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海雕争食记

笑对人生

<h3>  白尾海雕(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别名白尾雕、黄嘴雕、芝麻雕,是大型猛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波兰的国鸟。体长84-91厘米。成鸟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羽毛为披针形,头、颈羽色较淡,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尾羽呈楔形,纯白色。<br></h3><h3> 白尾海雕争食的情景,我是在吉林省珲春市敬信湿地的龙山湖拍到的。</h3><h3> 最近几年,每到2月下旬,不断有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等大型猛禽,从日本北海道等地飞来,到这里停歇十几天,补充营养,然后再向西伯利亚飞去。</h3><h3> 当初有人发现海雕在这里落脚,便投喂鸡骨架或鱼来吸引它们,以便拍摄。去年水库承包方发现这是一个商机,也为了保护这些猛禽,便投资10余万元在水库坝下架起了一条长200余米的扇子形挡板,配备了大批小凳,供摄影人使用,每人收费100元,并供应开水。去年来人最多时有500多人,长枪短炮支起长长的一大排,场面非常壮观。</h3><h3> 我是今年2月25日去的,26日晚返回长春。在一天半的时间里,拍了3000多张片子(当然废片占90%多)。</h3><h3> 场地经营方很负责任,大约每两个小时投食一次,每次一袋或两袋鸡骨架,每袋40斤,有时也投放活鱼。据说鸡骨架都是经过检疫的。投放时照顾到全体摄影人,沿扇子面撒放,使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拍到海雕。</h3><h3> 每次投喂食物,先是成群的海鸥飞来啄食,嘎嘎的叫声有点吵人。它们吃得差不多了,躲在远处的白尾海雕才上来。因为食物不多了,它们便时而争抢,有的竟打得不可开交,难解难分。最文明的是虎头海雕,它们总是溜边,在远远的地方观察,直到食物被瓜分得所剩无几了,它们才出来拣点残羹剩饭,飞到远处去吃。</h3><h3> 头一天,来这里的白尾海雕有30多只,第二天一下子翻倍,来了60多只。在海鸥们啄食的时候,它们停在远处,不声不响,一动不动,似乎没有食欲。过了十几分钟,它们才陆陆续续地飞来抢食。</h3><h3> 在我看来,它们没有必要争抢。一是这里每天投放大量的鸡骨架和鱼,足够它们享用;它们本来是以鱼为生的,结果最后冰面上剩下的鱼竟然没人动。二是长途跋涉,路经此地,本是一家人,应该团结一心,互相照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好好歇息,以利续航。可它们不顾这些,常常是你争我抢,抢来抢去,有的抢到肉就地啄食,大口吞咽,有的飞到远处慢慢享用,有的怕别人抢去,竟边飞边吃。</h3><h3> 也许,在它们看来,争抢才是常态,才是正常的生存法则。争抢就是竞争,竞争才有利于生存。</h3> <h3>在空中边飞边吃</h3> <h3>抓起一条鱼</h3> <h3>被人盯住</h3> <h3>两人争抢,鱼掉了</h3> <h3>投放食物</h3> <h3>  白尾海雕它们活动的海拔高度为2500-5300米。多活动于江河及湖泊附近的沼泽地带。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区,繁殖期间尤其喜欢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地带。白天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在大的湖面和海面上空飞翔,冬季有时也有3-5只的小群在高空翱翔。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用爪伸入水中抓捕。此外也吃野鸭、大雁、天鹅、雉鸡、鼠类、野免、狍子等,有时还吃动物尸体。</h3><h3> 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越冬于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h3><h3> 白尾海雕的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湖边、河岸或附近的高大树上。巢位和巢都甚固定,在无干扰的情况下,一个巢可使用很多年,在欧洲甚至发现有使用长达26年和30年的,但每年都需要进行维修和增加新的巢材,因此虽然初建的巢直径不过1m左右,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巢的结构也越来越庞大,有的直径达2米,高达1-1.5米。巢多置于树木顶端枝权上或粗大的侧枝上,距地高15-25米,偶尔也营巢于悬崖岩石上。巢呈盘状,主要由树枝构成,内放有细小的枝叶和羽毛。每窝产卵2枚,偶尔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为白色、光滑无斑,偶尔带有少许不清晰的赭土色斑。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换进行,以雌鸟为主,孵化期35-45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约70天的巢期生活,雏鸟即具有飞翔能力和离巢。</h3><h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