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的来历及发展过程

无为

<h3>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其主要来源于"黄麻起义"后组建的鄂豫皖(湖北,河南,安徽)苏区</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黄麻起义”是1927年11月13日在湖北红安及麻城举行的武装起义.此前已经发生了"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秋收起义”。</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27年9月9日)</span>仅红军时期歼敌88万,</h3><h3>为几个方面军歼敌第一,共计走出700多位开国将领。 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下辖红四军(军领导由方面军总部兼任)和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总兵力共4.5万人,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六个师。 1932年7月开始,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围剿战争的一部分。10月10日,张国焘在黄安县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10月12日,迫于国民革命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等4个主力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转战西进,取消各军番号。1932年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h3> <h3>长征前红军各部布图成立</h3><div>红四军</div><div><br></div><div>红10师,辖28、30、34、36团</div><div><br></div><div>红11师,辖31、32、33团</div><div><br></div><div>红九军</div><div><br></div><div>红25师,辖73、74、75团</div><div><br></div><div>红27师,辖79、80、81团</div><div><br></div><div>红30军</div><div><br></div><div>红88师,辖263、265、268团</div><div><br></div><div>红89师,辖262、264、266团</div><div><br></div><div>红90师,辖267、269、270团</div><div><br></div><div>红31军</div><div><br></div><div>红91师,辖272、273、275团</div><div><br></div><div>红93师,辖271、274、279团</div><div><br></div><div>红33军</div><div><br></div><div>红98师,辖294、295团</div><div><br></div><h3>红99师,辖296、297团</h3> <h3>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团。红军第四方面军是在1931年10月底,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军开始组建。11月7日,在湖北省黄安县(现为红安县)七里坪镇建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实际领导权由张国焘控制,军事指挥由徐向前负责。方面军下辖第四军、第二十五军。第四军军长为徐向前(兼),政委为陈昌浩(兼);第二十五军军长邝继勋,政委为王平章。原四军部改为方面军总部,两军所辖各师归总部直接指挥。总兵力3万余人,民兵16万。时为中国共产党控制下仅次于中央红军的军事力量。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6个师。</h3><h3><br></h3><h3>红四方面军成立初期,在1931年12月下旬其攻克鄂东重镇黄安获重大胜利后,《红色中华》报道中即称红四方面军为“红军第四军团”。史载此时在鄂豫皖苏区活动和取得上述战绩的红军非四方面军莫属,故红四军团即是红四方面军无疑。</h3> <h3>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全军共有六个师,总兵力共4.5万人</h3><h3>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h3><h3><br></h3><h3>下辖两个军:</h3><h3><br></h3><h3>红四军:军长徐向前(兼),政治委员:陈昌浩(兼)辖:红10师,红11师,红12师</h3><h3><br></h3><h3>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辖:红73师,红74师,红75师</h3><h3><br></h3><h3>1932年7月,国民党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h3><h3><br></h3><h3>1932年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进行战略转移。部队撤销军级建制,红10师,红11师,红12师,红73师四个师2万多人随军部转移,红74师,红75师由沈泽民与徐海东等人重组红25军在鄂豫皖地区打游击。</h3><h3><br></h3><h3>11月24日,红四方面军进入陕西境内,在西安南郊受到西北军杨虎城部队阻击。红四方军与陕北红军会师无望,只得向陕南地区进发,希望与贺龙的红2军团会合。只得向陕南进军。</h3><h3><br></h3><h3>12月底,红四方面军越过大巴山,进抵四川境内,因为四川军阀混战,而且四川军阀阻止蒋介石的中央军入境,红四方面军在此创建川陕根据地。</h3><h3><br></h3><h3>1933年,红四方面军与川军田颂尧部多次作战胜利,同时与杨虎城的西北军签署了秘密互不侵犯协议,就此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站稳了脚。</h3> <h3>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倪志亮。红四方面军接受张国焘为主席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1932年11月19日一1935年6月29日)领导。</h3><h3><br></h3><h3>“六路围攻”失利后,国民革命军开始策划“川陕会剿”。</h3><h3><br></h3><h3>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部队,并缴获众多武器物质,大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使川陕苏区到达顶峰时期,红四方面军辖5个军11个师32个团约5万人。</h3><h3><br></h3><h3>1935年1月22日,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令红四方面军“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策应中央红军作战。接电后,红四方面军在广元县旺苍坝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打造船只,解决渡江工具;收缩东线部队,主动出击陕南,调动敌人北移,创造渡江条件。红四方面军随即发动广昭战役,意图开辟川甘边根据地,战役受阻。1935年3月29日至4月21日,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歼灭川军近万人,占领嘉陵江以西大片地区。随后,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苏区,部队及撤出的苏区地方干部共计10万人西进,夺取茂县、理番县、松潘等地,开始长征。6月18日,红四方面军一部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县两河口召开常委会议,决定统一领导指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张国焘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任中革军委委员,原川陕苏区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历史结束。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军委为左路军。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h3><h3><br></h3><h3>1936年7月初,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二、六军团旋即组成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h3><h3><br></h3><h3>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被迫率红五军4600人、红九军9000人、红三十军8000人共计6个师16个团及部分直属部队约2.2万人奉命西渡黄河,致力于打通前往苏联的通道。11月8日改称西路军。但是因受马家军阻截,加之后无援军,而全军覆灭。余部仅存436人由李先念率领进入新疆,被当地军阀盛世才缴械。</h3><h3><br></h3><h3>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余部红四军5700人、红三十一军5000人及部分直属部队和红二十九军120</h3> <h3>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军政干部2万余,地方武装25万。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部队,并缴获众多武器等物资,大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到达顶峰时期。</h3> <h3>徐向前</h3> <h3>1932年7月开始,国民党军队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一部分。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转战陕西南部,取消各军番号,12月转移到位于四川、陕西边界的通江县,在四川省通江县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总指挥部。</h3> <h3>王树声</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训词</span><br></h3><h3>1934年11月1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在赤江县委驻地,即今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毛浴镇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党政工作会,到会代表800余人。这次会议,将全军各部队军训时的训词进行了规范,统一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并庄严地举行了以“训词”为基本内容的军训宣誓。