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本期分享人</p></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顾新佳</p> <h3></h3><h3> 1927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脱去长衫,来到晓庄,亲手创办晓庄师范。从此,“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的理论便在晓庄生根发芽,影响全国。乃至今日,先生的思想仍如火炬,亮泽华夏。作为陶行知先生亲手创办的小学,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以其93年的生命光华,一直高举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火把,一直践行着,一直思考着。</h3><h3> 《行知八点半》作为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青年教师团队“行知读书沙龙”创办的一档“学陶·师陶·行陶”的阅读分享平台,将于每周一至周五晚8:30准时发布,我们将用文字记录一起走过的教育生活,与您共勉。</h3> <h1><b>原文</b></h1><h3> 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20世纪20—30年代陶行知倡导的制度。由年长的优秀学生教年幼学生或民众,以传播知识,开展人民大众教育。他有感于旧中国文化落后,文盲众多,普及教育中师资极端匮乏,提出让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人”,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授给周围的人。初称“连环教学法”。1932 年后,山海工学团倡行此法时改称“小先生制”。</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陶行知看来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他提出“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体现了这一认识。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p></h3> <h3></h3><h1>感悟:</h1><h3>2008年起,沿着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足迹,我开始在数学课堂实践小先生制,如今已经10年了。这十年的实践带给我很多收获。下面跟贴一篇记述个人实行小先生制的文章。</h3> <h3></h3><h3></h3><h3></h3><pre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ord-wrap: break-word; white-space: pre-wrap;"> 我与小先生制 2011年6月14日,天空飘落微微细雨,我们一行6人驱车前往位于晓庄广场旁的陈云森老人家中,寻访一段历史,钩沉一段回忆。大约10点左右,我们来到了陈云森老人家,老人看见我们,捧着一个相框激动地迎上来,似乎我们的到来,勾起了他无数的青葱记忆。作为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的见证者,作为晓庄小学的第一届学生,尤其是南京儿童自动学校的第一批“小先生”,已经九十二岁高龄的陈云森老人依然显得精神矍铄,侃侃而谈。据老人回忆,1930年4月,国民党查封晓庄学校,许多学生遭到逮捕杀戮,陶行知也被通缉,逃亡海外。后来,晓庄小学的部分学生在陶先生的鼓励下学生自发组织“晓庄儿童自动学校”。“我当时和胡同炳等10个同学一起聘为小先生,教八十几个小学生,陶行知听说后写诗祝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老人谈起当时当“小先生”的情况显得很激动。对于这次寻访,我感慨颇深,尤其是对陈云森老人作为儿童自动学校的第一批小先生,我特别的感兴趣。作为南京晓庄学院的毕业生,2003年,我荣幸成为一名陶子伊始,就对“小先生制”有所耳闻,2007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我任教数学学科,考虑到班里数学学习薄弱的学生较多,我开始尝试聘请学习小先生帮扶学困生的转化。至今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情形,早自习的时候,天气有些热,当我在黑板上写出“小先生”三个字的时候,孩子们都愣住了,听完我的解释后,大家都喜笑颜开,尤其是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但是从学生激动地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可能还没有完成理解“小先生制”的要义。于是,又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我解释道:“人人都有优点,人人都有缺点,你会的可以教我,我会的可以教你,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人人都能成为合格的小先生。”同学们听完我的解释,似乎略有所懂。接着,我继续说道:“同学们,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数学学习很棒,你们宝贵的学习经验是其他同学学习的财富,你们愿意帮助班上数学学习成绩稍微落后的同学吗?”在我的鼓励下,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想试试,但是我怕做不好小先生,我还从来没当过老师呢!”