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极圈~~~漫步北欧五国

本觉

<h3>一、芬兰</h3><h3>芬兰共和国(芬兰语:Suomen tasavalta,瑞典语:Republiken Finland),简称芬兰(芬兰语:Suomi, 瑞典语:Finland),位于欧洲北部,北欧五国之一,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国土总面积33.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0公里,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芬兰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和短暂,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h3><h3>芬兰是圣诞老人的故乡,最早的居民为拉普人,故芬兰又称拉普兰,芬兰人迁入后,建立了芬兰大公国。十二世纪后半期被瑞典统治。1809年俄瑞战争后并入俄罗斯帝国,成为大公国。1917年12月芬兰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一个永久中立国。 </h3><h3>芬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芬兰是欧盟成员国之一,但人均产出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与其邻国瑞典相当。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芬兰政府公务员清廉高效,并且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公布2012年全球清廉指数报告,在176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名列第一,为最清廉国家。 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出炉,芬兰排名第一。</h3><h3>“芬兰”这个名字源自于芬兰西南的一个自18世纪以来被称呼为芬兰本部的省份。“Österland”(东方之地)才是对这块瑞典东陲的土地的名字。在大约15世纪左右芬兰才开始变成“Österland”的同义词。</h3><h3>芬兰历史开始于1万多年前人类在现芬兰地域的定居,这种原始公社制度在芬兰一直持续到12世纪。</h3><h3>瑞典摄政比列尔·雅尔于1249年通过第二次瑞典十字军占领了芬兰。这场十字军是针对Tavastian人的拒绝继续改信基督教而发动。诺夫哥罗德控制了说东芬兰语方言的卡累利亚。瑞典则于1293年在第三次瑞典十字军控制了西卡累利亚。西卡累利亚此后因此归于西方文化圈内,而东卡累利亚在文化上则逐渐转向俄罗斯和东正教。虽然东卡累利亚人在语言和血统上仍与芬兰人保持紧密联系,但他们通常会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民族。天主教和东正教世界的界线也随着1323年的Nöteborg条约而定于芬兰的东界。</h3><h3>芬兰在13世纪时融入了中世纪的文化圈。多明我会在1249年传入芬兰并造成重大的影响。早在14世纪初,已有文件记载第一批芬兰的索邦大学学生。在芬兰西兰部,图尔库的城市聚落正在发展中。图尔库曾是瑞典王国最大的城镇,其居民包含德裔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虽然芬兰在中世纪的都市化程度非常低。芬兰南部和波的尼亚湾沿岸只有一些以农维生的教区和领地。芬兰的其他地区则有以渔猎和小规模农耕维生的萨米人居住。在12和13世纪,大量瑞典人移民至芬兰南岸和西北岸。在奥兰群岛及奥兰群岛和图尔库之间的群岛中,瑞典语甚至比今日更加普遍。瑞典语也成为芬兰其他地区上层阶级所使用的语言。</h3><h3>图尔库于13世纪就已建立了主教教区。图尔库大教堂是圣亨利的崇拜中心,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当时的主教比现今拥有更大宗教上的权威,也常是当地最具权力之人。主教通常是芬兰人,但城堡里的指挥官通常是瑞典或德国的贵族。1362年,芬兰的代表获邀参加瑞典国王的选举。这个事件常被当作芬兰融入瑞典王国的表现。做为这个王国斯堪地那维亚的一部分,负担得起一人一马装备的权贵和自耕农组成绅士和贵族阶级,集中于芬兰南部。</h3><h3>位于维堡的堡垒保卫了芬兰的东境。瑞典和诺夫哥罗德于1323年签署了Nöteborg条约,但这个条约并未长期遵守。1348年,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发动一场针对东正教异端的十字军,最后只使自己失去支持而丢了王位,这场十字军也失败以终。瑞典与诺夫哥罗德的争端是为了控制波的尼亚湾北岸及芬兰东方Savo人居住的荒野。诺夫哥罗德将那里视为渔猎的基地,且不满于西边天主教移民的缓慢渗透。14和15世纪间瑞典和诺夫哥罗德彼此断断续续发生了一些冲突,但多数时间保持在一种不稳定的和平状态。既存的内部的紧张亦然。</h3><h3>1380年发生在瑞典的斯堪地那维亚部分的内战也波及到芬兰。1389年,内战的胜利者玛格丽特一世将瑞典、丹麦、挪威三个王国全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此即卡尔马联盟。接下来的130年,瑞典的各个派系试图打破这个联盟。芬兰也卷入了这场纷争,但在15世纪似乎是相对富裕的时期,期间人口增加、经济也有所发展。到了15世纪末,东部边境的情势越来越加紧张。莫斯科大公国占领了诺夫哥罗德,向统一俄罗斯迈进了一步。1495年到1497年,瑞典和俄罗斯发生了战争,维堡的要塞遭到俄罗斯包围,根据当时的传说,该城是由神迹而拯救。</h3><h3>1521年,卡尔马联盟瓦解,瑞典恢复独立,古斯塔夫一世就任瑞典国王。在他主政下,瑞典于1527年接受新教。瑞典的行政体系经历了一场剧烈的改革,使国家的对地方生活的控制力得以加强,当然也能借此征到更多的税。紧接在宗教改革之后,图尔库主教Mikael Agricola出版了他翻译的芬兰语新约。</h3><h3>1550年,古斯塔夫一世建立赫尔辛福(Helsingfors),即后来的赫尔辛基,但两个世纪以来,它仍只是个渔村。</h3><h3>古斯塔夫一世于1560年死后,他的三个儿子接连继位。其中埃里克十四世开启了瑞典的扩张时代,他于1561年将爱沙尼亚的塔林市纳入其保护之下。利沃尼亚战争(1558年—1583年)之后,瑞典一直处于战争或准战争状态达160年之久。