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生命中的四个女人

强梅兴

<h3>徐志摩,生命中的四个女人</h3><h3>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h3><h3>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他的《再别康桥》都读过且都能背诵。这首诗虽然简短,但读完后能感受到作者对某一东西的怀念。那么,徐志摩在怀念谁呢!</h3><h3>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在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上海。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河相识相恋,期盼着能生活在一起。“夕阳中的新娘”,这作为美好生活象征的新娘,有林徽因的影子,寻梦中的“梦”,是指两人在康河感情交流的梦,徐志摩独自追思,将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通过诗歌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是年春季,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美好记忆里的女主角已经成了别人的妻子,怎么不叫人心生感慨!</h3><h3>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孙女。郁达夫是他同学,他拜师梁启超。他曾读书和供职于沪江大学、北洋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康桥(现剑桥大学),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他与胡适、陈西滢、闻一多、梁实秋等都有交往。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中国现代诗坛一颗璀璨的流星,他既有才华横溢的诗人气质,也有风流倜傥的才子风范。有人说,研究徐志摩和徐志摩后,好似读近现代的百科全书,这话不无道理。</h3><h3>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负气出走,由上海乘火车抵南京;19日早8:00时,徐志摩免费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现北京)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大雾弥漫,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师王贯一 、梁壁堂和乘客徐志摩,三人全部遇难。徐志摩终年34岁。</h3><h3> 徐志摩走了。次日,即11月20日,《北平晨报》这样写着:“乘客一人,司机二人,全被烧死,血肉焦黑 ,莫可辨认……”</h3><h3> 我们再来看一看当时四个女人在闻知讯息时的反应吧:</h3><h3> 当噩耗传到妻子陆小曼耳中时,她感到“天垮了,地陷了,世界进入一片黑暗。”</h3><h3> 林徽因在得知消息后,两眼发黑,双腿一下软了下来。她和丈夫梁思成流着泪,编了个小花圈,中间嵌着志摩的照片,敬悼于徐志摩灵前。林徽因很想去失事现场去看他,被家人拦住。梁思成伙同金岳霖到现场捡回一块飞机残骸,林徽因将残骸挂在床头。</h3><h3> 前妻张幼仪在听到噩耗时,她对儿子徐积锴说:“你爸爸上天了,快随你舅舅去接灵吧!”徐积锴随张幼仪哥张嘉璈、弟张嘉铸前往失事地点,料理后事。</h3><h3> 而凌叔华呢,这位与徐志摩的感情似乎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的才女当然也是没能忘记徐志摩。她写下了《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一文,“志摩,你真的死了吗?谁会相信像你这样一个有生气的人……我就不信……”</h3><h3> 这四个女人,她们不是名门千金,就是大家闺秀,都更是才女级美女,可谓才色艺俱全。自古才子多风流,说起民国历史上的风流情史,徐志摩不能不说。徐志摩曾经有这样一段话:</h3><h3> “没有女人,哪有生活,没有生活,,到哪里寻找诗、寻找美?我生来就爱美,美在哪里,在自然,自然中最美的是什么,是女人!女人是上帝最得意的作品。”这是徐志摩爱的宣言,女人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灵感源泉,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写到这里,我们不妨嵌入一段文字,简略介绍徐志摩生命中,曾出现的四位非常重要的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和凌叔华。