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蔚州卫是依据明王朝卫所制而设立的。卫所制是明王朝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军事制度,并且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所谓“卫”是指隶属于“都司”下,固定在一定区域屯田并负责守卫这一区域的军事机构。在蔚州屯田并担负守卫这一区域就称为蔚州卫。“所”是隶属在“卫”下的军队单位,有千户所、百户所。卫所制最早由元朝户部尚书张昶提出,明太祖朱元璋把这种制度发挥到了极致。<br></h3><h3> 大同府边境沿线设卫,是根据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依据朱元璋“山北口外东胜、蔚、朔、武、丰、云、应等州极边沙漠,宜各设千百户所统率士卒、收抚边民,无事则耕种,有事则出战”的指令而设立蔚州卫。在设立蔚州卫的过程中,裁撤了蔚州原有的两个属县。一是裁撤灵仙县归入本州。二是裁撤定安县,以其地归属蔚州卫,蔚州卫于洪武七年(1374年)完成设置。</h3><h3><br></h3><h3> 明朝时建造的蔚州衙门</h3> <h3> 明朝卫所制度一般规定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20人为一百户所,百户所设总旗2个(每总旗辖50人)、小旗10个(每小旗辖10人)。此外,还有单独驻扎一定区域,直接归都指挥使司管辖指挥的千户所,叫做守御千户所。卫所军士分守备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蔚州卫,分前、后、左、右、中五所。据《蔚州志》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蔚州卫五所有军人5641名。永乐十二年(1425年),蔚州卫又增中左、中右、中中三所,该三所或为守御千户所,三所军人应有3360名。在明代,蔚州是隶属山西大同府的,所以,蔚州卫也隶属于山西的行都司。宣德五年(1431年),根据边境的军事态势和各卫所隶属关系的改变,蔚州卫划归直隶,改属宣镇万全指挥都司管辖。</h3><h3> 蔚州卫的最高官吏称指挥使,指挥使的官阶为正三品。任蔚州卫第一任指挥使的是蔚州本卫一个叫周房的人。周房留给蔚州卫的,是他为蔚州卫修建了一座与州共享的城池。周房前,蔚州原本是有城的。原本的州城源于北周废代郡设蔚州,于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奠基,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落成。这座州城历五代、辽、金、一直延续到了明初。明洪武二年(1369年),元朝知州楚宝善降明,从而,北周的蔚州城在789年后归属明王朝版图。鉴于明初边境的防务,明王朝在洪武五年(1372年),令德庆侯廖允中对州城进行改造,开挖了护城河。蔚州设卫后,又令周房于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对州城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关于这座与州共享的城池,有位知州的记述很简明: “周房守兹土,撤旧更新瓮石,甲夫诸边,号曰‘铁城’。周七里一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堞六尺,脚宽4丈,垛口七百一十八个。门楼三座,各五间,高三层。北设玉皇飞阁。角楼四座同上。敌楼二十四座,各三间高三层值。东门曰安定,楼曰景阳。南门曰景仙,楼曰万山。西门曰清远,楼曰广运。周城深壕,俱重渊旋绕,生鱼栽柳称佳景焉”。</h3><h3><br></h3><h3>蔚州城的景仙门</h3> <h3> 洪武十一年(1378年),城池告峻的第二年,周房又在城中心建礁楼(后人称古楼)一座,在礁楼与景仙门中间段的十字路建牌楼四座。从景仙门向北过牌楼,再向北过礁楼一直延伸到观音殿(现人多称观音堂)为城的中轴线。中轴线包括中轴线北端向西到马神庙巷口再向北到玉皇阁,是蔚州卫与蔚州署管辖范围的分界线。蔚州署居城西,蔚州卫居城东。蔚州卫衙门建在四牌楼坐东的牌楼东面,卫署街(现在称牌楼东大街)中间段的北面(解放初期三医院的位置),座北朝南,拉着衙门朝南开的架势。蔚州卫衙门,与城同时峻工。其有正厅五间、后厅五间,正厅两侧为廊道,廊道建有六房,六房共有房四十间。衙门建有大门、仪门各三间,两座门楼东西各建有角门。