在战争的第一阶段,瑞典与丹麦、波兰和俄罗斯抢夺对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控制权。芬兰人因此饱受战争带来的征兵、重税和军队的骚扰。这造成芬兰人于1596年-1597年的起事,这场叛变以血腥的镇压结束。1595年和俄罗斯签署的Tyavzino条约使瑞典和俄罗斯的边界向东及北方移动,大约就是现今芬兰与俄罗斯的界线。</h3><h3>16世纪的芬兰历史中很重要的部分即是农业聚落人口的成长。国王鼓励农民自Savonia省迁移至芬兰中部的广大荒野。这使得原本居住于此的萨米人被迫离开。而有些荒地则是卡累利亚人的传统渔猎之地。在1580年代,这导致一场芬兰人与卡累利阿人之间的血腥游击战,特别是在博滕省。</h3><h3>1611年到1632年间在位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进行了一连串的军事改革,将瑞典军队从原先的农民民兵改造为有效率的战争利器,甚至可能是欧洲最好的一支军队。他完成了对利沃尼亚的占领,还得到了俄罗斯在Stolbova条约中失去的领土。1630年,瑞典和芬兰的军队开进德意志参加三十年战争。芬兰人组成的芬兰轻骑兵即以“Hakkapeliitat”之名著称。</h3><h3>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瑞典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1637年到1640年和1648年到1654年间,芬兰总督Count Per Brahe伯爵在其任内,推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也兴建了许多城市。其措施常被认为有益于芬兰的开发。例如在1640年,芬兰的第一所大学Åbo学院成立于图尔库。芬兰语的圣经全书于也于1642年出版。</h3><h3>但重税和持续的战争及寒冷的气候(小冰期)使这个时期的芬兰农民度过了一段黯淡的时光。在1655年到1660年间的第二次北方战争中,芬兰士兵被调往利沃尼亚、波兰和丹麦作战。瑞典的政治体制也越加趋向君主专制。</h3><h3>瑞典王国于1638年到1655年还握有今日美国的德拉瓦和宾夕法尼亚地区作为殖民地。其中至少有一半的移民为芬兰裔。</h3><h3>17世纪的芬兰受路德教派思想控制。1608年,摩西的律法倍附加于世俗法律上。各领域事物都必须遵守路德宗的信仰,上教会也变成义务性质,宗教罚则也被广泛运用。这些规定于图尔库主教尤汉·特瑟鲁斯(Johan Terserus)离职后公布,他所写的教义问答于1664年被图尔库皇家学院的神学家宣布为异端。另一方面,路德教派鼓励个人研习圣经,使芬兰第一次尝试推动普及教育。教会要求每位信徒都应该具备阅读路德信仰基本文本的能力。虽然这些规定可能会以背下文本达成,但也使阅读的能力传达到民众之中。</h3><h3>发生于1697年到1699年的一场饥荒夺走了芬兰约30%的人口。</h3><h3>1808年在芬兰战争中,瑞典与俄罗斯交战落败,芬兰被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占领,此后芬兰脱离瑞典,成为俄罗斯帝国内的自治大公国,并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h3><h3>1917年12月6日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十月革命)后不久,芬兰宣布独立。</h3><h3>1918年这个国家经历了一次短暂但却刻骨铭心的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与苏联两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战争(这场战争中瑞典向芬兰提供了部分协助,在元帅曼纳海姆领导下创下了以少胜多的经典)以及1941~1944年的继续战争(纳粹德国对芬兰提供了重要帮助,芬兰人通过该战争收复了卡累利阿地区)。芬兰在二战中一直保持中立的态度。1944年,苏联发动反攻,重新占领了被芬兰夺回的领土。</h3><h3>1944年~1945年间的拉普兰之战中,芬兰又将德国人赶出了芬兰北部地区。</h3><h3>1947年和1948年与苏联签署的多份条约规定了芬兰对苏联的义务与限制,芬兰也在1940年和约的基础上作出了更多的领土让步。1991年苏联解体后芬兰终于可以自己决定命运,并且在1995年加入欧盟。</h3><h3>2007年3月18日,议会选举,中间党获得200个议席中的51席,联合党获得50席,社会民主党获得45席,左翼联盟获得17个议席,绿色联盟获得15个议席,瑞典族人民党和基督教联盟分别获得9个和7个议席。4月19日,以马蒂·万哈宁为总理的政府宣誓就职,政府由中间党、联合党、绿色联盟和瑞典族人民党组成。</h3><h3>芬兰总人口540.1万(截至2011年底),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南部。赫尔辛基大区是主要的人口密集区,人口约140万。其他人口密集的城市还包括坦佩雷(22万)、图尔库(18万)、奥鲁(14万)等。据芬兰统计中心数据,截至2011年底,当地华人总数为6159人,主要分布在赫尔辛基、坦佩雷、图尔库等城市。</h3> <h3>芬兰赫尔辛基西贝柳斯公园</h3><h3>西贝柳斯公园(Sibelius Park)位于登贝里奥基欧教堂西北约1.5 公里处,是为了纪念芬兰的大音乐家西贝柳斯而建,公园内鲜花怒放碧草如茵,是市民休憩的好地方。西贝柳斯纪念碑是以铁管组合成超现实意象表现的造型,洋溢着浓厚的现代气息。</h3><h3>西贝柳斯公园坐落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西北面,公园内绿荫成林,青翠欲滴。在这座令人难忘的公园内,有两座雕像,除了由600根钢管组成的类似管风琴抽象塑像外,还有一座大师的头像雕塑。这两座充满浪漫色彩的雕像都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艾拉·希尔图宁(Eila Hiltunen生于1922年)的作品。</h3><h3>西贝柳斯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政府公开征集纪念</h3><h3>西贝柳斯公园</h3><h3>西贝柳斯公园(5张)</h3><h3> 碑方案,希尔图宁方案入选。但是这座有600根钢管做成的雕像当时对芬兰来说实在太超前了,所以要求作者再完成一座作曲家的头像,这使雕塑家很不快,她认为钢管雕像足以反映西贝柳斯的贡献,但是最终她还是同意再制作一座人像。第二座雕像于1967年西贝柳斯逝世十周年之际完成。