</h3><h3> A.【张幼仪1900——1988年1月21日,享年88岁。】张幼仪出生在江苏宝山县张宅(现上海宝山)。张幼仪先后就读于苏州第二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齐学院。她秀外慧中,知书达理,婚后恪守妇道,孝敬公婆,深得徐家人的喜欢。1915年10月,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张君劢曾任民社党主席,《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张家璈曾任国府中央银行总裁、铁道部长等职。)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那时,张幼仪才15岁;生第一个儿子(徐积锴)时,才18岁。1922年2月,在德国柏林生下二儿子(徐德生),1925年3月夭折。1922.03.在德国柏林离婚。徐张两家门当户对,但是“父母之命”,徐是一个“多情的诗人”。徐志摩一心追求林徽因,拒不接受张幼仪的苦劝和阻挠。张幼仪为徐家”生下子嗣”,续了香火。1949年3月,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晚年,她专门请身在台湾的梁实秋将徐志摩的全部著作编成文集,这是台湾版里最早的一套《徐志摩全集》。1988年1月21日 ,张幼仪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纽约的曼哈顿寓所。《纽约时报》刊发了题为《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女士在纽约病逝》的专题报道。在纽约市郊一个墓园,张幼仪的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四个汉字 。张幼仪曾接受侄女张邦梅的访问时自述:“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h3><h3> B.[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享年51岁]林徽因出身名门,祖父林孝恂曾任翰林院编修,父亲林长民时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林徽因游历欧洲,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那一年,林徽因16岁,徐志摩24岁,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初次见面,林叫他“叔叔”,直到徐志摩登门正式拜访林长民,徐惊喜异常地发现,林徽因聪慧伶俐,楚楚动人。奇怪的是,徐志摩在与林长民的交往中渐渐地与林徽因熟悉起来。林徽因的美丽与才气,过人的艺术感悟和优雅的谈吐,就像一位女神,静静地投影在徐志摩的心海里,两人坠入爱河,且有谈论婚嫁之意。徐志摩对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因为与林的恋爱异常兴奋。徐每天早上匆匆出去,慌称习惯了每天理发,其实是与林徽因通信。徐志摩听到又有一个孩子要出世时,当下反应要叫张打胎。张对徐说:“我听说有人打胎死掉了。”徐志摩对张厌烦地说:“还有人火车事故死掉呢,难道就不坐火车吗?”徐逼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然后疯狂去追求林徽因。林徽因最后还是选择放弃回国。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家是世交,后来一起到美国留学学习建筑。学成回国前,她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了婚礼。相传徐志摩再次遇到林徽因时,写了《偶然》一首诗。1955年4月1日,一代才女林徽因香消芳尽(林徽因走后7年,梁思成再婚,找了个比梁小整整27岁的林洙,这是后话)。金岳霖凄然写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只能用“有缘无分”四个字表达。</h3><h3> C.[陆小曼 1903.11.07——1965.04.03,享年62岁。作家、画家、翻译家,江苏常州人,生于上海]陆小曼是民国风云人物,精通英语法语,是名噪一时的“绝代佳人”。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交集场相识相爱,1926年10月3日,两人在北京北海公园结婚,婚礼十分隆重。梁启超为证婚人,梁在证婚词中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场上氛围一下子冷若冰霜 ,徐志摩神色尴尬,陆小曼更是羞得满脸通红。