</h3><h3><br></h3><h3>为便于广大指战员对这一训词的深入理解,红四方面军印发了一个《说明》,其全文如下:“智”是学习,有阶级自觉有深刻的政治认识,深湛的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学习无产阶级的一切聪明;“勇”是勇敢,敢于牺牲,勇于吃苦耐劳,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坚定”,有克服一切困难艰苦环境的决心,在任何困苦之下绝不动摇,钢一样的坚,泰山一样的定,为革命斗争到底;“排难”,排除一切困难,有克服任何困难的决心,决不在困难面前投降;“创新”,有创造性,有创造新局面、新苏区,挽回战局,创造新的战术战略等;“团结”,在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之下,千万人团结如同一人的奋斗协同一致的努力;“奋斗”,就是坚决向前冲,努力猛进百折不回;“不胜不休”,即是不消灭刘湘,不赤化全川,不实现苏维埃新中国,不打倒帝国主义,就誓不停止的意思。</h3><h3><br></h3><h3>长征</h3><h3>前期</h3><h3>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宁会师结束,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4省,行程1万余里。</h3><h3><br></h3><h3>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h3><h3><br></h3><h3>嘉陵江战役</h3><h3>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并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作战行动,决定发起嘉陵江战役。国民党川军邓锡侯第28军和田颂尧第29军共52个团的兵力,布防于广</h3> <h3>川陕序列</h3><h3>一、入川初期部队序列表(1933年春)[1]</h3><h3><br></h3><h3>总 指 挥 徐向前</h3><h3><br></h3><h3>政治委员  陈昌浩</h3><h3><br></h3><h3>参 谋 长 曾中生①</h3><h3><br></h3><h3>政治部主任 张琴秋②</h3><h3><br></h3><h3>副 主 任 傅 钟</h3><h3><br></h3><h3>第十师师长 王宏坤  政 委 周纯全参谋长吴展政治部主任 傅钟(兼)</h3><h3><br></h3><h3>28团团长 汪烈山 政 委 甘良发</h3><h3><br></h3><h3>29团团长 徐士奎 政 委 肖永贵</h3><h3><br></h3><h3>30团团长 方庆焱 政 委 詹才芳</h3><h3><br></h3><h3>第十一师师长 倪志亮 政 委 李先念政治部主任 周光坦</h3><h3><br></h3><h3>31团团长 李德堂(后陈再道) 政 委 叶成焕</h3><h3><br></h3><h3>32团团长 孙玉清  政 委 徐长勋</h3><h3><br></h3><h3>33团团长程世才(兼政委)</h3><h3><br></h3><h3>第十二师师长 旷继勋政 委  甘元景 副师长 何畏  政治部主任 韩继祖</h3><h3><br></h3><h3>34团团长 许世友 政 委 熊国其</h3><h3><br></h3><h3>35团团长 王学礼</h3><h3><br></h3><h3>36团团长 余天云 副团长 韩东山</h3><h3><br></h3><h3>第七十三师师长 王树声 政 委 张广才参谋长李特  政治部主任 黄超</h3><h3><br></h3><h3>217团团长 洪美田 政 委 闻盛世</h3><h3><br></h3><h3>218团团长 徐深吉 政 委 陈少清</h3><h3><br></h3><h3>219团团长 陈友寿 政 委 曾传六</h3><h3><br></h3><h3>二、1933年秋扩编时部队序列表</h3><h3><br></h3><h3>方面军总指挥部</h3><h3><br></h3><h3>总 指 挥 徐向前</h3><h3><br></h3><h3>政治委员  陈昌浩</h3><h3><br></h3><h3>副总指挥  王树声</h3><h3><br></h3><h3>参 谋 长 倪志亮</h3><h3><br></h3><h3>政治部主任 陈昌浩(兼)</h3><h3><br></h3><h3>副 主 任 曾传六 傅钟</h3><h3><br></h3><h3>第四军</h3><h3><br></h3><h3>军 长 王宏坤 政 委  周纯全 副军长 刘世模政治部主任 徐立清(后洪学智)</h3><h3><br></h3><h3>第10师师长 汪乃贵   政 委 甘良发 (辖第 28、第 29、第 30团)</h3><h3><br></h3><h3>第11师师长 陈再道  政 委 叶成焕 政治部主任 彭瑞珍 (辖31、32、33团)</h3><h3><br></h3><h3>第12师师长 刘世模(兼后张才千) 政 委 徐长勋 政治部主任 吴世普 (辖34、36团)</h3><h3><br></h3><h3>第九军</h3><h3><br></h3><h3>军 长 何畏 政 委 詹才芳 副军长 许世友 参谋长 王学礼 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h3><h3><br></h3><h3>第25师师长 许世友(兼) 政委 陈海松(辖73、74、75团)</h3><h3><br></h3><h3>第27师师长 王学礼(后刘理运) 政委 梅宏华 副师长 武传圣(后汪成功)(辖79、80、81团)</h3><h3><br></h3><h3>第三十军</h3><h3><br></h3><h3>军 长 余天云 政 委 李先念 参谋长 文建武政治部主任 张成台(后李天焕)</h3><h3><br></h3><h3>第88师师长 汪烈山 政委 王建安政治部主任 汪加申 (辖262、263、264团)</h3><h3><br></h3><h3>第89师师长 柴洪儒 政委 杜义德政治部主任 裴寿月 (辖265、</h3> <h3>第90师师长 邹洪盛(后徐盛礼) 政委 程世才 政治部主任 李述方 (辖268、270团)</h3><h3><br></h3><h3>第三十一军</h3><h3><br></h3><h3>军 长 王树声(兼)孙玉清 政 委 张广才 参谋长 李特 政治部主任  黄超(后张成台)</h3><h3><br></h3><h3>第91师师长 朱德崇 政委 林英安 政治部主任 张仕全 (辖271、273团)</h3><h3><br></h3><h3>第92师师长 陈友寿 政委 杨朝礼 政治部主任 洪学智 (辖274、275、276团)</h3><h3><br></h3><h3>第93师师长 叶道志 政委 王德安政治部主任 冯秀之 (辖277、279团)</h3><h3><br></h3><h3>第三十三军(1933年10月)全军共1万余人</h3><h3><br></h3><h3>军 长 王维舟③ 政委 杨克明副军长 罗南辉(11月后到职)</h3><h3><br></h3><h3>第97师师长 师长罗南辉(兼任) (辖289、290、291团)</h3><h3><br></h3><h3>第98师师长 师长蒋群麟 政委 龚堪彦 (辖292、293、294团)</h3><h3><br></h3><h3>第99师师长 师长冉南轩 (辖295、296、297团)</h3><h3><br></h3><h3>三、与一方面军懋功会师后部队序列表</h3><h3><br></h3><h3>总 指 挥 徐向前</h3><h3><br></h3><h3>政治委员  陈昌浩</h3><h3><br></h3><h3>参 谋 长 倪志亮</h3><h3><br></h3><h3>副 参 谋王宏坤李特</h3><h3><br></h3><h3>政治部主任 陈昌浩(兼) 副主任 曾传六 傅 钟</h3><h3><br></h3><h3>第四军</h3><h3><br></h3><h3>军 长 许世友 政 委 王建安 参谋长 张宗逊政治部主任 刘志坚</h3><h3><br></h3><h3>第十师师长 王友均(后王近山) 政委 叶道志</h3><h3><br></h3><h3>第十一师师长 周世元 政委 陈锡联</h3><h3><br></h3><h3>第十二师师长 张贤约 政委 胡奇才</h3><h3><br></h3><h3>第九军</h3><h3><br></h3><h3>军 长 孙玉清 政委 陈海松 参谋长 陈伯钧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h3><h3><br></h3><h3>第二十四师师长 韩东山 政委 盛修铎</h3><h3><br></h3><h3>第二十七师师长 陈家柱 政委 李德明</h3><h3><br></h3><h3>第三十军</h3><h3><br></h3><h3>军 长程世才(代理) 政 委李先念参谋长 黄鹄显政治部主任 李天焕</h3><h3><br></h3><h3>第八十八师师长 熊厚发 政委 郑维山</h3><h3><br></h3><h3>第八十九师师长 邵烈坤 政委 张文德</h3><h3><br></h3><h3>第九十师师 长 汪乃贵</h3><h3><br></h3><h3>第三十一军</h3><h3><br></h3><h3>军 长 余天云 政委 詹才芳 参谋长 李聚奎政治部主任 张成台(后朱良才、王新亭)</h3><h3><br></h3><h3>第九十一师师长 余家寿(后徐深吉) 政委 桂干生</h3><h3><br></h3><h3>第九十三师师长 柴洪儒 政委 叶成焕</h3><h3><br></h3><h3>第三十三军</h3><h3><br></h3><h3>军 长 王维舟 政委 张广才 参谋长 李 荣</h3><h3><br></h3><h3>第九十八师师长 吴世安 政委 吴成忠</h3><h3><br></h3><h3>第九十九师师长 王 波 政委 王德安</h3> <h3>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红军总司令部为左路军。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擅自率领左路军重过草地,向南退却到天全、芦山、大小金川等地。南下途中,部队损失严重,付出了重大代价,红军由南下时的10万之众锐减为4万余人。在党中央和共产国际的一再电令下,1936年3月,南下部队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地区,向西康东北部转移。4月上旬,攻占道孚,炉霍、甘孜等地后,部队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红四方面军的序列是: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辖5个军1个骑兵师,第4军辖第10师、第11师、第12师和独立师,各师直辖营,不设团部;第9军:辖第25师、第26师、第27师和模范师,师直辖营,不设团部;第30军、第31军仍各辖两个师;第33军番号撤销并入第5军: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黄超,副军长罗南辉,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下辖第30师、第15师和两个直属团;第32军:辖第94师、第96师;红军骑兵师:师长许世友,下辖3个团,约3000人骑。还有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政治委员何畏;中共大金省委:省委书记何柱成(后为邵式平);大金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邵式平;“抗日救国军”总指挥部:总指挥王维舟;金川军区:司令员倪志亮,政治委员邵式平。</h3><h3><br></h3><h3>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到达甘孜地区的红2、6军团会师。7月2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红2、6军团正式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红军总部决定将第32军编入二方面军建制。