所以在西贝柳斯公园内,有两座纪念作曲家的雕像。西贝柳斯雕像表情奇特,让知道这座雕像产生历史的人产生很多联想,它的小型复制品被作为国礼送到联合国大厦永久展出。</h3> <h3>芬兰赫尔辛基西贝柳斯公园西贝柳思大师的头像</h3> <h3>芬兰赫尔辛基岩石教堂</h3><h3>岩石教堂,又名坦佩利奥基奥教堂。 完成于1969年,是斯欧马拉聂兄弟的精心杰作。</h3><h3>埃塞俄比亚岩石教堂。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以北300多公里处 ,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h3><br></h3> <h3>芬兰赫尔辛基岩石教堂</h3><h3>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岩石教堂又名坦佩利奥基奥教堂。闻名欧洲的“岩石教堂”,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坦佩利岩石广场。整个广场被一块起伏不平的巨大岩石覆盖,岩石比旁边的街道高出8~13米,广场顺其自然地保留下来。这里的景观自然质朴,教堂内壁是未经任何修饰的岩石的本来面貌。顶部的墙体是用炸碎的岩石堆砌而成,看似松散、杂乱,好像随时可能掉下来,但实际上,每一块石头都是精心选砌的,原始的色调给教堂增添了回归自然的感觉。水滴从岩缝中渗出,顺着岩壁流入地下水道,增强了教堂内的音响效果。金碧辉煌的拱顶隐隐约约反射着下面的烛光,这是整个教堂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地方。 [1] </h3><h3>岩石教堂卓越的设计极为新颖巧妙,完成于1969年,是斯欧马拉聂兄弟的精心杰作。 教堂是利用位于住宅街的岩石高地建造而成,为了不损及自然景观,将岩石部份往下挖掘,教堂就建造在天然岩石中。因此来到广场也不会注意到教堂的所在,屋顶采圆顶设计,有一百条放射状的梁柱支撑,同时镶上透明玻璃。</h3><h3>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岩石中的教堂。岩石教堂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坦佩利岩石广场,由建筑师添姆和杜姆苏马连宁兄弟(Suomalaimen兄弟)在1969年设计建造的。建造在掏空的岩石中的岩石教堂,教堂为圆顶,教堂顶部的玻璃屋顶以铜网架支撑,直径24米,外部墙壁以铜片镶饰,内壁则完全保持了天然的花岗岩石壁纹理,其余的壁面仍保有原始的岩石风味,教堂入口走廊为隧道状,入口处则涂以混凝土,整座教堂如同着陆的飞碟一般,趣味独具。芬兰人崇尚自然古朴的审美情感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岩石教堂内的中心区域有一个圣坛,与玻璃屋顶所射下的自然光芒相互辉映,尽显圣坛的神圣。</h3><h3>岩石教堂可同时容纳940人,在周日早上定时举行礼拜,在岩壁的回音作用下,教堂音效奇佳,因此又有很多音乐会选择在这里举行。</h3> <h3>芬兰赫尔辛基大教堂</h3><h3>赫尔辛基大教堂是赫尔辛基最著名的建筑,位于议会广场,是一座路德派教堂。赫尔辛基大教堂建于1852年,建筑以白色为主,配以淡绿色的圆顶,结构精美,气宇非凡,堪称芬兰建筑艺术上的精华。</h3><h3>赫尔辛基大教堂(Tuomiokirkko)建于1852年,出自德国建筑师恩格尔(CLEngel)之手。大教堂矗立于游客聚集的参议院广场(Senate Square)中心,教堂所在的高地高出海平面80多米。一眼望去,希腊廊柱支撑的乳白色教堂主体和淡绿色青铜圆顶的钟楼十分醒目,宏伟的气势和精美的结构使其成为芬兰建筑史上的经典,也成为赫尔辛基市的地标性建筑。大教堂前是参议院广场,东西两侧分别为内阁大楼和赫尔辛基大学,南面不远处是总统府、最高法院和市政厅所在地。在铺满古老石块的参议院广场中心,竖立着建于1894年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以纪念他给予芬兰广泛的自治。从参议院广场到赫尔辛基大教堂,只需要百级石阶,却也正是这百级台阶,尽显教堂与俗世的不同,赫尔辛基大教堂的美和神圣深留于游客心中。</h3><h3>赫尔辛基大教堂是一座路德派新教教堂,宏伟的建筑内有很多精美</h3><h3>的壁画和雕塑。每当教堂钟声响起,整个广场都一片肃静,众多游人一同静静感受着这种唯有宗教才能带来的让心灵宁静的珍贵一刻。</h3><h3>乳白色的赫尔辛基大教堂建于1852年,其结构之精美,气宇之非凡,堪称芬兰建筑艺术上的精华。大教堂顶端是带淡绿色圆拱的钟楼,高出海平面80多米,在大海上一眼便能望见,使其成为赫尔辛基的标志性建筑,而且是芬兰受欢迎的结婚场所。为了能在这里举行婚礼,新人们需要提前一年半预约。每年,赫尔辛基大学的神学院都会在赫尔辛基教堂举行传统而又隆重的毕业典礼。</h3><h3>大教堂前的广场上竖立着建于1894年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以纪念他给予芬兰广泛自治。</h3><h3>由于大教堂的特殊地位,芬兰情侣都希望在这里举行婚礼,为此甚至需要提前一年半预约。而北欧最好的大学之一——赫尔辛基大学的神学院毕业典礼,每年也都选择在这里举行。每星期日晚上这里都会举办管风琴独奏会和音乐会。</h3><h3>大教堂是赫尔辛基最著名的建筑,位于议会广场,是一座路德派教堂。乳白色的大教堂建于1852年,其结构之精美,堪称芬兰建筑艺术的精华。大教堂顶端是带淡绿色圆拱的钟楼,高出海平面80多米,在大海上一眼就能看见,无论身处市区的哪个角落,也都能望到它的身影。它是赫尔辛基的象征,也是赫尔辛基的重要地标。希腊神殿式的白色廊柱和醒目的青铜圆顶,为大教堂倍添威严。</h3> <h3>芬兰赫尔辛基大教堂是一座路德派新教教堂,宏伟的建筑内有很多精美</h3><h3>的壁画和雕塑。每当教堂钟声响起,整个广场都一片肃静,众多游人一同静静感受着这种唯有宗教才能带来的让心灵宁静的珍贵一刻。</h3><h3>乳白色的赫尔辛基大教堂建于1852年,其结构之精美,气宇之非凡,堪称芬兰建筑艺术上的精华。大教堂顶端是带淡绿色圆拱的钟楼,高出海平面80多米,在大海上一眼便能望见,使其成为赫尔辛基的标志性建筑,而且是芬兰受欢迎的结婚场所。为了能在这里举行婚礼,新人们需要提前一年半预约。每年,赫尔辛基大学的神学院都会在赫尔辛基教堂举行传统而又隆重的毕业典礼。</h3><h3>大教堂前的广场上竖立着建于1894年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以纪念他给予芬兰广泛自治。</h3><h3>由于大教堂的特殊地位,芬兰情侣都希望在这里举行婚礼,为此甚至需要提前一年半预约。