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PS后期两法一律(三)创意迭代法

很久之前

<h3>本系列课程<br><br><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kzMTk1OQ==&amp;mid=2651115151&amp;idx=1&amp;sn=29631e60f9bc2b3a82ded6dd26dac447&amp;chksm=bd009cd78a7715c12ff88f2b7f807f09f6b5ba3cf50dbfedf86af630dfa2e70686a0f67856b8&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后期两法一律(一)后期3步法</a><br><br><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kzMTk1OQ==&amp;mid=2651115180&amp;idx=1&amp;sn=fe59f025319ceb2568cd71799090f1fc&amp;chksm=bd009cf48a7715e28904b539ce21989233ce84985573172591cc990993360304c174875385fe&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后期两法一律(二)视觉权重律</a></h3><h3><br></h3><br><h3></h3> <br><h3>下面课程正式开始。本篇中所用配图均出自《一分钟后期》课程范例。&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h3><br><h3></h3> </h3></br><h3>前两期中的“后期3步法”主要为大家解决了如何开始后期制作的问题,其内容是确定主体、引导视线、提取元素。“视觉权重律”基于视觉心理模型规律,对引导视线环节进行深入论述,从亮度、色彩、细节三个方面解决如何有效进行视线引导的问题。今天我们来探讨“创意迭代法”的相关内容。</h3></br><h3>所谓创意迭代,指的是后期制作的深入化和细致化。它基于一幅已完成基本后期制作的作品,考虑如何对其进行深度再加工,使其呈现出更丰富的影调和更细腻的局部,从而提升整体视觉效果,并展现制作者与众不同的思路。它是对元素提取环节的深入讨论,面对的不再是原始图像,而是已具备了基本后期制作要素的作品,因此阅读本课程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h3></br><h3>本课的技术实现基于ACR,其具体操作这里不再赘述,大家可以在《一分钟后期协会培训版》视频课程中自行学习,本课主要讲解思路方法。思维和创意是超越技术实现层面的顶层设计,有了正确的思路使用任何软件都可以做出好的后期作品。</h3></br><h3>一幅已具备基本后期制作的作品,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体以及相适应的视觉引导,让观众可以明确感受到作品的表达倾向。在视觉引导中我们最常应用的就是亮度权重,即在整体画面中通过使主体区域保持较亮来实现对主体的强调。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之外的区域都将被压暗。如图B01所示,出了椭圆所控制的人物上半身区域之外,其余区域都被压暗。</h3></br><h3> </h3></br><h3>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在这些被压暗的区域中,寻找对照片主题有所表达的部分,将其亮度进行还原,使其细节再次呈现,如图B02所示。在本例中还原的部分有人物的肢体、身下坐着的与背后倚靠着的木条、凿子的作用区。这些操作本质上就是【后期三步法】中【提取元素】这一步骤。</h3></br><h3>可以看出在经过图B02的元素提取后,画面的细节程度提高,影调变化也更加丰富,同时对整个主题的表达也更加到位。因为虽然主体是人物,但对于人物所做的事情和所处于的环境,在画面中都必须有足够的交代,其记录性才算完整。</h3></br><h3> </h3></br><h3>那么如何才能确定哪些区域可以当做元素被提取呢?这些区域需要被观察到才能被提取,而观察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过程,主要依赖于制作者本身的思路。作为初学者可能一下子找不到门道,其实观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先按照【承载部】和【辐射区】这两个方法来进行观察。</h3></br><h3>主体的【承载部】是对主体的逻辑存在有支撑作用的部位。对应于B02中,人物所坐着的木头,以及背后倚靠的木台就属于【承载部】。对这两个区域的提取,使人物的存在变得合理,而不再是孤悬于图像中。</h3></br><h3>而人物下肢的提取,既是主体的自然延续,也可以算作属于【承载部】的应用,因为之前的主体区域是人物的上半身,那么下肢对上半身的承载作用也是成立的。</h3></br><h3>【承载部】一般情况下是沿着主体区域外延的,也就是说它们与主体区域是有交集或紧密相邻的。而有些区域虽然与主体相距较远,但对于情节表达依然重要,这些区域称为【辐射区】。