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故地~金紫公社中心大队

洪华

<h3>  3月2日是我们重庆市16中学首批知青下乡插队50周年的纪念日。</h3><h3> 50年前的那天,江津县先锋区金紫公社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们这些被荒废了学业的年轻人。50年过去了,当年的我们已步入了古稀之列,但那曾经的第二故乡的人和景给我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记忆。</h3><h3> 2005年,我和我家先生以及先生的妹妹、妹夫(都是知青)利用五一节的几天假日回到了金紫公社和我与先生所在的中心大队。现将那次回去拍的几张照片重新翻找出来制作成这个美篇。回顾同时也是重新回忆我们的知青岁月,权且当作是给自己下乡50周年纪念日的一个纪念品。</h3> <h3>  沿着这条小道,当年到金紫公社的知青们,背着行里来到了公社,由各生产队的社员把大家接到各自的生产队。</h3> <h3>  这里是公社的粮站。</h3> <h3>  不见卫生院和公社大院,唯有黄桷树还健在。</h3> <h3>  我和先生与我生产队的唐代华队长合影留念。他已经是公社养老院的院长。</h3> <h3>  来到我插队的中心六队,又名花土湾。这里景色依旧。但当年一起劳作的农民兄弟姐妹都出去打工去了,有的已经不在人世了。</h3> <h3>  这是当年生产队为我和方大文同学盖的茅草房,我在此住了三年,方大文住得更久些。</h3> <h3> 离我们很近的另一个院子,这里住着几户人家。</h3> <h3>  我们常沿着这岩石下的一条小路到山下去割草、砍柴、种庄稼。</h3> <h3></h3><h3>  金紫公社位于一个坪上,当地人称它为小水坪,坪下的两边分别是綦河与笋溪河。这种地势使得人们无论从哪边要到金紫公社来都要爬山。从金紫公社到先锋镇是30里山路,到江津城里是60里路。</h3><h3>  站在生产队的崖边上,就可以看到沟对面的大塆大队。班上有几个同学就在大塆大队。</h3> <h3>  一股山泉水从大塆大队那边顺着山崖流下来,形成了天然的三叠瀑布,刹是好看!</h3> <h3>  夏天割草累了,我和方大文同学常在这瀑布下面野浴。那水清凉干净,把劳作后的汗水和疲惫冲洗得干干净净。</h3> <h3>  先生插队的中心七队。这是他的知青屋,当年是茅草房,后被改为瓦房。</h3> <h3>  七队的水田象一副画卷。</h3> <h3> 先生在自己曾经的老房前留个影。</h3> <h3> 他曾经的自留地。</h3> <h3>  先生与他们的队长会计及社员们合影。</h3> <h3>  当知青时没能力合影,老了在老地方留个影!</h3> <h3>  先生的妹妹和妹夫。</h3> <h3> 留守的农民</h3> <h3>  山水依然都还是那么美!</h3> <h3> 那块石头用手推它会动哟。</h3> <h3> 与当时的老朋友及现在村官留影。</h3> <h3>  返城的路上受到了家在江津的老同学的热情接待!</h3> <h3> 遗憾的是,当知青时没有能力留下劳作和生活的照片,我的青春岁月没有任何影像资料。</h3> <h3>  最后,以先生自填的一首词作为结束语:</h3><h3><br></h3><h3> 《水调歌头》&nbsp; 第二故乡 </h3><h3><br></h3><h3>江津金紫寺,綦笋绕其旁。</h3><h3>炊烟茅屋小狗,崖畔满青棡。</h3><h3>坡上橘林果茂,</h3><h3>田坝秧苗茁壮,</h3><h3>鲤戏漏滩塘。</h3><h3>知青栖身地,可否称家乡?</h3><h3><br></h3><h3>好村民,质纯朴,以友当,</h3><h3>多蒙关照,从未敢忘热心肠。</h3><h3>挖土担粪割草,</h3><h3>割麦晒场喂猪,</h3><h3>指导细且详。</h3><h3>学是为生计,教者满情商。</h3><h3><br></h3><h3>注:</h3><h3>金紫寺乃公社所在地;</h3><h3>綦笋:指綦河与笋溪河;</h3><h3>漏滩:水库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