而北欧最好的大学之一——赫尔辛基大学的神学院毕业典礼,每年也都选择在这里举行。每星期日晚上这里都会举办管风琴独奏会和音乐会。</h3><h3>大教堂是赫尔辛基最著名的建筑,位于议会广场,是一座路德派教堂。乳白色的大教堂建于1852年,其结构之精美,堪称芬兰建筑艺术的精华。大教堂顶端是带淡绿色圆拱的钟楼,高出海平面80多米,在大海上一眼就能看见,无论身处市区的哪个角落,也都能望到它的身影。它是赫尔辛基的象征,也是赫尔辛基的重要地标。希腊神殿式的白色廊柱和醒目的青铜圆顶,为大教堂倍添威严。</h3> <h3>芬兰赫尔辛基波罗的海的女儿雕像</h3><h3>又叫做阿曼达铜像,位于芬兰赫尔辛基露天市场的花市旁,是一座少女青铜塑像。少女叫阿曼达,被四头海狮环绕在喷泉之中。她一手托腮,静静地凝视着芬兰湾,被人们誉为“波罗的海的女儿”。这座雕像是在巴黎于1906年塑造完,1908年被运抵赫尔辛基,安放在现在的位置上,已经成为赫尔辛基市的象征之一。每年四月三十日,芬兰大学生都要在阿曼达塑像旁举行隆重的戴帽节狂欢活动。</h3> <h3>芬兰赫尔辛基政府办公大楼</h3><h3>广场中心耸立着一座纪念碑,在广场中央有一座古埃及式的纪念碑,这是1833年为了纪念俄皇尼古拉一世及其王后访问而建的。</h3> <h3>芬兰赫尔辛基露天市场广场的街头艺人</h3> <h3>芬兰赫尔辛基乌斯佩斯基教堂</h3><h3>建于1862年,经过6年的时间完工,是一座由俄国人设计的东正教堂。在教堂兴建的时候,芬兰还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所以在大教堂背面,还有纪念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牌匾。乌斯佩斯基大教堂位于卡达亚诺伽半岛的山坡上,被称为是西欧最大的东正教堂。红色的主色调配上极其有代表性的洋葱顶,教堂内部展示了在意大利艺术影响下东正教拜占庭风格的装饰,不容错过。</h3><h3>教堂内葬有芬兰英雄曼纳韩将军,他曾率军力敌苏联的侵略。</h3><h3><br></h3> <h3></h3><h3>五星游轮歌舞厅</h3>傍晚,搭乘Silja Line 诗丽雅旗下五星游轮前往有着“水上美女”之美誉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船上设有免税店、舞厅、酒吧等设施,节目之丰富,让人彻夜狂欢,夜宿游轮。晚餐特别安排海鲜自助晚餐。<h3></h3><h3><br></h3> <h3>二、瑞典</h3><h3>瑞典王国(瑞典语:Konungariket Sverige),简称瑞典(瑞典语: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北欧五国之一,首都为斯德哥尔摩。它西邻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东边为波罗的海与波的尼亚湾。瑞典与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海岸线长7624千米,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是北欧最大的国家。</h3><h3>8~11世纪进入维京时代的北欧海盗全盛时期。</h3><h3>公元1100年前后,瑞典开始形成国家。从1397年起是受丹麦控制的卡尔马联盟成员,1523年重获独立。1611年至1721年间存在的瑞典帝国,曾是欧洲列强之一。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宣布中立,是一个永久中立国。 </h3><h3>由于气候寒冷,农业比重较小。工业发达而且种类繁多,瑞典拥有自己的航空业、核工业、汽车制造业、先进的军事工业,以及全球领先的电讯业和医药研究能力。在软件开发、微电子、远程通讯和光子领域,瑞典也居世界领先地位。瑞典是欧洲最大的铁矿砂出口国。按人口比例计算,瑞典是世界上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h3><h3>瑞典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盟成员国之一,被视为具有社会自由主义倾向以及极力追求平等,设立许多社会福利制度,且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拥有15处世界文化遗产,森林覆盖率为54%。瑞典风景名胜主要有诺贝尔纪念馆和瑞典王宫。 </h3><h3>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出炉,瑞典排名第九。</h3><h3>瑞典全国各地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全国90%的人口集中在南部和中部地区,马尔默胡斯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51人,而耶姆特兰省每平方公里只有3人。导致人口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口的城市化;二是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在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人烟稀少。</h3><h3>瑞典来自南欧、中东、亚洲和中美洲的难民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很难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移民的增加也导致瑞典犯罪率的上升,70年代以后,瑞典政府对移民加强了限制。2008年之后,外来移民数已超过瑞典向外移民数。外来移民多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其中又以芬兰人最多。</h3><h3>截至2013年7月,瑞典总人口为911.94万。人口增长率:0.163%。外国移民及其后裔近百万(其中半数为外籍侨民)。截至2014年,共有108万瑞典人定居于美国、加拿大、芬兰和丹麦,外来移民约占瑞典人口的15%。截至2014年8月,瑞典全国总人口为968万人。 </h3><h3>瑞典民族中,瑞典族占90%。北部有芬兰族约3万人,拉普族近2万人。此外,还有丹麦人、挪威人、德意志人、犹太人等。</h3><h3>瑞典人为北欧民族之一,属欧罗巴人种北欧类型,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金发碧眼。统一的瑞典民族形成于9-11世纪,是由斯维尔人和高特人为主体, 并不断吸收后来迁入的移民以及部分拉普人和芬兰人而构成的。