如图B03中所示,对木船的提取就属于【辐射区】观察法的应用。可以看出该区域的提取使作品的画面表达力得到很大提升。</h3></br><h3>不难看出,【承载部】是为了令主体区域合理存在,【辐射区】是为了让情节环境充分表达。</h3></br><h3> </h3></br><h3>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有提到【递进处理】的概念,如图B04就是一个应用实例。对已经过提取的船身元素进行更细致的处理,不仅增加了立体感,还将地面木屑增补为【辐射区】的一部分。</h3></br><h3>虽然在经过提取后,对元素的【递进处理】并不是必须的步骤,但它却是令画面细节倍增的重要思路。注意这里我们将其称为思路而不是方法,因为它所依赖的是制作者的思考,思考基于观察,观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后期制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大家对作品的思考深度,这也是我们主张大家使用ACR而非PS的主要原因。</h3></br><h3> </h3></br><h3>需要注意的是,被提取出来的元素必须服从于全局的【视觉权重】分配。如图B05所示的就是对地面木屑提取的正确和错误范例。可以看出错误范例中的地面木屑太亮,这样虽然能更凸显其细节,但在【亮度权重】上对主体造成冲击就是不合适的。</h3></br><h3> </h3></br><h3>图B06所示的操作更改了其提取的区域面积和形状,可以算作是对地面木屑的【递进处理】,是一种个人创意的体现,也是令作品与众不同的重要因素。</h3></br><h3> </h3></br><h3>【递进处理】适用于所有区域,无论是主体或是其他被提取元素。图B07所示的是对主体人物的【递进处理】,包括提亮面部、头发和前胸;压暗衣领、部分袖子和锤头。这些处理都是针对细节的轻微改动,但在总体上看就令人物显得更加细腻。</h3></br><h3> </h3></br><h3>还有一个细节可能大家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对耳廓外缘的加亮,如图B08所示。这个处理幅度也同样不大,却能在总体上丰富人物的轮廓。现在再回看B07就会看出区别了。</h3></br><h3>这两幅图体现的都是对画面细节刻画的不断追求,是【递进处理】的持续深入应用,这需要消耗大量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以大家目前的操作水平而言,这些细节只要被观察到了,处理则相对容易,无外乎就是加亮和减暗。但只有在观察足够的时间后,细节才会逐渐浮现出来,即便对于经验丰富的制作者来说也是如此。比如耳廓的细节处理作者也是在撰写本课程时候才注意到的。</h3></br><h3> </h3></br><h3>对局部细节的提取和处理常需要放大图像,但随后要在大范围内看看是否合理。在图B07中对于人物面部的提亮处理就显得有些过头,将其适当下降后才显得自然些,如图B09所示。</h3></br><h3> </h3></br><h3>通过上面这个例子,可以体会到细节的挖掘对作品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挖掘细节需要观察,大家可以按照【承载部】和【辐射区】这两个方法来进行初步观察并相应进行元素提取。之后按照【递进处理】的原则对这些元素区域进行深入和细化。</h3></br><h3>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福建杨家溪大榕树的例子,有很多摄友都拍摄过这个常见题材。图C01所示为原图和基础调整后的对比,这是一个常规的处理方法,即将主体区域定为人物和牛,并通过【亮度权重】实现对主体的强调。</h3></br><h3> </h3></br><h3>图C02所示为经过元素提取后的效果对比,可以看到主体区域之外不再是一片黑,呈现出了许多细节。</h3></br><h3> </h3></br><h3>接着我们来细看一下如图C03所示的局部变化。首先是对主体进行了提亮,这属于对主体的直接调整。接着按照【亮度权重】对主体背景进行了压暗。然后按照【承载部】观察法对主体所停留的地面进行了提取。</h3></br><h3> </h3></br><h3>图C04所示为按照【辐射区】观察法对图像左方的烟雾和树木细节进行了提取。</h3></br><h3> </h3></br><h3>在对较大面积进行提取时,要按照【视觉权重律】来进行合理分配,主要避免在【亮度权重】上冲击主体,图C05分别示范了正确和错误的提取效果。</h3></br><h3> </h3></br><h3>在应用【承载部】观察法进行主体延伸区域的提取时,要注意合理的面积大小,原则上所提取的区域是越小越好。大面积的提取会冲淡原先的视线引导。如图C06所示为对主体【承载部】提取效果的正误对比。</h3></br><h3> </h3></br><h3>图C07展示了对丁达尔光线进行加亮后,应注意控制因提亮造成的过曝,必要时使用画笔进行区域抑制。</h3></br><h3> </h3></br><h3>保持动物头面部和眼睛有足够的可读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画面感染力。图C08显示的是对牛的细节处理。</h3></br><h3> </h3></br><h3>之前的处理都是依据【视觉权重律】的分配原则,按照加亮主体的【正向亮度权重】方式进行的。