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集概况 <p>翟集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翟集在历史传承中曾名谓“父城”、“巾车乡”、“白集”、“翟集镇”等,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光武帝刘秀御封大树将军冯异的故里,传承遗留着多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名胜古迹:古父城遗址,三皇姑墓塚,白侍郎墓,关帝庙,傅家祠堂,王家大院,王家大菜园,谢家大院,红石楼,马家拐儿……。古镇翟集孕育出了众多的历史名人:观音凡身妙善,东汉名将冯异,白侍郎,农民起义组织“白莲教”,抗日民族英雄王宝义……。</p><p><br></p><p>翟集是宝丰县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较早较著名的古镇,因特产翟集醋而闻名附近诸县及中原地区,是宝丰四大名镇之一(宝丰四大名镇:东部翟集镇产陈醋;西部大营镇产汝瓷;南部马街镇为曲艺之乡;北部商酒务镇有仪狄酒祖为酿酒之乡)。</p><p><br></p><p>古镇翟集,今隶属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李庄乡,西距县城约20公里。东临运粮河,西临翟庄村,南临南石线公路,北与郏县交界。有东西南北四条主街十字相交,划分为翟东、翟西两个行政村。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3250亩,人口约四五干人。2013年,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化厅、财政厅公布为河南省传统村落;2014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1月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6月被国家公布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古镇翟集文化丰富、历史源远流长。</p> 父城遗址,运粮河,妙善冢 <p>父城遗址,在今宝丰县李庄乡翟集、古城村、马王庄村、杨庄村地域,此遗址系商至南北朝时期古城址。父城商周时为应国地,春秋归楚为“城父邑”,是楚国北方之边陲重镇,楚太子曾镇守于此。秦置父城县。</p> <p>运粮河古名清河,楚太子在父城驻守,这条河成为调运军粮的水上通道,由此称运粮河。运粮河又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称作龙山水。《水经注》中有这样的描述:“……(汝水)又东南与龙山水会,水出龙山龙溪,北流际父城县故城东” 。清河,运粮河,龙山水,无论如何称谓,它都是一条流淌数千年的古老的河流。</p> <p>传说观音菩萨凡胎肉身,是楚国庄王三女妙善公主,她生于父城,出家白雀寺,得道香山寺,葬于妙善冢。妙善冢又称三皇姑坟,在今古镇翟集地界南运粮河西岸,北距省道南石线约500米,西南距古刹白雀寺约800米。此地有三皇姑妙善衣冠冢3座,放生池1处,建有三皇姑殿、庄王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殿、大圣佛殿,另有房舍十余间。几年前,由义人及信男善女捐资,在三皇姑墓南仿照香山寺修建起妙善宝塔1座。有僧俗数人轮流在此处管理,常有游人香客在此观瞻朝拜,祈福纳祥,香火不断。</p> 翟集名称的演化 <p>翟集古代不称翟集,原称“白集”。白集之说:史志记载,商朝年间,先民于此聚居遂成村落。盘庚八年,应侯巡幸至此,望黍麦盈地,赞五谷丰登之地。先民睿智,家家砌灶,户户冒烟,汲运粮河水,佐优质谷,辅秘制方,糍曲淋醋,晋成贡品。觐见佳期,白雀飞瑞,衢市新街,车乘塞道。应侯大悦,许村名为“白集”,并赐巾車以示褒奖,后设巾車乡驻于白集,辖周边诸多村寨村落。</p> <p>白集(今称翟集)王莽新朝东汉初年,走出了东汉大树将军冯异。《后汉书·冯异列传》载:“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冯异是东汉佐命虎臣,作战勇敢,常为先驱。冯异早年为王莽效力,后投奔刘秀并立下汗马功劳,深得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冯异为人谦和,从不居功自傲。