</h3><h3>萨米人亦称拉普人,属乌拉尔人种,为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拉普语。萨米人现聚集在北极圈附近,多已过上安居生活,以养鹿为业。</h3><h3>芬兰人为北欧民族之一,属乌拉尔人种,为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 </h3> <h3></h3><h3>瑞典斯德哥尔摩王宫卫兵</h3>斯德哥尔摩王宫 (Stockholms slott),位于斯德哥尔摩老城北部的瑞典王宫。斯德哥尔摩王宫的历史始于中世纪,虽然现时王室已经搬出到郊外的卓宁霍姆宫,但斯德哥尔摩王宫仍是瑞典国王的官方居所。除了用作王室居所的楼层外,王宫其余部份还有其他用途,如古斯塔夫三世文物馆、宝藏展览厅、军械展览厅和位于地底的三王宫博物馆。1878年之前,王宫的东北翼原为王家图书馆所在地,现时该部分是贝尔纳多特图书馆,称为“图书馆翼”。1523年,古斯塔夫·瓦萨已经派置卫兵驻守王宫,以维持整个城市(即现时的老城)的治安。 <h3>瑞典斯德哥尔摩王宫卫兵</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王宫广场</h3><h3>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就在斯德哥尔摩这个地方,根据惯例开始修建新的宫殿。古斯塔夫·阿道夫斯的“三冠”宫被重建,但在此之前发生了一连串悲惨的事情。在宫殿的北翼建成之前,瑞典国王查理十一世去世(1697)。当时,装有遗体的棺材放在宫殿里,发生了一场大火,把“三冠”宫化为灰烬。费了很大力气才把查理十一世的遗体完好无损地从大火中抢救出来。</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王宫广场</h3><h3>年轻的查理十二世当时只有15岁,但他必须建造新的宫殿。这一任务交给了建筑师小尼科季姆·杰辛。根据他的方案宫殿建成了方阵形,包括已经建好的北翼。由于最先建好,所以它的装饰风格最严肃:阳台就是它自然的装饰,而宽阔的坡路使它显得尤为隆重。</h3><h3>在自己的方案里,小杰辛明显地把宫殿与从两侧包围宫殿的海岸线和水域联系起来。风格严肃的宏伟建筑就坐落在马拉棱湖畔。虽然宫殿正面距离很长,而且建筑形式很紧密,但由于矗立在高处,还有高高的基座,所以宫殿的比例显得更加匀称。</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王宫广场</h3><h3>带有环绕花园的厢房的宫殿东侧叫核心院。这个在皇家官邸中最威严的院子通过楼梯与河岸街和码头连接起来。东面的中间部分被粗面石分出一层楼的高度,而第二、三层由科林斯壁柱连接。18世纪时,这里还没有交通干线,系在码头上的船只就直接停在宫殿前。</h3><h3>从西侧,在宫殿前的两个拱廊间形成了岗哨。夏天这里每天都进行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吸引了许多观众。</h3><h3>宫殿的南正面朝向宫殿斜坡,装饰豪华,有6根科林斯石柱和雕塑。僻静的顶楼上,在与一楼同高的地方摆设着6个由士兵盔甲做成的铜制雕塑;在一楼壁龛的柱子之间是希腊神话中英雄的铜像。</h3><h3>宫殿斜坡是很大的长方形广场,很陡的坡度伸向湖岸。在入口前的两侧有一个铺满花岗石的慢斜坡,斜坡上有两个查理十二世时浇铸的铜狮子。国王的姓名花体字图案在宫殿东面前的小花园里的彩色花瓶上可以看得到。</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王宫广场</h3><h3>带有环绕花园的厢房的宫殿东侧叫核心院。这个在皇家官邸中最威严的院子通过楼梯与河岸街和码头连接起来。东面的中间部分被粗面石分出一层楼的高度,而第二、三层由科林斯壁柱连接。18世纪时,这里还没有交通干线,系在码头上的船只就直接停在宫殿前。</h3><h3>从西侧,在宫殿前的两个拱廊间形成了岗哨。夏天这里每天都进行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吸引了许多观众。</h3><h3>宫殿的南正面朝向宫殿斜坡,装饰豪华,有6根科林斯石柱和雕塑。僻静的顶楼上,在与一楼同高的地方摆设着6个由士兵盔甲做成的铜制雕塑;在一楼壁龛的柱子之间是希腊神话中英雄的铜像。</h3><h3>宫殿斜坡是很大的长方形广场,很陡的坡度伸向湖岸。在入口前的两侧有一个铺满花岗石的慢斜坡,斜坡上有两个查理十二世时浇铸的铜狮子。国王的姓名花体字图案在宫殿东面前的小花园里的彩色花瓶上可以看得到。</h3><h3>在斯德哥尔摩历史上宫殿斜坡是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中世纪它叫撒恩登,是个长满草的山丘,这是国王领地和城市之间的界线。15世纪,山丘被称为马厩山,因为它成了一个垃圾场。</h3><h3>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在自己当政期间命令在此开辟一个种植草药的花园,而到17世纪初,又建造了一个专门踢球的大厅。但很快大厅变成了可以容纳800人的剧院,剧院存在了150年。里面上演话剧、歌剧,直到1782年,在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广场上建立了新的皇家歌剧院。</h3><h3>为了装饰宫殿里面的卧室(宫殿里有约600个房间)请来了许多艺术家,有瑞典人,也有外国人。他们完成的装饰一部分是洛可可风格,一部分是古典主义风格。</h3><h3>现在对游客开放9个正厅,其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查理十一世走廊,它是模仿著名的凡尔赛镜廊建造的。当游客从里面的卧室向装饰豪华的大厅走去的时候,房间列厅给人的情感震撼会越来越强。</h3><h3>查理十一世房间的一切都保持原样,就像他逝世前一样。房间的装饰像普通人家那样,很简单:桌子上有很多书,其中有他的法文版传记——是自传词典里词条的校样。炉子的角落里是一些长剑和各种马刀。书房的墙壁包上了深红色的丝制糊墙纸。</h3><h3>俄罗斯的旅行家19世纪就谈到过斯德哥尔摩王宫的华丽。他们把它看成斯德哥尔摩最好的建筑,也是欧洲最好的建筑之一,因为它把严肃、华丽和优美结合起来,没有任何削弱整体感的细小装饰。</h3><h3>过去,在瑞典君主的宫殿里,“当国王想吃晚饭并在这度过一天时”,就在觐见大厅的门上悬挂红桃A。