这时,张国焘在党中央的耐心争取和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下,同意北上同中央红军会合。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编成左、中、右三路纵队北进。左路纵队,由第四军第10师、第11师、第30军第88师和红二方面军组成,由贺龙率领,7月3日从甘孜地区出发。中央纵队,由第4军第12师、第4军独立师、第9军全军、第31军第93师和四方面军总部组成,由徐向前率领,7月2日,从炉霍地区出动。右路纵队,由第5军和第31军第91师组成,由董振堂率领,7月10日,从绥靖(大金)、崇化地区出动,负责后卫。7月27日,中央批准红二、四方面军组成西北局,张国焘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h3><h3><br></h3><h3>10月,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11月中旬,在“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h3> <h3>11月中旬,在“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彭德怀、总政委任弼时、总参谋长刘伯承的统一指挥下,红四方面军第4军和第31军协同红一、二方面军,取得了山城堡战斗的胜利。朱德、张国焘率红军总部到达保安同党中央及中革军委会合。7日,中革军委扩大组织,由毛泽东担任主席。此时第4军:军长陈再道,政治委员王宏坤;第31军:军长萧克,政治委员周纯全(后为郭述申)。“西安事变”以后,红4军、红31军向东开进,于1937年1月到达三原、淳化地区。</h3> <h3>红四方面军西征</h3><h3><br></h3><h3>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按预定作战计划,组织宁夏战役,命令红四方面军一部先行西渡黄河,控制五佛寺渡口,并向中卫、定远营方向活动,准备配合红军第一方面军从灵武、中卫段渡黄河,共同进行宁夏战役。10月20日开始,蒋介石调集10多个师由南向北大举进攻红军。据此,中共中央军委于25日提出,今后作战第一步重点集注意力于击破南线之国民党军,第二步重点集注意力于向北。具体规定红四方面军的两个军先行渡河。其余部队集中阻止南线来犯的国民党军。24日晚,红30军(军长李先念、政委程世才)在甘肃省靖远县之虎豹口(今河抱口)渡河成功;26日至30日,红9军(军长孙玉清、后为李聚奎)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及红5军(军长董振堂)也相继渡河。渡河总兵力达2.1万余人。28日为加强对各部红军的统一指挥,中央军委任命彭德怀为前敌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刘伯承为参谋长。30日,下达海(原)打(拉池)战役计划,在南线重点打击国民党胡宗南部。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却令红4、红31军调离前敌总指挥部指定的作战位置,海打战役计划落空。</h3> <h3><br></h3><h3>此外,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5军、第9军、第30军,共21800余人,于1936年10月下旬,根据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西渡黄河。11月10日中革军委电令授予渡河部队“西路军”称号,指示组成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并指定陈昌浩为军政委员会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统一指挥西路军的作战行动。西路军统率第5军、第9军、第30军和骑兵师。第5军: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黄超,副军长罗南辉,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第9军:军长孙玉清,政治委员陈海松,参谋长李聚奎,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第30军:军长程世才,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骑兵师:师长董俊彦,政治委员秦贤道。由于敌人的强大和处境的恶劣,虽经半年的征战厮杀,付出了重大牺牲,陈昌浩指挥失误到1937年4月,西路军终遭失败,余部的一部800多人由李先念等率领转战祁连山,在中央代表陈云的接应下,至新疆后返延安;另一部900余人在王树声、李聚奎等率领下分散游击绕回陕北。徐向前与秦基伟在警卫全部战死的情况下,乔装商人艰难返回陕北。陈昌浩突围后,在当地一湖北老乡家隐藏近半年,寻找党组织未果,返回湖北老家,三年后返回陕北,遭批判。</h3> <h3>被迫中止</h3><h3>11月初,南线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已打通增援宁夏的道路,隔断河东红军主力与河西红军的联系,宁夏战役被迫中止。这时河西红军已占领一条山大部村寨和五佛寺、打拉牌一线。此时,红四方面军指挥部致电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提出所在部队地处人烟稀少,粮缺水咸,大部队不便久停。建议若主力不能迅速渡河,河西部队决先向大靖、古浪、平番、凉州行进。11月3日,中央军委电复河西部队,所部主力西进占领永登、古浪之线,但一条山、五佛寺宜留一部扼守。5日,张国焘致电河西部队,指令他们以消灭马步芳部为主要任务,独立开展一新局面,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地区,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6日,河西部队向中央军委提出《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准备放弃一条山、五佛寺渡河点,向大靖、平番、古浪、凉州前进。张国焘当日批准了这一计划。9日,河西部队开始西进。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复电红军总部和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称西路军,以陈昌浩、徐向前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9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率第5、第9、第30军及骑兵师、特务团、教导团、妇女团等,由镇虏堡、打拉池、锁罕堡一带分路向西出动。</h3> <h3>英勇作战</h3><h3>此后,西路军在甘西北的古浪、永昌、山丹、高台、倪家营子等地区,同马家军(指马步青、马步芳部)的优势兵力进行了4个多月的英勇作战,共毙伤俘马家军约2万人,但西路军也遭到严重损失。1937年3月中旬,终因力量悬殊,西路军归于失败。余部不满3000人。14日,根据西路军军政委员会议决定,徐向前与陈昌浩离队,徐向前在陈昌浩的坚决要求下,与其离队(对于徐向前离队的说法颇多,以下是本人在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徐向前传》中节选的一段。当时徐向前并不准备离队,会议中他曾说:“这支部队是我们从鄂豫皖带出来的,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回去干什么?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难过来的,要死也死到一块嘛!”这是徐向前的肺腑之言。他知道两个领导人离开部队将要造成的影响。但是,陈昌浩带着不容分说的口气又说:“这是军政委员会的决定。向前留在军中,目标太大,很不安全,不利于部队的分散行动。”这话当然也包括指他自己。“你们走吧,赶快回去向中央汇报去。”还有人这样提出。</h3><h3>错误</h3><h3>经过一番争论,会议终于还是作出了徐、陈离队的决定,并当即向中央发电报作了报告。“……散会后,我还想动员陈昌浩,不要回陕北。我拉着他的手,恳切地说:昌浩同志,我们的部队都垮了,孤家寡人回陕北去干什么,我们留下来,至少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我看还是不要走吧!陈昌浩很激动地说:不行,我们回去要和中央斗争去!我那时的确不想走,但没有坚持意见坚决留下来。事实上,李先念他们,并不想让我走。我迁就了陈昌浩的意见,犯了终身抱憾的错误,疚愧良深。”),会议还决定由李卓然、李先念、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等8人组成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由李先念统一军事指挥,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余部分3个支队两路退入祁连山进行游击活动。</h3> <h3>结果</h3><h3>李先念等率领一个支队沿祁连山西进,于4月底到达新疆的星星峡,尚保存400余人,由中共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派车接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抗日战争爆发后,陆续回到延安。另一路由王树声、毕占支率领,由康隆寺向北依托祁连山打游击。这两个支队大部损失,少数人员陆续回到陕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西路军的安危极为关怀,曾不断给予指示,并采各种接应和挽救措施。3月5日,组织援西军由崇信、淳化等地出发,于3月下旬抵达镇远、固原以南地区。西路军失败后才奉令就地待命,并派出部队收容西路军失散人员。</h3> <h3>红四方面军奔赴前线抗战</h3><h3><br></h3><h3>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余部万余人和红29军等整编为八路军第129师、115师徐海东部、新四军2、3、4、5 师高敬亭部、李先念部、山东八路军等,抗日时期仅仅129师就歼敌50余万人,排名第一,解放战争时期129师又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歼灭敌人330余万,红四方面军结束了艰苦的历程,广大指战员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周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投入抗日战争。</h3> <h3>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同国民党当局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第31军及红军第29、第30军和独立第1、第2、第3、第4团及红军第15军团骑兵团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辖第385、第386旅及教导团和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骑兵营等,全师共1.3万余人。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辖第769、第770团;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辖第771、第772团。29日,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张浩、徐向前、陈赓、王宏坤组成第129师军政委员会,刘伯承任书记。