徐志摩之后,陆小曼与翁瑞华在上海一起“生活”了20多年。1956年4月,受到上海市长陈毅关怀,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徐陆的婚姻存续期(1926年10月3日——1931年11月19日)。陆小曼临终前曾留下一个遗愿,那就是要跟丈夫徐志摩合葬,但徐积锴不准许。火化后,由于种种原因,加之陆一生未留下子女,陆小曼的骨灰一直处于无人认领的状态,不久后,竟不知所踪。23年后(即1988年),陆小曼的堂侄陆宗麒、堂侄女陆宗麟想到姑姑死后还没有墓地,于是在苏州东山华侨公墓为她建造了纪念墓(衣冠冢),上书“先姑母陆小曼纪念墓”,陆小曼的亡灵在这里得到安息。</h3><h3> D.[凌淑华 1900.03.25——1990.05.16,作家、画家,享年90岁】凌叔华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她生得明眸皓齿、柳眉樱唇,是典型的东方美人。凌的父亲叫凌富彭,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官至直隶布政使。凌叔华在天津读书时,邓颖超是同学,许广平是学妹(后鲁迅夫人)。在燕京大学,她遇见了生命中的两个重要的男人,一个是日后成为她丈夫的陈源(笔名陈西滢,1896——1970,江苏无锡人,1926年结婚,逝世于伦敦。),另一个就是徐志摩。凌叔华是个美丽女人,自然符合徐志摩爱美的理想,再加上和林徽因分手之后,徐志摩的感情正处于真空期。一个激情四射的浪漫诗人,想不发生点故事都难。1924年秋,徐志摩写信给凌淑华,请她作他的“通信员”,凌美女爽快的应允了。从后来见到的两人来往书信看,已是一段爱的浪漫曲。可惜了,四个月后,陆小曼走进了徐志摩的感情世界。徐家人对陆小曼并无好感,而对凌有点意思。徐志摩父亲徐申如还带话给凌叔华,希望能给徐志摩的碑题字。凌叔华女儿陈小滢说:“母亲在弥留之际,一遍遍念叨的是诗人徐志摩的名字,而不是父亲陈西滢或者其他什么人。”1990年5月22日,中国外交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等都献了花圈。邓颖超、冰心和巴金各自献了以鲜花玫瑰和白菊编织的花篮。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徐凌的感情关系——“红颜知己”,也许恰如其分了。</h3><h3> 我们继续追忆徐志摩不幸罹难的事。徐志摩走了的消息震动了整个文艺界,连讥讽他的鲁迅都剪下了当时的报纸。蔡元培专程为他写了这样一副挽联。林语堂说:他整个的人永远活在他文字里。</h3><h3> 徐志摩的墓地在历史上一共经过3次变迁:原来在东山,胡适题写“诗人徐志摩之墓”。第二次,徐志摩老父徐申如感觉胡适题字过于简单,又请到徐志摩生前红颜知己凌叔华再题碑文。第三次,故乡百姓为了表示纪念,由政府拨款把徐志摩的墓地迁葬到西山北麓白水泉边。徐志摩的外亲,出色的散文家(与俞平伯、叶圣陶、冯其庸、林徽因等都是文学朋友)、著名的建筑学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1918.11.27——2000.03.15)设计并撰迁墓记。</h3><h3> 徐志摩已去世88年,有关徐志摩的一生“众说不一”。研究徐志摩,要结合徐志摩的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站在理性的角度去体会真正的徐志摩。</h3><h3> 再别康桥,误读也罢,盲解也罢 ,只要心中有故事都会有一座康桥。桥的这一端永远是自己,在桥的另一边有着不同的风景与想念。</h3><h3> </h3><h3>(中 国 老 者 于 魔 都 )</h3> <h3>康桥(剑桥),即英国剑桥,与牛津一样,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大学城。</h3> <h3>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邮政飞机从南京飞往北平,在济南失事 ,两机组人员和一名乘客徐志摩遇难。徐志摩是去北平听林徽因给外国使节开设的中国建筑艺术讲座。</h3><h3>出事后,梁思成、金岳霖、沈从文,张幼仪哥哥弟弟及儿子都奔赴济南料理后事。</h3> <h3>拜梁启超为师。</h3><h3>1918年6月,经人推荐,徐申如让儿子徐志摩拜梁为师,拿出1000银圆作为拜师礼。梁启超和他的孩子们。</h3> <h3>沈钧儒(1875.01.02——1963.06.11)</h3><h3>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主席。</h3> <h3>金庸(1924.03.10——2018.10.30)享年94岁。</h3><h3>徐志摩的姑表弟。