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从丽江金沙江金安桥到永胜程海。

高海拔tallman

<h3>  2019年2月8日至11日,春节大年初四到初七的4天时间里,我和子耀从丽江之东的金沙江金安桥行走到永胜程海湖畔,徒步一百多公里山路,以运动的形式愉快地度过了休闲的假期。</h3> <h3>  二十年来我无数次到达金龙桥,有徒步观光的,有摄影拍照的,有为电影及电视剧选景和拍摄的……每次都是来到桥上就返回,这次我要不走回头路,走得更远,去感受一下桥那边的风景,走向远方!</h3><h3> 这是我二十年前给金龙桥的留影。</h3> <h3>  我们计划的徒步路线是:从丽江市古城区金安乡境内金沙江的金安桥为起点开始行走,沿丽江一侧的金沙江边往西南方向走到金龙桥(梓里桥),过江之后向东爬山到达永胜县大安乡梓里村,又向南顺金沙江走到达大坪子,再向东翻山到达顺州镇,又到程海,从程海湖西岸到达毛家湾,之后乘坐客车返回丽江。</h3><h3> 程海是世界上天然生长螺旋藻的三大湖泊之一,是云南高原最美丽的湖泊。</h3> 第一天 <h3>  8号上午九点,我们从丽江市客运站乘坐前往永胜县的班车,2个多小时后到达金沙江边的金安桥,下车即开始徒步。</h3> <h3>开始行走在峡谷之间的乡村大道上。</h3> <h3>  风太大!</h3> <h3>  虽然与丽江只隔一座大山,几十公里盘山公路的距离,但是金沙江两岸却是干热河谷气候,仿佛过着夏天。</h3> <h3>  江边的香蕉林会让你产生远离丽江的错觉!</h3> <h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曾几何时,这里金沙江的江水被截流修建了龙开口水电站,高峡出平湖,江水被迫改变了模样!</h3> <h3>  没有滔滔江水,只见鳞鳞波光。</h3> <h3>  裸露的山崖长不出繁茂的森林!</h3> <h3>  亘古巨石,述说沧桑。</h3> <h3>  金安村的风雨桥取个纳西语的名字,意为:响水桥。</h3> <h3>  结伴旅行的好处就是能够相互拍摄随意而自然的照片!</h3> <h3>  金龙桥远眺。</h3> <h3>  俯瞰铁桥,如金龙卧波,横锁大江。</h3> <h3>  从南往北看的铁桥景观。</h3> <h3>  金色的麦田是古桥的守望者!</h3> <h3>  金龙桥,我又来了!</h3> <h3>  金龙桥下游的龙开口电站水库的正常蓄水位为海拔1301米,回水的水面高度将会淹没金龙桥。因此,金龙桥在原址上整体抬高了6米后恢复原貌建设。<br></h3><h3></h3> <h3>  二十年前拍摄的照片。</h3> <h3>  据《丽江府志略》记载:“金龙桥,在城东八十里古井里渡。光绪五年(1879年)郡绅总兵蒋宗汉创建,用铁链十六条,悬系两岸,宽八尺五寸,长二十六丈,上铺木板,旁护长栏,两头履以瓦屋。”</h3><h3> 金龙桥共用铁链18根,其中16根为承重链,2根为护栏链,每根铁链都由500多个铁环扣联而成。“金龙桥”的匾额为蒋宗汉当年亲笔题写。</h3> <h3>  时光倒流二十年!</h3> <h3>  关于蒋宗汉捐资建桥之目的,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清咸丰年间,蒋宗汉在鹤庆高氏土司家做长工,与高氏小姐相爱私奔。两人逃至金沙江边梓里渡口,船工则以拐带人口为名刁难,声称“渡男不渡女,渡女不渡男”。此刻追兵将至,蒋宗汉一急,大叫一声“渡女”,随即自己跳下大江,拼死游到对岸,并发誓:如有出头之日,就要在此建一座大桥。</h3> <h3>  修旧如旧的新索桥长度增加至138.48米,宽度达3.2米,除仍保留了18根铁链,又新增钢缆加固,使桥身更加稳固,桥体格外壮丽。</h3> <h3> 正午阳光,好热啊!</h3> <h3>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农历正月初二中午,金龙桥突遭狂风,18根铁链断了16根。随后,丽江县官绅商议,推荐赖耀彩主持重修,历时一年竣工。</h3> <h3>  金龙桥不仅是东香格里的交通要道,它在军事上也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滇西北历史上,每有战事,索桥成为决定胜负的砝码,此桥也不止一次被拆又重修。史载:“每恃长江为要,此桥之旋修旋拆者非止一次”。</h3> <h3>  金龙桥地处梓里也称梓里铁桥,距今已有140年历史,是万里长江现存最古老的铁索桥,有“万里长江第一桥”之誉。</h3> <h3>  滚滚金沙江水被定格在从前图片当中!</h3> <h3>  金龙桥横跨云南省丽江市金沙江东西两岸,东岸属永胜县大安乡梓里村,西岸属古城区七河镇金安村。梓里早先名为“子里”,为永胜顺州子氏土司领地,后划归丽江木氏土司管辖,改名“梓里”。</h3> <h3>  再见了!金龙桥。</h3> <h3>  自古以来,金沙江都是天堑与屏障。据地方志记载,在金龙桥建成之前,此地“冬春用双木槽,夏秋用溜筒”渡江,两岸交通殊为不易。金龙桥的建成,极大改变了两岸交通状况。</h3> <h3>  梓里金龙桥把天堑变为通途,既便利两岸各族人民的往来,也成为“东香格里”茶马古道上的主要通道。</h3> <h3>  据史书记载,在茶马古道运输繁忙时期,每天从金龙桥上走过的骡马,都在四五百匹以上,多时达千匹。梓里金龙桥,成为滇川藏的交通咽喉,素有“香格里拉之门”的赞誉。