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悠悠冶矿不了情——冶矿老照片》于2019年2月19日发布后,得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厂职工的关注和鼓励,至今</span>点击量已破五千大关。从发布之日起,我和我的冶矿微信群团队,就开始致力于老照片续集的筹划。经过历时三年的照片征集和编制,《悠悠冶矿不了情——冶矿老照片续集》终于杀青,于今日,2022年1月9日,奉献给各位。</p><p class="ql-block"> 我从1968年进厂,1994年调离,在冶矿厂的二十六年是我最重要的一段人生。至今我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冶矿故园和曾经的那些人和事记忆在心,并</span>怀有深深的眷念。如同某位八十年代离厂的老同事曾对我说过的那句话:离厂后虽然走了多个单位,最后情感归宿还是回到了原点——冶矿厂。</p><p class="ql-block"> 是啊,<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十多年的时光,记录着人生的岁月,五十多年的沧桑,几乎是弹指一挥间;</span>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中,能够与老厂的前輩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常聚常乐,聊聊当年的事,叙叙曾经的情,一种浓浓的故园情,一种至少在我们这代人中永远不会忘怀的冶矿故园情。</p> <p class="ql-block"> 下面,请让我们随着这一张张有些泛黄的老照片,走进曾经为之揮洒青春汗水又不胜感慨的那个年代,看看曾经见证几十年历史的那些工业遗存,回忆曾经的那些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任同生前輩曾不止一次说过:冶矿厂有一支相当过得硬的职工队伍。从六十年前开始的艰苦创业,七十年代的产品开发,到八十年代的经营拓展、技术创新,都凝结了几代冶矿人辛勤的汗水和梦想。</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在不经意间形成的老职工拼图。上排,袁鸿锐,技术部门标准情报的元老,各类标准娴熟,情报水平精湛;张泳庚,冷作车间的前輩,环冷设备的技术领军人物;诸荣芳,名列我厂研究所的三巨头,绝顶聪明的老顽童。</p><p class="ql-block"> 中间的这位是庄政德,一位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工作的老先进,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期间,他还创下一项冶矿“吉尼斯”记录:二十年无病假。</p><p class="ql-block"> 下排,方婵娟,销售系统资深的,在客户面前八面玲珑、攻无不克的磨粉机备件销售员;顾殿奎,从生产科销售组,到经营开发科和出口科,冶矿厂从指令性计划向企业自主经营转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張仁舫,既是军工生产的功臣,又是几十年来坚守在一线车间勤勤恳恳、至今还有不少牵挂他的一位老实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极能反映冶矿职工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的照片。他们围在台桌周边,桌子中间是若干张图纸。他们有的在凝视,有的在思考,有的在用笔写着什么,有的似乎又在讨论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时,无法不为之而动容。这种场景对我其实并不陌生,因为我曾经多次看到过,感受过,在技术部门,在生产科室,在车间技术组……</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年的冶矿人。虽然我无法解读照片的具体内容,也难以辨认出他们的名字。哪位老职工如果知道,请告知我,我定将在这段文字中补上我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上面那张照片,二车间冷作三组组长蒋三山和技革组的贺承华师傅在加工电除尘器灰斗。蒋师傅是冷作系统的大将,几年前已经作古。名师出高徒,他当年带出来的屠放来、陆惟华等,在技术上都十分了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间照片的場景似乎是</span>行政科锅炉房,王华钧和陈兆菊二位师傅正通过点火窗检查炉内燃烧情况。在我的记忆中,王华钧性情开朗,对人热情也很健谈。据说他原是铸工车间,到过行政科,后又到锻工车间,还担任过团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看下面那张照片,据沈育如回忆,八十年代,锻工车间敢挑重担,主动承接电除尘器星型线的研制,车间“芒刺<span style="font-size:18px;">攻关小组”</span>成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在讨论星型线軋机调试中存在的问题。</span>左起依次是孙听仁、杨惠平、江锦生、徐学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曹振华和应长康。</span></p> <p class="ql-block"> 拼图左上照片展示的工作场景是:检验科长徐立新,技术科长刘玉明和技术厂长郑学树在动力科机修车间采煤机试车现场。</p><p class="ql-block"> 左下照片是设计二组的电除尘器资深设计师、姜传德工程师在认真工作,他的后侧是王建鼎<span style="font-size:18px;">工程师</span>,他也是电除尘器设计组中的技术骨干。</p><p class="ql-block"> 右下照片是全质办主任忻贤刚和工程师陈美珍、陈健生在车间检查加工质量。忻主任是技术质量管理造诣很深的老前辈,以抓产品质量一丝不苟、铁面无私、“六亲不认”而著称,因此可能也得罪过一些人。现在回想起来,象忻贤刚这些前輩,才是冶矿厂真正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这二位前輩不难认出吧。右边是姜阿妹,她是徐俊松的太太,看照片中的她朴实平和、真诚示人的神情,你可能不知,她还是冶矿厂建厂后第一位上海市先进工人殊荣的获得者。近年来我还得知,1959年毛主席视察上海电机厂接见上海工人阶级代表时,如不是“组织安排”上的意外疏忽,姜师傅还是我厂第一位、也可能是唯一受到伟大领袖接见“英模人物”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左边是叶露章,印象中的她总是面带笑容、与人和蔼,给人一种十分美好的感觉。听不少职工说,若干年之前,她搭建了毎年一次冶矿退休职工聚会交流平台,参加人数总保持在百人之上,在职工中影响力很大,有的原厂领导也欣然参加。</span></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位普通老职工的丰采。左上、下分别是包装车间的罗伟<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工夹具的刘才林,他们正在认真地工作。陶卓人曾经说,罗伟在冶矿厂电脑推进中表现积极,勤奋好学,他至今仍有很深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右上是医务室<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菊妹医生正在就诊</span>。右中是组织科的赵建国,他阳光帅气、为人本份、工作勤奋。据说他九十年代离开冶矿厂后,发展得很好。只不知当年的小伙子,现在怎样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宝顺一见到</span>右下照片的那位女职工,就告诉我她名戴学云,1975年进食堂工作,表现非常出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相册制作过程中,有人曾建议,多展現一些普通老职工的形象。因为他们的工作业绩可能並不特别令人瞩目,但他们却是冶矿厂最广泛的群体,本人深然之。可惜因照片所限,我虽已尽其力,但终未能如愿。</span></p> <p class="ql-block"> 冶矿厂生存发展六十年,本质上是不断为国民经济提供新品的六十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先说说电除尘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在中央“大打矿山之仗”的号召下,由任同生主持,姜传德、潘恒熙等前輩参与的厂院联合设计组,完成了我国环保工程设备——SHWB电除尘器系列标准化设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记得当年标准化设计的地点就在二车间冷作一组放样间旁、工夹具制刀组对面的简易平房里。据孙纯青说因汶水路拓宽,那排平房早已拆除。否则,我真想再去看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八十年代初,我厂引进了瑞典菲达技术,由此电除尘器的产品服务领域从传统的建材行业逐步扩大到冶金、电力、化工等多个工业领域,电除尘器成为我厂的三大拳头产品之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图从左到右依次是:运用菲达引进技术生产的宝钢三期电厂、吳泾热电厂和安徽平圩电厂配套电除尘器实景。</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电除尘器的技术引进</span>在技术厂长周师章的领导下,由任同生领衔。曾先后对西德鲁奇公司和瑞典菲达公司进行考察、交流和技术谈判,最后选择瑞典菲达为合作方。</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应该是中外双方技术交流的场景,其中有设计二组的工程师和相关人员,左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昌云、郑嘉龙、张继业、姚培元、邵光宗、张天华、龚国华、谈绍广、陈美珍、徐介麟</span>。</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左五的邵光宗、后排右二的谈绍广和前排右一的陈美珍,都是我曾经二车间的同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钻研刻苦,技术过硬,也是最早从工人充实到技术部门,并成为电除尘器设计工艺骨干的青年才俊。</p> <p class="ql-block"> 在菲达公司技术引进工作后期,1983年任同生调任上海机电局副局长,技术引进由徐介麟等接力完成。电除尘器的技术引进为我厂进一步扩大该产品的市场服务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企<span style="font-size:18px;">业成功渡过八十年代初期的国家经济调整和经营开拓发展作出重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吳永明厂长、郑学树副厂长和徐介麟宴请外方时的合影。右一梁广林,是菲达公司在香港公司代理,技术部门的不少人与他很熟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左二是翻译姚觉民,他在诸多涉外谈判中表现出极强的业务能力。</span>在电脑引进美国GST公司的CAD/CAM项目的商务谈判中,美方副总裁克莱兹默,曾对姚<span style="font-size:18px;">娴熟的外语能力深为惊叹和佩服。他说,真想不到上海冶矿厂还有这样一位语言大师。姚与我曾在同一小组共事多年,因某些历史问题经历坎坷,实令人叹息。</span></p> <p class="ql-block"> 从电除尘器标准化设计到瑞典菲达技术引进消化应用,经历了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在此其间,设计二组技术<span style="font-size:18px;">团队不断成长壮大,贡献斐然。</span>1981、1983、1985年连续三次被评为上海市模范集体,我们应记住他们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姜传德,我厂电除尘器事业开创者之一。还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龚国华、徐介麟、王建鼎,</span>在电除尘器技术提升,<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产30万/60万机组电除尘器市场拓展中的主要参与者。</span>以及,戚恬生、陈健生、颜亮、邵光宗、张继业、姚培元、谈绍广、陈美珍、仇志富、陈玉莲这些前輩和新一代的接力者。</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R</span>磨粉机也是我厂的拳头产品。我厂生产的磨机品种繁多,尤以R摆式磨粉机闻名遐迩,在全国市场上一枝独秀,主机产品和备品配件供不应求。倪明康、<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仲福、</span>张文清、戴中杰、许金山、左惠麟等技术人员在提高磨机质量,改进性能方面不懈努力、呕心沥血,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三大拳头产品的另一个是减速器。我厂减速器生产的历史可追溯到1949年,是上海著名的齿轮减速机生产厂家。六十年代生产JZQ型减速器,八十年代初开始研制硬齿面减速器。程仁勇、邢光才、崔佩珍、夏高明等前輩是推进产品技术进步的关健人物。</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系原技术情报组张天华提供。1985年3月,他随团访问考察美国芝加哥燃烧工程公司旗下的雷蒙公司,洽谈双方合作合资事宜。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在旧金山金门大桥桥堍的山上俯瞰旧金山时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卢永平副厂长是访问参察团领队,随团的还有倪明康,忻贤刚。右二是冶矿公司总经理宋兵权,那位老外是美方的执行副总裁卡明斯基。