10月22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八路军团以上部队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部(处)名称,张浩任师政治委员(1938年1月,邓小平任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任政治部副主任。王维舟任第385旅政治委员;王新亭任第386旅政治委员。</h3><h3>9月30日,第129师以第385旅旅部率第770团及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留守陕甘宁边区,师部率第386旅及第769团、教导团、骑兵营等共9100余人,由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出发,经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八路军在敌之翼侧和后方积极打击与牵制日军,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忻口、太原的指示,10月19日,第129师先头部队第769团,夜袭山西省代县阳明堡日军前线飞机场,毁伤飞机24架。接着,师主力部队挺进正太铁路(今石家庄—太原)以南的平定、昔阳地区,打击沿铁路西进的日军,先后取得长生口、七亘村、黄崖底、广阳等战斗胜利。11月10日,为贯彻毛泽东制定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作战方针,师部在和顺县武家庄召开干部会议,刘伯承作游击战术报告,为尔后开展游击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11月中旬,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关于建立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第129师在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以东、正太铁路以南,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石家庄至磁县段以西地区展开,派出多批游击队和工作团深入晋冀豫边广大地区,配合当地中共组织,建立抗日政权,组织群众武装和群众团体,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部队也随之发展。以师教导团一部和部分主力部队连队为骨干,先后成立了秦(基伟)赖(际发)</h3> <h3>赖(际发)支队、八路军游击支队、先遣支队、汪乃贵支队、赵(基梅)涂(锡道)支队等抗日武装。1938年1月,由陈再道、李菁玉率八路军东进纵队,3月由宋任穷率骑兵团,先后到达冀南隆平、南宫地区,协同当地人民抗日武装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h3><h3>为牵制与打击向晋南、晋西进攻之日军,配合晋南的国民党军和晋西北、晋西南的八路军作战,第129师于1938年2~3月,在正太铁路和邯(郸)长(治)公路沿线展开交通破击战和伏击战,先后取得了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的胜利,共歼灭日军2000余人。4月,第129师在八路军总部指挥下,与第115师第344旅、决死第1、第2纵队等部,以及部分国民党军共同战斗,粉碎了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歼灭日军4000余人,收复辽县(今左权县)、黎城等18座县城,巩固和扩大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同时,成立了晋冀豫军区,由倪志亮兼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辖5个军分区。</h3><h3>4月下旬,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平原游击战的指示,徐向前率第769团及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第689团等部挺进冀南,与先期到达的东进纵队、骑兵团等部会合。6月上旬和中旬,第386旅第771团主力和汪乃贵支队也进至冀南地区。7月初,邓小平由太行到达冀南,将冀南部队统一整编为第1团、冀豫支队、青年抗日游击纵队、东进纵队(辖第1至第8支队和独立团)等,加强了冀南部队的统一领导。至8月,以南宫为中心,西至平汉铁路、东至津浦铁路(天津—浦口)、北至沧(州)石(家庄)公路、南跨漳河及卫河的冀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同时,第386旅向豫北发展,开辟了安阳、林县、辉县山区根据地。经过1年多的斗争,第129师部队得到很大发展,组建了独立旅(陈再道任旅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及补充团、骑兵团等;并以第769团、独立团、汪乃贵支队合编为新385旅(陈锡联任旅长、谢富治任政治委员)。至10月,第129师发展到5万余人。12月,李达任师参谋长。</h3><h3>主力部队挺进冀南和鲁西北平原,开展交通破击战和整军运动为进一步加强平原地区的对敌斗争,巩固发展平原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第129师师部率第386旅主力及先遣支队一部,挺进冀南和鲁西北地区。1939年1~3月,与冀南军区(宋任穷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部队协同作战,挫败了日伪军3万余人的“扫荡”,取得香城固等战斗的胜利。3月以后,当日军“扫荡”重点转向山区时,师主力返回太</h3> <h3>太行抗日根据地,挫败了日伪军5万余人对太行区的夏季大“扫荡”。3~7月,第129师为巩固部队大发展的成果,先后进行了两期整军,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部队的领导,加强了思想教育,健全和充实了政治工作机关。根据两年来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战术技术训练,增强了战斗力,部队在斗争中又得到新的发展,全师发展到11万余人。年底,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派兵向晋西、冀南、太岳、太行地区的八路军和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进攻。第129师部队奋起反击,于1940年2~3月间,在平汉铁路两侧发起卫(河)东和磁武涉林战役,歼灭石友三、朱怀冰等部1.8万余人。</h3><h3>1940年上半年,第129师贯彻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会议关于建党、建军、建政三大方针,对部队进行政治整军。5月,蔡树藩任师政治部主任,黄镇任副主任。5~6月,整编部队,除第385旅(辖第769、第13、第14团)、第386旅(辖第772、第16、第17、第18团)未变外,原属八路军第2纵队之新编第1旅(旅长韦杰、政治委员唐天际,辖第1、第2团)归第129师建制。另新编了6个旅:以青年纵队改编为新编第4旅(旅长徐深吉、政治委员吴富善),以东进纵队改编为新编第7旅(旅长易良品、政治委员文建武),以筑先纵队和先遣纵队改编为新编第8旅(旅长张维翰、政治委员萧永智),以冀南军区部分基干武装改编为新编第9旅(旅长桂干生、政治委员李定灼),以晋冀豫边游击纵队主力、平汉纵队等改编为新编第10旅(旅长范子侠、政治委员赖际发),以冀西游击队、晋冀豫边游击纵队第2团及赞皇独立团等改编为新编第11旅(旅长尹先炳、政治委员黄振棠),师特务团改编为第34团。同时,还调整了军区和军分区的机构和区划,撤销了晋冀豫军区,成立了太行军区(军区机关由第129师机关兼),辖5个军分区;太岳军区(由第386旅旅部兼),辖3个军分区;冀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宋任穷),辖5个军分区。经过政治整军和整编,部队战斗力有了显著提高。</h3><h3>为打破日军利用铁路和公路交通线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封锁的“囚笼政策”,第129师从1939年冬开始,先后进行了邯(郸)长(治)公路及平汉铁路的破击战。1940年5~6月间又发起白晋铁路(白圭—晋城)和武(安)涉(县)公路破击战。8~12月,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部署下,参加百团大战,100多天共作战520余次,歼灭日伪军7900余人。</h3> <h3>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和敌进我进方针,渡过难关1941年,华北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阶段。为适应斗争的需要,第129师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将一部分主力部队分期分批与军分区合并。新9旅机关与冀南第5军分区机关合并;新11、新10旅及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3纵队机关分别与太行第1、第2、第3军分区机关合并,其所属各团作为军分区基干武装。7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8月,以第386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政治保卫队第212旅编成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隶属八路军总部,1942年1月归第129师建制),陈赓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针对日军实行的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第129师采取以武装斗争为核心的全面对敌斗争方针,大力组织游击集团,加强边沿区的对敌斗争,开展政治攻势,粉碎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并挫败其“治安强化运动”,开辟了太岳以南的新区。至1941年底,全区地方武装发展到5.6万余人。</h3><h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加频繁和更大规模的“扫荡”,太行、太岳、冀南等抗日根据地受到很大摧残,所辖范围逐渐缩小,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变为游击区,同时,部分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根据地财政经济十分困难。1942年9月,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成立,邓小平为书记。统一领导中共太行、太岳、冀南、晋豫(中条山)4个区委。先后撤销了各级党政军委员会。各区委、地委、县委及县辖区委书记兼任同级军队(军区、军分区、县大队或独立营、区基干队)政治委员或指导员。在冀南、冀鲁豫平原地区,将野战军全部地方化,主力旅先后与该地区的军分区合并,主力团担任了军分区基干团的任务。第129师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开展整风、生产运动和实行“精兵简政”等各项政策,并实行“敌进我进”的对敌斗争方针,把斗争的焦点引向敌占区,同时派出大量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开展军事、政治攻势,建立小块抗日根据地。并广泛开展地道战、地雷战和围困战,军民协力同日伪军开展英勇斗争,坚持和巩固抗日根据地,逐步渡过难关。