仪门东建土地祠(现在的土地祠巷得名应该就源于这座小庙宇),八个千户所行辕环建在衙门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卫所的官僚们就居住在这个衙门和行辕里。<br></h3><h3><br></h3><h3>抗战前夕的蔚州礁楼<br></h3> <h3> 卫所的兵丁称之为军户。蔚州卫的军户,大都是从远离本卫的地方征招,他们到卫后,都屯驻在原定安县那些内迁了村民的村堡里。这些村堡自从归于卫所就被进行了加固和改造,使它们利于屯兵,也利于农事。这些被改造了的村堡被统称为军堡。据记载,明崇贞年间蔚州卫八所驻军有军堡78个,它们分别是: 七里河堡、君子疃堡、红桥儿堡、辛家庄堡、张家庄堡、董家庄堡、大宁寺堡、榆涧寨堡、石垛里堡、辛晋庄三堡、蔡家庄二堡、许家营寨、海子窊堡、千胜疃堡、太平村四堡、大胜店二堡、任家庄堡、吕家庄堡、七百户堡、岔涧堡、康家庄堡、织锦疃堡、高店堡、大北庄堡、明远店堡、常宁寨堡、常胜疃堡、原家皂堡、夏源堡、水泉儿堡、古家疃堡、榆林关堡、羊圈村堡、吉家庄三堡、鸦儿涧堡、黄梅寺堡、小枣村堡、白乐村七堡四巷、利台堡、祁家皂堡、张家皂堡、上碾头堡、辛安皂堡、宋家庄堡、高院墙堡、梁家庄堡、广德村堡、浅涧堡、贯头村堡、桃花堡、马家庄堡、集兴疃堡、姚疃堡、榆林堡、宜兴莲花寨、柏山堡、尹家皂堡、辛庄儿堡、邢家庄堡、北水泉儿堡、杨家庄堡、马官营堡、东饮马泉堡。<br></h3><h3> 军堡周围的大片田地属卫所所有,这些田地就是军堡里军户的屯地。蔚州卫八所共有田地6896倾八十三亩,其中有屯田地441倾43亩、团种地52倾56亩、地亩地6402倾84亩。另外,蔚州卫还有草场两处,一处位于下官庄西,辛孟庄北,暖泉东的区域,相当于现壶流河水库的位置。一处位于麻田山,东南至团堡岭,西南至柳朴,西北至干柴岭,东北至岔道草沟口的广大区域里。两处草场合计3165倾81亩,这些草场也全部由卫所的军户经营。种田和守土是卫所的责任,按照当时明王朝的规定,蔚州卫是有百分之七十的军户种田,百分之三十的军户担负守备、值勤和训练任务的。为保证卫所的战斗力,卫所军户要轮流进行定期的操练。为此,蔚州卫在城东关外五里的地方辟有专业的演武场。演武场内建有固定的房舍,这些房舍包括大门三间、正厅三间、后厅三间和厢房数间,还建有将台一座。这座演武场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时,曾于此处建飞机场。解放后五、六十年代,这里为国营农场(后称良种场)的试验田。现已淹没在了居民区里。</h3><h3><br></h3><h3> 民国年间的靖边楼<br></h3> <h3> 蔚州的城池和所有的要塞是统归蔚州卫军户负责守备的。根据记载,明朝末年,蔚州卫有定额驻城军1645名和守城门兵士24名担任蔚州城池的管理和守备。有山口守军204名,担任蔚州通各府、州、县九条通道的守备。九条通道分别是:经桃花镇向东通涿鹿县(时为保安州),经黑石岭向南通涞源县(时称广昌县),经暖泉向西通广灵县,经白草窑向北通阳原县东城,经九宫口向东南通易县(时为易州),经松枝口向东南通易县,经石门峪向西南通往灵邱,经鸳鸯站向东北通宣化县(时为宣化府),西北由五岔通大同市(时为大同府)。有走递扛军99名负责铺舍公文的传递等。铺舍近乎于驿站,当时蔚州在城南关设有总铺,在通向宣化府和附近各州县的通道上设有分铺。这些线路上的铺舍分别有:通广灵的小窊铺、辛孟庄铺、郭家庄铺。通灵邱的石门铺、马水口铺、松涧口铺。通广昌(现涞源县)的新兴铺、北口铺、明福铺和大宁铺。通保安州(现涿鹿县)的桃花铺。通宣府(现宣化县)的鸳鸯站铺。通东城的白草窑铺。嘉靖年间蔚州卫有烟墩(烽火台)50余座。烟墩守军260名,专门负责各路烟墩的值班和守护。到明末,烟墩数量已减少到二十六座,其余已残缺不全。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烟墩遗址大多就是明代所遗留的。<br></h3><h3><br></h3><h3> 宋家小庄烽火台</h3> <h3> 卫所制在明王朝前期是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只是后期由于卫所官员的腐败和卫所军户社会地位的日益低下,导致了各卫所军户的大批逃亡,卫所才日见衰落,全国各卫所的人数都在急剧减少,蔚州卫也与各卫所类同。至明末,蔚州卫八所军户已不足四千余人。卫所制度的衰落,最终导致了明王朝军队的不堪一击和明王朝的彻底覆灭。清入关后,明王朝的卫所制并没有完全消亡,蔚州卫还继续生存了五十余年,直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撤蔚州卫改蔚县,明王朝最初设立的蔚州卫方退出蔚州的历史舞台。<br></h3><h3><br></h3><h3> 蔚县古代的赵长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