</p><p class="ql-block"> 这次考察虽然因故未达成有关合作意向,但是我们开了眼界,了解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R磨粉机的</span>国际顶级水平,以及我厂产品存在的差距,还是很有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说起R磨粉机,很自然想起那些年每年都要举办的全国性</span>订货会,真是那个红火。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仲福、蒋卓敏、方婵娟、赵渊祥等前輩都是市场开拓和经营销售中的高手,在用户中长袖善舞、极为活跃、业绩斐然。</span>后来我厂又在北京和广州设立两个经营部,生意也相当火爆。据说广州经营部的那个叶老板也因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赚得盆满钵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看,这是某次订货会场景。照片上那位和用户沟通交流的是左慧麟吧,他周边的客户还真不少,其中似乎还有一个“老外”,都在等待他的解答。只是左慧麟英年早逝,着实可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适应磨粉机的市场经营,我厂</span>的设备安装调试服务队伍也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江立正、林松根、管乐金、陈增贵、诸荣芳、丁荣斌、陆达荪、周保罗等都是其中的皎皎者。</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三大拳头产品,我厂还能生产众多市场适销的冶金矿山设备。按图示编号,依次是筛分设备、釆煤机、烧结机、<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升机、环形冷却器、抛丸机。这是冶矿厂六十年来八大系列一千余个品种规格的一部分。其重要或关健技术人员应该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筛分设备:</span>励哉礁、陈志婉。采煤机:王燕祺。烧结机:刘玉明、陈健生、戴中杰。<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升机:范联华、周龙山、张楚贤、陈祖宜、朱国华。环形冷却器:</span>张泳庚、陈健生、陈美珍。抛丸机:任同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顾冶矿厂几十年的历史,但凡机电部及相关部委有国家急需的重大新产品试制任务,往往交由冶矿厂完成。无论多硬的骨头,多艰巨的任务,没有啃不了、拿不下的。记得有位老前輩曾经说过,部委下达给冶矿厂,就是一百个放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由众多新产品的试制开发,我厂与西重所、北钢院、煤机所、冶金院等国家专业设计院所也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3--1994年前后,我厂还依据机电部指示,</span>为解国家重点工程宝山钢厂之急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日本神户制钢所开展国际间合作,生产3000/9000特大型成品振动筛。由日方承担产品设计并提供振动筛的激振器部件,我厂则负责设计图纸的消化、工艺设计和产品制造。</span></p><p class="ql-block"> 为完成这项重点任务,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励哉樵工程师负责内外总协调,设计人员是陈志婉,陈健生、张泳庚、张俊武、陈美珍、赵凤玲、周建忠等。全厂组织了会战:结构二车间,金加工和主机安装调试,一三四车间都参与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照片展示的是成品振动筛试车仪式场景。出席仪式的有陈中捷、沈育如,还有生产计划章建华,生产科长助理沈仁忠。</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电除尘器等主导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大约在七十年代末,厂质检科建立用户服务组,1982年又建立产品安装调试队伍,以后又将其升格为技术服务科,统筹用户访问,产品调试、技术服务,产品三包等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技术服务科常与销售、技术部门和相关产品车间协同进行。我印象中陆永兴、杨忠芳、张敏康、孙纯青、赵生洪等都担任过技术服务科领导。</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技术服务人员对北京经营部业务范围内有关用户质量访问期间的留影。照片右起依次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车间黄自齐,包装车间万野林,销售科包志盛、方占鹏、</span>荆亦宏。左一设计科朱国华。朱国华和荆亦宏之间的两位,谁能提供姓名,请在美篇留言。</p> <p class="ql-block"> 据陈中捷回忆,大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他曾赴河北烽烽煤矿用户访问。我厂有一台新试制的 MG200 采煤机在该煤矿作业。由时任副厂长的陈中捷带队,说明我厂对采煤机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对国内采掘行业以及采煤机市场需求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左一左二是杨海蒙和徐峰,杨海蒙当时是负责采煤机的用户服务人员,徐峰原是大屯煤矿职工,后经主导采煤机技术工艺的王燕祺工程师介绍调入我厂。右一是市机电局科技处干部沈文龙,我厂技术系统不少工程师可能对他很熟悉。</p> <p class="ql-block"> 说到釆煤机,不能不提王燕祺工程师。从八十年代初,她就对煤机所的采煤机图纸消化完善、编制工艺,并深入现场与动力科车间共同努力,成功试制出釆煤机样机。采煤机技术团队还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潘恒熙、董洪昌、魏国斌、黄缜毅等。</span>1983年,MD /G-150型双筒采煤机荣获煤炭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说王工是我厂采煤机技术的领軍人物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1996年吧,已离厂的我曾听闻当时冶矿厂正在“减员增效”,王燕祺无奈列入减员范围。虽然其时有关领导试图对其挽留,最后结果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这次编制相册,有人提出,讲釆煤机时要多写王燕祺,于是便有了以上寥寥文字。幸运的是,经多方努力,终于觅得这张1991年6月,王燕祺(左二)与陈中捷和刘玉明在贵州六枝矿务局用户访问时的“老照片”,照片中右二是矿区王局长,王燕祺的学长。</p><p class="ql-block"> 据陈中捷回忆:那年他们一行走访了河北石家庄、 张家口,山西介休,贵州贵阳,云南曲靖等地的矿务局和煤机企业等。这些地方都有王燕祺的同学,他们都亲切地称王工为小学妹,可见她当时在校时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在《美篇》编制过程中,我曾有过将那些技术系统重要或关健技术人员收集其中的想法。因为他们在冶矿厂留下众多的足迹,为冶矿厂付出太多,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然而,太难了,太难了,毕竟,时光已经流转几十年……</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仅能在零星的影像资料中,剪辑成这张拼图。他们的名字依次是:邵光宗、任同生、陈美珍、陈健生、周龙山、徐介麟、励哉樵、颜亮。</p><p class="ql-block"> 在相册以下部分若干张技术系统组织的会议、考察和聚会旅游合影中,如你仔细辨认,可能会見到你熟悉的人。或许在凝视中你会产生一种久别重逢的“对话”……以弥补你的某些缺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八十年代中期,按机电部评定国家级企业、即“企业上等级”的相关规定,我厂开始了历时二年的企业管理整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厂和浙江诸暨电除尘器总厂是机电部指定的制订环保行业国家级标准的正副组长厂。通过行业内企业的考察,经济效益、技术和物耗能耗指标数据的分析,完成了环保行业国家级企业标准(报批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完成报批稿后,企业标准起草小组成员厂的合影,吳永明厂长,主管领导王民日(前排左四左五),袁鸿锐、张继业和我本人(后排右起)参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按国家级企业评定标准,我厂在企业管理不断改善,新品开发不断推进,生产能力不断提髙,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的发展态势下,成为机电部第一批环保行业“国家大型二级企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87年,我厂发展史上的重大事项——机械部企业管理自动化软件合作开发联合体,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水到渠成正式成立。该合作体是中美两国落实相关科技协议,由我国国家层面推动、以惠普技术为依托、我厂为实验基地,推进国内工厂企业电脑应用的重大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出席合作体成立大会的有: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前排中)、国家部委和上海机电局有关领导,国家863项目专家、后曾任人大副委员长的李沛钰(后排左侧面部被遮档者),以及美方相关公司高管和专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联合体成立会议期间,吳永明厂长向汪道涵市长等领导介绍我厂电脑</span>CAD/CAM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MRP系统规划方案和各项系统开发前期工作的准备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汪市长对我厂在电脑引进和探索方面所做的工作予以肯定,并题词:“管理现代化,技术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祝你们取得更大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我厂的电脑引进,据有关亲历者回忆,一是当时正在引进的瑞典菲达公司电除尘器设计技术,对采用电脑选型的专项技术人员和电脑应用提出了要求。</p><p class="ql-block"> 二是老厂长乔永年曾赴美,对工业企业电脑的应用产生浓厚兴趣。在他的主导下,供应科大楼设置了电脑机房,配备技术人员,购置了一拖五的Altos小型微机系统,开始了电脑应用的尝试。</p><p class="ql-block"> 三是吳永明继任厂长后综合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信息,<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认为八十年代中期我厂已具备再上一个台阶的条件,因此一定要抓住历史机遇,让企业跻身于全国机电行业先进企业之列。由此,他</span>以提升工厂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战略构思,<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出了</span>全方位地推进了电脑引进和应用的决策。</p> <p class="ql-block"> 在吳厂长的统筹下,自1984年起,包括组建电脑管理中心、编制工作规划、技术培训计划、新建电脑中心大楼等电脑引进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p><p class="ql-block"> 终于1986年8、9月,取得电脑引进最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电脑辅助设计、辅助加工的四套工作站和管理用小型机软硬件抵厂进入新建机房,安装调试。</p><p class="ql-block"> 这張照片是安装调试成功后,部分技术、准备人员在新建机房内的合影。前排左起:吴申年、李平、陶卓人、徐华忠、陈君励、徐永雪,中排左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陆培康、</span>陆宝齐、赵志坚、施玉珍、黄秀萍、汪培琪、黄笑蓉。后排左起:王荣祥、张洁、张沪平、章士林、薛爱群。(其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华忠时任厂办主任,后因经济案从国内蒸发)。</span></p> <p class="ql-block"> 1987年某日,电脑中心的CAD/CAM工作站开始试运行。</p><p class="ql-block"> 当天,时任上海市机电局领导的任同生(照片中老厂长乔永年和郑学树技术厂长之间)亲临现场。他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的设计工作经验以及国外先进设计理念,<span style="font-size:18px;">颇具前瞻性的提出,结合菲达引进技术的消化,在电</span>除尘器设计中,先行应用CAD技术,自动生成大部分详细工程图的设想和相关工作要求。得到厂领导和技术部门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拼图的上照是电除尘器辅助设计软件EP CAD和产品数据库开发小组成员的合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排左起:张平、陈世俊、吴玲凤,后排左起:樊嘉铭、严静、鲍惠忠。</span></p><p class="ql-block"> 在完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EP CAD和产品数据库开发</span>基础上,产品设计人员和电脑技术人员紧密配合,首先在电除尘器项目的辅助设计上取得“突破”。