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于无声处

<h3><b>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一)</b></h3><h3><b> 文写于2013年夏</b></h3><h3><b> </b></h3><h3> </h3><h3> 假期闲来无事,再捧余秋雨《文化苦旅》,一则可以在炎热的酷暑里除却心境的烦躁,二来可以再次享受一下余教授丰盛的文化大餐。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站在不同的视角、以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见解、潇洒的文字对中国文化以及相关的历史、景观、人物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读来发人深省,叹为观止。</h3><h3> </h3> <h3>  偶读其中《西湖梦》就有别一样的感觉。余秋雨在此文中写到:“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太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他说:“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虚渺。”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我与单位的同事一起去看世博展,当然也就不得不去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的西湖了。事实上,当我把从文字中,从画卷里、从视频中所了解的西湖与自己亲身见到的西湖在脑海里叠加起来,对比起来,总感受不到西湖那“人间天堂”的至善至美的真实。按理说,身在西湖中,会有一种真实的感受,但是正如余教授所说:“游览可以,贴近却未免吃力。”的确,西湖让人感到一种疏离感,就像脑子中有一幅画,本是那么清晰、明朗,但你一伸手去捕捉它,它却变得那么虚幻,不可触摸,无法贴近。</h3><h3> 余教授在《西湖梦》中对与西湖相关的人物苏轼与白居易的评价也颇有意思。苏轼修筑苏堤,白居易修筑白堤,余教授说他们不过搞了一个别人也能搞的水利工程。但是在他看来这一水利工程却真正的体现了“中国文化良心的社会实绩” 。这便使我想起了某些官员为官一任、为官一方不作为、乱作为或者劳民伤财的行径与苏公、白居易格格不入:苏、白不管是仕途得意还是与失意,不管还是东颠还是西簸,但无论身处何方,心中不变的是搞一点别人也能搞的利民工程。不像有的官员、骚客升则喜、降则悲。甚至以“隐居”来回避社会现实,不敢直面人生与社会。对此,余教授对像隐居孤山20年的林和靖这样的人是这样评价的,说这种隐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自卫与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他们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在自娱自耗的同时,尽管他们在文化的另一面有所建树,而这种文化只能像书签一样,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应该说知识分子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先锋战士,如果在现实社会中,碰了壁、受了阻,就急流勇退、“隐居”、“自娱自耗”,文明的突进也会因此被消解。想想看,而今像鲁迅一样的文化斗士真的太少了,多希望范仲淹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能多起来。在这物欲横流的浮华年代,知识分子更应该秉承苏、白的文化良心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h3> <h3> 在《西湖梦》里,余秋雨教授则以理性的心态对苏小小作出了令人折服的评价。对这位世人尊贵地长久安享景仰的妓女,余秋雨认为她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她很重感情,但她也不会因一个男人的负心而“郁愤自戕”,而是从对情的执着大踏步迈向对美的执着。她不愿做姬做妾,勉强去完成一个女人的低下使命,而是把自己的美色呈之街市,蔑视着精美的高墙。她不守贞节只守美,直让一个男性的世界围着她无常的喜怒而旋转。她不像其他有文学价值的名妓,为了一个负心汉或一个朝廷颠簸得过于认真。她颇有哲理感的超逸,成为中国男人心头一幅秘藏的圣符。</h3><h3> 而对于白蛇娘子,余秋雨则认为:这个是妖又是仙的形象,于她本人来说,成妖成仙都不甘心。她理想最平凡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然而这一点带给她的是空前的灾难——被镇于雷锋塔下。多残忍啊,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的权利也给剥夺了。悲!想做人的却做不了人,是人的却常常被逼成妖或者甘愿堕落成妖精。</h3> <h3><b>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二)</b></h3><h3><b> 文写于2013年夏</b></h3><h3><b> </b></h3><h3> </h3><h3>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每个篇章,都会给你带来心灵的震撼。偶因一个富有哲理的句子,你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将那 理与自己的人生命运、生活经历或者生命体验结合起来,悟出更多的道理,不但丰富你的思想,陶冶你的心智,而且还可以使你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或者在工作事业中成为你的向导,引导你从不同的角度 ,用辩证的思维去待人待物,行事处事。</h3><h3> 在《沙原隐泉》中,余秋雨写到:“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望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走吧,但不行。被别人踩过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的脚印高兴”。 “只能用自己的脚印走出一条新路”,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管理者也能意识到,教育质量好坏的决定因素不是取决于学校办学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就说明了名师的重要性吗?当然教育管理层把培养学校管理干部,培养专业教师队伍,把学习别人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也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来落实。这本身也无可非议。的确,这些年我们在培养教师这一块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走出去、请进来“,也学了不少的先进教育管理经验,前沿的教学模式。甚至也走别人成功的教育之路。可是说实话,我们的教育给人的感觉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究竟该怎么搞,我们还是感到很困惑。因为那些模式,那些成功的路,我们践行着,却未给我们带来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里面也有水土不服的因素。正如能在北方生长成参天大树的植物移植到南方来,未必就能成为参天大树。中国革命,毛泽东时代,如果走苏联以先城市后农村,最后夺取全面胜利的路是注定不行的,因为中国的实际与苏联的不一样嘛。立足本土实际,创新地运用他人之法,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新的突破。杜郎口也好,洋思中学也好;新教育也好,其他成功教育也好,我们都必须将其理论、理念或者方法与本土教育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成长的路,我们的教育才会朝着一条明晰的大道前行,才不至于出现今天这,明天那的折腾。</h3> <h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