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学习共同体课堂拾贝(一)

欣意

<h3>  自尝试学习共同体以来,我从孩子们的预习思考中,发现好多亮点问题,有时候自己备课都想不到的,孩子们却能发问出来。记得程春雨老师提醒老师们解读《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注意为什么课文开始写的是“战士”后来变成了“壮士”为什么?这个问题我当时很惊讶,因为我确实想不出这样一个极具研究性的核心问题,可是在我收上孩子们的预习作业时,发现有两位同学都提出了这个问题。</h3> <h3>  近日,学习五下《白杨》一课时,刘同学就发出思考问:最后一段爸爸的微笑应该有另一层意思?我寻着问题回到文本,才发现课文对于父亲的这一表情描写竟有三处,期间的表情变化描写细致入微恰好可以作为研读课文主要内容的一条线索,这条线从人的情感出发,深入浅出,以此为核心问题更加触发了同学们对文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还有的同学发问为何不把题目改叫《白杨树》,一开始批阅预习作业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并未在意,以为孩子们问着玩的。后来发现好几个同学都问了这同一个问题,我合卷而思,果然,这是个好问题!在课堂上我用“柳”和“柳树”做了比较启发孩子们,苑同学很快体会到了去掉“树”这个字,题目会更美!然而题目还有一层更深的情感铺垫,很诗意很人性化的一种亲切称谓,寄托着作者内心对白杨精神赞叹和敬佩!瞧,都是孩子们课前预习的发问,多好!</h3> <h3>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一定要相信孩子们的智慧,当他们真正思考起来,你会发现他们真的太了不起了!你会觉得自己在这些聪明的生命面前,也就算个简单的串联者,组织者,监督者,除此之外你自愧不如!我每次送走一班学生就会遗憾以后还会不会有如此好的一届学生?然而孩子们用他们的灵性告诉我,以后完全不必再有这样的顾虑。因为每个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多元智能,决定着他们可以带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只需带上一份爱的期待,相信每一个遇到的孩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