使我厂电除尘器设计开始了新的里程,并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p><p class="ql-block"> 拼图的下照是他们某大型电除尘器应用成功后在机房内的合影。前排左起:鲍惠忠、严静、吴玲凤、叶爱玉,后排左起:樊嘉铭、王荣祥、张金盛、顾明、陈世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CAD/CAM辅助设计制造取得进展的同时,MRP物流管理系统也准备就绪。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87年10月,厂部在外宾接待室召开电脑工作会议,由电脑中心向生产管理部门介绍MRP应用的计划和实施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虽然相隔三十余年,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次工作会议尽管讨论得非常热烈,但因电脑辅助管理的要求和传统管理方法存在质的差异,不少部门对MRP的推进仍存有疑虑,反对者似乎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人与电脑中心技术人员产生理念上的“冲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然而当今天回顾起当年的那一幕,没有人会怀疑这场“冲突”的意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势也。电脑和相关电子智能产品的发展历史早已证明了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次电脑工作会议,很值得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 经过科技人员若干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又建立了多绳提升机、采煤机、R磨粉机等主导产品数据库,并“甩掉了图版”,实现了设计工艺的“革命”。<span style="font-size:18px;">拼图中第3、5、6照片是电脑中心和设计工艺部门的工作埸景。</span></p><p class="ql-block"> MRP物流管理系统也逐步得到经营管理部门的认同,全厂中央数据库及其23个子系统的运行日趋稳定。拼图中第1、2、4照片是销售、供应、劳资部门按系统要求进行数据库维护。</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厂成为国内机械工业应用CAD/CAM技术先进企业,并获得若干部市级技术进步奖项和荣誉称号。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毎当我回顾起这段历史和昔日的辉煌,不免想到今日之“冶矿厂”,又不胜唏嘘,不胜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厂在电脑应用中取得积极进展,1987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任同生(右一)陪同,</span>来到我厂<span style="font-size:18px;">考察和工作指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考察期间,刘副市长为电脑中心题词。他对于我厂CAD/CAM项目的成就予以肯定,认为这是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的主要办法。指出这是厂领导的卓有远见、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努力工作的结果。希望我们再接再厉,继续做出更好的成绩。刘副市长也感谢我们为上海在推广计算机应用方面作出的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 考察结束<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刘振元副市长与</span>工程技术人员合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拼图上照前排左起:李平、杨怡建、刘振元、陶卓人、吴永明、任同生。中排左起:王海军、陆培康、蔡力军、马俊、赵洁明、张继业、唐明、赵志坚、陆宝齐。后排左起:张洁、张沪平、陈君励、汪培琪、陈黎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八十年代电脑引进的决策和推进过程中,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所做的工作,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也应该记住吳永明、乔永年、陈中捷、陶卓人、李平以及电脑科技人员所作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我厂在产品开发、重大工程和电脑引进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国家机电部陆燕荪副部长(右三)曾来厂视察,这可能是来我厂职务最高的机电部领导。</p><p class="ql-block"> 陪同陆副部长考察的是上海机电一局余永樑副局长(左三)。我厂吳永明厂长,郑学树和陈中捷副厂长接待并作汇报。据吳永明厂长回忆和辨认,照片右二是二车间主任张泳庚,也参加接待汇报。</p><p class="ql-block"> 在以后的几年内,我厂还接待过一些重要部门的领导,如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机电部所属CMEC总经理沈克林等。</p> <p class="ql-block"> 说到冶矿厂的电脑引进,杨怡建是个绕不开的人物,这张照片中的他虽然有点模糊,但肯定不会认错。</p><p class="ql-block"> 1989年1月29日,在冶矿厂电脑应用蓄势已发的关健时刻,作为当时电脑中心的掌门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却从冶矿厂</span>突然“蒸发了,不见了”。这对电脑中心工作的影响,在全厂<span style="font-size:18px;">引起的震撼性效应是显而易见的。</span></p><p class="ql-block"> 说句实话,当年这位“杨主任”为电脑项目引进从上海到北京,从国内到国外,几乎是马不停蹄,可谓是“功不可沒”,至今仍有人对他颇有赞誉。也是。</p><p class="ql-block"> 如日中天的他突然匿迹,究竟是一时起意,还是借电脑引进之便,蓄谋以久的策划,似乎众说纷纭。然而若干年后,当他以美利坚某公司BOSS身份开始进入人们视线时,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了。</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局外人”,至今我仍想问一问,当年的这位技校生,现在的杨老板:<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于培养你的冶矿厂,提携你的有关领导,</span>是否还存有那么一丝的愧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好了,不说了。让我们再来看看冶矿厂那些资深的、甚至将一生都奉献给这个企业的前輩们的形象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张照片很有意思,应该是在一次饭桌上,幽默风趣的劳资科科长尤坤明和技术科科长刘玉明似乎在“拼酒”。刘玉眀精神十足、情绪亢奋、动作夸张,尤坤明胸有成竹、满面笑容、沉着应对,真是太搞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看着照片上的刘玉明,我立刻出现他乐观豁达、精气神十足、拿着图纸穿行于各个部门风风火火的形象。至今还有人说,刘前輩是一个主持或参与最多产品的工程师之一:环冷、烧结机、采煤机……都记载着他曾经的冶矿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回来,在曾经的那个年代,冶矿厂中层一级干部总体素质是好的,对厂部决策的执行力是強的,车间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是和谐的。这也是几十年生产经营发展的重要基础吧。</span></p> <p class="ql-block"> 照片左起依次是:卢永平,赵金荣,曹荣大,李建标,叶荣榛。<span style="font-size:18px;">背景可能是无锡蠡园。</span></p><p class="ql-block"> 曹荣大曾是我七十年代初在二车间冷作一组时的老组长,后担任过车间副主任。曹师傅技术精湛,为人正直,管理上很有一套,听说现已作古啦。</p><p class="ql-block"> 叶荣榛原在干部科和厂办工作,九十年代初,曾协助我参与机电局系统《干部岗位规范》的编写,他的工作责任心很強、文字功底颇佳。据说他后来还担任过锻热车间、包装车间和一车间领导。我们已失联近三十年,我曾自问,不知今生“尚能见否”?岂料,去年八月初,我居然极富戏剧性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他在美篇中“相遇”,得知他至今仍在发揮余热。忆昔往事,概然感怀,</span>真是太有意思啦。</p> <p class="ql-block"> 这张合影照拍摄于1998年秋,是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技术条线为主的一次活动,</span>其中大多是技术系统的前輩,前排左起依次是:忻贤刚、张福林、应水芳、袁鸿锐、郑学树、潘萍、<span style="font-size:18px;">孙凤金</span>、朱巧芳、沈行玲、路国英。后排左起依次是:邢家栋、程之锡、黄柏生、陈德中、王民日、阮松水、徐介麟,徐边上那位象是章士林,最后一位王新明。</p><p class="ql-block"> 很高兴,我看到了在本相册中唯一一次出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福林</span>,他可是我在二车间的“老长官”啦。记得有次他与我聊起了当时还在车间“下放”的任同生,说老任这个知识分子肚子里有货色且为人谦和,干起活来活脱就是一个工人,为青年工人讲解数理化时就是一个老师。我工作几十年,阅人无数,最佩服的是他。这番话至今仍清晰如昨。只不知张福林老,尚健在否?真想能见面一叙滄桑。</p> <p class="ql-block"> 郑学树、黄柏生,赵渊祥(右起)都是技术部门的“大腕”级人物。其中黄柏生的资格也许更老一些,我刚进厂时,就听说他曾是1959年建厂时二车间冷作一组的第一任组长,后来长期担任工艺科长,是一位生产技术经验丰富,且忠厚善良、受人尊重的老前辈。陶卓人曾对我说,黄老对年轻同志的工作极为支持,在电脑BOM的推进中曾有重要贡献。我对黄老也有感恩之情,因为是他促成了我人生的“美事”。</p><p class="ql-block"> 我认识赵渊祥前輩是在八十年代初,他作为技术部门骨干充实到新组建的销售科,当时称为经营开发科,担任顾殿奎科长副手。赵渊祥性格极其开朗,平时妙语连珠、插科打渾,活脱一个冷面滑稽,加上他的技术能力,难得的一个销售人才啊。</p> <p class="ql-block"> 这几位前輩各位不会生疏吧。这是华正山,见此照片,立刻出现他为人亲和、笑容可掬的形象。他在1977、78年期间,与孙超群前輩一起,辅助周师章,参与了冶矿建厂后最大的一次技术改造,功不可没。可惜,这三位前輩均已辞世,相信冶矿人不会忘记他们。</p><p class="ql-block"> 喻耀斌,曾经的厂校书记。我至今还记得他对我的一次“训戒”:小青年,人是正派的,但不要锋芒太露。当时28岁的我对此不以为然,多年后才悟出深意,对喻老产生别样的情感。想到今年我已七旬,四十二年前已经56岁的喻老,如果健在,已是近百岁的老人啦。</p><p class="ql-block"> 对于居金贵这位老革命,我始终有一些“对彼不恭”之歉意。因为有一年,厂领导对于赵金荣和居金贵在保卫科工作安排上出现了两难。后来在我的建议下,以“赵担任科长,居是负责人”的模糊概念,“糊弄”了文化程度不是很髙的居金贵,居然使两难“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这位刘士杰,在冶矿厂名气太大了,他任动力科科长期间曾完成过抛丸机、医用震波机等重要新产品试制。此外,他思路清晰、口才极佳,语言犀利又不乏幽默,极富人格魅力。据说现在澳大利亚安享晚年的他,在华人社区里也是风生水起。祝他健康长寿,如再能与他一聚,定是一桩幸事啊!</p> <p class="ql-block"> 一看到这张照片,首先进入我眼帘的是徐宝顺,因为万野林、章建华、余梅凤的照片我都见过,唯独他的照片极少。况且,照片中的他阳光、英俊,活脱是小鲜肉一枚。</p><p class="ql-block"> 说起宝顺,有二件事几十年来我仍记忆于胸。一是我厂第二次工业普查时,我曾向他请教“资金利税率”的指标口径,他居然不假思索地将指标中有关要素、甚至要素中“包括或不包括”的细目一一道来。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当时我着实为之一惊。</p><p class="ql-block"> 二是大约在1993年,我与他研究设计我厂“摸拟独立核算方法”。他对各生产、管理部门成本费用的核算程序,提出了系统的可操作性思路,我十分欣佩。遗憾的是,方案无人赏识、终成废纸。几年后,国家推广邯郸钢厂的核算经验,我发现,这与我们设计的“模拟核算”几近一致。此时我已离厂,只能是一声叹息。</p><p class="ql-block"> 宝顺于1997年离厂,到上海信息港投资有限公司财会部门任职,那可是个前途无限的副局级单位啊。我闻知后的第一反映是:人尽其才。而那时的冶矿厂,确实已很难留住真正的人才啦。</p> <p class="ql-block"> 照片左一是应水芳,历任劳资科长、安技科长。2019年,他与我及陈中捷、孙纯青曾<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新业坊</span>接受上海电视台主持人骆新,关于建国七十年专题节目采访。虽然我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应前輩</span>已有三十多年未曾谋面,但他精神矍铄、状态极佳,还是那么健谈,<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本看不出他已是近九旬的耄耋老人。