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颜世贵留影新疆天山天池(1983,10,6,郭伟成摄)</h3> <h3>老来无事,喜欢翻看过去的采访本。有一天,忽然发现一个采访本里夹着一片枫叶,叶脉舒展,红红的,硬硬的,水汽全无,已压成了一个枫叶标本,煞是好看,而且仅有一片,弥足珍贵。</h3><h3><br></h3><h3>我凝视了半天,才想起。原来是那一年,我去新疆天山天池,回来时,从天池边的一棵枫树上采下的一片枫叶,连同我的记忆,夹在了采访本里,留作纪念。</h3><h3><br></h3><h3>那一年——1983年夏,党中央决定“开发大西北”,总书记胡耀邦前往视察,提出了要大力“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伟大口号。多年沉睡的大西北,一时间,成了万众瞩目的地方。</h3><h3><br></h3><h3>人民日报社随即派出了文字记者黄际昌、郭伟成和我,以及摄影记者卢传友、王东组成了记者组,深入大西北采访报道。</h3><h3><br></h3><h3>飞机沿着跑道直向天际冲去,隆隆的音响抛在后头。我看看表,此时是下午2点20分。地面的建筑物越来越小,绿色也越来越淡,以至渐渐地模糊,消失在茫茫的雾气中。</h3><h3><br></h3><h3>不一会儿,壮观的景象一个接一个出现了,蔚蓝色的天空里,在灰蓝色的云层上,不时凸起棉絮般的云朵,像冰峰,像蘑菇,像石灰岩……那是云彩的奇妙变幻。</h3><h3><br></h3><h3>一个多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咸阳国际机场。原来要转机飞兰州。在停了40分钟后再次起飞,临近目的地飞机下降时,从窗眩往下看,尽是光秃秃的峻嶺,连绵不断。偶尔见到的星星点点绿,那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庄稼。我当时真担心飞机降落不下来,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机场才离市区那么远吧。</h3><h3><br></h3><h3>当我们走出机场的时候,已是晚上七八点钟了。面包车拉着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进入灯火通明的兰州城。我们先下榻在甘肃日报社的招待所,而后住进了省政府的接待处宁卧庄宾馆。</h3><h3><br></h3><h3>兰州沿着黄河东西走向,60多里长,是黄河水冲积成的河套,形状像条黄瓜。南北群山环抱,黄河从中流过。这是黄河流域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也是个一眼能看透的历史名城。西汉时,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h3><h3><br></h3><h3>横跨黄河的“兰州黄河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誉。黄河铁桥的出现,结束了浮桥横渡黄河的历史,成为兰州市内的一个坐标建筑。</h3><h3><br></h3><h3>一百多年前,陕甘总督左宗棠进军新疆,就令士兵从兰州到鸟鲁木齐种了一路的树,他的同僚称赞道:“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h3><h3><br></h3><h3>胡耀邦到此视察,曾引述了这个历史故事,激励大家的革命斗志。他说,左宗棠是个封建社会的官僚,尚且有此气魄,我们是共产党人,为什么就不行?开发大西北,甘肃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基地。</h3><h3><br></h3><h3>总书记的讲话,也激励了我们,一住下我们就投入了采访。</h3><h3><br></h3><h3>社长胡绩伟这时来到了兰州,就去看他,想听听他对这次采访报道的意见。老胡说,我主张抓典型,你们几个人分开走,人民日报记者要独立工作。</h3><h3><br></h3><h3>第二天,我们见到了邓力群同志,他也是来视察工作的,前呼后拥。</h3><h3><br></h3><h3>想到部队在“开发大西北”中的力量,我们访问了兰州军区第一政委肖华上将,他向我们介绍了他陪同总书记视察的情况。他说,你们来了,好好宣传,开发大西北,大有可为,文才武才都有施展之地。他把他写的一首诗《草木赞》的诗,念给我们听:</h3><h3><br></h3><h3>安得山川驱贫寥</h3><h3>致富终识草灌乔</h3><h3>绿树长青召云雨</h3><h3>碧草如酥跃紫羔</h3><h3>生态平衡百业兴</h3><h3>青山着意化金桥</h3><h3>借得春风广栽播</h3><h3>壮阔天地更妖娆</h3><h3><br></h3><h3>之后,又向我们介绍了部队的一些典型,并请我们吃饭。我向他敬酒,他拿起面前的一串烤羊肉串送到了我面前,老黄说我不吃羊肉,他亲切地说,你一定吃下去,保证没事。