每逢庆功,他都到一旁身靠大树思过,被军中誉为“大树将军”,后被光武帝刘秀敕封为“二十八宿将”。现今翟集地界外东南方尚王村北的田野中,有一块隆起的高高的墓冢,就是冯异冢。据《宝丰县志》记载:东汉冯异冢,墓葬范围有9000多平方米,墓前原来有石碑,大约高七尺、宽二尺,上书“大树将军之墓”几个字。清嘉庆年间冯异墓经过一次整修,上世纪50年代前,这儿还有一片墓园,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墓碑已不见踪迹,墓园也变成田地,只剩下一座孤冢。近几年已复建重修。</p> <p>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元未明初,传说白集白氏家族出了一位大英雄,横刀立马,征战四方,官至兵部侍郎。白待郎生前功成名就时,承皇恩浩荡,功领巨资封赏。为报效白集家乡父老,扩建整修白集城防【四门四关,四道主街,八道主巷,主巷又叉出支巷首尾环环相连,再加上多座高大的城门楼和环城围绕的护城河,形成了坚固的城防。四城门上方各刻有石碑文字:北门为“望汝”,南门是“向阳”,西门为“迎丰”,东门是“冯异故里”;四城门外一两百米外又各有一座庙:北有祖始庙,塑有真武大帝像,敬有祖始老爷之神位;南有三官庙,塑有刘关张三像,敬有三官老爷之神位;西庙不称庙,称观音堂,塑有韦陀像,敬有全神之神位;东有泰山庙,塑有泰山老祖像,敬有泰山老爷之神位】。兵部白侍郎一边扩修白集城防,一边在白集东南运粮河畔,整修阴宅:有以石龟为底座的巨石支柱,在支拄上方耸立着高大牌坊;有十五对石马石羊,阴宅气势宏伟浩荡。白侍郎功高至伟,位尊权重,然而伴君如伴虎,受奸臣挑拔陷害,满门遭抄,白集白氏族人为免诛连九族,隐姓埋名并改白集为翟集。 </p><p><br></p><p>几百年岁月沧桑,历经战乱兵火,匪抢贼掘,又经解放后破四旧和修水库,白侍郎坟和城门城墙已荡然无存(侍郎坟的石马石羊石龟石碑,皆已淤埋沉入运粮河河道,有待国家文物部门寻证考古发掘),只有那曲折环绕的护城河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辉煌。</p> 明清老宅,米醋飘香,古集镇 <p>古镇翟集是一个布局规矩合理的传统村落。村内以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垂直交叉,形成十字型布局框架,四条街道垂直、规矩、整齐。村内原有古朴的砖瓦木质结构楼房楼拾幢,楼百间,各种店铺林立于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两侧,加上宏伟的关帝庙(武候祠),别致的古戏楼的点缀,使村落显得格外古朴典雅,雄伟壮观。</p><p><br></p><p>翟集主要有几大姓:谢、付、王、马、翟、高、石、李、张。谢家、付家、王家曾相继开过染坊。王家老坟也叫染坊坟,最初王家就是靠染坊发的家。翟集姓王的都是一大家,据说明清时期,王家祖上从现闹店镇户口村迁过来。当时有个老头拉着一车染布的颜料来卖,王家以生意不好做推辞了。老头就建议先放这儿,待自己返回时,卖多少就给多少钱。于是东西就寄存下来了,可那个老头一去不复返,王家凭此靠染坊发了家,接着又开了几个卷烟厂。王家大院是发家后置办的,其中一个卷烟厂就设在院中。王家鼎盛时期,翟集村外有2000多亩地,是大户人家,护院家丁约有几十条快枪,房屋大多是砖木结构,大约一半的建筑是楼房,红石地基,墙体由青砖垒砌。现存王家大院的门楼位于翟集老村东北角,该建筑是王家祠堂的大门。除了王家大院,翟集的代表性建筑还包括关帝庙、付家祠堂、谢家祠堂、红石楼、马家拐儿、老醋坊老油坊、六七口古井(其中两口井中还有通向村外的密道)等等。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在村中部,达百余户之多,以单层或二层阁楼式青砖灰瓦顶建筑为主,保存较好。</p> <p>古镇翟集从古至今,农历逢五有会,单日有集。农历三月二十八,八月初六、十五,九月初九翟集、腊月二十三,还有古刹老日子大会(古刹大会是以前规定集市的老日子,主要是进行物资交换,远近八方村落的棉花、粮食、牲畜等运来进行买卖交易,翟集醋也借此销往各地四面八方)。</p><p><br></p><p>古镇翟集是我国民族工业率先深入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超前的重镇。在民国时期,翟集建有冯异卷烟厂,大胜门巻姻厂,军工造炮局,卷烟印刷厂,面粉厂等,采用现代技术机械化生产,具有相当生产规模,引来上海、广州、汉口等地的大商人常驻翟集,专职处理贸易业务。