后来听说,老前輩还在社区里发揮余热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另一位则是冶矿厂无人不晓的厂保卫科的“赵局长”——</span>赵金荣。不过人们尊其为局长,实是对其工作能力的褒扬,他主政的保卫工作在机电局系统颇为知名。还有,赵前輩还是我厂唯一受到过伟大领袖“接见”的人。我曾听到过他回忆起1959年的历史性时刻,那神采飞扬,充满幸福的神情我现在仍记忆在心。</p><p class="ql-block"> 保卫科和劳资科在行政大楼里是左右“邻居”,看来这二位掌门人“兄弟”情深,关系也不是一般般的啊。</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大约是1983年我厂完成企业管理五项整顿后,逐步实行了干部岗位聘任制,由厂长聘任副厂长,副厂长聘任分管车间部门的中层,聘任期似乎为二年。从之前的行政任命制到聘任制,也算是全国工业企业恢复厂长负责制后,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p><p class="ql-block"> 照片上定格的内容是,技术厂长郑学树向动力科长刘士杰发聘书,生产厂长王克忠向工夹具车间主任王以仁发聘书,保卫科的“局长”赵金荣也从分管领导王民日手中喜孜孜地接过了聘书。</p> <p class="ql-block"> 照片右一的那位有人认识吗?三车间和财务科的老职工肯定认识,他曾担任过这二个部门的领导,大约在八十年代中期调离厂的汪文皋前輩。 照片右起依次是高峰、李贞海和万野林。</p><p class="ql-block"> 我与汪前輩接触不多,但我知道他是一个极有原则的人,也领教过他的“厉害”:有次他居然就某报销项目,拿着文件向某厂领导说理,当时我不禁为他捏了把汗。事后我曾想,他如果釆取政策允许或不违规的变通办法,帮助厂领导妥善处理那些在生产经营中必须的支出,效果是否会好?</p><p class="ql-block"> 但不管如何,应该承认,当时冶矿厂的风气总体还是好的,还有象汪文皋这样的耿直率真之人。而若干年以后,这类人几乎无一点生存环境,而诸如溜须拍马、吃喝玩乐、挖墙脚、谋私利的那一类人,开始多了起来,似乎有那么点“宜乎众矣”啦!这可能也是冶矿厂的悲哀之处吧。</p> <p class="ql-block"> 万野林(后排右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供这张照片时</span>告诉我,这是1958年进厂的原劳资科科长娄月丽(前排右一)光荣退休时, 蔡一敏(前排),李顺全、殷春祥、胡德堂(后排左起)欢送她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当我看到这张“退休照”时,立刻浮现出这位老大姐面带笑容、和霭待人,走起路来精神抖擞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想到此,我即设法与她通了话。娄月丽大姐颇为感慨地说,我1942年出生,1958年进冶矿,一晃已临近80岁啦。我闻之颇有咤异:您16岁就进厂啦?她笑道,当时刚毕业,一心想走上社会,正好冶矿厂在建厂招工,这不,我就“进来”啦,成了58年那批人中“最年轻”的那一个。</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是在电话中交谈,但我确信,此时的她正处于对往昔深情的回忆之中。</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有故事啦,这是老前辈陈德成1984年调离冶矿厂任上海采矿机械厂厂长时,研究所同仁欢送他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看照片場景,研究所副所长励哉樵在向老所长赠送礼品。此外,在場的还有以后担任干部科科长的周文忠,以及赵渊祥,朱国华,他们都是研究所的技术骨干。看得出,现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气氛很热烈。</span></p><p class="ql-block"> 陈前輩在担任研究所所长之前,曾担任过一車间,生产计划科领导,是乔永年厂长很倚重的一员大将,也是他心目中的副厂长候选人之一。遗憾的是,八十年代初的五项整顿结束后,他就被“贡献”到采矿厂去当厂长啦。</p><p class="ql-block"> 在2021年的迎春聚会上,我们有幸见到年近九十的陈前輩,尽管他有些耳背,但精神矍铄,慈眉善目,众多老同事、老部下纷纷向他致意问候。在此我祝他健康长寿,生活愉快。</p><p class="ql-block"> 陈前輩以后,我厂阮真荣和沈育如也先后调入釆矿厂担任厂长。看来,冶矿、采矿,二个“矿”的缘分不浅啊。</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的三位前輩各位不会陌生吧。左一程之锡,八十年代初的厂部办公室副主任,也是我当时的“顶头上司”。看着他曾经的模样,脑海里又涌现出当年许许多多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中间的是供应科副科长陆祖坤,他为人谦和,处事稳重,曾协助过时任经营办主任王克忠,协调全厂生产经营工作,我与他工作上交往不少,还曾一起出差济南,在大明湖旁的合影照还珍藏至今。</p><p class="ql-block"> 左边的那位是沈福林,我进厂时他好象在二车间冷作三组工作。他技术高超,干活利索,特别是生产任务再忙、再紧张,他的工作服<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终“山清水绿”、清清爽爽,他</span>那标志式的谦和微笑<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象</span>,不少老职工至今还赞叹不已。<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来他长年从事经营服务,协调处理技术问题的能力极強。</span>任同生前輩对他曾有极高的评价,沈育如对他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赞不绝口。</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二位老前輩是徐立新(左)和詹文龙。詹老曾担任三车间副主任,他身材魁梧、很有气质,总是保持一种笑容可掬的长者风度,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也是很有一套的。</p><p class="ql-block"> 詹老是文革前的资深民建会员,担任过闸北区民建区委委员,人大代表,也是我参加民主党派的引路人,在党派社会活动中曾对我提携有加。</p><p class="ql-block"> 由詹老,我又想起当年我们民建冶矿支部的同仁:朱效仪、瞿敏华、林炜华、葛维埙、董慎行、龐士荣、顾毓芳、徐剑虹等。在上述几位中,我对葛老最为敬佩。他是一位财会业务能力极强的前輩,我曾向他请教过业务问题。只是最近得知詹老和葛老均已辞世,欷嘘不已。 </p> <p class="ql-block"> 刚才提及的我的民建同仁朱效仪各位应该很熟悉吧。想当年,作为坐镇包装车间的一方大员,效仪的勤勉尽责还是有目共睹的,老实人一个啊。</p><p class="ql-block"> 由朱效仪突然想起,包装车间的老领导赵庭汉前辈,真是久违啦。年前我听到关于他的一些轶亊:七十年代初,他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喷砂、木工、油漆、起重等主要工种中</span>抽调十余名“可造之才”,先后邀请了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仁、俞菊初等三位</span>技师级师傅,组建了包括<span style="font-size:18px;">识图制图、</span>车钳铇铣、冷作电焊综合培训小组,开展多工种技术培训。还派出当时还是普通喷砂工的沈育如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车间混合组学习半年之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五十年后的今天,当沈育如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以感恩的神情表示:在那个“特殊年代”,赵前辈此举可谓是有魄力,也有风险。但由此,包装车间青工的学习技术氛围开始形成,技术素质明显提高。日后包装车间能</span>主动承担14嘴包装机的生产任务,土法上马攻克超大另件的加工难关,便是明证。</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赵前辈此举对于培养新一代技术和管理人才,则极富远见、更具意义。</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传统参观活动,地点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京总统府煦园内的</span>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从还算清晰的照片中,我们又见到众多的老领导、老同事:</p><p class="ql-block"> 右侧依次是,王民日、李建标、石鹤云、辛桂台,后面还有一位,似乎是張伯康。左侧依次是黄建传、刘士杰、康庄、王庙富和郑学树。</p><p class="ql-block"> 中间两位下蹲者,右一徐金水,原是厂校数学教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八十年代与我共事数年。他的</span>逻辑思维能力很強,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也好。后来听说不知何因壮年早逝了,着实可惜。只是他左边的那一位,我实在辨不出他姓甚名谁,有点面熟,应该也是熟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耀祥</span>前辈,认识他的人可能不多啦,他曾担任过三车间和二车间的支部书记。从1979年离开冶矿厂回到无锡老家,已逾四十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左右是张荣祥和徐俊松,这是本世纪初他们在无锡时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很高兴,前年因偶然机会我与朱前輩建立了联系。在观看了我编制的有关回忆冶矿厂的若干相册后,他回复我:《悠悠冶矿不了情》等系列相册看了多次。我边看边回忆,好像又回到曾经的冶矿厂。其中不少老职工我都熟悉,有的和我还在一个部门工作过,配合得很密切,这都是美好的回忆。他动情地说,冶矿厂不存在了,但是曾在冶矿厂工作过的人对老厂的情是永恒的。</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朱前輩在二车间职工中的口碑极佳,当我将他的这些信息转发到一定范围后也引起了共鸣,二车间还有人表示要到无锡去探望他。</p><p class="ql-block"> 在1977年那个特殊的年代,朱前辈曾对我在冶矿厂的某些正义之举和因此可能对前途的“影响”,以特有的方式表示了关心,我至今仍感恩于心。</p> <p class="ql-block"> 注视着这张照片,这可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是二车间组织并邀请若干厂领导参加的游园活动吧,地点或许是上海植物图。</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除了以后离厂的团支部书记(后排左二)以及那位行车组员工(后排右一)叫不出名外,参加人员从左起依次是:前排顾琴芳、赵菊珍、沙治兰。中排陆全虎,卞怀礼,孙荣根,柏左松,屠放来,陈友贤,张泳庚。后排胡德堂,金德彪,李鹤富,江荣发,陈中捷 。</p><p class="ql-block"> 他们大都是我所在二车间的前輩啦。孙荣根、陈友贤、金德彪都大名鼎鼎,张泳庚也是有名的技术专家。卞怀礼则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领导。赵菊珍也是资深前輩啦,顾琴芳,听闻九十年曾获得市劳模殊荣,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与我同輩的屠放来,我知道他是冷作三组蒋三山前辈的高徒,称得上是冷作技术之“翘楚”。特别是在宝钢二期等涉外合作项目中,他面对国外(包括有些咄咄逼人、无视国人的)技术专家也毫不逊色,说为中国工人争光亦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经不少人辨认,大致确定了这张照片的“大名单”。前排左起:曾惠民、孟巧云、李竹影、张金娣、张雅珠、周友良。后排左起:王志兴、周士安、辛桂台、黄建传、孙荣根、虞定康、李贞海、黄宗杰、杨寿圈、李建标。</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虞定康,他是</span>一车间大車组组长,冶矿厂有名的大师傅,据说大名鼎鼎的夏小毛师傅也曾经是他的“麾下”。近期我听到一则关于他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部为开发深海油田,在制造一台关键设备的过程中,因关键零件、一根硕大的长轴加工极为复杂、难度极高而受阻。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我厂求援。我厂外协加工、设计工艺部门、有关车间技术人员反复讨论论证,还是心中无底。最后是虞师傅主动请缨攻关。整整七天七夜,当图纸成为现实,石油部的同志激动得难以言表,只说了一句话:“上海工人阶级了不起,太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 由深海油田长轴又想起文革期间的螺旋伞齿轮的技术攻关。记得当时上海正组织12.5万瓩电站设备会战,在关健部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螺旋伞齿轮的加工使许多同行厂望而生畏之时,</span>我厂生产组徐俊松前辈欣然请战。但回厂后他方知,我厂传统的齿轮加工能力虽然在上海颇具名声,但与螺<span style="font-size:18px;">旋伞齿轮</span>的加工方法根本不是一回亊,<span style="font-size:18px;">难度极大!</span></p><p class="ql-block"> 怎么办?三车间的大滚组、小滚组师傅吳惠康、吳林康兄弟,陈金根、朱世章等和技术员郝玉阁、陆先进闻讯后迎难而上,他们想方设法、夜以继日、终于攻克难关,有力地支持了上海重大工程。上图可能就是试制成功的螺旋伞齿轮实样。</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当时虞定康师傅也在大车上研究攻关,被头铺盖搬到车间准备大干一场。