</h3><h3> 照片中的群山即为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地界。</h3> <h3>  香格里是清代至民国时期丽江的一个行政单位,“里”相当于现在的乡。东香格里为金沙江沿岸地区,以梓里铁索桥为界。</h3> <h3>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变革。时至1961年,金沙江上树底公路吊桥建成。1982年,丽永公路修通,金龙桥北6公里处建成一座水泥大桥,梓里金龙桥的交通咽喉地位才发生了转移。</h3> <h3>  云南的亚热带地区盛产野生滇橄榄,又称余甘子,它生津止渴,润喉养精,倍受百姓喜爱。</h3> <h3>  橄榄好吃回味甜!正当午后气温酷热,我们爬山劳苦之时,能吃到一颗甘涩的橄榄,再喝上一口清泉,这才是最及时到位的享受啊!</h3> <h3>  山坡上生长的球状植物叫:卷柏。旱季把自己紧缩成球状,减少阳光暴晒和水份蒸发;雨季舒展开来,吸收最多的雨露和营养。适者生存!</h3> <h3>  遥望梓里村,我们在饭店吃晚饭,晚上住在饭店老板的奶奶家里。</h3> 第二天 <h3>  第二天9号早上8点,我们从梓里村出发,沿金沙江边的道路向南行进,又开始新一天的徒步之旅。</h3> <h3>  过去梓里是丽江进入永胜的门户,滇蜀交通之孔道。如今昔日的茶马古道已经被现在的乡村公路所替代。</h3> <h3>  据史记载可知,梓里地区曾设有“子里汛”,汛塘制度是清代边疆巩固和山区开发的关键。绿营兵通过存城防守与汛塘分防,实现了对云南从城镇到乡村、从内地到边疆、从平坝到山区最为广泛的控制。</h3> <h3>  清代的绿营兵是在明代镇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明代所置哨戍即为清代汛塘制度中汛塘的前身。</h3> <h3>  这里的田边地头、房前屋后都能看到这样的爱心水窖,众多的爱心人士为山区百姓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h3> <h3>  有了富足的水源,才会有茁壮成长的农作物!</h3> <h3>  峡江两岸的山村,仍然保留着众多传统风格的建筑。</h3> <h3>  富裕家庭新建的房屋,更偏爱现代的小洋楼。</h3> <h3>  走累了,在乡村小店喝一碗豆浆,原汁原味!</h3> <h3>  山上养的山羊,一定会是非常美味!</h3> <h3>  我喜欢一路的各种景色。子家村的田园风光!</h3> <h3>  农民是大地艺术的雕塑家和画家!</h3> <h3>  耕种山区零碎的坡地,用牛犁地最是得心应手。</h3> <h3>  盘山大道路常常是山路十八弯,此时走林中小路是最快的捷径。</h3> <h3>  走进森林大氧吧,空气都散发着松油的香味!</h3> <h3>  早早开放的杜鹃花为谁而开!</h3> <h3>  山茶花也不甘寂寞,跟随而来,竞相开放。</h3> <h3>  走出森林,豁然开朗。</h3> <h3>  时而走在山坡上,芳草萋萋。</h3> <h3>  时而走在林间小路,遮天蔽日。</h3> <h3>  老麻地的盘山公路左弯右拐,一下子就垂直下降了百米高差。</h3> <h3>  我们要小路走下去。</h3> <h3>  此情此景,我想起了宋朝邵雍的这首古诗:</h3><h3>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h3><h3>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h3> <h3>  今天我们步行了近三十公里的路程,徒步应该告一段落了!</h3> <h3>  晚上我们借宿在秀美村的一户纳西族人家,围着火塘,享受美食,香香甜甜地睡上一觉,明天继续加油。</h3> <h3>  走累了,看着美食都要流涎了!</h3> 第三天 <h3>  吃得好,睡得香。早晨起来我们又像是充满电的车继续行驶在前进的道路上。</h3> <h3>  花石岩,因山崖上这块造型奇特的岩石而得地名。</h3> <h3>  远望平静的金沙江水面。</h3> <h3>  层层叠叠的梯田像是为巨人修建的登天楼梯。</h3> <h3>  纳西和大哥告诉我们:翻过前面的这座高山要比顺着金沙江边的道路行走近几十公里的路程,我们决定爬山到达下一个目的地——顺州镇。</h3> <h3>  照片中的村子叫大坪子,我们从这里开始爬山。</h3> <h3>  爬到半山腰的村寨叫炭山坪。</h3> <h3>  做好心理准备,爬上更高的山峰。</h3> <h3>  爬山前先录一段视频,不然气喘吁吁,说话太费力。</h3> <h3>  再艰难的山也必须攀登。</h3> <h3>  山顶的森林植被与山下的树木截然不同。</h3> <h3>  看见大树上长着这样的“胡子”就知道这里的海拔已经超过3000米了!</h3> <h3>  立此存照。</h3> <h3>  林中“慢”步。</h3> <h3>  纳西和大哥曾说一个小时就能爬到山顶,我们却爬了三个多小时,而且都已经快累垮了,爬到山顶必须坐下来喘口气!</h3> <h3>  翻过山顶,远望前方。</h3> <h3>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到达山下的仙人坪村,民居建筑墙体上画的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壁画,证明了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纳西村寨。