</h3><h3>积蓄力量,夺取抗战最后胜利自1943年开始,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入恢复和再发展的新阶段。1月25日~2月20日,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在河北省涉县温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邓小平作《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的报告,对第129师部队坚持敌后斗争,</h3> <h3>作好战略反攻准备起了重要指导作用。随后,晋冀鲁豫边区各军区共组织了近千支武装工作队和小分队深入到敌占区打击日伪军。先后取得太行5月反“扫荡”、冀鲁豫边秋季反“扫荡”和太岳秋季反“扫荡”的胜利。在太岳秋季反“扫荡”作战中,歼灭日军“观战团”旅长以下军官120余人。7~8月,开展攻势作战,进行了卫南和林南战役,歼灭日军一部、伪军1.2万余人,恢复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并在卫河以南开辟了新区。在国民党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中,八路军总部直属的冀鲁豫军区部队打退了国民党顽军对这一地区的进攻,有力地配合了陕甘宁边区的斗争。</h3><h3>1943年10月,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第129师机关与八路军总部机关合并(第129师番号仍保留),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军区统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同时另行组建太行军区机关,李达任司令员,李雪峰任政治委员。</h3><h3>1944年,第129师一面继续深入开展整风、生产和练兵运动,一面积极打击敌人,有计划地在鲁西、微山湖西、鲁西南、豫北、中条山以西及平汉铁路两侧地区举行攻势作战,拔除日伪军大量据点,进一步恢复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5月,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宋任穷任司令员,黄敬任政治委员。在日军进行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之际,第129师为牵制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并扩大自己的力量,7~9月,先后派部队加强水东(新黄河以东之睢县、把县、太康地区),挺进豫西,开辟水西(新黄河以西之临颍、商水地区),打击日伪军,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5年2月,成立河南军区,王树声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政治委员。</h3><h3>自1944年下半年开始,第129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整训军队的指示,开展大练兵运动,并普遍训练民兵。各部队先后进行以反对军阀主义、改善官兵关系为中心的政治整训和以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和土工作业为主,以游击战术为辅的大练兵运动,进一步增强了部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加强了团结,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为建立大规模正规兵团培养了骨干,为实行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开展更大规模的攻势作战创造了条件。</h3> <h3>1945年春、夏,第129师各部队为“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开展大规模的攻势作战,进行了道清、豫北、南乐、东平、安阳、阳谷等战役,收复县城28座,将日伪军压缩到中心城市及主要交通线上。自8月11日开始,第129师所属部队参加大反攻,向平汉、津浦、德石(德州—石家庄)、正太、同蒲、陇海(今兰州—连云港)等铁路线和部分中小城镇之日伪军发起进攻,收复县城59座,解放了大片国土,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边4个区连成一片。20日,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任副司令员,薄一波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h3><h3>在八年抗日战争中,第129师歼灭日伪军达42万余人,解放县城80余座。在第115师的配合下,创建了东起津浦铁路,西抵同蒲铁路,南跨陇海铁路,北至德石、正太铁路的晋冀鲁豫解放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400余万,部队发展到近30万人,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h3> <h3><font color="#ed2308">一二九师所属部队改称为晋冀鲁豫野战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决定以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主力和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原新四军第5师),依次组成第8、9、10、11、12纵队。各纵队正式成立时间、组成情况和领导人晋冀鲁豫野战军,是由抗战时期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主力和晋冀鲁豫部队一部,经编组改建而成的,由一一五师一部发展而来。</font></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晋冀鲁豫野战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成立时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46年6月17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队伍组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以第367纵队后增加2纵队组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军队领导</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司今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担负豫东方向的作战任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经典战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临汾战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48年2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八纵二十三旅参加了由徐向前指挥的临汾战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晋冀鲁豫野战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48年3月5日,中共中央军委获悉:胡宗南拟空运其在临汾的部队回西安。遂电示晋冀鲁豫军区前方指挥所,命令临汾参战部队迅速向临汾开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根据敌情变化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徐向前副司令员毅然决定将预定于1948年3月10日发起的临汾战役时间提前3天,并向各纵队及参战部队下达了命令。3月15日,临汾前指根据临汾城北地形较高、敌守备薄弱,而城南地形开阔、平坦,兵力不易隐蔽接敌的情况,决定将城南改为助攻,集中主力由东、北两个方向临汾守敌实施进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临汾东关面积为临汾全城的1/3,城高11米,上宽6米,基宽11米,外壕仅次于本城,是临汾本城的主要屏障。为死守东关,保住临汾,守敌共构筑了4道防线。为了坚决攻下东关,黄定基带上旅工兵连连长钟立本、指导员贾青山到东关临汾发电厂侦察敌情和选择坑道作业的具体位置。又部署六十八团抽出部队,在旅工兵连的技术指导下进行坑道作业。</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临汾战役</font></h3><h3><font color="#ed2308">1948年4月7日下午2点,总攻东关的战斗打响了。一声令下,二十三旅指战员猛打猛冲,逐屋争夺,一举夺取东关。徐向前接到黄定基已攻占东关的报告后,极为兴奋,高兴地说:“东关攻克,让参战部队大睡三天!”又说:“有二十三旅,我也可以安稳地睡一会觉了!”</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东关攻克的当天,二十三旅奉命将东关防务移交给邓仕俊指挥的八纵二十四旅,随即转入攻击临汾本城的准备工作。临汾本城的城墙比东关的城墙高得多,也厚得多。城内不仅有内壕,而且内壕与城墙之间设有雷区,内壕及内壕内沿又筑有碉堡,敌火力部署也超过东关。黄定基决定仍按徐向前的指示,用坑道装炸药破城。</font></h3><h3><font color="#ed2308">1948年4月11日下午,他专门来到六十七团临时指挥所上马村,带领该团抗战胜利后。</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定陶战役</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1946年9月,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指挥下,在鲁西南定陶县一带,同数倍于我的国民党军进行了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全歼蒋介石之嫡系整编第三师(军的编制)等1,7万余人,生俘敌中将师长赵锡田,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心。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定陶战役……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到了扭转时局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也誉定陶战役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光辉范例。</font></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49年5月改番号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司令员为刘伯承,政治委员为邓小平。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129师逐步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解放战争初期称晋冀鲁豫野战军。