听完她的话,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安慰她说:“老师之前也没有做过老师啊,现在还不是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你就放心去做吧,肯定能行的!”就这样,经过自愿报名和我的鼓励,第一批有15位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报名成为小先生。小先生有了,如何给他们找“徒弟”呢?我先让觉得自己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自己找合适的小先生,很顺利地就确定了12对,其余的在我的协调下,也顺利地结为对子。因为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我决定充分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每位小先生都准备了聘书,并且举行了一次正式的小先生就任仪式,让那些拜师的同学亲手将聘书交给自己的小先生,并且还请小先生和学困生相互表一表自己互相学习的诚意和决心。同时为了保证试验效果,必须要明确双方责权,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引导。所以我又和学生一起商量了“小先生”和“徒弟”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如下:师傅:权利:辅导徒弟作业,管理徒弟上课纪律,效果良好,每人每周获得星卡一张,每次考试有进步,还另有奖励。得到老师优先辅导的权利。义务:负责教徒弟当天的作业,及时报告徒弟的学习情况。认真处理好自己的学习。师傅要尊重徒弟。教学时要有耐心。徒弟:权利:得到小先生的指导。成绩进步得到奖励。义务:尊重小先生,及时请教,及时完成作业,尊重小先生的安排。同时还明确结对小先生的奖惩措施:对结对小先生的先按成绩排名,前7名奖励双方14人,奖励结合平时的作业,课堂发言等。结对小先生如果有一个人成绩下滑超过10名,每人扣一张星卡。如果有一个人有超过两天不交作业或不认真写作业的,每人扣一张星卡。如果有一人超过两次课不遵守纪律的,每人扣一张星卡。当然,如果成员表现良好,每周结算一次星卡!每人奖励一张一星卡!同时,我还加强对“小先生”的宣传和教育,向他们讲述将做“小先生”的优势,告诉他们做“小先生”既可以通过讲题巩固自己所学知识,也可以通过讲题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常跟“小先生”讲:“有些题目,你自己做很容易,但还要讲给别人听而且还要使别人能听懂这就要你对问题多一份思考了,这样是很能锻炼人的。”明确了小先生的权利和义务后,我寻思应该有一个监管的措施,于是我开始实行小先生制周报表制度。每周从作业和纪律两个方面考核“徒弟”的学习效果,并且根据周报表,确定每周的奖励。同时,在每周的义务补课的时,还将全部学困生进行集中,然后逐个询问他们自己小先生教的怎么样,以此来决定对小先生的奖励。这样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明确“徒弟”每周该完成的任务,加以督促;二是促进小先生认真负责地尽到自己的责任。监管的制度有了,我还考虑到了活动的交流时间,实施前期我让每个组自己确定交流的时间,大多数孩子选择了中午午休的时间进行交流,但是由于要处理作业及其他的一些事务,所以,很多孩子反映交流的时间不够。于是,我和小先生们商量了一下,决定采取以下的交流形式。一是集中交流,这时有小先生就建议,每个组设计一个自主交流的时间,时长自己决定,然后再设一个集中交流的时间。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可以利用每周一下午数学课的机会,作为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集中交流时,要定主题,定题目,提高效率;二是自主交流,除了集中一起交流,我还让各个小组自己确定交流时间,自己选定交流地点,然后写下来,贴在班级公告栏里,由负责监督的小先生检查。实施一段时间后,学生学习的热情开始下滑,交流时开小差的较多,我就开始调查是怎么回事,有学生反映交流时不知交流什么,觉得找不到重点,根据这一情况,我和小先生一起商量了以下的交流内容:“徒弟”任务:(1)数学课本上的习题,不会的要及时和老师及小先生交流,争取做到每日一清;(2)数学补充习题或者周周练,单元试卷等老师下发的习题有错误的及时订正,不会的及时向小先生请教;(3)课外的习题,主要是《口算速算天天练》上的题目,每天至少完成一页,送给小先生检查;(4)其他临时性的题目。小先生任务:(1)认真完成课堂和课外家庭作业,做好模范带头作用;(2)有不懂的问题首先要和老师商量怎么做,以防徒弟问时不知道;(3)督促徒弟认真完成《口算》本;(4)配合老师提前辅导的安排,做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交流内容的确定使小先生制的效果得到了保证,同时,为了鼓励学生的活动热情,我们每周还评选最佳搭档、最佳小先生、最佳小“徒弟”等;每次考试时,还进行最佳小组的评选。小先生制活动举办这么久,我曾做过调查,学生对小先生制比较欢迎,认为对自己学习帮助很大。小先生刘智晨说:“首先,我要感谢老师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和我的徒弟黄繁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其次,让大家都有一个学习上的伙伴,相互学习,相互努力,最后希望顾老师的小先生制越办越好!”。徒弟”孙小茜:“每天下课一有时间就会写课外练习,数学课下课,有一些题目没听懂,就会去请教师傅,这个时候感觉师傅好有知识啊。”同时,我们的活动也得到《金陵晚报》的校园新闻版专题报道,同时也被收录进我编著的《爱孩子,就懂一点经历教育》一书中,作为孩子素质教育经历实践案例之一。作为一名陶子,我将继续在学陶、师陶的道路上且行且思,走行知路,做行知人!</pre><h3></h3><h3></h3><h3></h3></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