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一盏茶

南回不归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立夏连小满,一年又一年。<br><br>立夏良辰烹新茶。旧时,江苏、浙江、江西一带,都有喝“立夏茶”的习俗。每到立夏,杭州人要饮“七家茶”,以保证整个苦夏不得病。镇江人则要“尝八新”,其中就有尝新茶。四川、云贵等地也要烧青茶,以防“蛀夏”。<br><br>浅浅的一盏茶里,原来可以看见很多的风土人情,很多的生活滋味。<br><br>按照习惯的节气划分,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产茶区,皆以清明至小满采制的茶为春茶;随后陆续是夏茶、秋茶与冬茶。小满一过,春茶不再。</font></h3> <h3>现代人是越活越讲究了,多以喝"明前茶"、"雨前茶"为时尚、为光鲜;甚至还有更性急一些的,开始搞起了"分(春分)前茶"什么的,意在抢个头彩。而在茶艺、茶道、茶馆、茶具、茶礼、茶文化方面,现代人则更是推陈出新、五花八门。</h3><h3><br /></h3><h3>套用一句戏语就是:随便扔一颗石子到街头,打中的十个人里面,少说也有七八个是会那么一点茶道、茶艺功夫的。</h3><h3><br /></h3><h3>在今人看来,喝茶、品茶、收茶、藏茶,已是一种享受、养生,是一种情趣、雅兴,也是一种生活的品位,乃至是一种身份与圈子的象征。</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而在古代,茶实质上却是与“柴米油盐酱醋”一起,归属于生计所需、大俗之物的“开门七件事”范畴的。<br><br>南宋吴自牧在他所著的《梦梁录》中,就已经提到了“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酒酱醋茶。由于酒算不上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到元代时已被剔除,后来就剩下了“开门七件事”。<br><br>“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指的正是与平民百姓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用以维持生计的生活必需品,是物质生活。<br><br>人们每天得为这“开门七件事”奔波与忙碌。</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明代的著名画家、文学家唐伯虎曾在其《除夕口占》里这样写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闲来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br><br>个中不乏“唐寅式”的带有些许自嘲却也豁达的人生况味。<br><br>与此相仿的还有一首诗,也经常会被人“张冠李戴”到唐伯虎的头上,实际则是清康熙年间湖南湘潭人张灿所作的《戏题 》,记载于天津举人诗人查为仁著的《莲坡诗话》中。“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书画琴棋诗酒花"本为大雅之事,当年乐在其中,何其风流潇洒;而今好景不再,一切都已宣告"颠覆",变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大俗之物。<br /><br />虽是短短的几行诗,却包含了人生最为重要的东西,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逐渐认清了生活本质的醒悟。<br /><br />就算换作现代人的视角,"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还是物质,是芸芸众生现实的生存状态;"书画琴棋诗酒花"也还是精神,是人们在物质生活之外所享受到的另一种精神快乐的人生。</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物质生活是精神快乐的基础和前提,精神快乐则能提高物质生活的情趣和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人的茶,是物质,也是精神;现代人对于茶,既有"眼前的苟且",也有"诗和远方"。<br /><br />很多的时候,我们只不过是在苦苦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尽量能够做到不顾此失彼罢了。<br /><br />亦如白居易在《食后》里所写的:"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的确,我们喝茶、饮茶,又何尚不是在啜饮各自的人生?各自的年华?且去浓处问清醒,向淡处寻安然吧。<br /><br />万水千山一盏茶呀。<br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