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说明:此系列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有些是直接摘抄。传统的无锡己成为过去,现在的无锡完全是移植来的。每个城市都有她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说,这是城市之魂。无锡之魂正在丢失,此系列就是简单和系统地介绍一下无锡之魂,留给新无锡人,特别是为数不多的老无锡后代。 </h3><h3> 殷朝第25代国君祖甲5年(公元前1253年),亶父建都陕西岐山周原,并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子。长子泰伯无子女,三弟有子名“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昌”聪明伶俐。亶父暗示王位传“季”,日后传“昌”。长子泰伯孝父让贤,和二弟仲雍带领一支人马南下,来到太湖流域北部的梅里安营扎寨。时值殷朝第27代国君庚丁8年(约公元前1212年左右)。泰伯在梅里造墙建城,定为国都,号称勾吴。</h3><h3> 根据史料记载:无锡作为古都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纪念泰伯的名胜古迹随处可见,有大娄巷内的泰伯祠堂(解放后被毁)、锡山泰伯殿、梅村泰伯庙及鸿山泰伯墓。在至德殿上高悬“至德无上”四个大字,泰伯的功绩真可谓:“志异征诛,三让二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孔子曾称赞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h3><h3> 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卒后传位周武王,于殷朝第31代国君纣辛32年(公元前1123年),武王灭纣,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经是吴君,就此仍封于吴。(号安阳候)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诸侯。</h3> <h3>吴越地图</h3> <h3> 从公元前1200年前泰伯奔吴,定都梅里,历经沧桑.传至第十九世孙寿梦,公元前584年(王寿梦二年),楚国流亡在外的大夫申公巫臣怨恨楚国大将子反,逃到晋国,由晋出使吴国,教给吴国用兵之术和车战之法,让他儿子做吴国的行人之官,吴国从此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国力渐渐强盛,小部落加速归附,彊域圹大至与周边列强楚齐越等直接面对。寿梦自称为王。 </h3><h3> 公元前561年(王寿梦二十五年),王寿梦死。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寿梦生前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避让不答应,于是只得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 </h3><h3> 公元前560年(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作为长子本是合理的继位人,谁敢干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愿学习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反而抛弃了家室财产去当农民,吴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公元前557年(王诸樊四年),诸樊方始正式继位。</h3><h3> 公元前548年(王诸樊十三年),王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而且因为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大家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依次渐渐传到季札身上了。前527年(王余昧四年),王余昧死,想传位于其弟季札。季札避让,逃离开去。于是吴人说:“先王有令,兄死弟继位,一定传国给季子。季子现在避让离去,国不可一日无君。余昧升天了,其子应代其为王。”于是立余昧的儿子僚为吴王。 </h3><h3> 寿梦第4子季札被封在延陵,(常州淹城)因此号为延陵季子。季札出使列国,时为出色的外交家,文化使者,从另一角度为吴国的强盛作出了巨大功献。孔子曾书题季子墓:“呜呼,有延陵君子之墓。”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文字最短的墓碑记。</h3> <h3>常州淹城</h3> <h3> 此时吴国得到了一重量极人物伍子胥,子胥刚逃至吴国时,向吴王僚陈说伐楚的益处。诸樊之子公子光说:“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所杀,他劝您伐楚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对吴国并无好处。”