架,内容之间存在逻辑关联,构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主题审议是对预设主题的降格和个性化操作,使之具体化、情境化。因此,主题审议不可避免地会打破预设的主题框架。如“大玩家”中,教师打破主题框架新增了三个项目。那么,生成的内容需不需要回归主题呢?</h3><h3>通常的看法是,生成的内容偏离了预设的主题,需要有意识地寻找它与主题的链接点,将之拉回到主题框架中。其实,生成的内容不是对主题的叛离,而是加深了主题的深刻性。如“蚂蚁的秘密”项目中,儿童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了解蚂蚁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更加容易理解洞与蚂蚁生活的关系。教师运用类比思维,很自然地引导儿童探究洞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因此,生成的内容是预设主题的延展,它丰富了预设主题的内涵。</h3><h3>主题审议是教师的修行,教师守住儿童这一原点,分析价值,统整资源,架构主题,付诸实践,用一种反思性智慧照见教育中的自己,实现自我成长。而“五步审议法”只是助力教师进行主题审议的工具,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修正、完善。</h3> <h1> <b>精彩纷呈的汇报</b></h1><h3> 经过小组讨论绘制主题课程网络图,一个个精彩的汇报横生而出。</h3> <h1> <b>主题审议后续</b></h1><h3> 通过此次活动,每一位老师对课程审议有了深入的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使用课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相信,老师们有了这样一次主题课程审议经验之后,我园的教研之路走得更稳、更扎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