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徐俊松前輩对这些师傅们充满了敬意:这就是当年的冶矿人啊!</p><p class="ql-block"> 因这段往事,我曾设法收集当年这些“英模”人物的照片,老照片没有,哪怕一张“新”照片也好。但时光已逾半个世纪,太久远啦,我竟未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 哈哈,照片上的这位主角恐怕无人不晓吧——王庙富副厂长。老熟人了啦,他可曾是我多年的“顶头上司”啊。</p><p class="ql-block"> 看下面的那张照片,定格得极为传神:王副厂长面部表情很严肃,模样似乎有点吓人,有时我想,真不知道此时他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重要问题。</p><p class="ql-block"> 虽然照片很真实,但是我还是喜欢上面的那一张。你看饭桌上的他,似乎正在分解一只鸡或鸭,<span style="font-size:18px;">笑容可鞠,一副长者模样。加上背后干部科科长周文忠的衬托,整个画面很和谐,也很轻松。真不知道是谁抓住了这难得的“瞬间”,为我们留下了他不常见的另一面。真的要感谢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与“庙富厂长”有近三十年未见面啦,不久前与他通了电话。他自觉现在交往的圈子小了,身体也不比以前,言语中颇有一种滄桑感,我也颇有一种悲凉感。说了几句身体保重之类的话,其他似乎也无合适的交流之语了。</span></p> <p class="ql-block"> 看了行政系统的前輩,再来回顾政工系统的老前輩们昔日的风采吧。嗬,这张照片中大都是八十年代政工系统的著名人物啊。前排正中的是学识渊博、宽厚待人、且受人尊重的党委书记侯甫柯,不幸他二年前已驾鹤西去,此生不能再聆听这位长者的教诲啦。</p><p class="ql-block"> 在座的还有干部科的周文忠、朱秀英、张彦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干部庄梅庭、魏国強,</span>以及万野林、顾玉成、谢永清、吳宝华、芮福全等,他们都不难辨认。</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谁回忆说,这可能是政工支部有关退休老干部的一次专题会议。想想也是,这不,<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中路小集体的经理余梅凤也到场了。不过,如果是研究退休干部的亊项,好象还有朱松涛、居金贵、喻耀斌、高静这几位没到场啊。</span></p> <p class="ql-block"> 杨云章(右),曾经的冶矿厂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谢永清,</span>纪委付书记。</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的杨书记有点北方口音,为人热情,平易近人,似乎不太善城府,有些大大咧咧。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兴厂领导下基层劳动,他到二車间总是到冷作一组与我一起干重活累活。工闲时间,我们一起聊天,话题也不少。 </p><p class="ql-block"> 谢永清应该是从二车间走出来的干部。记忆中他始终保持一种标志式的微笑,言语彬彬有礼,待人接物几无挑剔,很有传统的政工干部气质。只是我与他交流不多。</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二位书记现在肯定是八十多了吧。如有机会再能聚首,聊聊当年的冶矿厂,还是很有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 当我征集到这张照片,并发送给张书文(右)后,他可能未想到自己还有这张照片,在惊讶中流露出喜悦。即回复我说:这应该是2001年6月底,五车间上半年工作总结暨迎七一党员和班组长会议后,聚餐时的合影。当时,张书记代表党委出席会议,与他合影的叶雷均时任车间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我与张书文相识于2018年,得知他于上世纪末调入冶矿厂,后担任党委副书记。在当时企业人心开始涣散、生产经营每况愈下的态势下,他做到党政不分家,维持局面,坚守到退休离厂,着实不易。在我与他交往的几年内,深感其为人正直、坦率诚信之性情,且张兄胸中锦绣、文采斐然,亦非他人所及。故我常有相见恨晚之憾。</p> <p class="ql-block"> 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政治形势下,我们厂每年都要举办若干次党员培训班、学习班。按惯例培训结束后,都要拍一张合影照。</p><p class="ql-block"> 在这张合影中,我看到了老革命居金贵、朱松涛,老前輩魏国強、张伯康、蔡菊生,厂领导章耀斗、侯甫柯、薛家瀛、杨云章、郑学树,前二排左二那位戴老头帽的是吳挺书记吗?应该是,看那模样,我估摸着此时他已退居二线了。还有傅志根、姜为公、章国荣,我所在二车间的李贵生、冯金昌……</p><p class="ql-block"> 说句实话,当时人们对这类照片似无特别的关注,但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的目光定格在这些尘封的照片中,从这些人的影像中,又很自然的想起那曾经火红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很惊喜,在这张<span style="font-size:18px;">八十年代初一次党员轮训班学员的合影中,</span>看到了曾经二车间的几位前輩:钳床组组长应长康,混合组组长、人称老克勒的陈友贤,后担任厂团委领导的张明宝,工艺科科长黄柏生。还有一位是陈小锅,是位颇具正义感的前輩。他们都站在第一排,二车间的老同志对他们肯定不会生疏吧。</p><p class="ql-block"> 其余,辨认得出的还有励通海,当年销售系统的一员大将。后排中间的应是贺达尔,当时在冶矿厂知名度颇高,感觉上当时不少人似乎以能结交他为荣。据说贺在医学上很有造诣,后到美国发展。十余年前我曾在一饭局上与他不期而遇,简单的交谈中,知道他可能在国内从事医药投资项目商业开发。其他的老同志看看面熟,名字却叫不出来啦。</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一张党员轮训班的合影照,照片比前二张清晰些,能叫出名姓的有:</p><p class="ql-block"> 老厂长乔永年,照片上的他应该是刚刚退居二线,今年已九十出头了。还有老书记章耀斗、我的老领导吳宝华、倪祥、我冷作一组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桐宝师傅等,这几位</span>均已作古啦。其他,沈育如、刘士杰、庄政德、宋来发、徐介麟、陈增贵、张荣祥、刘玉明、彭士勇、范钦年、张福林,郑作源前輩的太太鲍夏妹。厂部大楼里的老熟人徐粉兰、<span style="font-size:18px;">段春浩、彭桂芳等等。除几位同輩近几年恢复联系时有交往外,不少前輩已廿多年未见啦,在此祝他们长寿安康。</span></p><p class="ql-block"> 想必,浏览照片的各位,也会从中看到你所熟悉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同事、老领导、老朋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某次整党学习班结束后的合影照,前排左起依次是:娄月丽、唐祯祥、毛长顺、周士明、陶祥生,最后一位是</span>四车间车床组组长邵复新,今年已96岁高龄仍健在,是万野林师傅。<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排左一左二陈福金、范联华,右起依次是:李鹤富、鲍峰、周耀芳。只是后排左三那位颇有争议,有人说是姜传德或沈鸿鸣,我看都不像。后又出现一个版本是运输组大组长张德福,或许是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注意到照片中的李鹤富,此时的他还是一副基层干部模样,当时恐怕不会有人想到若干年后,他竟然官运亨通,隔几年便换张“名片”,退休前成了电气集团下属的市核电办主任。不少人尊其为“李局”,他也一一“笑纳”。不过也有人质疑,电气集团下的一个“办”,也是“局”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似乎更令人不解的是,至少在冶矿厂时业务能力并不见长的他,据说六十岁后还“退而不休”,担任了一个颇具知识和科技含量的、叫什么“知库”的大领导,真是令人咋舌的“华丽转身”啊。</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装、锻热二个支部</span>在东方明珠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一次活动</span>。照片左起二位和左四左七:依次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祁和春、</span>杨红星、<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效仪、章国荣,都是</span>包装车间的支部和行政领导,章还曾经担任过厂团委副书记。左五和左八是张国祥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顺全</span>,均为锻热车间党政领导。左三是党委领导<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书文。</span></p><p class="ql-block"> 只是余下的那位钱立民,如果不是在这張照片上看到他,还真的把他给忘了。前几年在新业坊的几次大型活动中他从未现身,老同亊的聚会旅游中也几乎从未有人提到他,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奇了怪了。想当初,他在冶矿中也算是一位颇具“特点”、且不可</span>小觑<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大员级别的“人物”啊。真不知此君现在怎么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据参加此次活动的石鹤云(前排右一)回忆,这是科三党支部(包括生产、运输、供应、安全等科室)纪念“七一”活动时的集体照。哪一年他记不起了,但地点应该是在嘉兴南湖展览馆大门口。是了,那个年代,毎逢党的生日,去嘉兴南湖瞻仰红船,确很时兴。</p><p class="ql-block"> 前排中立者唐德志,冶矿厂生产系统的知名人物,曾担任过生产计划科和多个車间部门领导。照片上的他状态颇佳,腔调蛮足,洋溢着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气势。后排左二、右二分别是沈伍镇和孔繁文。沈伍镇与我曾是校友,原在锻热车间工作,安评后调入安技科。其余各位是我眼拙,叫不出名啦。</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张照片</span>是八十年代部分干部参加局党校学习时的留影。</p><p class="ql-block">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左一的万野林,他曾经是冶矿厂七十年代初恢复团组织后的第一任厂团委书记。对于当年这位团员青年人中的“老大”,在工作实践中尽力发现人才、提携人才的宽广胸怀,不少当年的团干部至今还赞不绝口,感恩在心。</p><p class="ql-block"> 去年四月十四日,在万前輩八十寿辰之日,沈育如、娄延鑫、王金香、潘雪芳、李顺全、唐捍东、郟根龙、张建华、章国荣、殷春祥、王宝生等一批当年的团干部为他祝寿,情景感人。</p><p class="ql-block"> 右一的尤坤明和左三娄月丽也都是冶矿厂前輩啦,他们曾在劳资科共事多年。当年的尤坤明还是很具人格魅力的,讲起话来慢条斯理,不温不火,偶尔也语出惊人。特别是他讲话时习惯以“我伲……”作引导词,以致当时不少人便以“我伲”称之、戏之。</p> <p class="ql-block"> 我厂1983、84年前后,曾组建党委核查组。据说核查组最初的工作是清查文革中的“三种人”,以后随着核查范围逐步扩大,人员也有所增加。照片中的这几位应该是核查组的成员,有殷春祥、李顺全、朱桂香、郏根龙、殷广东等。</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后排左一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明武前輩,他是从一车间支部副书记抽调上来。近期听闻他曾参加过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二次战役(我分析可能是辽沈和平津),响当当的一位老革命。颇有些遗憾的是,当年没有听听他亲历战争年代的那些事。</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虽然在七八十年代,工厂里大打矿山之仗,生产热火朝天,六进六出、七进七出,“打老虎、杀老虎”,年年如此,月月这般。但是群众性的文体娱乐和宣传也在记忆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留下了深深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 厂区中央大道旁的各部门黑板报宣传,会不定期的展示各车间部门的动态,生产标兵、革新能手是宣传的主体。作为交流平台,其中还有“文艺青年”们的诗文习作。吸引了众多职工观看评论,组织者还会作出优胜部门的评比。</p><p class="ql-block"> 看,一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拔河之赛正在相持之中,赛场中出现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span>扣动每个助阵人的心弦。照片正中那位奋力拼博的“运动员”,面孔有点熟,可就是名字叫不出。</p> <p class="ql-block"> 当时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也时有亮点。拼图上是我厂职工参加机电局运动会和工厂职工艺术节开幕式等場景。一些竞技性的体育活动,如乒乓、落弹,八十分扑克、桥牌和自行车比赛等,更是得到职工、尤其是中青年职工的青眯,每次赛事都搞得热气腾腾、有声有色,职工参与度很高。