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崇州大邑行

花草帽

<h3>  2019年2月28日,同学聚会,到崇州重庆路、白头镇和大邑县新场镇,趁同学们闲聊和麻麻时刻,与部分同学到新场镇里走了一大圈,天气不好片子也不好,做个记录吧。</h3><div>新场古镇始建于东汉时期,兴起于明朝嘉靖年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古建筑文化以及水文化。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节点。近来被民众称为“最后的川西古镇”。<br></div> 崇州重庆路上的油菜花开了,远处那一排新修的白墙青瓦农村别墅,显得格外清秀。 新场古镇入口,古镇石刻与西式建筑相映成辉。 小镇的杏花也竞相开放,欢迎同学们到来。 新场土特产,看到那个“油”字,心里有点别扭,毕竟是年龄不饶人,想到大油大荤就腻。 古物店,应该都是一些清代的器物,既出售也收购。 小镇是那么悠闲,老人坐在自家门前盘算着家务事。看看老人的穿着,全身上下显示了生活的富裕,精神的享受。 这种四川特有铺板平房在城市里已见不到了,来到小镇你心里会有一点甜甜的感觉,有儿时的回忆。 小店里的货品都显得土里土气,正好,这才是乡村小镇的诱惑力,有这里的乡土气你就会感受到一点亲切。 小镇里也有年轻人开的店铺,他们紧跟时代潮流,店名由中日文夹杂也很洋盘,卖起了奶茶+冷饮,周末时分学生些回来了生意还火爆哦。 靠近河边的小店可以买到风筝,走下河滩放飞风筝,儿时幸福的无忧的生活,随着凤舞的风筝仿佛又回到了你我身边。 弯弯的小巷,悠悠的慢节奏生活。 信步走在小镇街头,感受五十年前的慢生活,没有太多的作业,没有补习班,没有吃穿的攀比,你的心更静了,迈出的步子也更踏实了。 呆久了的城市早已看不见的裁缝店,小时我们穿的衣服都是出至裁缝店里,记得要过年了大人带去打衣服时,衬里和包包布还需要在布店多扯两尺羽纱。现在衣物都是在品牌专柜购买,还有的是在网上购买,方便多了,只是那份朴质的情感却荡然无存了。 小镇上旧时也有当了官的人家在城里工作,回到小镇也按照城里房屋修成中西结合的洋房。 老百姓的生活就是油盐酱醋茶,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小时候哪家没有几个泡菜坛子,大一点的泡泡菜,小一点的泡海椒等佐料。七十年后期代买了新自行车,好有钱哦,逢别人问起钱从何来,总是回答:泡菜坛子里捞的。 小镇有小镇的生活,儿女们都外出打工去了,老人们闲下来邀约几个好友,门前小桌一方四个人围起打起了长牌,悠悠闲闲的生活怕是你我想也想不来的。 一个小巷口,大爷摆起了卖日用品的小摊摊:木头的甄子、洗锅的竹涮把、竹制的撮箕,最喜欢的还是那两把竹子喷喷椅,有太阳的时候端到空坝坝头摆起,坐久了背一喷,嘿,安逸。 小镇这条主街并不长,估计从头走到尾二十分钟,但你要仔细的挨家挨家的去品,那用时就不晓得要好久了,这里一天到晚都清清静静的,坐下来摆哈龙门阵再走。 平时,小镇上的商铺也不是全部打开营业,都是私人铺子,老板想开就开,有事就歇业。听说雪梅理发店女老板人很漂亮,对顾客又热情,本想见识一哈,可惜今天关门歇业。 小街上卖农具的铺子有点多,主要供应对象是乡坝头的农民,生活用品样样齐全随时都可以去光顾。 腊肉!哦哟今天要爪子喃,洗这么多,该不是要办九斗碗? 右边这种楼房底层沿街面后退,留出公共人行通道的建筑物为(中式)骑楼。骑楼在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侨乡较多,当年华侨从东南亚返乡所建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这里的房屋估计是湖广填四川时,部分湖广居民落户大邑县时参照骑楼改良修建的,下雨时可以作为避雨的走廊。 售卖竹、藤器家用品的小商店。那个挂起的白色的布质方巾,是专门用来干啥的,你知道吗? 建于一九二一年的李氏古宅,此宅的兴建极尽铺张,聘名泥工张文山师父掌脉,到处延请名工巧匠,设计构图,正街铺面吊脚楼是按当时成都锦华街样式设计的,选用上好材料,历时四年多,直至一九二五年方才竣工。这栋李家古宅在新场也算得上数一数二洋气的建筑。 古镇小吃周记掌粑,其实就是糯米包子,对城里人来说,这也是小镇特色小吃之一。 这个鞋,那真的具有川西南特色,鞋面是纯手工刺绣,布底+胶底(不浸水),穿起这双鞋在青石板路上来一个猫步走,呵呵,更有川西南特色。 日用百货店,屋檐上挂的都是儿童用品(披风、包被、围腰),地上摆的是八、九十年代的搪瓷用品,在城市里这种钵钵现基本都被陶瓷和pp塑料替代了。 拉近看看。 猫市巷,这里早前些年是卖猫的集市。 