结合图像原有的特点,也可如图C09所示以【反向亮度权重】的方式进行制作,即保持主体较暗,适当提亮周围来突出主体。</h3></br><h3>需要注意的是,正反向两种方式都属于创意思路,而创意思路是不存在对错的,关键是要按照既定的思路辅以必要手段去努力实现。不必在乎旁人的观点,只要作品完整体现了制作思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就是成功的。</h3></br><h3> </h3></br><h3>图C10所示为对图像左方的处理细节,1为对树干的提取;2为对树叶的提取;3为对草地进行白平衡微调,使其不再是统一的冷色调,而是具备一定的过渡。</h3></br><h3> </h3></br><h3>图C11中1为对主体牛的压暗;2为对主体背景区域的提亮;3为对树叶区域的提亮。按照【亮度权重】,较暗的主体应搭配较亮的背景。</h3></br><h3> </h3></br><h3>在长时间面对电脑进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视觉疲劳的关系,经常会逐渐倾向于使用较浓重的色彩,这是不合适的。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除了及时休息外,可以在现有的效果上通过下降色彩饱和度来进行弥补。</h3></br><h3>图C12上方为下降全局饱和度,主体区域的暖色、左方的冷色及树叶的绿色都被改变。下方为仅下降主体区域的暖色饱和度。这两种实现方式都可以,主要是体现一种区域细分调整的制作思路。</h3></br><h3> </h3></br><h3>由于创意的多样性,在实际制作中常可能出现上例这样的分支。这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它的出现意味着大家的创意思维得到了解放。创意可能稍纵即逝,要及时将其兑现并在ACR快照中进行存储,便于今后的对比和深入再制作。</h3></br><h3>接下来我们再看几个例子,图D01所示为对一幅民俗照片进行常规处理的对比,这张照片的主体是【复合型主体】。所谓复合型主体,是指区域相邻可共同形成主体构成,且各自调整的方向有较大不同的多类事物。</h3></br><h3>对应到本例,人与火焰两者位置相邻。如果没有火焰,人物的存在就不合理。而如果没有人物,则纯粹的火焰就缺少意义。并且在后期调整中,火焰是需要压暗而人物是需要提亮的,因此人与火焰属于【复合型主体】。</h3></br><h3>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人和火焰在调整方向上基本相同(如同为提亮)的话,则它们也不构成【复合型主体】。</h3></br><h3> </h3></br><h3>图D02所示为进行元素提取之后的对比,12中的人群和烟雾属于【辐射区】,是对情节表达的完善。民俗与人文类照片除了主体之外,也需充分交代主体所处的环境,环境也是情节的一部分,因此对于环境交代有帮助的区域都可以进行提取。3则是对主体【承载部】进行的提取,使主体区域更加巩固。</h3></br><h3> </h3></br><h3>在图D03中的原照片有一些特殊性,虽然老农和牛是主体,但画面其余部分同样重要,因此不能像之前那样简单的通过压暗主体外区域来实现视线的引导。此时采取提取【承载部】的方式,通过对部分桥面的局部加亮达到了将视线引导至主体的效果。这实质上也是【视觉权重律】的应用,只是没有直接作用在主体之上。</h3></br><h3>需要注意的是,本例中的老农和牛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个体,但由于其在后期调整方向并无明显差别,因此不构成【复合型主体】,属于普通的单一主体。</h3></br><h3> </h3></br><h3>图D04是生态类照片的后期调整效果对比,可以看出通过提亮水花增强了主体的存在感,属于对主体【承载部】的提取。</h3></br><h3> </h3></br><h3>图D05是D04的局部,不难发现除了亮度的提升之外,还提升了水花的清晰度,在实际操作时这两项的提升要适量,以免对主体造成冲击。</h3></br><h3> </h3></br><h3>在图D06所示的调整对比中,13处属于【承载部】,2处属于【辐射区】。可以看出3处的提取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就是因为大面积的均匀提取容易冲淡影调,使画面缺少过渡变化。</h3></br><h3> </h3></br><h3>图D07所示的调整对比中,有对人物脚下道路的【承载部】提取,也有对情节交代有帮助的【辐射区】的提取。其中辐射区包括撒左方三角旗、人物的绑腿、右方的烟雾。注意背景中两个绿衣人物的绿色被减淡了,这也属于【辐射区】的调整应用,它是基于【色彩权重】进行的。</h3></br><h3> </h3></br><h3>图D08所进行的调整对比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对属于【辐射区】的背景陶缸的提取效果,它有效加强了对主体活动环境的交代。</h3></br><h3> </h3></br><h3>图D09所示的对比中,大家可能一下子看不出哪里有提取的效果,能注意到的就是人物脚下的【承载部】区域加亮。