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发饰

松风

<h3>女式发髻</h3><h3>宋代妇女的发警样式,虽然不如唐代那么丰富名样,但亦很有特色。 妇女发式依旧流行高发髻,比较典型的有朝天髻、同心髻、包髻及流苏髻等。</h3><h3>朝天髻是最富有宋代特征的一 种女式高髻,该餐始于五代时期,但真正流行起来,则是在宋代。山西晋祠圣母殿所陈列的宋代彩塑中,就有梳这种发臂的宫女形象。朝天髻的做法是:将头发梳至头顶,先编成两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然后将发警朝前反搭,伸向前额。为使发髻高耸,一般还在髻下衬以簪钗、花钿等饰物,将发髻的前端高高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种样式的花饰、珠宝等。</h3><h3>与朝天髻相比,同心髻要简单一一些, 其做法是:将头发束至顶部,然后将其编成个圆髻,最后饰以花钿、辉钗等物。同心髻的名称来历,可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当时的人们经过五代十国分裂动荡之后,民众人心思治,渴望国泰民安,阖家团圆,所以,赋予这种团形发髻一个美好的名称。</h3><h3>由同心髻演化而来的另种高髻, 叫“流苏髻”。这也是宋代贵族妇女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发髻。在宋人所画的《半闲秋兴图》中,我们可以见到梳这种发臂的妇女形象,头顶梳一大髻, 髻上耸而略向后倾,智上除插有各种珠翠花细首饰外,还有两条红色飘带垂下。</h3><h3>在山西太原 晋祠彩塑中,我们还能见到一种别具特色的女式发式一 包骨。据《东京梦华录》中有黄包带的记载,其做法是:先将发式造型定好,然后用绢、帛等类的布巾将当时的妇女能包成各式各样发式包裹。该种发式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方法,包看又的花形,或做成朵浮云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h3><h3>井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h3><h3>称为“重楼子”(见图5-29)。</h3><h3>另外宋代妇女也有有梳假髻的习惯。</h3><h3>除了以上发式外,宋代还有双蠕髻。三警丫等发式楼时直接戴在头上,与当今假发套样俗,她们用假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售,客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可供不同层次的人这种假发在当时称为“特髻冠子”或“假髻”。,还设有专门生产、销售这种假发髻的店物在不同场合使用,据说在当时的北都城汴京,曾发现假髻的实物。铺。在福州出土的南宋黄异墓中就曾</h3><h3><br></h3> <h3>、冠梳</h3><h3>《梦梁录》记当时宋代妇女的首饰,有“飞鹰走风”、“七宝珠翠”及“花朵冠梳”。所</h3><h3>谓冠梳,是北宋时期妇女发警上最有特点的种装饰。 般用漆纱、金银及珠玉等制成,两鬓垂肩式高冠,两侧垂有舌状饰物,用以掩遮鬓或耳,顶部缀朱雀等形状的首饰,并在四周环插簪钗,额发与髻侧插置白角长梳,其数四六不一。这种牧饰最初见于宫中,后传至民间,并成为宋代妇女的种礼冠。</h3><h3>宋代妇女崇尚插梳,儿平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据陆游《入蜀记》记载,西南带的妇女,“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尺,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作这种妆</h3><h3>妇女,“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尺,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作这种妆</h3><h3>饰的妇女形象,在江西景德镇市郊出土的宋墓瓷俑上有所反映,此妇俑梳同心髻,髻上扎条宽阔的发带,发带下面就横插着一把特大的梳子。据《东京梦华录》《燕翼诒谋</h3><h3>录》等书记载,北宋时期的京都妇女,以漆纱及金银珠翠制成发冠,冠上插白角梳,梳大</h3><h3>逾尺,有的甚至长达三尺。由于梳子过长,左右两侧插得又多,所以在上轿进门时,只能</h3><h3>侧首而入,以致引起朝廷注意。周辉《清波杂志》即记有这种状况:“先是宫中尚白角冠,</h3><h3>人争效之,....至有长三尺者,登在檐皆侧首而入。梳长亦逾尺,议者以为服妖。”皇祐</h3><h3>元年,宋仁宗下令改制。《燕翼诒谋录记:“皇祐元年十月诏禁中外不得以角为冠梳,冠广不得过一尺,长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这样,冠梳的情况才有所收敛。但宋仁宗一死,“侈靡之风盛行,...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直到南宋,妇女插梳</h3><h3>的现象仍十分普遍。《梦粱录》记称:当时京都临安,还有现成的冠梳出售,民间艺人更</h3><h3>有以“接梳儿,染红绿牙梳”为生者。据说在当时,购制一把上好的“象牙五色梳子”,所需费用达二十万,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对冠梳的崇尚。</h3><h3>宋代妇女的冠梳形象,在敦煌壁画中反映得比较具体 :一般在冠的两侧装有饰物,以掩住双耳及鬓发,其长度大多及颈,也有下垂至肩的。在冠的顶部往往饰有金色朱街</h3><h3>四周则插以簪钗。梳子的安插部位,通常在额的顶部,少则四把,多则六把,插时上下两</h3> <h3>齿相合,左右对称。</h3><h3>二、簪花</h3><h3>宋代妇女还有戴花冠的习俗,即在冠上簪以鲜花,或簪以罗绢、通草、金玉、玳瑁等制成的各式假花。插花风气在当时的宋代盛行一时,以致当时市场上的鲜花价格倍涨,人们花不少钱买来的鲜花,插戴不到半天,就落英缤纷。相对来说,假花则具有经久耐用“常开不败”的特点,而且不受季节限制,所以当时假花深受妇女们喜爱。花朵的插法有很多种,有的插戴单枝独朵,有的将四季杂花合在一起,编成一顶花冠,谓之“一年景”</h3><h3>其中有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等</h3><h3>在两宋时期,簪花不仅为妇女喜爱,男子也常在冠上插戴花朵,甚至连皇帝也不能免俗。所以杨诚斋作诗戏称:“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花子</h3><h3>宋代的贵族妇女流行在额上和两颊之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h3><h3>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贴花子的装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h3><h3>主,“宫人思学寿阳妆”写的就是此事。相传,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那天,醉卧于含章殿檐下,突然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三天后洗了才落去,宫女们觉得好看,纷纷效仿,因而作梅花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