作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h3><h3>代表作品:《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h3><h3><br></h3> <h3>琼瑶(1938.04.20——)</h3><h3>徐志摩的表外甥女,作家、编剧。</h3><h3>代表作品:《窗外》《几度夕阳红》《还珠格格》《庭院深深》。</h3> <h3>徐申如(1872.——1944.03.21)</h3><h3>徐志摩父亲,近代实业家,病逝于上海。</h3> <h3>杭州一中(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h3><h3>徐志摩,由沈钧儒介绍,考入一中。(1910——1915)该校名人辈出,文学、艺术界有徐志摩、郁达夫、金庸、丰子恺、潘天寿、冯雪峰等。</h3> <h3>徐志摩故居。</h3><h3>是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短暂居住地,建成于1926年,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楼。有冷热水管、电灯、浴室等设备,这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无疑是一座令人瞩目的豪宅。</h3> <h3>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徐志摩旧居。</h3> <h3>上海——徐志摩故居。静安区延安中路913弄 ,是上海滩老式石库门洋房。新房设在二楼厢房前间,后小间为陆小曼吸烟室,三楼是徐志摩书斋。《爱曼小札》《小曼日记》都诞生于此。</h3> <h3>《张幼仪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记述了徐志摩元配夫人张幼仪贤惠、寂寞的一生。不过 ,有人读了认为那个徐志摩嫌弃的女人,实际上徐志摩后来高攀不起。</h3> <h3>张幼仪与徐志摩合影,于英国。</h3><h3>据说,张幼仪身上的衣服和帽子都是徐志摩为她挑选的。</h3> <h3>张幼仪与孙子孙女以及儿媳等。</h3> <h3>张幼仪与孙辈在一起。</h3> <h3>张幼仪与大儿子徐积锴(商人)。</h3><h3>徐积锴,(1918年——2007年),曾在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纽约科技大学就读。与其父的好友胡适、梁实秋以及顾维钧、孔祥熙后人交往甚多。</h3> <h3>张幼仪与儿子徐积锴。1949年赴香港,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h3> <h3>张幼仪与孙辈在美国,1956年。</h3><h3>(一男三女)前排右1为孙子,其余为孙女。</h3><h3>孙子徐善曾 ,孙女徐祺、徐放、徐行。</h3> <h3>徐积锴,1947年去了美国。他有一子三女,儿子叫徐善曾,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h3> <h3>张积锴与夫人张粹文。</h3> <h3>徐志摩四嫡孙</h3><h3>从左至右:徐祺、徐善曾、徐放、徐行。</h3> <h3>徐志摩长孙徐善曾,携妻女来浙江省海宁,参加“2017第五届中国(海宁)徐志摩微诗歌大赛”启动仪式。</h3> <h3>海宁市副市长向徐善曾赠送《徐志摩全集》。</h3> <h3>海宁市徐志摩研究会向徐善曾颁发徐志摩研究会顾问聘书。</h3> <h3>诗歌爱好者深情演绎经典诗作《再别康桥》。</h3> <h3>仪式结束后,一起前往徐志摩墓地敬献花束。</h3> <h3>徐善曾夫妇与女儿。</h3> <h3>徐善曾,耶鲁大学博士,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工作,后当美国一家风投公司创始人。</h3> <h3>回旧居,从楼上看到楼下,女儿在一旁认真听徐志摩的故事。</h3> <h3>徐志摩儿子——张积锴和夫人张粹文的结婚照。</h3> <h3>张粹文,制作的旗袍参与世界级展览。</h3> <h3>《林徽因传》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作家、诗人。</h3><h3>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学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h3> <h3>林徽因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h3> <h3>林徽因。</h3> <h3>1924年印度诗人、大学者泰戈尔访华,林徽因和徐志摩作为主要联络人一同陪着泰戈尔。从左至右:林徽因、泰戈尔和徐志摩。</h3> <h3>从左至右:梁思成、泰戈尔和林徽因。