</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厂工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组建了文艺小分队,小分队以陈中捷、朱鴻政为中坚,还有范钰铭、水文龙、陶卓人、姜海燕、吳根喜、严婉贞、胡阿金等。小分队领队王隆庆前輩、科班出身的章又恩前輩,对作品创作和演艺技能的提升功不可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悉,当年小分队中的朱鸿政、水文龙至今仍“不离本行”。水文龙在香港活跃得很,作为香港中乐团琵琶独奏演员,他的《十面埋伏》在港颇为知名。</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二册创作歌曲集——《冶矿战歌》和《五月歌会专辑》,是当时举办全厂性文艺演出后汇总编辑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翻开《五月歌会专辑》可见,陈中捷的作品占不小部分,他的《冶矿赞歌》气势磅薄,具有颂歌音效。其他如李嘉兴、朱鸿政、陶卓人、杨有余、顾巍、徐子玉等二十余人作词作曲的《焊花》、《英姿飒爽女青工》、《炊事员之歌》、《锻热工人心向党》、《当代人从不把年华蹉跎》亦具工厂特色……其中还有他们的“导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毕业于青岛音乐学院的章又恩前輩的若干佳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印象中,这些词曲作者们大多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也未接受过多少专业培训,但极富创作激情。他们</span>从这个“平台”上展露了各自的才华,其中的不少人也籍此逐步走向了工厂和社会更广阔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 说到冶矿厂的群众文化,不由回忆起七十年代初,我们厂自编自导自演的沪剧小戏——<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进路上》</span>。拼图所示的是,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留至今的文学剧本和全部唱腔手抄本印影件。这部小戏讴歌了七十年代冶矿老一辈,以五八年建⺁时“芦席棚里创大业”的精神,为国家重点工程攻坚克难的风貌。剧中人由冶矿“名角”</span>余美凤担纲,陈金昌、林荣祥、王兰萍珠联璧合,分饰党小组长金凤、生产组长老忻、团小组长小英和反派贾为仁。该剧在上海共舞台演出后,曾引起上海勤艺沪剧团老师的关注,称其“沪剧味道浓得来”。</p><p class="ql-block"> 由以上回忆,<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又设法收集到冶矿老一輩文艺骨干的旧事:六十年代中后期,我厂工会俱乐部曾组建艺术团、曲艺队、魔术队等,汇集了徐俊松、徐子芳、刘忠义、余梅凤、芮福全、赵清宇、叶祥元、张宝康等一批当时的“文艺中青年”,在本厂和社会上开展群众性的文艺宣传演出活动。艺术团队的负责人则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时任⺁工会宣传主管、极富人格魅力的魏国强前輩。</span></p> <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我厂还有过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段使冶矿人引以为豪的“乒乓历史”。作为球队曾经的资深队员,韩炳伟近日饶有兴致地回忆说:</span>1969年初,酷爱乒乓运动的厂党委书记郝洪章提议组建了冶矿<span style="font-size:18px;">厂乒乓球队。</span></p><p class="ql-block"> 当时厂乒乓球队先后引进了全国少年组冠军吳加蓬和赵琪华,初期的厂乒乓队成员还有以后曾担任厂研究所所长的戚恬生。在吴被选入南京军区、赵赴美后,又相继引进了刚从市队退役的卢贤钊和史美盛,以及市队龚学范、黄浦少体乔沪民、闸北少体周利华和解放军部队卜汝平,乒乓球队实力又得以提升。 </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当年乒乓球队的四员大将的合影:左起依次是乔沪民、韓炳伟、卢贤钊和周利华。</p> <p class="ql-block"> 乒乓球队成立伊始就获得闸北区男子团体冠軍,以后又在若干市区赛事中取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殊荣。在我的记忆里,还有战胜过拥有著名乒乓国手李振恃的上海邮电队的胜绩</span>。</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乒乓球队</span>还邀请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冠軍陆元盛、</span>梁戈亮、张德英来厂友谊表演。记得那天食堂里人山人海,职工们蜂拥而至,一睹乒乓国手风采。只是,现在巳无法找到当时的影像资料啦。</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八十年代初乒乓队主力队员的合影。前排左起:周利华、龚学范、卜汝平。后排左一乔沪民、右一韓炳偉,中间是厂工会资深元老,也是乒乓球队的领队王隆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厂乒乓球队的带动下,工厂群众性的乒乓活动也蓬勃展开,在七十年代那略显沉闷和苦涩的工厂生活里出现了一抹亮色。</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冶矿厂引进的运动员中,至少还有二位,至今仍在续写着他们精彩的乒坛人生。</p><p class="ql-block"> 卢贤钊1970年从市乒乓队退役进冶矿厂,四年后被召回担任上海市少体教练,培养了名将丁松。后成为上海交大学体育系教授,还有过中国大学生男子乒乓赛事的教练生涯。</p><p class="ql-block"> 史美盛,在成为上海市少年队和市队教练期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培养了馮喆、王励勤等国手。</span>本世纪他走出国门,任新加坡队主教练,照片上左一是井浚泓,<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一李佳嶶,都是他的得意弟子。井</span>现任新加坡乒协主席,李在东京奧运会后名列世界女乒排名前十。</p><p class="ql-block"> 据韩炳伟介绍,史美盛到新加坡后,每年春节均回沪探亲,与他们这些老战友、老朋友相聚,不忘冶矿情。冶矿厂的不少职工也没有忘记他。</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国家实行一周六天工作制。职工们很少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用户访问,行业会议,学习考察,业务出差,以及工会 、安全等各个系统的疗养便有可能成为外出之余的“擦边球”啦。在我的印象中,如果有这种“差事”或享受到某种“待遇”,年轻的同志都很兴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这張照片的提供者,原安技科陈柏令(前排右一)回忆,</span>根据当时的国家规定,安技科对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并安排疗休养,<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某次</span>疗休养职工的合影。疗休养和照片上打擦边的景点,以及这几位参加疗休养的职工姓名,因为相隔约三十年,他已淡忘。不过看得出,这些职工都很兴奋开心。我想,他们如果看到自己当年的模样,一定很有感慨吧。</p> <p class="ql-block"> 似乎也是一次疗休养吧。因为右二的顾建忠和左一的刘必泰都是二车间普通工人,出差机会应该不会很多。其余,右一是马春来,包庄调度。另二位,左二是周文忠,曾经的干部科科长,1993年调到灵石路上的合金轴瓦厂任党委副书记。中间那位是李建标。</p><p class="ql-block"> 看到刘必泰,很自然想起他所在车间机修组的几位前輩:褚仁金、徐士华和黄锡顺。他们都是顶尖技术高手且对工作极为认真负责,黄前輩自制的众多土设备在生产中曾发揮很大作用。有趣的是,他们的性格各具特点:褚前輩性格豪放、快人快语。徐前輩温文而雅、平易近人。黄前輩宅心仁厚、笑容可掬。我曾多次得到诸位前輩们的指点,他们的形象至今仍印在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记得机修组里还有一位与我同时进厂的秦本仁,在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开始了他的新的人生。听说他发展得很好,只是从未得到确切的信息,二车间的同仁还不时提起他。</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照片提供人韩炳伟回忆,这是1988年</span>工会系统的领导们在无锡参观考察的合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背景牌楼上依稀可见“鼋头渚”字样。</span></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锻热车间刘晓东,厂校韩炳伟,厂工会蔡一敏,包庄车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友良,供应科</span>李贞海,李的左边是原包装车间领导、后在企管办负责现场条线管理、退管会工作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伯康前輩</span>。</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二车间赵菊珍,<span style="font-size:18px;">厂工会</span>张金娣,铸工黄楚谋,下一位似乎是大集体职工,最后二位是动力科<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立本和</span>一车间大块头周文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85年8月,有四位冶矿职工在杭州屏风山疗养院疗养。右起高峰、张彦楼,这二位是组织科的老人啦,高峰似乎在四车间担任过支部书记。另二位是戴国樑和姜海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起姜海燕,在七八十年代的冶矿厂可是大名鼎鼎的啊。她既是小分队里的名角,能歌善舞,也是全厂文艺会演中的大腕级主持人,说是冶矿厂的“倪萍、董卿”亦不为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还有,当年的姜海燕还有个绰号:“小滑头”,这是不少老同志对她的爱称。因为她生性活泼,爱开玩笑,且语言幽默,就是一个开心果。直到如今,还有人说,她的每一句话都令人捧腹,与她在一起,肯定要多活好几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噢,说到冶矿厂的疗休养福利,还差点遗忘了冶矿厂医务室。曾惠民、龚云仪、赵翠珍、王志兴、许菊梅、贾英民、向海平、叶玲娣等医生的形象至今还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在下面那张照片中,龚云仪医生正在就诊,对面应该是厂办公室小車班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国強。</span></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医务室、工会还会不时组织对职工的健康普查。这不,区牙病防治所来厂正在为职工进行牙周病普查。怎么,候检的队伍中似乎还有位老外,哪来的老外?他也来享受我们国企的福利?</p><p class="ql-block"> 排队候检的职工中,我认出二车间车床组的唐爱琴师傅,看她左手捂下巴的模样,牙痛得还很厉害。包装车间的朱效仪也光着膀子在候检,看他那摸样,应该是刚放下“生活”赶过来的吧。</p> <p class="ql-block"> 在曾经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个年代,</span>我觉得,冶矿厂的干部和职工以及职工之间还是比较和谐、颇有人情味的。师徒之间、同亊之间,每逢喜庆节日相互走访也不少。</p><p class="ql-block"> 看这张照片,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的水印,并</span>据回忆,这是1998年春节期间部分职工给陈正中前輩(前排正中)拜年的留影。其中有:前排左一是他的胞弟、曾任一車间副主任的陈兴章,右一保卫科副科长殷春祥。后排右一右二祁和春、殷广東,左一蔡一敏。</p><p class="ql-block"> 陈正中是厂财务科的老前輩了,他业务能力很强,且为人正直,原则性也强,很受职工的尊重,但在当时可能并不受某些领导待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次看此照片时,我突然发现照片左上方挂有一幅周总理的遗像。其时,总理逝世已22年,客厅里有此举者从未听闻,由此对陈前辈又多了一分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96年6月,老职工顾克成、王福奎退休。一批老兄弟前来欢送。照片中前排左起:徐志芳、顾克成、刘中义、诸荣芳、王福奎。后排左起:徐俊松、孙尔林、秦再国、王隆庆、周士明。中间的这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中义前輩,我似曾相识,徐俊松说他是厂艺术团的琴师,也是长者,现己过世,言语中流露出尊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照片中的各位,都是冶矿名人。徐俊松自不必说,曾经的厂工会主席,大名鼎鼎。<span style="font-size:18px;">秦再国、王隆庆都是厂工会的大将。</span>诸荣芳,曾与我在一个部门共事,他极为聪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思维敏捷、能言善辨</span>。还有周士明,我虽与其交往不多,但有一事从未忘怀,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看中福州路上海旧书店里一部《辞源》,时任厂工会主席的他爽快地向我提供了企业“集团购买证”,使我如愿以偿。