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家乡在皖西南,是一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也是一个民俗独特、民风纯朴的小村庄。对于一个离开家乡近30年的游子,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都让我充满着深深的眷恋,但最让我惦记着的还是家乡浓浓的年味。“杀年猪”。进入腊月,家乡就进入了过年的节奏,“杀年猪”是开启过年模式的象征。每年腊月,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杀一头生猪,以备过年食用,所以称之为“杀年猪”。猪肉除了留一些新鲜的过年期间吃以外,其余都腌制起来,晒干以后就成了香气四溢的腊肉。 “打扬尘”。“尘”于“陈”同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尘)布新之意,意味着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扫出门。腊月十九,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里里外外大扫除,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干干净净迎新春。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祭灶神”。农历二十四是家乡的小年,也是祭灶扫尘的日子。“祭灶神”也称“辞灶”,相传,每年小年夜,灶王爷要上天,禀报这家人的善恶,“祭灶神”。农历二十四是家乡的小年,也是祭灶扫尘的日子。“祭灶神”也称“辞灶”,相传,每年小年夜,灶王爷要上天,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在我们家乡“祭灶神”,一般是在锅台墙壁上,书写“九天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的牌号,两旁贴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辞灶除一只鸡、两条鲤鱼、一块肉代表的“三牲”和酒饭外,一律添加一份糖稀作为极品,俗称“灶糖”,意思是让灶王爷嘴吃的甜甜的,上天时多多美言。“上腊坟”。过年,是亲人团聚、家庭团圆的佳节,当然也会引起人们对于逝去亲人的思念。为了寄托相思之情,腊月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到自家故人坟前供上祭品、焚烧纸钱、燃以鞭炮、磕头叩拜,纪念一下故去的亲人,寄托虔诚的敬意,表达深切的哀思,这是一种无言的传承,一种文化的再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安放。“接祖先”。腊月二十四,也就是家乡小年夜,每家每户男丁要在宗族祠堂烧几刀草纸和冥币,燃几炷香,放上一挂鞭炮,磕几个头,请祖先回家过年。家家户户要把每个房间、各个角落的灯都打开,桌上摆好酒菜,以示敬祖。有请祖也有送祖,送祖一般在正月十五晚上。“贴春联、贴门神”。腊月三十那天在太阳下山之前,女人忙着张罗着年夜饭,男人们拿着米糊在门口“贴春联”和“贴门神”。春联和门神寓意着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的美好愿望。“门神”画像用得最多的是“秦叔宝”和“尉迟恭”,“贴门神”很有讲究,门神要成对出现,而且门神画像必须脸对脸,不能背对背。“年夜饭”。即除夕夜的团圆饭,这是每个家庭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各家各户都是从除夕日早上开始准备,男女老少齐上阵,通常每个家庭“年夜饭”。即除夕夜的团圆饭,这是每个家庭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各家各户都是从除夕日早上开始准备,男女老少齐上阵,通常每个家庭都要准备十几道甚至几十道美味家肴,鱼、肉、鸡、鸭、鹅样样有,当然“听话鱼”和“山粉圆子”这两道家乡独有的菜肴是绝对不能少的。“听话鱼”是指除夕那天每家每户都会烧条鱼摆在年夜饭桌上,但是除夕当天是不能吃的,寓意着新的一年年年有余(鱼)。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带着疑惑问妈妈,为什么“听话鱼”不让吃?妈妈总是语重心长跟我说:“这条鱼在除夕夜能听得见人说的话,所以不能吃,大家过年要多说吉祥话,让鱼听见,新的一年能交好运”。“山粉圆子”是将红薯磨成粉做成的圆子,“山粉圆子”不是球形而是椭圆形,有点像肥皂状,通常和红烧肉一起蒸煮,美味色香,家乡人人爱吃,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道大菜。“开门鞭”。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称为“开门鞭”,寓意辞旧迎新开门大吉。因为是迎接新年的第一声礼炮,家乡人对大年初一的开大门很讲究,所以家乡人非常重视鞭炮的质量和响数。寓意:开门纳财财盈门,抬头见喜喜满面。“拜年”。大人、小孩在正月初一(也称大年初一)这天一早穿着新衣,放开门鞭后,拜年活动开始,晚辈分别到同族长辈家拜年说吉利话,长辈照例要勉励晚辈几句好话,同辈之间互道吉利。大年初二开始到外公外婆,岳父岳母等亲戚家拜年,去亲戚家拜年需带上糕点、糖、烟、酒等礼物,礼物轻重一般视血缘亲疏而定。家乡人把正月第一次出门叫“出行”,“出行”很有讲究,一般选择在上午。有人说,现在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其实不然,家乡墙上挂着的腊味儿,锅里煮的山粉圆子,除夕夜的团圆饭,处处都洋溢浓浓的年味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