</h3> <h3>1924年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林徽因扮演泰戈尔诗剧中的公主。</h3> <h3>林徽因主要著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h3> <h3>图为林徽因和梁思成合影。那时的两人都风华正茂,才子佳人,简直绝配。</h3> <h3>梁思成与林徽因。</h3><h3>“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梁启超。</h3> <h3>梁思成(梁启超儿子),林徽因是梁的第一任妻子。《梁思成传》作者 ,窦忠如,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h3> <h3>梁思成与林徽因。</h3> <h3>都说林徽因牙齿没长好,也有说正是与众不同之处才可爱。</h3> <h3>陈从周(左)与梁思成。</h3><h3>20世纪的建筑界,是“北梁南陈”的天下。“北梁”有古建筑学家梁启超,“南陈”有古园林大家陈从周。陈从周夫人蒋定是徐志摩的表妹。</h3><h3>陈从周有这样一段话来解释徐志摩与林徽因的婚姻:“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后要与林徽因结婚 ,林徽因是同意的,她的父亲也不反对,但她的两个姑妈却不同意……认为林徽因是名门之女,又是林家长女,要与刚离了婚的徐志摩结婚,那就等于填房一样 ,有辱林家的名声。正是两个姑妈的反对这桩婚事,徐志摩与林徽因才未结成夫妻。”</h3> <h3>1949年,陈从周发表了个人处女作《徐志摩年谱》,这本书成为研究徐志摩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可靠资料。</h3> <h3>“建筑师林徽因墓”,中国最有名的公墓——北京八宝山公墓。八宝山公墓的格局就是林徽因设计的。多少亡灵在这里得到安息。由梁思成设计的墓碑上刻着林的自语:“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h3> <h3>《陆小曼传》描述了陆小曼的出身、求学和第一次失败的婚姻 ,以及她与徐志摩的相识、热恋和结局。</h3> <h3>《陆小曼文存》。</h3> <h3>陆小曼书法,笔墨柔和,清如泉水。</h3> <h3>胡适,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人,(1891.12.17——1962.02.24)任过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h3><h3>胡适说:</h3><h3>“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h3> <h3>王庚(1895——1942),江苏无锡人,民国时期高级军官,陆军中将。1922年与陆小曼结婚,1925年9月离婚。王庚与小曼的婚姻,是当时上流社会典型的绅士配淑女的婚姻。陆小曼不惜打掉王庚的孩子(留下不孕),与徐志摩好。王后来终身未娶。</h3> <h3>陆小曼去世前留下一个遗愿,那就是想要跟丈夫徐志摩合葬。火化后,由于种种原因,加之陆小曼一生并未留下子女,陆的骨灰一直处于无人认领的状态,不久后不知所踪。1988年(即去世23年后),陆的堂侄陆宗麒、堂侄女陆宗麟想到姑姑死后还没有墓地,于是在苏州东山华侨公墓为她建造了纪念墓(衣冠冢)。</h3> <h3>凌叔华(1900.03.25——1990.05.16)1922年入燕京大学。</h3> <h3>凌叔华和陈西滢的结婚照。</h3> <h3>凌叔华和陈西滢。</h3> <h3>心中永远的痛:念念不忘的,还是徐志摩。</h3><h3>1990年 ,90岁的凌叔华在北京去世。弥留之际 ,她目光呆滞地盯着病房白色的天花板,胸部起伏剧烈,呼吸困难,可她嘴里还一遍遍念叨着:志摩,志摩,你在哪里……她为什么不念丈夫陈西滢和情人朱利安的名字,应该说她心中的真爱是徐志摩!要不,她也不会与林徽因翻脸,拼命保护徐志摩留下的“八宝箱”。徐志摩去世快60年了,那是怎样的刻骨铭心、怎样的深情和真爱?</h3> <h3>陈西滢(陈源)1896——1970年 ,江苏无锡人,凌叔华丈夫。1924年 ,在胡适支持下 ,与徐志摩、王世杰等共同创办《现代评论》杂志。陈西滢妹妹陈汲 ,是著名气象学家、曾任过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夫人。</h3> <h3>凌叔华去世后,她同丈夫陈源(陈西滢)安葬在江苏无锡惠山陈氏茔地。</h3> <h3>《再别康桥》诗朗诵。</h3> <h3>有多少爱可以重来,</h3><h3>有多少人愿意等待。</h3> <h3>《徐志摩传》,你看过吗?</h3> <h3>谢谢观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