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无锡之三~梅村、荡口

林康达

<h3>说明:此系列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有些是直接摘抄。传统的无锡己成为过去,现在的无锡完全是移植来的。每个城市都有她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说,这是城市之魂。无锡之魂正在丢失,此系列就是简单和系统地介绍一下无锡之魂,留给新无锡人,特别是为数不多的老无锡后代。</h3><h3> 梅村古名梅里,乃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因让王位从陕西岐山奔吴至此建勾吴国时的都城。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己无都城痕迹,只留下了传说和地名。</h3><h3> 东汉永兴二年(154),桓帝下令在此立泰伯祠,(又名至德祠,让王庙)历代整修扩建,清初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占地80余亩,极其精工华丽。咸丰十年(1860),清军在无锡镇压太平军时,烧毁了泰伯庙的爱芝堂、大树堂、德治堂、大夏堂、慈俭堂等建筑。1937年,又遭日军破坏,仅泰伯庙主殿、两庑、戟门、头山门及庙内古柏数十株留存。</h3><h3> 梅村也是二胡之乡,这一片土地上出现过阿炳、刘天华、蒋风之 、闵慧芬、王建民 、邓建栋等不少大师级的二胡文化名人。从2011年起,两年一度的中国二胡演奏领域最高规格赛事--"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落户无锡。2012年,全国第一家集二胡历史文化、生产工艺、演奏厅及培训与活动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二胡文化园"在梅村落地开放。</h3> <h3>2008年时的梅村街道</h3> <h3>2008年伯渎河梅村段</h3> <h3>2010年伯渎河梅村段</h3> <h3>2016年伯渎河梅村段</h3> <h3>2017年伯渎河梅村段</h3> <h3>2018年伯渎河梅村段</h3> <h3>梅村街景</h3> <h3>梅村江南风情苑</h3> <h3>梅村中华德城</h3> <h3>泰伯庙旧照</h3> <h3>现在的泰伯廟</h3> <h3>正月初九秦伯诞辰祭奠</h3> <h3>  伯渎河穿越槽湖后进入鹅湖,鹅湖边上的荡口也是江南名镇。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荡口古镇不大,却是出名人的地方。这里俊彦辈出,佳话颇传。明清两代荡口考中进士的25人, 9人的书稿被收录《四库存目》。光是华氏家族就有: </h3><h3>江南名士华幼武。(1307-1375) </h3><h3>华氏始迁祖华贞固(1341—1397)</h3><h3> 明代首创铜活字印刷的华燧。(1439-1513) </h3><h3>翰林学士华察。(1497~1574) </h3><h3>近代科学先行者华蘅芳。(1833~1902) </h3><h3>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曲谱的编写者、民族音乐演奏家华秋苹。(1784~1859) </h3><h3>首创仿针绣法的民间刺绣艺术家华图珊, </h3><h3>著名漫画家华君武。(1915-2010)</h3><h3> 以及引进莫尔斯电报、铺设中国第一条海底电缆的华世鉴,人民音乐家王莘等。(1918-2007)</h3><h3> 三笑故事的原型是曾担任礼部主事的荡口人华叔阳。传说华叔阳曾有一名婢女名叫锦华,因貌美被纳为妾,两人郎情妾意、十分恩爱。可好景不常,锦华嫁过来没多久,华叔阳却屡屡生病,家人便将过错都推到了锦华身上,并将她赶出了华府。为证明自己,被赶出华府的锦华竟然自毁容貌,选择独居在华府周围,为华叔阳守节。后来,华叔阳因病去世,得知此事的锦华也选择了结束生命,追随爱郎。</h3> <h3>鹅湖</h3> <h3>荡口夕阳</h3> <h3>荡口雪景</h3> <h3>荡口烟雨</h3> <h3>荡口之韵</h3> <h3>荡口之夏</h3> <h3>  2002年,荡口城镇保护修复和建设总体规划修编通过论证。这一规划将荡口镇的发展定位为“古镇、水镇、重镇”。规划总面积为85.19公顷,其中核心区范围北到华蘅芳故居,东至胜利街尽头,南至荡口实验小学,西到义盛桥北仓河西侧,面积8.56公顷。