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们的心捧给马兰

岚雾轻风

<h3>  该剧以1958年至1964年我国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最艰苦的开创阶段为背景,根据基地建设初期的基本史实和当年马兰人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虚构了基地保障部长何玉山、工兵团长徐远征、研究所某室主任项怀瑾等人物,以这些人物为主线,讲述当年马兰基地基层指战员、科技人员及其他们的子女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大漠中的工作、学习、生活和由此发生的传奇经历、奉献牺牲和情感故事。</h3> <h3> “云里雾里,我常常想起你,魂牵梦绕,让我无法忘记。那里是养育我少年的热土,那里有我难以割舍的记忆。我在那遥远的天边长大,懂得了什么是祖国的含义。我仰望那遥远的地方,我的心永远难舍难离。”</h3><h3> 电视剧的主题歌《梦回马兰》是由白石作词、武惠安作曲、周珍珍演唱的。</h3><h3> 1960年,白石随父母来到了戈壁滩,并在马兰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提及这首歌词的创作过程时,他说:“马兰是养育我少年的热土,我对那里始终充满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更加怀念马兰。我在小区里面散步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遥望大西北的方向,眼前会浮现出一幕幕在马兰生活时的画面,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有一天我在那儿散步,突然想了这么几句歌词,我想将来我要搞个电视剧,就把它作为电视剧主题歌的歌词。”</h3><h3> “戈壁茫茫,我不知道孤独,黄沙漫漫,我不知道畏惧。因为大漠里有妈妈呵护,因为风暴中有飞扬的军旗!啊,我在那遥远的天边长大,懂得了什么是祖国的含义。我仰望那遥远的地方,我的心永远难舍难离。”</h3><h3> </h3> <h3> 我第一次听到《梦回马兰》这首歌是在2014年。那一年,为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50周年,河北省委宣传部白石副部长率河北省交响乐团赴马兰进行专场慰问演出。</h3><h3> 交响音乐会《马兰颂》分为五个乐章:1、东方惊雷,2、死亡之海,3、大漠英魂,4、风云成画,5、精神永恒。整场音乐会诗、音、画相互交融,热情讴歌了马兰人在戈壁滩上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高尚情怀。《梦回马兰》就是这场音乐会第五乐章中的第一首歌曲。</h3><h3> 这场音乐会也是由白石策划监制的。其中所有的朗诵词也都是白石的倾心之作。</h3> <h3><a href="https://m.youku.com/video/id_XMTQ4NjcwNzQ4OA==.html?x=&amp;amp;from=singlemessage&amp;amp;isappinstalled=0&amp;amp;source="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马兰颂》</a>交响音乐会<br></h3> <h3>  马兰的孩子们是在遥远天边的那座军营里长大的。面对茫茫戈壁、漫漫黄沙,马兰的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孤独和畏惧。当年,他们的父辈在大漠那边为爆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默默拼搏的时候,马兰的孩子们传承了父辈的刚毅、果敢和乐观的红色基因,他们以戈壁为家,与风沙作伴,植树栽花、养鸡喂兔、拾柴做饭,用稚嫩的小手一点一点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h3><h3> 当基地第一批营房建好之后,全基地最好、最暖和的房子就是学校和幼儿园。虽然他们不知道父辈们在那遥远的大漠深处干些什么,但他们知道,将军记挂着他们,父亲牵挂着他们。广袤苍凉的戈壁滩上,他们能真真地感受到来自父辈们的那一缕阳光在温暖、在呵护着他们。他们确定,他们的父辈都是英雄,是在为祖国做大事。</h3><h3> “啊!我在那遥远的天边长大,懂得了什么是祖国的含义。”</h3><h3> </h3><h3></h3> <h3>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西部罗布泊大漠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核试验。当蘑菇云从大漠中升腾起来的时候,世界震惊了!马兰人沸腾了!马兰的孩子们终于理解了父辈们的艰辛与荣耀!他们也骄傲地称自己是“马兰的孩子”。</h3><h3> 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们也都到了当爷爷奶奶的年龄。虽然他们都陆续离开了马兰,然而,最让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仍然是马兰。于是,一本书——《大漠深处的马兰童年》,承载了他们对马兰的集体记忆;一场交响音乐会——《马兰颂》,饱含了他们对马兰深深的眷恋;一部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让他们把马兰永远地烙印在心里。</h3><h3> </h3> <h3>  </h3><h3> 一本书——《大漠深处的马兰童年》</h3><h3> 一场交响音乐会——《马兰颂》</h3><h3> 一部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h3><h3> </h3><h3> <font color="#ed2308"> “把我们的心捧给马兰”</font></h3><h3> 这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在马兰的孩子们的共同心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