这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辞源》伴我一生,为我研习历史提供邦助,至今我还偶尔翻阅。</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应该是2002年春节,一些老职工探望已退休多年的老领导王民日前輩。看照片上在众人簇拥下的他,面露笑容、情绪极佳。照片右一是王民日夫人,右二李顺全。王民日左侧依次是王利民(老干部庄梅庭之子)、楊立本、王汉孟和石鹤云。</p><p class="ql-block"> 王民日七十年代就是技术支部的领导,后又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和副厂长,也曾是我的分管领导。他工作认真、作风深入,惜前年驾鹤仙逝。所幸在此之前,我们曾有过一次通话,他对我还有印象。虽然其时他耳背得很,但我感觉他很想说点什么,使我在与他分别近三十年后,留下难以忘怀之回忆。</p> <p class="ql-block"> 不知是谁给我提供了这二张照片:上面是厂领导王民日曾亲赴宁波,探望已退休的年逾百岁的冶矿<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职工。只是不知这位老职工姓甚名谁,曾经在哪个車间部门工作的相关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李顺全和厂工会的严静家访在苏州的退休职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钱介生。</span>据曾与钱师傅在同一车间工作过的李顺全介绍,钱介生是热处理的技术高手,他对于表面淬火技术极有研究,还发明众多的淬火工夹具,是冶矿厂闻名的技革能手。在2019年6月的一次聚会上,任同生前輩也曾对钱师傅的技术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后我翻阅《冶矿厂史》得知,钱介生师傅曾于1962年被评为市先进生产者。</p> <p class="ql-block"> 再来看看下面这<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几张照片,</span>回忆回忆当年我们这一輩年轻人吧。这张照片是七十年代初厂团组织恢复后,新成立的冶矿第一届厂团委委员和部分团支书瞻仰一大会址的合影。前排左起:冯钱云、王金香、唐捍东、杨玉琴。后排左起:娄延鑫、张明宝、张建华、万野林、戴自飞、王龙海。</p><p class="ql-block"> 2021年,为筹备万野林八十寿辰聚会,<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沈育如</span>设法从原机电局档案部门,查阅到局团委对这一届团委的批复,他们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万野林、张明宝、娄延鑫、</span>王金香、<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冯钱云。令人高兴的是,这届团委的五位委员都在这张照片中,这是冶矿团委、也是当年冶矿年轻一代人最珍贵的历史记录啊!</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李顺全提供的,据他的回忆,这是七十年代初建立企业和车间科室二级团组织后,部分厂团委委员和部门团支委在一次参观活动后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唐捍东、杨玉琴、王金香、沈庆华、潘雪芳。中排:章国荣、张明宝、贺达尔、万野林、郏根龙、戴自飞。后排:张建华、李顺全、张天华、李鹤富、沈育如、陈思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好几位冶矿老职工确认,这是</span>七十年代技术团支部的一次团员青年活动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一和右一:陆美珍、徐金娣。中排左二至左四:潘玉仙、黄云、陈爱华。后排<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左一和右一:分别是</span>王汉孟、金谷声,他们是工夹具制刀组的技术高手,师傅便是大名鼎鼎的市先进生产者干连根。<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余似乎均为中洲汽轮机厂代训艺徒,前排右二至右四的曹智芳、吴丽君、吴敏,我依稀还有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 提起中洲汽轮机厂,便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我厂综合加工能力较强,曾受上海汽輪机厂委托,代为培训该厂正在筹建的河南中州汽轮机厂近百名艺徒。当时我厂的技术、理化计量、铸工锻热及各金工车间都承担了培训任务。这批中州艺徒的表现均很出色,我们二车间的李耀康、丁长根勤恳工作、钻研技术,成了车间的生产标兵。<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兰萍、朱春花还成为厂里颇为知名的文艺“角儿”。到了</span>八十年代初,他们都离开了冶矿厂。现在回想起来,一晃已是四十年啦,真想知道曾经的他们现在怎样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厂武装部组织的一场民兵武装泅渡训练。</span>据陈中捷回忆和辨认,那是1975年夏季的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右一那位不知姓甚名谁外,</span>从右二起,依次是郭大林、冯武元、刘崇义、陈中捷、田永兴、李正风。</p><p class="ql-block"> 其中郭大林,他曾是二車间混合组的职工,能说会道,口才不俗,在职工中颇有威信。田永兴,记得曾是四车间调度,感觉上他工作认真尽责,勤勉有加。冯武元,应该是行政科的职工吧,印象中他的中国象棋棋风凌厉,善用奇兵,常有出其不意的妙作,可算是冶矿厂的高手之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他们一身武装泅渡的装束和英姿勃发的模样,不禁感叹,青春美好,我们都曾年轻过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厂从1974年起,厂部和各车间科室均成立以团员青年为主体的理论小组。厂部是戴国樑为组长,我与技术部门的王莲芳为副组长。理论小组学习理论、宣传演讲是一项常态性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看这张照片,围桌而坐者,左一钮丽文,右起是章国荣、芮福全。后排右起为应爱妙、潘国城,左起依次为张永兴、王从勤、吴悦宝和陆达逊。我以为这可能是二车间和包装车间联合组织的理论学习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很高兴的是,我看到了照片中二车间的三位前輩:工作极其踏实、极具亲和力的工会主席芮福全,勤勤恳恳、不辞辛劳的工会干部应爱妙,以及后来调入宝钢的复员軍人潘国城,他也是潘雪芳的师傅。</span></p> <p class="ql-block"> 十年浩劫结束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在已荒废学业的青年工人心中燃起了希望。当时有不少青年工人揣着心中那个朴素的“梦”,跃跃欲试、复习迎考,希望通过“搏”张文凭改变人生。</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中,姚培元、任鑫发、潘明华、朱国华,黄建传,曹振华,柳再秋,董良华,陈中捷,陈思善……均属当时冶矿厂的青年才俊,引人瞩目。</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应该摄于1977年,党政工领导欢送邵光宗,柳再秋考进高校的合影,他们二位也可能是我厂第一批恢复高考后的幸运者。</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邵光宗、柳再秋胸佩红花、笑容可见,他们的左边是党委书记郝洪章、厂部领导顾肇新,右边是工会领导张金娣,后排左一是团委李鹤富、右一组织科高峰,以及他们所在车间的领导倪祥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野林(左二左三)。</span></p> <p class="ql-block"> 除了读书“搏”文凭外,青年工人通过参军,到大熔炉里历练几年后,谋求相对好的前途,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照片上后排的六位青年戴上大红花,也是参军青年,但这几位似乎无人认识。我猜想他们可能是厂校学生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车间青工,因为在欢送的领导中有厂校喻耀斌和三车间</span>朱耀祥(前排右一右二)两位书记。我曾经请朱前輩辨认过,他也没有记忆了,毕竟相隔四十多年啦。</p><p class="ql-block"> 欢送的领导中还有万野林,阮真荣,张金娣,属团委工会领导(前排左起依次)。正中那位是党委副书记徐凯。因其1977年调入我厂、隔年后又调离,故不少人可能淡忘。由此也可以确定,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在1978年。只是照片中右三那位,很象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革命魏国強,不知是否?</p> <p class="ql-block"> 在七八十年代,冶矿厂涌现出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辛勤耕耘,使企业在火热的生产氛围中,出现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形成了引以为豪的“文艺青年”群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我的印象中,当时的陈中捷、張弋、傅志根、沈富棠、朱国庆、徐子玉、黄楚谋等都是舞文弄墨之“翹楚”。加上可称之为前輩的林荣祥、崔洪来、戴国樑、章又恩,当时的冶矿厂可真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看,这就是当年由这些年轻人鼓搗出来的《风帆》杂志。有三十余名作者選稿,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共十余万字。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邀请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夏征农亲题刋名,夏书记的夫人方尼女士特作长短句《风帆吟》以贺。</span></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中期创刊的《上海冶矿报》无疑是这批年轻人展示才华最稳定的平台。企业报一经面世,便受到車间部门和职工的欢迎,很快从最初的双周刊发展为周刊。这份企业报在彭浦地区也颇有口碑,彭浦、上起、四方等厂也先后仿效。</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冶矿报》报刋的日常编辑工作由徐子玉负责,以后徐子玉调离冶矿厂后担任中百一店的企业报主编,应该得益于冶矿厂的这段实践。而我</span>在《上海冶矿报》中也有个挂名职务。我至今还记得不少编委和通讯员骨干的名字:傅志根,沈富棠,朱国庆,蔡永康,章永康,杨云霞,黄楚谋,夏正人,曹金江,陆全虎,宓伦珠,<span style="font-size:18px;">贾英民……等等。记得还有一位脖子上总挂个照相机,个子不高但很可爱的“小老弟”,后来经沈富棠提醒,他叫銭俊毅,我这才想起来,正是。</span></p> <p class="ql-block"> 戴国樑是冶矿厂大名鼎鼎的人物。我初闻其大名是在七十年代初,缘于他以“弘力”笔名写的那篇有争议的文章。后来知道他因此招惹上了一些麻烦,但由此我看到了他“文人”中难得的正直。</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有幸成为其麾下一员,虽仅短暂的二、三年时间,但在他指导下获益匪浅,称我此生中之幸事也毫不为过。不料1986年他突然离厂调入中百公司,我那时在厂部工作,事后得知后惆怅许久。</p><p class="ql-block"> 此次收集老照片,看到他离厂时,与傅志根(右一)和朱国庆这二位冶矿文坛之友在厂区大道的合影照,又想起当年的不少往事。唯一遗憾的是,其时我未能与戴兄留下一点历史记彔。</p> <p class="ql-block"> 据照片提供者傅志根回忆,这是八十年代冶矿读书小组成员的一次活动,也有人认为,这应该是冶矿厂报部分通讯员在苏州西山的聚会。</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觉得时间久了,记忆中的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中又见到有些淡忘的那批“舞文弄墨”的笔杆子:郁海富前輩,沈富棠,傅志根和王志琪。还有那一帮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春洋溢、风华正茂的</span>年轻人:杨云霞,许丽娟,马倩,柏晓俊,刘晓兰,孙丽萍和冯子钰。<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中还有我二车间的小老弟康庄,当时他的神态多</span>腼腆<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看到他们当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模样,谁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年轻真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应该说,照片中人要数朱国庆最有腔调,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很有思想的人,文字功底好,<span style="font-size:18px;">笔头也很快,称得上是</span>厂报的一支笔。</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已经有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啦,那<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1996年,在原铸工车间职工任鑫发任经理的“吳越人家”餐厅。