伍子胥这才明白公子光别有目的,子胥在鸿山寻找到一位名叫专诸的勇士,介绍给公子光。光十分高兴,才把子胥当做宾客对待。子胥退居郊野耕作度日,等待专诸大事成功。 </h3><h3> 公元前515年(王僚十二年)冬,楚平王死去。(王僚十三年)春,吴王想借楚国有国丧而攻伐它,派公子盖余、烛庸带兵包围楚国的六、灊二邑,派季札出使晋国,来观察诸侯的动静。谁知楚国派奇兵绝其后路,吴兵被阻不能回国。吴公子光觉得机不可失。对专诸说:“不寻找就不能得到。我是真正的国王后代,应当立为国君,季子回来也不会反对我的。”专诸说:“杀死王僚的条件已经具备,国内只有他的老母幼子,而他两个弟弟率兵攻楚,被阻绝了归路。现在吴王境外被楚国所困扰,国内没有刚直忠诚之臣,他拿我们没什么办法。”公子光对专诸说:“我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祸福与共。”四月丙子日,公子光把甲士埋伏于地下室之中,然后请王僚来宴饮。王僚派兵列于道旁,从王宫到公子光之家,直至光家的大门、台阶、屋门、坐席旁,布满王僚的亲兵,人人手执利剑。王僚来到后,公子光假装脚疼,藏进了地下室,专诸将匕首藏于烤全鱼的腹中,伪装上菜。专诸将鱼送至王僚前时,从鱼腹中取出匕首刺向王僚,左右卫士急用剑刺入专诸胸膛,但王僚已被杀死。公子光终于自立为吴王,就是吴王阖闾。 </h3><h3> 季札回到吴国,见事己如此,还是以安定为要说:“只要对先君的祭祀不废止,人民不至于没有国君,社稷之神得到奉祀,那就是我的国君。我敢怨责谁呢? 我只有哀悼死者,事奉生者,来对待天命安排。祸乱不是自己制造,就应听从新立之君,这是先人的原则啊。”于是季札到王僚的墓上,回报了自己完成外交任务的经过,痛哭王僚一番,之后回到朝廷中自己的位置等待新君之命。吴国公子盖余,烛庸带兵在楚军围困之中,听说公子光杀死王僚自立为王,就带领军队投降了楚国,楚王把他们封在舒地。 </h3><h3> 此为吴国历史的分界点,从礼仪之邦走向了杀戮爭霸之路,之后仅二代40年后亡国。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元年),任命伍子胥担任行人之官并参政议国事。其时,楚王杀死了伯州犁,其孙伯嚭逃亡到吴国,吴王任命他为大夫。 </h3><h3> 公元前532年,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h3><h3> 孙武把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但宫女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阖闾失去爱姬,心中不快。孙武便亲见阖闾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在孙武的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从时间上看,此时伍子胥得到重用才二年,而苏州都城由伍子胥负责建筑,想必还未完成,此事很可能发生在无锡。</h3> <h3>孙武画象</h3> <h3>孙武演兵</h3> <h3> 泰伯下传二十三世至吴王阖闾,由于城市人口增长,战争的需要,阖闾决定迁都,命伍子胥“相天法地”而选择了现在苏州的所在地,建立了“姑苏”大城,又在今常州武进和无锡十八弯交界地建成了阖闾小城,以备战争之需。 由此可見无锡建城比苏州整整早了700年。 前期吞并了周边小国部落,主要是向北对楚。与楚互有胜负,现在南越北楚,真正的爭霸大战开始了。</h3> <h3>无锡阖闾城遗址</h3> <h3> 勾吴国始建梅里是己经证实了的,第五代周章封安阳候也有文字可考,无钖西有阳山镇,以境内安阳山得名,安阳山是火山,形状至今保存完整,因其肥沃的火山灰土而出产的阳山水蜜桃响誉全国及港澳,别处是无法比拟的。</h3> <h3>阳山镇风光</h3> <h3>这就是安阳山,山下建有地质博物馆,介绍此山的成因和演化历史。</h3> <h3> 另有一说,朱方城(镇江丹徒)为勾吴古都,且长达581年,这就更说不通了。据《春秋·左传》记载:公元前545年,齐国大夫庆丰奔吴,吴王句余予之朱方。此历史事件亦见载于《史记》。《吴太伯世家》:“ 王餘祭三年, 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犇吴 。 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这就很清楚了,以长江为界的吴楚前线,你来我往的古战场筑城防为真绝非都城。(此时还只是小诸候国)</h3> <h3>朱方城即镇江丹徒</h3> <h3> 需说明的是:前四代只是个部落首领,五代始也只是小诸候,笫十九代才称王,且当时的国跟现在不是一个概念,他只是个势力范围,秦世皇统一中国后才有现代意义的国。 </h3><h3> 北固秋望(清·鲍皋)</h3><h3> 风高海远雁啼声,天末楼台上晚晴。</h3><h3> 山合金焦三割据,江分吴楚两纵横。</h3><h3> 孤城立马寒云阔,绝浦收帆落日平。</h3><h3> 欲作江南秋望赋,少年谁是庾兰成。</h3><h3> 此诗也证明朱方只是边城,时得时失的交战之地,决不可能成为国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