</h3> <h3>  回望仙人坪,仙人在何方?</h3> <h3>  加把劲,赶快走。还有十公里就是顺州镇,今晚我们必须到达那里。</h3> 第四天 <h3>  11号早晨我们从顺州镇来到程海镇湖畔的黑伍村。当地人都习惯把程海叫黑乌海,是因为每逢夏季程海湖中快速生长的螺旋藻数量极大把湖水变成了乌黑的颜色,因此而得名。</h3> <h3>  程海你依旧那么美丽!  </h3><h3> 我们沿着程海西岸的公路向南行进,准备去到毛家湾。</h3> <h3>  湖边公路上晾晒银鱼的妇女。</h3> <h3>  程海里生长的银鱼是引进的鱼种,由于外来生物的入侵,原来湖中生长的16种土著鱼已经难寻踪迹,要得美味就只能天价品尝了!</h3> <h3>  南方丝绸之路,因其以贩运丝绸而著称,比北方丝绸之路还早两个世纪,起点是从成都出发过雅安、西昌、华坪、永胜,渡过金沙江进入大理宾川、下关,跨过澜沧江,越过博南山,经保山、腾冲、德宏,而至缅甸抵达印度甚至更远地区,故又称为蜀身毒道。<br></h3><h3> 茶马古道,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马帮驮运茶叶进藏的商贸运输线。滇藏线南起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经过大理、丽江、迪庆,分别进入四川和西藏到达拉萨。</h3><h3> 文化与商贸紧密相连, 两条古道都与永胜密不可分,永胜自然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文明驿站。</h3> <h3>  古代边疆屯田,是政府利用戍卒、农民和商人进行垦殖,以资军饷和税粮的重要措施。云南的大规模屯垦,始于元代,盛于明朝。</h3><h3>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造型酷似舟船的《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的用意就在于此吧!</h3> <h3>  《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的正立面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是全国惟一的边屯文化博物馆。</h3> <h3>  博物馆用图片和文字展示永胜的历史沿革及文化变迁。</h3> <h3>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开滇之时,今永胜县属越嶲郡遂久县。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月渡泸”的地点就在永胜金江古渡……</h3> <h3>  《毛泽东铜像广场》巍然屹立的毛泽东塑像。<br></h3> <h3>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沐英之子沐春奏准在今永胜设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原驻昆明的云南中卫数千官兵调卫北胜州,担负守卫和屯垦任务,此举称为“洪武调卫”。</h3> <h3>  毛泽东先祖毛太华在洪武调卫时期来到永胜程海南岸凤羽村毛家湾屯垦,并娶当地少数民族女子王氏为妻。</h3> <h3>  据《韶山毛氏族谱》载:“太华公携清一、清四官楚后,留在澜沧卫的清二、清三等儿子及其繁衍的后裔,形成了与韶山毛氏同一始祖的永胜毛氏。”</h3> <h3>  毛氏宗祠为清朝康熙初年毛清二的十一世孙毛翼圣建立,比湖南湘潭韶山的毛氏宗祠早建了50年。</h3> <h3>  1893 年12月26日,毛太华第20代孙毛泽东在韶山诞生。让云南人引以为荣、尤感亲切的是,毛泽东身上流淌着云南先民的血脉。</h3> <h3>  正殿的“敦本堂”,为永胜和韶山毛氏家族统一用的分堂号,它敦促毛氏的子孙们不忘根本。</h3> <h3>  祠堂正中供奉着永胜和韶山毛氏共同始祖的牌位,两侧悬挂着毛叔郑、毛遂、毛苌、毛宝、毛让、毛休、毛太华、毛清二(名用)、毛泽东等毛氏著名人物的画像。</h3> <h3>  永胜毛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更是云南边屯文化的典型体现。</h3> <h3>  滇西永胜,程海聚宝。金江环抱,古渡壮丽。文化璀璨,文明远播。</h3> <h3>  傍晚我们乘车从永胜程海返回丽江古城,圆满完成了这次愉快的徒步旅程。</h3> <h3>高海拔tallman 美篇号:188795。</h3><h3><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tyle="line-height: 1.8;"></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208z3y2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line-height: 1.8;"><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瓦之颜</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