</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各位在冶矿厂都有相当知名度。后排左侧:陈中捷、姜海燕伉俪,他们的文学和才艺在七十年代起就崭露头角。后排中立者解成群,她的舞技堪称一流,夫君王龙海(前排左一)也是风度翩翩。前排右起,任鑫发和潘明华,铸工车间的老兄弟了,潘才能全面突出,车间管理得风生水起。而任活脱就是一“怪才”,看来嘻嘻哈哈,实际绝顶聪明,文章出手极快,我极佩服之。潘的左侧便是当时的文艺“范儿”王兰萍,能编会演,文章也精彩。</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余下二位,便是我与黄云啦,能与以上各位“混”在一起,着实是沾光了啊。只是廿五年后的今天,看到当年各位的风华正茂,浮想联翩、不禁唏嘘,今生再聚首,还会有来日?</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二件冶矿“老古董”,不知道各位还有印象吗?在2021年迎春聚会上,原一车间职工孔繁文向我展示了他保存至今的《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厂史》,引起了我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这是1984年,根据机械部重型矿山总局的统一部署,我厂组织编写了建厂以来第一部、也可能也是最后一部厂史。这部厂史以工厂发展概况、发展规划、经验总结为主体,还收彔了企业历年经济数据、党政领导名彔、市级荣誉职工名录和主要产品汇集等。</p><p class="ql-block"> 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厂史的执笔人,</span>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侯甫柯书记、乔永年厂长对编写工作亲自指导,编写小组的崔佩珍,邹平华、朱洪良倾情相助,原副厂长顾肇新前輩提供了许多五、六十年代的资料。近四十年过去,当年的这些老领导、老前輩大多已经作古,真是世事滄桑啊。</p><p class="ql-block"> 几年以后,党委编写了《中共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党史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张照片上的那些老物件,你一定很熟悉也很亲切吧。搪瓷碗、搪瓷<span style="font-size:18px;">杯</span>照片分别是陈民强和徐宝顺提供,上面印有使用人的工号。孙纯青<span style="font-size:18px;">说他的工号</span>是2495,我是035。你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茶杯还在吗,</span>工号还记得吗?</p><p class="ql-block"> 孙纯青曾对我说,对这个杯子感情深啊,那时在铸工车间干活,热不可当,喝一杯茶后浑身冒汗!我亦有同感:二车间冷作工劳动強度很高,干一会活后就是大汗淋淋,跑到保温桶处放酸梅汤,一口气喝完1~2杯,真是那个爽啊。</p><p class="ql-block"> 那张工作服照片系潘明顺提供,我印象当年还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铁锈红和咖啡色等款色</span>。至于那二张冶矿浴卡,算得上是个稀罕物啦。陈中捷的那张可能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浴室(原行政科大炉间对面)浴卡</span>。不过浴卡上的那张照片,还是个学生娃模样,不看姓名,我还真认不出是他。而陈民强的浴卡应该是七十年代末新建浴室的使用凭证。</p> <p class="ql-block"> 这部可称之冶矿企业管理“宪法”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管理制度》</span>,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五项整顿期间,由各管理部门依据整顿要求重新修订,最终由忻贤刚前輩统稿,厂部颁行。据说有人曾点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版管理规章大约一千余条,五、六万字,几乎</span>涵盖了全厂各管理系统的业务管理工作程序,使之“有章可循”。老皇历啰,不知各位尚识否?</p><p class="ql-block"> 陶卓人曾表示,这部《管理制度》也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发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时的重要基础。MRP 三大逻辑:按照BOM展开,算出总的物资需求;对照库存,算出纯需求量;设置制作和采购的提前期。都必须要依据企业管理制度规定的技术质量经营业务管理程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啰里啰嗦,拉扯了这么多陈年旧事,还有冶矿厂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我</span>权衡再三,仍觉不应漏叙:<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9年初,吳永明厂长调离冶矿,赴上海第一家外资企业迅达电梯厂担任总经理。这是部分厂领导欢送他的情景。右一是厂党委书记张耀斗,正中者系厂工会主席董良华,左一为时任副厂长的陳中捷,另有一位是我不太愿意提到但又不得不提的是,从南洋电机厂调来接任吳厂长的戈耀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吳厂长在1983年企业五项整顿后提任副厂长,又从乔永年厂长手中接过接力棒。在主政冶矿期间,他把握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向好的历史机遇,从工厂实际出发,以务实的管理思想、治厂方略和人格魅力,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工厂形势,在冶矿老一輩提供的物质基础上,使生产经营再创新高。还决策并主导了电脑系统引进,为工厂的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进行有益的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相信,冶矿厂的绝大多数职工不会忘记这段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可令冶矿职工也包括我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人事变更居然成为冶矿六十年发展史上由盛转衰的“拐点”。</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少职工回忆说,</span>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起,在某些人的作用下,企业内部“小圈子”逐渐成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经营活动中,吃里扒外、利益输送、中饱私囊、<span style="font-size:18px;">挖企业墙角,日渐成风</span>。以致企业风气大变,人心涣散,<span style="font-size:18px;">实际生产能力持续萎缩。期间虽有若干“轰轰烈烈”的所谓举措,但毕竟是回光返照、颓势日显,好端端的</span>冶矿厂<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终“</span>关门打烊”,着实令人痛心疾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些人</span>以为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做得很隐蔽,其实人在做、天在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职工们心里清爽着呢。在老厂职工中至今仍不乏言辞激烈、义愤填膺,甚至指名道姓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所有这一切,难道都归罪于“大气候”?我看,有关系,但未必!</span></p><p class="ql-block"> 我想,冶矿厂的绝大多数职工也是不会忘记这一段历史的。</p> <p class="ql-block"> 据冶矿厂不少老职工回忆,上世纪末,由于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企业领导人亦如“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给企业造成极度的不稳定,所谓的“资产重组”也应运而出、粉墨登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5年在一些人的鼓捣折腾下,泡制出以冶矿厂为主体,重型公司、机床公司、机电设计院、局属环保所、四方锅炉厂组建而成的上海环保机械工程有限公司。说是要重点发展除尘设备、防噪装置、冶金矿山、污水处理装备和通用机械设备的生产经营。但这一名为“强心针”,实为冶矿“大出血”的“战略措施”,更使捉肘见襟的经营形势雪上加霜、每况愈下。</span></p><p class="ql-block"> 无怪有人揶揄道,看似轰轰烈烈规范组建,却是冷冷清清草草收场。</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本美篇也到了收官之时。我觉得,回望从1958年起选址建厂、艰苦创业、生存发展、铸就辉煌,完成使命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甲子之冶矿历史,我们应该记住这个企业曾经的领导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常常凝视着这张“合家照”,乔永年、吳永明、章耀斗、叶祥云、卢永平、杨云章、王民日等,他们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人格魅力以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峥嵘岁月又出现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但是我又觉得,就我们这代人而言,这张八十年代的“合家照”并不完整,因为至少还应有:徐湘、侯甫柯、顾肇新、周师章、郑学树、王克忠等,他们也曾经在冶矿历史篇章中留下浓墨重彩。如果再久远些,还有金兆恭、蔡北华、贺杰、俞烈、陈学忠、刘宽等冶矿早期的领导人。然而,照片也是历史,历史不免遗憾,遗憾总有原因,原因也许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滄海桑田,历史翻过,上述之若干前輩已驾鹤西去,其余大多亦不复当年风采,每念及此,常常感慨唏嘘……</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輩人虽然与老一輩无法相提并论,但也为冶矿厂奉献出青春年华、甚至整个人生。我常常想,无论你是“当官”还是“为民”,无论你在一线还是后方,只要能在各自心灵的最“隐秘”之深处,坦然应对这样的提问:你在冶矿厂是否勤恳工作、尽心尽力?是否谋求过私欲私利?如果你能作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你就无愧于曾经冶矿人的历史称号。</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悠悠岁月,风雨如磐。</span>由此,又想起我们“微信同道”曾经的那段文章:</p><p class="ql-block"> 又是春风化雨时,故园松柏发新枝。<span style="font-size:18px;">故园松柏挺且直,为君细说故园事。</span>我思故园如故人,故人伴我成长时。我思故园如良师,良师教我一学子。我思故园如壮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欣逢矿山会战时。</span>我思故园如雄狮,雄狮倒在冲锋时。故<span style="font-size:18px;">园风雨一甲子,我亦白发替青丝。</span>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且知。老友把盏问安好,仍有豪情忆旧时。</p><p class="ql-block"> 权作我们这輩人面对曾经的冶矿故园,再抒发一种难以名状的心境吧。</p> <p class="ql-block"> 洋洋百页之美篇,观赏以后,是否有东拉西扯的感觉?我认为,至少有点。因为,老照片看着看着,免不了的就是回忆,啰里啰嗦也就很自然啦。</p><p class="ql-block"> 但尽管如此,老友群中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陶卓人、</span>陈中捷、沈育如、李顺全以及黄楚谋、老领导徐俊松、万野林等,或提供珍藏之照片,或回忆尘封之旧事,或参与讨论和分析,在挖掘老照片历史内涵中对我施以诚挚之援手,令我由衷地感谢和感慨。</p><p class="ql-block"> 然而近月来,随着美篇即将发布,我突然意识到冶矿厂<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十年来,在</span>一线工人中有众多诸如钱介生、王阿金、虞定康、沈福林、庄政德、吳惠康这样师傅,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书写着各自的精彩人生。他们虽然很普通、很朴实,但正是因为他们,丰富了冶矿精神之内涵。而我,却因多种原因,无法将此尽可能多的展现出来。由此,我产生遗憾、且久久<span style="font-size:18px;">难以排遣</span>……</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历经三年、集中半年的美篇制作过程中,虽经反复构思、推敲、补充、勘误和内容调整、但在老照片的点评或叙述中,差错也肯定存在,恳请各位冶矿老职工不吝赐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谢谢拨冗观看</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