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部队组织番号的指示,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二野共歼灭国民党军200余万人,战功赫赫,其麾下十大虎将更是声名赫赫。</font></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组建和发展起来的。</h3><h3>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 ,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的第三、第六、第七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1948 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1949 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h3><h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成</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立时间</span></h3><h3>1949 年2月</h3><h3>前身</h3><h3>中原野战军</h3><h3>司令员</h3><h3>刘伯承</h3><h3>政治委员</h3><h3>邓小平</h3><h3>成立经过</h3><h3>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时,为了最后消灭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并制止内战危机,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11日发出指示,要求各战略区编组“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8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各战略区就现有兵力迅速抽出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编为野战兵团,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遵照这个指示精神,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令所属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的八路军部队,分别编组成1至3万人的野战兵团。同时,党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为副司令员,薄一波为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为参谋长,王新亭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辖冀鲁豫、冀南、太行和太岳4个二级军区,以及刚起义的国民党第38军之第17师,共29万余人。</h3><h3>1945年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为举行上党战役,以冀南军区主力编为冀南纵队、太行军区主力编为太行纵队、太岳军区主力编为太岳纵队。10月7日,冀鲁豫军区主力编为第1纵队(辖第1、第2、第3旅),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冀南纵队改为第2纵队(辖第4、第5、第6旅),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治委员;太行纵队改为第3纵队(辖第7、第8、第 9旅),陈锡联任司令员,彭涛任政治委员;太岳纵队改为第4纵队(辖第10、第11、第13旅),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同时,晋冀鲁豫军区组成25个团的架子,调往东北。</h3><h3>1945年11月10日,第1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开往东北途中到达晋察冀军区,后因形势变化留该军区担负作战任务。</h3><h3>在邯郸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新编第8军改名为民主建国军,高树勋为总司令,加入晋冀鲁豫11月中旬,以太行军区主力组成第6纵队(辖第16、第17、第18旅),王宏坤兼司令员(后由王近山代司令员),段君毅任政治委员;以冀鲁豫军区主力组成第7纵队(辖第19、第20、第 21旅),杨勇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治委员。同期,因中央军委拟调第4纵队(不含第11旅)去东北,组成第8纵队(辖由第11旅改称的第22旅、新组建的第23旅、军区独立旅改称的第24旅),谢富治任司令员,王鹤峰任政治委员。12月初,中央军委决定第4纵队不去东北,仍留太岳军区。随后,第4纵队与第8纵队(不含第24旅)合并,称为第4纵队(仍辖原第10、第11、第13旅及第23旅),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第24旅改为太岳军区独立旅。这时,各二级军区的主要负责人是: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王秉璋、政治委员张釜;冀南军区司令员杜义德、政治委员李菁玉;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李雪峰;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政治委员聂真。</h3> <h3>1946年5月15日,国民党第38军副军长孔从周率第55师于河南巩县起义,后与第17师会合,被命名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孔从周为军长,汪锋为政治委员。至1946年6月中旬,晋冀鲁豫军区部队除精简整编和调往其他地区的以外,尚有野战军5个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27万人。从1945年秋季开始,晋冀鲁豫军区正规兵团和地方部队对日寇进行大反攻,同时对国民党军的进犯给予坚决的回击,曾先后在上党地区歼灭国民党进犯军13个师,在邯郸地区歼灭沿平汉路北犯的国民党军两个军,并争取1个军起义。这两次作战,打击了蒋介石的内战气焰,保卫了抗战的胜利果实,对争取和平民主和支援我军在东北的展开起了重要作用。</h3><h3>在国民党与我党签订停战协定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除坚决执行和维护停战协定,击退敌人对我解放区的蚕食和偷袭外,各部队展开了大练兵运动,并积极参加地方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为对付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作了充分的准备。</h3><h3>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晋冀鲁豫军区处于解放区南线的中央,除要粉碎敌人对本区的进攻外,还担负着前与中原、左与华东、右与陕甘宁我军进行战略配合和策应的重要任务。据此,军区于6月27日,以第3、第6、第7纵队(后增加第2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野战军,由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担负豫东方向的作战任务。接着,于7月14日组成野战军指挥部,由邯郸开赴冀鲁豫前线指挥作战。军区的工作由滕代远、薄一波等负责。</h3><h3>1946年7月至10月间,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连续取得出击陇海、定陶、巨野和鄄(城)南等战役的胜利,予敌以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陈赓率领的第4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在晋南辗转机动作战,接连取得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等战役的胜利。军区各地方武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野战军作战。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第4纵队在晋绥部队的协同下,取得吕梁、汾(阳)孝(义)战役的胜利;野战军主力取得了滑县、巨(野)金(乡)鱼(台)等战役的胜利。1947年3月-5月,为粉碎敌人对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野战军又分别在晋南和豫北进行战略性反攻,歼敌6万余人,克城30多座,并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期间,为建立战略机动的枢纽,1946年12月12日,以冀鲁豫军区水东军分区与华中军区第8军分区扩建为豫皖苏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治委员。同年12月20日,第1纵队由晋察冀军区归建。1947年3月16日,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并为第1纵队,由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h3><h3>到1947年6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已发展到42万人,其中野战军为5个纵队,炮兵和工兵的建设有进一步发展,各二级军区所辖独立旅已达10个。</h3><h3>遵照党中央关于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方针,1947年6月10日,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1、第2、第3、第6纵队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亦称刘邓大军),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6月23日,野战军指挥部率南征大军由安阳地区向楼阳、寿张地区出动。6月30日晚,刘邓野战军4个纵队12万余人在冀鲁豫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4个师部、9个半旅6万余人,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h3> <h3>947年7月2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决定以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主力与原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原第5师),依次组成第8纵队(辖新组成的第22、第24旅和第23旅),由王新亭任司令员;第9纵队(辖第25、第26、第27旅),由秦基伟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辖第28、第29、第30旅),由王宏坤兼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第11纵队(辖第31、第32、第33旅),由王秉璋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治委员;第12纵队(辖第34、第35旅),由赵基梅任司令员、文建武任政治委员。