还得提一下,新场古镇位于大邑县,该县有个地方叫唐昌镇,主产的豆腐乳和豆制品最为出名,这家店售卖的豆腐乳便是有名的唐昌豆腐乳。 这个婆婆有点年岁了,她看见我在拍照赶紧站过来,好了,为她留下一张肖像。满脸的皱纹记录了她几十年饱经风霜的岁月。 这三位老哥,除了为自己的杂货摊守摊,还外加修理收音机,不错不错,还有这般无线电技术。 卖茶叶的老板正在用手机与顾客联络。自从有了现代化工具和网络,他的生意一定是蒸蒸日上啊。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买点回家嘛,豆制品是四川人饭桌上必备的开胃菜。城里也有但不如这里的地道。 小镇小街又一弯,这一弯却弯出了曲径通幽的妙处。 这两位老人开了家裁缝店,老头负责裁剪,婆婆负责车工,配合默契。婆婆看到我拍照,赶紧用手挡住了脸。为了不打扰他们,我拍了几张收起了相机。 退一步拍这条小街,店面铺板完整的显现,便多了几多情趣。 小街上这一截特别热闹,细细的看了一哈,这一截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购物的人多了自然也就热闹了。 看到生人来了,猫猫胆怯的躲在桶后面张望。 小镇上的清洁工人,每天两次拉着垃圾车在镇上各家门口收集垃圾,婆婆年岁并不大,六十挂零,还属于身强力壮正当年。 在长济桥上出售野菜的婆婆,闲暇时拉着家常,相互打听着交换着蔬菜的最新行情。 这一截是小镇餐馆较集中的地方,都是私人餐馆,做出来的家常菜令久居城市里的你“没齿难忘”。 这是李氏古宅砖柱上的浮雕图案,修建时极为精致,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及保护不得力,现已风化残落。 来来来,排排坐。竹椅靠背已黝黑发亮,说明它的年代久远,说明坐椅子的都是老人(年轻人不会规规矩矩坐在那里,早已上街去耍了),由于这几把椅子的出现令小镇风情油然而生。 小学生放学了,父亲到学校接到小孩,背着书包的父亲陪着小孩回家。别以为在城市里放学时才会有家长接娃娃,这一点小镇与城市里没有区别。 城里,路边有铁花加木条的休息长椅;这里,有纯天然的竹制喷喷椅。一个是机械革命的产物,一个是农耕文化的体现。对于我们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还是坐竹椅顿感亲切。 坐在小凳上拉家常的老婆婆,看她们的衣着干干净净,从上到下样样不缺整整齐齐,富裕的生活可见一斑。 因为是二月份,虽然云里已透出丝丝阳光,但老人还是会怕冷,糊一个火盆,燃起杠炭取暖。其实这是过年时烤火的尾声,过年时家里没有一盆炭火,一家人咋围得拢。 卖煮玉米的老人,这位小镇里的老人,性格开朗卖个玉米也乐呵呵的。注意一哈,煮玉米的铝锅下面是竹编的背篼,那就是说他在家里把玉米煮好了用背篼背到街上售卖,这一情节回放,你一定看见了一位大爷背着冒着热气背篼,步履姗姗的走在小镇青石板路上,这样的情景很难再见。 很有生活气息的巷尾,住平房家里是没有地方晾晒衣物的,都是用一根竹竿穿在房架上,所有清洗干净的衣物就这样晾晒,直到干透才收回家(这又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的情景)。 <h3>天色已晚,杂货店的婆婆开始收拾物品,准备关门吃晚饭了。</h3> 迈着欢快步伐走过小镇小巷的年轻人,哦今天是周末,学生和在城里打工的晚辈些陆续回到小镇。看着这年轻人的身影,听着她们有力的脚步声,顿时感觉小镇又充满了活力。 九洞桥顺河而建、川西独有 江原第一桥,位于新场镇下正街场尾。明代洪武四年修建,为当时县内首屈一指的大桥。 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为小镇增添了勃勃生机。 杂货店的老人,不仅出售手工编制的物品,还修理各种生活物件,一边听着收音机播出的歌曲,一边做着手工活路,动手动脑心灵手巧啊。 长济桥头,出售新鲜蔬菜的婆婆,她说她闲着没事,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了点菜,收成好吃不完就拿到街上来卖,一是不浪费,二是满足大家生活需要,做善事不卖高价。 主人还没有回家,一只大狗卧在门口等候主人归来,有这只忠实的朋友守门,我想你出门心里一定会很放心。 出江河上新架起了一座风雨廊桥,极大地方便了两岸民众的来往,沟通了小镇与外界的交流。 一天的新场古镇游结束了,我又回到了城市里,眼前又是钢筋水泥,抬头见到的只是一线天空。夜晚,高楼的灯光亮了起来,像繁星点点,看着看着朦朦胧胧,头便开始晕了起来。洗洗睡吧,明天还会是新的,还会需要你更加努力,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