如果一切都按正常顺序走的话,那在这个门上肯定还悬挂过黑桃K</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h3><h3>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一座宏伟壮观,设计新颖的红砖砌筑的建筑物,</h3><h3>800万块红砖砌成的外墙,在高低错落、虚实相谐中保持着北欧传统古典建筑的诗情画意。市政厅的右侧是一座高106米,带有3个镀金皇冠的尖塔,代表瑞典、丹麦、挪威三国人民的合作无间。据说登上塔顶部,可一览整个城市的风貌。</h3><h3><br></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宴会厅(蓝厅)</h3><h3>市政厅由被称为“怪才”的瑞典民族浪漫运动的启蒙大师、著名建筑师拉格纳尔·奥斯特伯格设计,它建于1911年,两年后落成启用。市政厅周围广场宽阔、绿树繁花、喷泉雕塑点缀其间,加上波光粼粼湖水的衬映,景色典雅、秀美。</h3><h3>市政厅内有巨大的宴会厅。宴会厅也有“蓝厅”的誉称。每年的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日。这一天,诺贝尔奖金颁发后,瑞典国王和王后都要在宴会厅,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举行隆重盛大的宴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世界上众多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学、文学领域专家的毕生追求和奋斗目标。</h3><h3>站在这个巨大的蓝厅中央,四周空荡荡的,唯独在大厅的顶部有一排具大的用纯铜打造管风琴。这里举行盛大宴会时,这个巨大的管风琴发出美妙的乐曲在大厅内回荡,为宴会增添了隆重盛大氛围。</h3><h3>设计师原先的设计是在红砖墙面再铺贴上蓝色的马赛克。结果在蓝厅建好后还未铺贴蓝色马赛克时,看到用瑞典传统手工制作的红砖砌成的墙面更能突显瑞典的传统工艺,就放弃了原先的设计,没有在墙面上铺贴蓝色马赛克,因此蓝厅不蓝也就成了一个继承瑞典传统文化的故事。</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颁奖厅</h3><h3>共分上下两层,下面这层有记者席、主席台、观众席。</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颁奖厅与诺贝尔塑像</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颁发诺贝尔奖大厅天花装饰造型,古朴典雅。</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二楼临梅拉伦湖落地窗</h3> <h3></h3><h3>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金厅</h3> 市政厅内还有一个被称作“金厅”的大厅。大厅纵深约25米,四壁用1800万块约一厘米见方的金子镶贴成,在明亮的灯光映射下,无数光环笼罩,金碧辉煌。其间,还镶嵌有用各种彩色小块玻璃组合成的一幅幅壁画。正中墙上大幅壁画上方,是端坐着一位神采飞扬的梅拉伦湖女神。女神脚下尚有两组人物,分别从左右两边走近她,右边一组是欧洲人,而左边一组则是亚州人。同行中有人眼尖,很快从中发现有一穿着清代服饰的中国人,吸引了大家争相上前观看,原来是康有为。这幅镶嵌壁画象征着梅伦湖与波罗的海结合而诞生的斯德哥尔摩,是人类向往的美好之地,不仅是一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也是市政厅的“镇厅之宝”。 <h3>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金厅右侧面欧洲人壁画,左侧面是亚洲人壁画,还有中国清朝的康有为。</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临梅拉伦湖区域</h3> <h3>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外面梅拉伦湖边纪念碑</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梅卡伦湖对面古色古香的北欧风格建筑</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瓦萨沉船博物馆</h3><h3>瓦萨沉船博物馆是瑞典众多博物馆中一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它是专为展览一艘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瓦萨号沉船而建立的。</h3><h3>斯德哥尔摩的瓦萨沉船博物馆建于瓦萨号遗址附近,号称为当年最豪华的战舰,1628年首航时不幸遭遇强风沉没在距离港口仅2公里处 。瓦萨号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17世纪船舶。</h3><h3>富有传奇色彩的打捞过程和她的沉没历史同样引人入胜;而且博物馆中所有珍贵的物品都是从海底打捞上来的。馆内还介绍了瓦萨号是如何建造、如何沉船、以及如何从斯德哥尔摩阴暗的梅拉伦湖中打捞出来,并保存完整供后人景仰。</h3><h3>瓦萨沉船博物馆瓦萨是一艘古战船之名,它是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于1625年开始建造的。 这艘战船本来是单层炮舰,可是,国王得知当时瑞典的海上强敌丹麦已拥有双层炮舰,便不顾当时本国的技术条件,下令把炮舰改造为双层。1628 年8月10日,斯德哥尔摩海湾、风和日丽、一艘旌旗招展与威武壮观的大型战舰,在岸上人群一片欢呼声中,扬帆启航。不料刚刚行驶数百米,一阵微风吹来,瓦萨号战舰就摇晃几下,竟立即连人带船沉入30多米深的海底3个多世纪过去了,1959 年,有关方面着手进行打捞,直到1961年4月24日,这艘在水底沉睡了333年的战船又重新露出水面,之后,又经过潜水人员与考古人员的艰苦劳动,终于在沉船附近与船体内部找到了大批极为珍贵的实物。1964年,在打捞沉船的现场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水上博物馆,并正式开放。为便于游人就近参观,又可以妥善地保护文物,博物馆的设计者根据舰船本身布局,沿船体四角设双层看台,除去支撑船体下部吃水部位外,观众走进馆内,就可看到舰船底层的内部设施;登上了一层楼后,在高台走廊上,可把船上的景物一览无余。</h3><h3>是一艘共有5层甲板的军舰,上面有64门大炮。第一斜桅下蹲着一具巨大金狮塑像,船尾龙骨有6层普通楼房那么高,分50多层,精心雕刻700多件雕塑品,简直可以与瑞典皇家宫殿媲美。