</h3><h3>1947年7月27日,中央军委决定:以陈赓、谢富治纵队与秦基伟、黄镇纵队及孔从周、汪锋之第38军组成一个集团,统受陈赓、谢富治指挥,挺进豫西创建鄂豫陕根据地,以协助陕甘宁我军击破胡宗南的进攻,并配合刘邓大军“大举出击,经略中原”。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第11纵队的掩护下,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迅速完成战略展开。同时,陈谢集团(含第8纵队之第22旅)从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随后,与挺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所部协同作战,创建中原解放区,有力地配合了我军其他战场转入战略进攻。到1947年11月底,第12纵队、第10纵队先后进入大别山,与刘邓主力会合。经过半年作战,刘邓、陈谢两军歼敌近15万人,创建了鄂豫、皖西、江汉、桐柏和鄂豫陕5个军区,以及31个军分区和各级民主政权。这时,第10、第12纵队和第1第12、第19、第25、第28旅以及第38军之第17、第55师等野战部队,均分别作为新建军区和军分区的基干部队。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扩大作战规模,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9日指示重建中原军区,并将晋冀鲁豫野战军团改称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毅任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李先念任副司令员,邓子恢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h3><h3>中原军区辖鄂豫军区(有5个军分区),王树声任司令员,段君毅任政治委员;皖西军区(有3个军分区),曾绍山任司令员,彭涛兼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有8个军分区、1个独立旅),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治委员;豫西军区(由第38军军直与第4纵队后方司令部合并组成,有6个军分区),李成芳代司令员,张玺兼政治委员;桐柏军区(有3个军分区及第28旅),王宏坤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江汉军区(有3个军分区、1个独立旅),张才千任司令员,刘建勋任政治委员;陕南军区(有两个军分区及第12旅、第17师),刘金轩任司令员,汪锋任政治委员。</h3> <h1>司今员刘伯承</h1> <h3>中原野战军共有7个纵队:第1纵队(辖第1、第2、第20旅),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第2纵队(辖第4、第6旅),陈再道任司令员,王维纲任政治委员;第3纵队(辖第7、第8、第9旅),陈锡联任司令员、彭涛任政治委员;第4纵队(辖第10、第11、第13、第22旅),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第6纵队(辖第16、第17、第18旅),王近山任司令员,杜义德任政治委员;第9纵队(辖第26、第27旅),秦基伟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第11纵队(辖第31、第32、第33旅),王秉璋任司令员,张霖芝任政治委员。</h3><h3>中原野战军组成前后,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先后进行了洛阳、宛西、宛东、豫东、襄樊等战役,削弱了中原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我军尔后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求歼敌军主力于长江以北创造了条件。</h3><h3>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主力解放郑州和开封后,于11月至翌年1月,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领导下,与华东野战军一起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刘峙集团55.5万余人,使淮海地区全部获得解放。</h3><h3>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野战军辖第3、第4、第5兵团,共9个军。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辖第10军(由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兼任军长、王维纲任政治委员)、第11军 (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第12军(由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治委员)。</h3><h3>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辖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治委员)、第14军(李成芳任军长、雷荣天任政治委员)、第15军(秦基伟任军长、谷景生任政治委员)。</h3><h3>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辖第16军(尹先柄任军长、王辉球任政治委员)、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第18军(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治委员)。</h3><h3>成立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由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兼任司令员及政治委员,扩建了野战军后勤领导机构和部队,由段君毅任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经过整编,第二野战军的总兵力达28万余人。</h3> <h3>度江战役图</h3> <h3>1949年4月20日,第二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与第三野战军并肩发起渡江战役。4月21日黄昏,第二野战军自马垱和贵池间突破敌长江防线,乘胜追歼溃逃之敌。至5月6日,切断敌东南大动脉浙赣线,解放皖南及闽浙赣边区广大地区,并参加了接管南京、南昌等城市的工作。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进军华南和西南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于8月19日下达了“川黔作战的基本命令”。11月,第二野战军主力在第一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各一部的协同下,以大迂回、大包围的行动,向川黔进军,举行了成都战役。野战军第4兵团在参加解放广东和广西的作战后与第四野战军一部向云南进军。至12月底,歼灭胡宗南等部90余万人(包括敌军起义、投诚在内)。1950年春,野战军主力一部发起滇南战役,歼灭敌人2.5万多人。3月中旬至4月初,我军另一部挺进西昌,歼敌万余人。至此,西南全境除西藏外,均获得解放。1950年2月22日,中央军委指示,以第二野战军的领导机构为基础,成立西南军区,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下辖西康、川西、川北、川东、川南、云南、贵州、西藏8个军区。5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第二野战军并入西南军区,取消兵团和野战军机构[1]。</h3> <h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即将士们口中的“中野”,在1949年1月15日之前中央没有更改番号时,全称为中原野战军,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及地方部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 ,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辖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等5个纵队。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的第三、第六、第七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1948 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1949 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辖第三、第四、第五 3个兵团。第三兵团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军;第四兵团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军;第五兵团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军。</h3><h3>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1945年9~11月,先后取得了上党、邯郸战役的胜利;1946年 7月~1947 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又取得破击陇海路和定陶、鄄城、晋南、豫北等战役的胜利;1947年6月30日~1948年10月,又取得鲁西南战役胜利,随即挺进大别山,进军豫西,与华北野战军密切协同,纵横驰骋于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歼灭大量国民党军;1948年11月~ 1949年1月,与华东野战军一起,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和中原地区。1949年4月,第二野战军与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并肩发起了渡江战役,突破了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国民党长江防线,解放了南昌等城市和皖、赣 、浙、闽广大地区。1949年11月~1950 年4月,在第一、第四野战军各一部主力部队协同下,进行西南战役,解放了四川、贵州、云南、西康;随后,又抽调一部分主力部队进军西藏,促使和平解放了西藏。解放战争时期,第二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00余万人,其中投诚、俘虏 160 余万人。在战斗中,第二野战军官兵牺牲3.7万余人,其中团以上干部200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h3> <h3>战火中的第二野战军女子大学战斗序列</h3><div>1949 年 2 月 5 日,由中原野战军正式改称;2月19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前委。中共第二野战军前委委员:刘伯承 邓小平 张际春 陈赓 李 达 ;书记:邓小平。