保护控制区49.91公顷,风貌协调区26.72公顷。“古镇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性修复一期建设面积为28公顷,已全部修复完毕,可以说荡口是全国100多个古镇中历史古迹最多和古镇风貌保存唯一完好的古镇。”08年10月正式启动了保护性修复工程,总投资近10亿元,共修缮、复建建筑6.2万㎡,沟通景区水系,丰富景区河网,修复古桥28座,完成1200米的北仓河河道整治和两岸古码头、古驳岸、河埠及古民居的修复。景区共设旅游景点8处,分别是华氏义庄、钱穆旧居、关帝庙、华蘅芳生平事迹陈列馆、华君武故居、亨得利钟表馆、王莘故居、会通馆。2013年试运行。 </h3><h3> 在荡口古镇的修复过程中发现,百年以前的老建筑做工考究,货真价实。百年以内的建筑粗制滥造根本沒有古建的神韵,这也从侧面表明了近代人的浮夸。</h3> <h3>修复过程中照片</h3> <h3>  荡口古镇运行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联营模式,(当时属锡山市)开发商化了大量投资,试运行阶段每天人头攒动,镇内商家都生意兴隆,赚得盆满钵满。试运行时大门免票,内部景点收费,但进去参观的人不多。开发商却是亏本的,2015年5月1日开始大门联票,从此人气一落千丈,内部商铺生意冷清,也开始陆陆续续的关门大吉,如今走在古镇内的石皮路上,几乎碰不到游客,一个游人如织的古镇如今成了空街空巷。 古镇的定位是“湖滨水镇”、“名人摇蓝”、“孝义之邦”,注入了三笑故事、丁兰刻木事亲的民间传说。这是现在开发旅游一贯做法,对此我不以为然,把别处的人文故事拿来欺骗游客,让原发生地民众情何以堪。</h3> <h3>荡口古镇现在也是水乡摄影基地,来几幅摄影作品。</h3> <h3>当地美食走油肉,也是我的最爱。</h3> <h3>  三笑故事最早的艺术形式是苏州评弹,是苏州人讥笑无锡人。所以无锡就来了个庵堂相会反讥苏州人,这也是旧时文艺界斗法的一段佳话。故事都是虛构的,三笑故事的华相府背景是华察迁居无锡东亭后的华相府,所以三笑故事放在后面东亭篇一起讲,荡口近现代的著名人物太多了,也在后面有关联处慢慢道来,下面讲二个孝廉传说作为结语。</h3> <h3>  荡口古名丁舍,相传是东汉孝子丁兰故里,汉宣帝刘洵曾经封丁兰为中大夫,</h3><h3> 丁兰幼时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丁兰对母亲也很孝顺,等到母亲去世,给母亲刻了木像,像母亲活着一样侍奉,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h3><h3> 这其实就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各地拿来宣扬孝道,并当不得真,而本地上中下三元加清明除夕一年五次祭祖,人过世后的五七计三十五天座台做法事等,和这个故事异曲同工,虽明知如同演戏但必须做,这是留传下来的民俗,不然会召白眼和闲话。</h3> <h3>二十四孝故事刻木事亲</h3> <h3>二十四孝故事卧冰求鲤</h3> <h3>  另一出外婆口中的二十四孝故事,</h3><h3> 鹅肫荡水面宽阔,水产丰富,鱼类品种繁多。其中有一种鱼非常奇特,只有半爿身体,可照样在水中活动自如,非常有趣,它叫孝子鱼。</h3><h3>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年冬天十分寒冷,鹅肫荡也结冰封冻了,荡边有户只有母子两人的人家,母亲病倒了,儿子心里很是着急,想下湖抓条鱼给母亲补身子,可湖冰结得太厚砸不开,于是脱衣用体温化冰,终于感动上天,冰面裂开跳出了一条鱼,儿子知道上天眷顾,他也不能因此杀生,于是剖下半条,另一半放回湖内,从此湖内就有了半边的孝子鱼。而母亲得半条鱼汤,身体也得以康复。</h3><h3> 故事虽然很荒唐不符合事实逻辑,说穿了就是旧时的洗脑,这符合中国历来的价值观,利于社会安定。</h3><h3> 说到孝子鱼其实就是比目鱼,一万年前海侵,这里曾经是沧海,说出来也许不信,60年代我曾在太湖边的芦苇荡里見到过梭子蟹和比目鱼,只是体型很小,鹅肫荡和太湖是相通的,并且以前的面积比现在大得多,这里也曾经盛产银鱼,只有三四公分长无骨,现在的太湖银鱼是别处引进的,鲜美程度与以前的沒法比,(银鱼也有动人传说)过去鱼的品种也比现在多得多,比较优质的有鲥鱼,与河蚌互为共生的鳑鲏鱼,还有一种非常稀有,也是顶极小鱼叫鲥川,比鲥鱼还肥美,鱼民偶然得到也是自己享用,我因与鱼民的特殊关系而有幸尝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