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张建东</h3><h3>图片:来自朋友圈</h3> <h3> 又逢农历正月二十三!每逢记忆深处的节日,总能回想起儿时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叹传统中华民俗的博大精深!</h3> <h3> 农历正月二十三是中国北方的燎疳节,这个节日由何而来,无法考证。记得小时候看过爸爸参与搜集整理的《同心民间故事》里有一篇关于燎疳由来的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惩罚他的子民,派火神火德星君下凡烧百万之家,火德星君心疼百姓,只惩戒了恶人。为了让玉皇大帝相信他已经将凡间的人们葬身火海,便给其他百姓出主意,在正月二十三这天晚上,家家门前放一堆火,男的女的在火上跳过来跳过去,在这一天也会邀请玉皇大帝在天上观看。到了这天,家家户户门口放火,在火上跳来跳去,玉帝还以为人们真的被烧死了,黎民百姓这才逃过一劫,而正月二十三的燎疳的习俗就由此流传了下来。</h3> <h3> 其实正真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儿时关于燎疳的历久弥香的记忆。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年,过年是儿时最快乐的事儿,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经除夕、元宵,再到正月二十三,年才算真正的过完。为了筹备最后的关于年的收官活动,我们这些孩子们每天放学后的任务便是到野外收集柴火,虽然农家是不缺柴火的,因为场院里堆满了柴垛,大人们说燎疳是不能用家柴的,必须用野柴。农家人过日子总是精打细算的,因为场院里的柴垛是用来在漫长的冬季喂养牲畜的,不可浪费!</h3><h3> 记得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我们拉着架子车,圈上圈笆,扛上耙子,背上背篼,提前好几天到林带里、田野里收集黄蒿等野生干草。先是用耙子将干草耙着收拢起来,再装到背篼里,背着送到架子车上。因为山区荒地里不总是有路,手推架子车是无法到达的。不过这些活都是哥哥姐姐们干的,我们小一点的孩子的任务是将这些收集来的柴火实实在在的装在圈在车上的圈笆里,我总是自告奋勇的攀上车子,钻到圈笆里使劲的踩干柴野草,将他们踏的瓷瓷实实,以便可以装更多的柴火。那时候小孩是没有袜子可穿的,光脚穿一双妈妈亲手做的千层底布鞋,所以脚踝部分经常被干草划出许多血口。但不知为什么,那时候永远不知道疼痛,现在想来,也许是对燎疳热切的盼望和田野里完全回归自燃的欣喜冲淡了肢体上的些许痛楚吧,总之不知疼痛的我干的不亦乐乎,而比我小一点的妹妹的任务是压住车辕,以免我在车子后部踩时车子会倒翻。</h3> <h3> 几天下来,我们便在门前堆积起了一大堆柴火,扳着指头盼望着二十三的到来。到了这天,吃过家里特制的麻麸包子,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孩子们便分头去催几家大人们赶紧出来,点火燎疳。</h3><h3> 火终于在无数个期盼中被点燃了!红红的冲天火光将黑夜照的亮如白昼,随着攒动的火苗,人们脸上的笑容如同这激烈燃烧的火苗一样的灿烂!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八十多岁老太太幸福灿烂的笑容,将岁月留下的脸盘上沟沟壑壑的痕迹在这火红的光芒中融化!孩子们便迫不及待的将早已准备好的鞭炮扔进火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便和冲天的火光连同人们欣喜的笑容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春天的序曲。待大火烧过以后,孩子们便迫不及待的来个百米冲刺式的纵身一跃,带着火光从大火中飞了过来,这时候大人们总是在维持秩序,一个一个排队跳跃,不然孩子们会同向冲撞掉入火堆,毕竟安全第一。待到火再小一点的时候,大人们抱着小孩,在火上跳跃或者双手搂住孩子的腰,将孩子在火上拽上两圈。火渐渐暗淡了下去,这时候爸爸或是年长的哥哥扶着像老太太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从火堆上方甩腿迈过去。总之,所有的人必须经历火的历练,必须燎疳,因为在这一天一燎百了,在这赋予了特殊意义的火上一燎,就会干干净净、百病不生。</h3> <h3> 不要以为燎疳到这里就结束了,当柴火烧尽,还有一场称作“扬花”的祈求仪式,由擅长扬场的二叔或小叔,后来还有小哥拿着铁锹把燃烧后的灰烬铲起,用力撒向天空,点点火星随风飘扬,上演一场烟花盛宴!这时,大家便开始齐声高呼“麦子花儿”、“荞麦花儿”、“豆子花儿”、“洋芋花儿”……,人们用这种纯朴的方式祈盼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灰烬扬完之后,孩子们便蜂拥而上,嘴里喊着“踩老鼠,踩老鼠”或者“踩铁炮牛儿(家乡对一种病害虫的称呼,这种害虫专吃豌豆)”,将散落在地上的火星一一踩灭,寓意来年庄稼丰收,不再受病虫害的祸害。现在想来一方面也是为安全着想,因为农家人院子周围可都是草垛,那可是牲畜们一冬天的草料呀,切不可有一点闪失!</h3><h3> 虽是初春,但春寒犹烈,在正月二十三进行一场跳火狂欢,新年也就彻彻底底的过完了,孩子们也就安安心心的上学学习了,而大人们也该开始为新年的春耕活动做准备了。</h3><h3> 一切就绪,无论是孩子们,还是大人们都期待着来年的大丰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从这一刻便正式启航!</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