……此虽过去了几十年,肖将军也早已作古,但那天接见我们的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br></h3><h3><br></h3><h3>接下来,我们跨过黄河,去了武威地区,采访治沙工程。而后兵分几路,老黄去了陇上定西地区,小郭去了甘南和陇东高原,我和小卢则去了河西走廊。</h3><h3><br></h3><h3>茫茫两千里,路广人稀,有的地方庄稼正青着,有的地方己收割进仓了。一个地方一个景色。几乎不见村庄,见到的所谓村庄也全是土的。还有的人家住地窖,即在地上挖个洞。我在山丹县就下去参观过。树木更是稀少。古人讲“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确是实际。我在张掖和嘉峪关,采访了部队如何把一个个营房区变成一个个绿城的事迹。</h3><h3><br></h3><h3>几天后,老黄把我和小郭招回到了兰州,一起参加甘肃省委召开的工作会议。之后,我们就前去青海和新疆采访了。</h3><h3><br></h3><h3>行走在大西北,穿越了腾格里沙漠,到过刘家峡、龙羊峡、青海湖、吐鲁番和天山脚下,忽而城镇,忽而乡村,忽而山区,忽而草原……历时几个月,走一路,写一路,其艰辛,可想而知。</h3><h3><br></h3><h3>记得我们来到了乌鲁木齐,本想去南疆哈什地区采访,可那时的交通很不方便。坐小车要走好几天,乘飞机一周也只有一个航班,而且还是小飞机,只好作罢。</h3><h3><br></h3><h3>天气也渐渐地寒冷了,这样,我们就没有到远的地方去。我与王东采访了一些农贸市场,老黄与小郭有别的采访。后来,老黄和老王去了吐鲁番,我和小郭去了一百多公里的天山天池。</h3><h3><br></h3><h3>车子进入天山,我看到,蓝天衬着高耸的雪峰让人目眩,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飞泻下来,像干百条闪耀的银链,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h3><h3><br></h3><h3>天山天池,地处天山山脉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北坡的山腰,是一个高山湖泊,四周群山环抱,自然风光绮丽。古称瑶池,传说是西王母宴请周穆王之地;又传说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和“洗脚盆”。</h3><h3><br></h3><h3>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诗道:</h3><h3><br></h3><h3>瑶池阿母徛窗开</h3><h3>黄竹歌声动地哀</h3><h3>八骏日行三万里 </h3><h3>穆王何事不重来</h3><h3><br></h3><h3>郭沫若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游览天山天池,曾临湖吟出了一副广为流传的楹联:</h3><h3><br></h3><h3>一池浓墨沉砚底</h3><h3>万木长毫挺笔端</h3><h3><br></h3><h3>那天,我和小郭第一次来到了这个以高山湖泊为中心的自然风景区,它的神奇与美丽让我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h3><h3><br></h3><h3>我们沿着天池的一侧走去,从这个山坡走向另一个山坡,但见林木茂密参天,云雾缭绕,湖面水阔,雪峰倒映,非常壮观。</h3><h3><br></h3><h3>来时不知山上冷风嗖嗖,穿着单衣,冻得几乎生病。下山时,想到来一次不容易,那时没有纪念品可买,也没有钱买,就采了一片火红的枫叶,放进了采访本。觉得天山天池的这一片枫叶,更值得珍惜,丢了就没有了。珍惜“一”的想法,伴随了我一生。</h3><h3><br></h3><h3>时间如流水,一晃过去了36年。黄际昌和王东已不在人世,郭伟成、卢传友和我,都已成了退休老人。</h3><h3><br></h3><h3>不曾想,在过去的采访本中,我又见到了当年釆自天山天池的这一片枫叶,想起了我们那一次的大西北难忘之行。</h3><h3> 2019,11,24,写</h3><h3><br></h3> <h3>兰州军区第一政委肖华上将接见人民日报记者 左起:卢传友 黄际昌 肖华 郭伟成 颜世贵(1983,8,17,兰州)</h3> <h3>腾格里沙漠路难行,去一个村庄采访过了吃饭时间,当地干部临时找来一些馒头招待我和卢传友(前左1)(1983,8,颜世贵摄)</h3> <h3>万里长城到了甘肃山丹县就这个模样(1983,8,颜世贵摄)</h3> 青海塔尔寺留影 右起:郭伟成 黄际昌 颜世贵(1983,9,卢传友摄)<br><h3><br></h3> <h3>颜世贵和卢传友留影日月山(1984,9,青海)</h3> <h3>颜世贵留影青海湖牧区(1983,9,卢传友摄)</h3> <h3>颜世贵留影新疆天山天池(1983,10,6,郭伟成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