</div><div>第二野战军机关</div><div>司令员  刘伯承</div><div>政治委员 邓小平</div><div>副政治委员 宋任穷 张际春</div><div>参谋长 李达</div><div>政治部主任 张际春(兼)</div><div>司令部</div><div>作战处处长 姚继明</div><div>军政处处长 余非</div><div>情报处处长 柴军武</div><div>新闻处处长 李永悌</div><div>通信处处长 张有年</div><div>机要处处长 林桂森</div><div>军械处处长 黄以仁</div><div>组织部部长 陈鹤桥</div><div>宣传部部长 陈斐琴</div><div>保卫部部长 卜盛光</div><div>民运部部长 李庭桂</div><div>联络部部长 杨松青</div><div>俘管处处长 袁血卒</div><div>编辑出版处处长 胡痴</div><div>新华社分社社长 王敏昭</div><div>直属政治处主任 唐济盘</div><div>后勤司令部(1949 年 2 月成立)</div><div>司令员 段君毅</div><div>政治委员 段君毅(兼)</div><div>副司令员 刘岱峰 姚继鸣</div><div>副政治委员 穰明德</div><div>参谋长 姚继鸣(兼)</div><div>政治部主任 邓存伦 卢南樵(后)</div><div>供给部部长 刘岱峰(兼)李泛山(后)</div><div>政治委员 谭映月</div><div>卫生部部长 齐仲桓 钱信忠(后)</div><div>政治委员 马琮璜</div><div>兵站部部长 李静宜</div><div>政治委员 萧鹏</div><div>运输部部长 郝炬</div><div>政治委员 杨杰</div><div>后方总留守处主任 卜盛光</div><div>第三兵团</div><div>(1949 年 2 月组建)</div><div>司 令 员陈锡联</div><div>政治委员 谢富治</div><div>副司令员 王近山 杜义德</div><div>政治部主任 阎红彦</div><div>副参谋长 王蕴瑞</div><div>政治部副主任 钟汉华</div><div>后勤部部长 刘清 胥光义(后)</div><div>第十军(由原第二纵队改称)</div><div>军 长  杜义德(兼)</div><div>政治委员 王维纲</div><div>副军长 范朝利</div><div>参谋长 高厚良</div><div>政治部主任 许梦侠</div><div>供给部部长 陈三纪</div><div>卫生部部长 孙毅华</div><div>第二十八师(由原第四旅改称)</div><div>师长 陈中民 张奇(后)</div><div>政治委员 姚克佑</div><div>第二十九师(由原第六旅改称)</div><div>师长 周发田</div><div>政治委员 于笑虹</div><div>第三十师(由皖北独立师改称)</div><div>师长  马忠全</div><div>政治委员 鲁大东</div><div>第十一军(由原第三纵队改称)</div><div>军长 曾绍山</div><div>政治委员 鲍先志</div><div>副军长 郑国仲</div><div>参谋长杨国宇</div><div>政治部主任 刘华清 胥治中</div><div>后勤部部长 王子清</div><div>第三十一师(由原第七旅改称)</div><div>师长  赵兰田</div><div>政治委员 周维</div><div>第三十二师(由原第八旅改称)</div><div>师长  何正文</div><div>政治委员 卢南樵</div><div>第三十三师(由原第九旅改称)</div><div>师长  童国贵</div><div>政治委员 高治国</div><div>第十二军(由原第六纵队改称)</div><div>军 长 王近山</div><h3>政治委员 王近山(兼)</h3><h3>副军长 萧永银</h3><h3>副政治委副政治委员 李震</h3><div>参谋长 萧永银(兼)</div><div>政治部主任 李开湘</div><div>后勤部部长 王耀显</div><div>第三十四师(由原第十六旅改称)</div><div>师 长 尤太忠</div><div>政治委员 邵子言 唐平铸(后)</div><div>第三十五师(由原第十七旅改称)</div><div>师 长 李德生</div><div>政治委员 李如海</div><div>第三十六师(由原第十八旅改称)</div><div>师 长 邢荣杰</div><div>政治委员 刘昌</div><div>第四兵团</div><div>(1949 年 2 月由陈赓兵团改称)</div><div>司令员 陈赓</div><div>政治委员 陈赓(兼)</div><div>副司令员 郭天民</div><div>副政治委员 刘志坚</div><div>参谋长 郭天民(兼)</div><div>政治部主任 刘志坚(兼)</div><div>副主任 胡荣贵</div><div>后勤部部长 赵炳润</div><h3>后勤部政治委员 杨世荣</h3><h3>兵团直属工程兵大队,大队长刘启科</h3><div>第十三军(由原第四纵队的第十、第十三旅与豫西军区部队组成)</div><div>军 长 周希汉</div><div>政治委员 刘有光</div><div>副军长 陈康</div><div>副政治委员 廖冠贤</div><div>政治部主任 廖冠贤(兼)</div><div>后勤部部长 任学恭</div><div>第三十七师(由原第十旅改称)</div><div>师 长 周学义</div><div>政治委员 雷起云</div><div>第三十八师(由原第十三旅改称)</div><div>师 长 徐其孝</div><div>政治委员 南静之 张丕绪(后)</div><div>第三十九师(由豫西军区部队组建)</div><div>师 长 黎锡福</div><h3>政治委员 侯德才第十四军(由原第四纵队的第十一旅、第八纵队的 第二十二旅与起义的廖运周师组成)</h3><h3>军 长 李成芳</h3><h3>政治委员 雷荣天</h3><h3>副军长 王启明</h3><h3>参谋长 王启明(兼)</h3><h3>政治部主任 朱佩瑄</h3><h3>供给部部长 党元成</h3><h3>卫生部部长 刘辉儒</h3><h3>第四十师(由原第十一旅改称)</h3><h3>师 长 刘丰</h3><h3>政治委员 侯良辅</h3><h3>第四十一师(由原第二十二旅改称)</h3><h3>师 长 查玉升</h3><h3>政治委员 丁荣昌 陈明(后)</h3><h3>第四二十师(由淮海战役起义的廖运周师和第十一 旅一部改编成立)</h3><h3>师 长 廖运周</h3><h3>政治委员 张子明</h3> <h3>第十五军(由原第九纵队改称)</h3><h3>军长  秦基伟</h3><h3>政治委员 谷景生</h3><h3>副军长 刘昌毅</h3><h3>参谋长 张蕴钰(后)</h3><h3>政治部主任 余洪远</h3><h3>副参谋长 张蕴钰</h3><h3>后勤部剖长 胡孝武</h3><h3>第四十三师(由原第二十五旅改称)</h3><h3>师长 张显扬</h3><h3>政治委员 薛祷</h3><h3>第四十四师(由原第二十六旅改称)</h3><h3>师 长 向守志</h3><h3>政治委员 向守志(兼)</h3><h3>第四十五师(由原第二十七旅改称)</h3><h3>师 长 崔建功</h3><h3>第五兵团</h3><h3>(1949 年 2 月组建)</h3><h3>司令员 杨勇</h3><h3>政治委员 苏振华</h3><h3>副政治委员  张霖之</h3><h3>参谋长 潘焱</h3><h3>政治部主任 甘渭汉</h3><h3>代理主任 王幼平</h3><h3>副主任 石新安</h3><h3>后勤部部长 吴机章</h3><h3>第十六军(由原第一纵队与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组成)</h3><h3>军 长 尹先炳</h3><h3>政治委员 王辉球</h3><h3>副政治委员 戴润生</h3><h3>参谋长 杨俊生</h3><h3>政治部主任 吴买</h3><h3>后勤部部长 尹痴生</h3><h3>第四十六师(由原第一旅改称)</h3><h3>师长 齐钉根</h3><h3>政治委员 范阳春</h3><h3>第四十七师(由原第二旅改称)</h3><h3>师长 李觉郑统一(后)</h3><h3>政治委员 郭强</h3><h3>第四十八师(由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改称)</h3><h3>师 长 郑统一 王晓(代理师长,1949 年 8 月)</h3><h3>政治委员 李一非姜思毅(后,1949 年 8 月)<span style="line-height: 1.8;">第十七军(由原第十一纵队与冀鲁豫部队组成)</span></h3><h3>军 长 王秉璋 赵健民(后,兼)</h3><h3>政治委员 赵健民</h3><h3>副政治委员 萧元礼</h3><h3>参谋长 刘星</h3><h3>政治部主任 裴志耕</h3><h3>后勤部部长 王耀华</h3><h3>第四十九师(由原第三十一旅改称)</h3><h3>师 长 汪家道</h3><h3>政治委员 况玉纯</h3><h3>第五十师(由原第三十二旅改称)</h3><h3>师 长 胡华居</h3><h3>政治委员 卿正兴</h3><h3>第五十一师(由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第三旅、独立支队组成)</h3><h3>师 长 闵学胜</h3><h3>政治委员 崔子明</h3><h3>第十八军(由原第一纵队第二十旅与豫皖苏军区队组成)</h3><h3>军 长 张国华</h3><h3>政治委员 谭冠三</h3><h3>副军长 昌炳桂</h3><h3>副政治委员 王幼平 王其梅</h3><h3>参谋长 陈明义</h3><h3>政治部主任 郭影秋</h3><h3>后勤部部长 夏仲远</h3><h3>第五十二师(由原第二十旅改称)</h3><h3>师 长 吴忠</h3><h3>政治委员 刘振国</h3><h3>第五十三师(由原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组成)</h3><h3>师 长 金绍山</h3><h3>政治委员 王其梅</h3><h3>第五十四师(由原豫皖苏军区各军分区主力团组成)</h3><h3>师 长 魏洪亮</h3><h3>政治委员 罗野岗</h3> <h3>特种兵纵队</h3><h3>(1949 年 2 月组建)</h3><h3>司令员 李达</h3><h3>政治委员 李达(兼)</h3><h3>副司令员 孔从洲</h3><h3>副政治委员 谭善和</h3><h3>参谋长 赵章成巫金峰(后)</h3><h3>政治部主任 张力雄</h3><h3>军事政治大学</h3><h3>(1949 年 1 月 15 日,由中原军称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h3><h3>校 长 刘伯承(兼)</h3><h3>政治委员 刘伯承(兼)</h3><h3>副校长 潘梓年</h3><h3>教育长 徐立行</h3><h3>政治部副主任 刘华清</h3><h3>校务部部长  武承先</h3><h3>第五十八军</h3><h3>(1949 年 2 月由原桐柏军区部队组成,5 月军部及第一七三师、第一七四师划归河南军区;第一七二师改为湖北军区独立师)</h3><h3>军 长 高树勋 孔庆德(后)</h3><h3>政治委员 方正平</h3><h3>副军长 杨秀昆</h3><h3>副政治委员 张力之</h3><h3>参谋长 张西三</h3><h3>政治部主任 张力之(兼)</h3><h3>第一七二师</h3><h3>师 长 杨树根</h3><h3>政治委员 李福尧</h3><h3>第一七三师</h3><h3>师 长 李定的</h3><h3>政治委员 吴罡</h3><h3>第一七四师</h3><h3>师 长 何济林</h3><h3>西南服务团</h3><h3>(1949年6月组建)</h3><h3>第二野战军副政委,总团主任(总团长)宋任穷</h3><h3>总团副主任 张霖之</h3><h3>总团副主任兼一团团长 曹荻秋</h3><h3>总团副主任兼二团团长 彭涛</h3><h3>总团领导成员 段君毅</h3><h3>总团领导成员 李大章</h3><h3>总团领导成员 万里</h3><h3>总团领导成员 马继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