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盐 道

书痴(呆子)

<h1>  重庆巫溪县境内有一条大宁河,河北岸峭壁处有一天然洞穴,一股盐泉自洞穴喷涌而出,流淌不止,当地人用此泉水埋锅煎盐,销往各地,名为大宁盐。</h1><h1>  清末和民国时期,湖北西部食盐奇缺。在房县、竹山、竹溪等地,均有盐商从巫溪大宁盐厂购买食盐,再运往各地交易。 盐夫肩挑背驮世代运盐,至上世纪60年代初,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盐民文化,更为后世留下一条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盐道。</h1><h1>  盐道两旁植被茂密,峡幽谷深,盐道紧依着绝壁逶迤前行。盐道上有的地点叫"一线天″、"鬼见愁″、"夜嚎溪″、"百步梯″、"迷魂阵″,可见其路之险难、行之艰辛。加之,盐道山高路险,人口稀少,当年"棒老二″(盗匪)横生,"豹老二″(豹子)出没,被商旅视为险途。</h1><p><br></p> <h1>  历史上,竹溪县共有三条盐道,也有"两横三纵″之称。其中从桃源经过的叫一纵中路:大宁盐厂_白鹿溪_桃源_洞滨_丰溪_泉溪_鄂坪_龙王垭_竹溪县城。 建国前至1978年,竹溪县的向坝、桃源、丰溪人民吃盐主要来源于重庆巫溪县的大宁盐。</h1><h1>  </h1><h1> </h1><p><br></p> <h1>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有幸与古盐道相交,在其上來來往往不知几回,唯有初次踏上它,刻骨铭心,至今难以忘怀。</h1><h1>  1971年冬天,已经进入腊月,本应在家过个年再下放到农村当社员,可革命的浪潮滚滚,硬是在腊月里把我们一群少男少女赶离县城。腊月二十那天,老天特別冷酷,一副俨然要下雪的样子。清晨没有送别,只是一人挑着行李默默地离开家,独自走向集合点南校场乘车。上车之际暮然回头看见母亲远远地站在南校场边,躲在寒风里抹着眼泪…… </h1><h1> 我们几十个知青连人带行李窝在一辆卡车上,卡车晃晃悠悠的把我们拉到泉溪,然后下车,各自挑着行李先沿着公路走到羊圈子再顺着古盐道步行,于天擦黑时赶到双桥舖旅店歇息。夜晚老天果真下起了雪。</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天,从双桥舖翻越一座名叫"九湾子″的山,一上一下人称45里到丰溪。十五个男生十个女生,肩挑背驮着行李,迎风冒雪在"九湾子”上盘行,远远望去酷似电影里的爬雪山。一个个汗湿了内衣,淋湿了外衣,外衣在冷风中结成了冰溜,就像穿着盔甲的士兵。直到下午二、三点才稀稀落落地全部走到丰溪区革委会所在地。十名女知青分两组分别到区附近的两个生产队落户,剩下十五个男生分三组还要继续翻越"迷魂阵″、"百步梯″到一脚踏三省的鸡心岭下当洞滨公社社员。无奈天色已晚,只好在区招待所将息一夜,天明再赶路。</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h1> <p class="ql-block">第三天,吃过早饭,我们在即将落户的生产队派来接应的社员陪护下,踏上了古盐道。山高路险,加上是踏雪而行,爬上迷魂阵(七里)人已虚脱,下百步梯(八里)更是颤颤惊惊,稍有不慎便会跌下悬崖。沿着马鞭河的峭壁,我们就像七、八十岁的老者步履蹒跚一步三晃的前移。好在行李由接应的社员背着,我们只是柱着棍子空手而行,六十里的古盐道我们整整走了一天。路上社员们私下告诉我们:落户的地方还很穷,不少人住得是千脚屋(用各种木棍搭得窝棚)、吃得是洋芋果、烤得是转转火(无衣穿围着火堆)。</p><p class="ql-block"> 三天下来,我们的心情比寒冬腊月的天还要阴冷。坐在插队落户的房子里,看看空空荡荡的"家”,回想三天的路途,眼瞅着各类公职人员正忙着备年货回家过年,不由自主地用口琴吹着《松花江上》的旋律,却哼着:</p><p class="ql-block"> 腊月里 寒风急 </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我们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流浪、流浪</p><p class="ql-block"> 流浪在古盐道上</p><p class="ql-block"> 哪年哪月</p><p class="ql-block"> 才能够回到我们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哪年哪月</p><p class="ql-block"> 才能够见到我们的爹和娘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下放的日子里,若或到丰溪镇办事、或回家探亲,每次往返在古盐道上总是提心吊胆:怕摔下悬崖、怕遇上野兽、怕遭遇歹徒,只有以手为哨长啸于山野,胡乱吼着为自己壮胆。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77年的秋天,为了开展电影放映年检工作,我与郧阳地区电影公司的同事从丰溪镇又一次踏上古盐道。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还是那古盐道,可没有感到一丝害怕。爬迷魂阵、下百步梯、攀稻草湾、翻老爷顶、走桃源、到向坝,“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泉水石上流。渴了捧一鞠山泉水,饿了摘一些八月炸等野果,真乃心清气爽,其喜气洋洋。那是最舒心的一次走古盐道,也是最后一次走古盐道。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些岁月再拜读《岳陽楼记》,方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p> <p class="ql-block">远离古盐道久矣,不知还能行否?听朋友说,现今保存完好的古盐道在马鞭河至朝阳洞境内,还有残存宽约两米的"百步梯″及人工修凿的悬崖石道。我想她或早已成野猪麂鹿觅食的康庄大道,或是锦鸡野雉谈情说爱的嬉乐场 。</p> <p class="ql-block">很想余生再走一次古盐道。</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