</h3></br><h3> </h3></br><h3>在图D10所示的局部放大对比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提取的效果对比了。经过调整后的榨油设备看起来更具质感,而现在大家再回看图D09,就能感受到右下角元素细微提取给整体画面带来的质感提升。</h3></br><h3>在这个例子中,几乎很难感觉到元素提取的痕迹,但提取的元素又能有效地影响观感,这样的【无痕后期】才是我们大家要追求的目标。其实也并不复杂,就是对区域的合理选择以及对参数的适度设定而已,但这是一个完全主观的过程,需要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观察。</h3></br><h3> </h3></br><h3>在如图D11所示的人像类照片提取中,可以看到对人物脖颈区域的提亮,这也是基于【承载部】观察法,即脖颈属于面部的承载部。</h3></br><h3> </h3></br><h3>图D12显示的是对人像照片的平滑和锐化等处理,属于对面部的【递进处理】。</h3></br><h3> </h3></br><h3>综上所述,对于照片画面元素的提取可以遵循【承载部】和【辐射区】两大基本观察方法,然后利用之前所学的【视觉权重律】对其进行适度合理的调整,并在过程中始终贯彻【递进处理】的思想不断追求细节,就能制作出优秀的作品。</h3></br><h3>对于同一幅照片来说,不同人的后期创意方向都不相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这就说明创意与制作者主观思维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说过创意迭代是对后期制作的深入化和细致化,这其中细致化就是对细节的追求,可以凭借上述的基本方法开展。深入化则是对创意方向的思考,是主观经验的积累,需要足够的观察时间作为保障才能得以实现。</h3></br><h3>当思考在充足的时间下达到一定深度时,很多原先所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会逐渐浮显现出来,你们会惊讶于原来平实无奇的画面中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细节。当大家有这种体会时,那么就说明对这张照片的思考深度已经足够了,至少在目前是足够的。今后随着经验的丰富,回顾当初的作品常常又能浮现出许多新细节。</h3></br><h3>在观察方法中还有一个【几何形】观察法,目前对大家来说难度较大,将在今后的课程中在择机介绍。<br></br></h3></br><h3>之所以我们推荐大家使用使用ACR,是因为它不需要PS知识,操作简单效果直接,并且在很多地方超越了PS,作者在各地摄协机构中推广以来得到了普遍肯定。在PS中需要若干图层和诸多调整命令的效果,在ACR中往往几秒钟就能完成,且在后期可以随意修改任意参数,符合我们不断观察加修改的思维模式。可以说,创意的进步速度与软件的方便程度是成正比的。在ACR时代,后期技术壁垒已经被消除。这时候如果说为什么自己的作品不如别人好的话,那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考的深度不足。</h3></br><h3>这就要求大家的操作时间要尽可能短,效率要尽可能高。因为每一天坐在电脑前的时间是有限的,花太多的时间在技术实现上,则留给创意思考的时间就被压缩了。即便是同一张照片同一个人,花5分钟与花30分钟所思考的深度肯定是不同的。</h3></br><h3>最后要注意的是,我们说过后期是前期的合理延续而不是颠覆。因此大家在制作时应使用适当的方法与合理的参数,不要一味地追求明显的对比,浓厚的色彩,或进行明显有别于原始照片元素的调整等。</h3></br><h3>【后期两法一律】至此介绍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人水平有限谬误难免,还请各位前辈多批评。大师之路直播间有ACR全套教学课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前往学习。或点击文章末尾的“阅读原文”。 </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赵鹏<br></br>硕士讲师 / PS教科书作者<strong> / ACR后期创始人</strong></strong></h3></br><h3>自1995年起使用PS,曾任教Adobe官方培训中心。受邀出版《大师之路》及《毫无PS痕迹》书籍。所著教材在线阅读达2亿次,拥有300万读者,书评网中评分位居同类书籍榜首,在相关教学领域被广泛引用。其首创的以《一分钟后期》为代表的ACR一站式后期制作法,为广大无PS基础的摄影爱好者开启了进入后期领域的大门。</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h3></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PcofcekHDBKqY6G2-v1n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

主体

提取

区域

承载

辐射区

细节

创意

提亮

后期

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