这一些涂色或镶金的雕塑品,有威武的戴盔披甲骑士,有婀娜多姿美人鱼,有挥剑砍杀罗马士兵,有神话里各种人物,有形形色色的纹章与基督教的“圣经”,还有象征着美好与纯洁的裸女。雕塑品最上部,是被烘托着的满布金箔的瑞典皇家盾形纹章上两只雄狮。远远望去、这一切是那么瑰丽多彩、金碧辉煌、寓威严于富丽之中,真不愧为显赫一时的战舰。舰旁展览室里,陈列着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原瓦萨号舰上的实物,其中有帆和炮、人体骨骼、水手服、工具、金币,甚至牛油与罗姆酒(一种甜酒)等。</h3><h3></h3><h3><br></h3><h3><br></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瓦萨沉船博物馆对面北欧博物馆塔尖</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瓦萨沉船博物馆对面北欧博物馆</h3><h3>北欧博物馆位于斯德哥尔摩尤耶登区的东区通向北欧的大桥附近。是一座展示瑞典人生活实景的博物馆,它将自近代以来至今的瑞典人的工作和生活情景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h3><h3>这里记载了16世纪以来北欧人的生活。展示有农民服饰,以及瑞典新娘的婚纱和头上带的传统金银头冠。另外,这里还有拉普文化,民族艺术以及许多其他收藏,充分展现了瑞典人的生活方式。</h3><h3>早在1872年,瑞典博物学家、露天博物馆创始人赫赛里乌斯就着手筹备建馆,直到35年后的1907年才正式建成。整个博物馆大楼共4层,一层展出瑞典农、牧、渔等方面的实物,有农民的居室、捕鱼、打猎、农耕和手工作坊的日用器具,还有少数民族拉普人的生活图景。二层展出显示各地奇风异俗的有关物品和家用家具。三层展出物品较杂,有乐器、木偶、玩具、上流社会人物的衣饰以及食品和饮料等,还有瑞典和挪威两国的民间工艺品。四楼为家具陈列厅,展出北欧文艺复兴时代、巴罗克式、洛可可式、法国路易十六时代式等各种家具,共有25个展室之多。 [1] </h3><h3>参观过北欧博物馆,人们会对瑞典人民的生活历史画卷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br></h3><h3><br></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瓦萨沉船博物馆周边老城区古色古香大街</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美丽的梅拉伦湖</h3><h3>梅拉伦湖(瑞典语:Mälaren)位于瑞典东部,水域面积1,140平方千米,水深64米,是该国仅次于维纳恩湖和韦特恩湖的第三大湖。 梅拉伦湖东西长120公里,由西南流向东北汇入波罗的海。梅拉伦湖流域的著名岛屿有,皇后岛,桦木岛等等。是瑞典维京文化发源地之一。梅拉伦源于维京语,意思是石头海滩。<br></h3><h3><br></h3> <h3>瑞典斯德哥尔摩老城区美丽的梅拉伦湖上的桥</h3><h3>老城位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小岛上,老城的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城内有中世纪小巷、圆石街道和古式的建筑,深受北日耳曼式风格影响。由于瑞典200年来没有战争,老城保存完好,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气息,尤其是临河和临海的街道上。老城的主要景点有王宫、斯德哥尔摩大教堂、诺贝尔博物馆和骑士教堂。</h3><h3><br></h3> <h3>三、挪威</h3><h3>挪威王国(挪威语:Kongeriket Norge或 Kongeriket Noreg),简称“挪威”(挪威语:Norge 或Noreg), 意为“通往北方之路”,是北欧五国之一,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挪威领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漫长曲折,沿海岛屿很多,被称为“万岛之国”,领土与瑞典、芬兰、俄罗斯接壤,属地还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首都为奥斯陆。 </h3><h3>9世纪形成统一王国,8~11世纪进入维京时代的北欧海盗全盛时期。14世纪开始衰落,从1397年起是受丹麦控制的卡尔马联盟成员。1814年起成为瑞典属国,1905年宣布独立。</h3><h3>挪威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挪威也是西欧最大的产油国和世界第三大的石油出口国。自2001年起挪威已连续六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并于2009年—2018年连续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h3><h3>挪威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北约成员国之一,经济是市场自由化和政府宏观调控成功结合的范例。挪威还是创建现代福利国家的先驱之一。此外,造纸,造船,机械,水电,化工,木材加工也是挪威的传统发达产业。挪威目前还不是欧盟成员国,不使用欧元。</h3><h3>2017年,挪威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3] 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出炉,挪威排名第二。</h3><h3>截至2012年,挪威总人口达到500万。96%为挪威人,有萨米族约3万人,主要分布在北部。官方语言为挪威语。90%的居民信奉国教基督教路德</h3> <h3>挪威布吕根木房子区域标志——木鱼</h3><h3></h3><h3>布吕根位于卑尔根市中心以西3千米处的海边。布吕根在挪威语中是“堤岸”的意思。镇上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古老房舍,是著名古建筑集中的地方。这些经过修整的木屋,恢复的过去的面貌,以三层楼房居多,狭长的窗户,陡峭的屋顶,山墙都用木条拼成,小屋一般都有石砌的地下室。室内还有一组有35座18~19世纪的木屋组成的露天博物馆,集中展示本镇的旧时风貌。小镇在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 <h3>挪威卑尔根木房子</h3><h3>卑尔根的老港口布吕根在14世纪到16世纪中叶是汉萨同盟各国重要的港口。