</p><p><br></p><p>古镇翟集曾是宝丰东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解放前后是周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生意兴隆,市场繁荣,立足本地,辐射中原,颇有北宋清明上河图似的繁荣和兴旺。由于商贾云集、贸易量大,宝丰税务局在翟集设有分局,还设有中国人民银行翟集分行,工商管理,烟行,粮站,邮电局,学校等等机关和单位。</p><p><br></p><p><br></p> <p>翟集米醋二三千多年来声名远扬,有诗云:“白雀腾飞,惊动满天星斗;醋淋如雨,洒遍万里乾坤”。翟集醋始于商周、兴于两汉,盛于明清。东汉大将军冯异北伐匈奴时,因所带兵马多半水土不服,战斗力锐减。冯异遂急调家乡陈醋万桶,供兵丁饮用,立见奇效,士气大振,一举击败了敌军。如今在古镇翟集,米醋加工作坊星罗棋布,以翟集牌、白雀牌、冯异牌、巾車牌、宝树堂牌、德胜堂牌、张振牌等为龙头代表。</p><p><br></p><p>翟集醋都是用粮食发酵,采用传统的制醋工艺,过程复杂。粉碎蒸熟、拌曲制醋、入缸经数月发酵形成醋醅,醋醅只是醋的半成品,加水淋醋后,用五香调料煮过就是成品醋。因为都是粮食发酵,所以醋的体态澄清,色泽鲜亮,味道醇厚,久储不坏。目前翟集村大大小小的酿醋坊就有上百家,已经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米醋产业链。</p><p><br></p><p>当今,尤其是中国绿色食品冯异醋,曾获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奖、中原贡品及河南省老字号等,使翟集的现代经济发展更具备优势和实力。</p> 抗日民族英雄王宝义传奇 <p>抗日战争期间,古镇翟集又走出了民族英雄王宝义。1940年5月17日下午6点半左右,处于沦陷区的古城开封发生了一起刺杀事件——日本天皇的亲外甥、侵华日军“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吉川贞佐少将,被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杀掉了。不是人烟稀少的荒郊野巷,不是趁其出行不备时打冷枪,刺客选择的地点就在吉川贞佐平时办公的老巢、位于开封市徐府街山陕甘会馆内的特务机关总部,并且没有使用声响不大的匕首,而是用枪。更出人意料的是,刺杀人员事前大摇大摆进入会馆,事后经大门从容离去。当年5月20日,开封出版的《河南民报》首先披露了这条消息,接着国内外一些报纸进行了报道,随后引起轰动。吉川是第一个死在中原的日军少将,生前以谍报见长,嗅觉灵敏而十分狡猾,逮捕并杀害了国共两方数百名地下抗战人员,曾令中国方面十分头疼。是什么人,用如此畅快的手法,结束了这个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的侵略者的生命?如今,开封山陕甘会馆大殿东侧的东跨院内,有一图文并茂的“会馆枪声”展览,描述的正是这一事件。内容执笔者、开封文史学者刘海永说过:击毙吉川的是郏县人、共产党员吴凤翔,协同他执行这一行动的、是中共地下党员王宝义(翟集人,先揭杆而起,自组武装,劫富济贫,威震八方,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部属成为地方抗日武装)。吴风翔和王宝义率多位战友进入会馆,打死多名日军将领,随后由馆外接应人员安全撤出开封城,这一事件,是中国八年抗战间、出色完成的一次成功刺杀。</p> <p>纵上所述,古镇翟集岁月沧桑,历史厚重久长!是古老中原历史变迁中之一隅;是华夏沧海桑田巨变中之一滴。虽千言万语,也难表述其详尽,也难展现其全貌。</p><p><br></p><p>🇨🇳 🇨🇳 🇨🇳 </p><p>资料信息来源:</p><p>①杨仲秋、王文德、王长松、付小周、付怀森、李文亮、王玉欣……(翟集籍退休老干部);</p><p><br></p><p>②付大圈,谢西征,石国立,谢学本,翟认芳,付现章,杨全成,周志勇……(前任和现任村委领导);</p><p><br></p><p>③王钦迟、王中岳、付恩水、付长周、付稼寅、翟清凡、张俊英……(翟集贤士名流);</p><p><br></p><p>④张花柳(建国前后老党员)。</p><p><br></p><p> 付英杰拙笔,初稿整理于2018年9月</p><p> 补充修正于2020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