虽然多次火灾严重毁坏了不少优雅别致的木构房屋,但主要的房屋都还保存至今,其中有几十座建筑现在用作画家的画室。这座码头在建设之初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成为许多人抢夺的宝地。1300年以前,它属于垄断挪威对外贸易的贵族。后来在汉萨同盟(14-15世纪北欧商业都市的政治与商业同盟)时期,来自德国北部的行会商人开始在布吕根定居,将这里变成了他们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在商业行会时代,这个充满生机的港口城市是挪威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北方来的渔船把干鱼运到贝尔根,从这里装船由居住在这里的荷兰、英格兰、苏格兰和德国商人运到海外。同时,将海外运来的粮食运到北部地区。这种贸易使得北部挪威地区--沿着气候恶劣的北部沿海的那些只有短暂暖季,难以生产足够食物的地区--的生活变为可能,甚至兴盛起来。</h3><h3>这种外贸的支配权后来逐渐落入德国北部一些强大的独立商业城市之手。位于北纬60多度的贝尔根,是汉萨同盟当时设在最北部的商埠之一。商人们从波罗的海沿岸运来粮食,又从这里运出干鱼和毛皮等产品,从中获利颇多。德国商人们先是租用这些码头,后来干脆买下来,以至于最后,这座"德国码头"成了商人们的私有财产,并且不受挪威政府法律管辖。汉萨同盟解体之后,贝尔根的"日耳曼商行"还存在了一段时间,直到 1754-1898年间,才被挪威商行取代。<br></h3><h3><br></h3> <h3>挪威布吕根旧码头遗址</h3><h3>布吕根地区是卑尔根的一个旧码头,该遗迹告诉人们这是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时汉萨同盟贸易帝国的一个重镇。多起火灾,最后一起是在1955年,烧毁了布吕根地区美丽的木头房子,但是其主要建筑仍然保存下来了。如今残存的五十八幢建筑大部分被用作艺术家的工作室。布吕根区位于挪威西海岸,座落在天然港口沃根东南岸上。卑尔根港由奥拉夫·吉尔国王于公元1070年修建,布吕根区是早期卑尔根港的一部分。卑尔根是挪威的第二大城市,西海岸省的首府,历史上作为国际码头(汉萨同盟时期的海外机构)。沃根(Vagen)港是卑尔根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使卑尔根成为北欧最重要港口之一,使之成为与挪威西部及其北极地带进行口岸贸易以及开展海上国际贸易的天然纽带。中世纪上半叶,卑尔根是挪威的行政首府,当首府迁至奥斯陆后,它依旧保持了作为斯堪的纳维亚岛的重要港口地位。在14世纪汉萨同盟时期,德国商人在卑尔根定居下来,并在古老的滨水区布吕根建立了贸易指挥部,布吕根成为汉萨同盟城镇四个重要的海外港口之一,并具“商行”的地位。通过享有不受挪威政府法律管辖的皇族特权,汉萨同盟商人们获得了挪威贸易的控制权。</h3><h3>1559年卑尔根正式脱离汉萨同盟,德国商人或被勒令离开或加入挪威国籍。为维护德国商人的贸易活动,成立了“日尔曼商行”。直到1784年“日尔曼商行”才被“挪威商行”取代,但它依旧以保护德国商人为宗旨。布吕根区的空间布局是由它作为港口的功能而决定的,以满足海上贸易的需要。它由多排平行的楼房组成,人字型山墙正对水面,通道把它们彼此分开。这些通道被用来充当庭院,从商船上卸下的货物先堆放在那里,然后再分配到不同的仓库中去。多年来,布吕根区因多次大火而遭到破坏。其中历史记录中最严重的几次大火分别发生在1198年、1248年、1476年和1702年。但是,它通过按照原城镇规划、保留原院落布局、利用原建筑残址为地基、使用原建筑材料和技术而获得重建。因此,现今的布吕根区坐落在考古地域深达地下八米的“城市发展史书”上,它包含了600多年港口活动的全部信息。布吕根区有62幢建筑,绝大多数木制建筑都镶加了保护板,并在面向通道的一边修有外楼梯和走廊。在街区的中心地带,修建了一些建筑,用来作为“安全”的场所以保护那些贵重商品免遭大火的破坏。虽然现今的建筑都是在1702年大火之后修建的,但布吕根区仍保持了它在中世纪时港口的特征。作为具和谐功能的古老街区的布吕根区,通过现今的布局揭示了汉萨同盟时期四分之一商人们的空间使用情况,它是不同于吕贝克和诺夫哥多德的一种北方城区。</h3> <h3>挪威卑尔根鱼市场</h3><h3>依海湾而建的鱼市任何时候都是热闹非凡,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营业到今天。鱼市设立在码头百米开外的一片空地上。从每天早上5点开始,码头上就开始摆出一排排摊子。</h3> <h3></h3><h3>挪威布吕根木头小镇</h3>布吕根港口由于长年过度使用而变得十分破旧。不过近来在一个公共<h3>基金会的参与保护下,港口已逐渐恢复生机,最后这个基金把港口的建筑全部买了下来,准备逐步修复。贝尔根被称作“木头小镇”,港口东边码头的沿岸,曲曲折折地耸立着一排木构建筑。这些房子大多是1702年大火焚毁整个码头区后重新建造的。这里大部分建筑是朴实无华的三层木房,房子的人字形屋顶十分陡峭,窗户狭长,给人十分强烈的纵深感,山墙多用木条拼成,这在各式各样的木构建筑中是十分罕见的。在大多数房子的正面,都绘有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性图案,但现在多数已经见不到了。这是由于18世纪以后,人们又在房子的正面加了保护板,把图案遮挡了起来。房子的布局并不复杂,每座建筑都是由一两座房子组成的院子,房后有石砌的地下室和贮藏室,用以防备火灾。整个布吕根的建筑造型整齐,井然有序,给人朴实素雅的感觉。布吕根保存下来的商业行会建筑几乎清一色的顶着一个三角形的“小甜饼”式屋顶,并且都被细心的涂上了红色、蓝色、黄色和绿色。这些遗迹本身则成为了精品店、餐厅和博物馆。1955年考古学者曾在此进行发掘,发现当今街区的全貌、院落的布局乃至建筑技术,自汉萨同盟时代以来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可以说是保留了原有风格。布吕根不仅是汉萨同盟海外商埠的唯一例证,也是城市发展初期阶段和北欧木建筑的典型代表。挪威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进行保护,此外还建立了一个地方基金会,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对这一遗产的保护工作。</h3> <h3>挪威哈当厄尔峡湾途中</h3><h3>哈当厄尔峡湾(Hardangerfjord)位于挪威西部中心地区的霍达兰(Hordaland)郡。哈当厄尔峡湾(Hardangerfjord)全长179公里,是挪威国内第二长的峡湾,是世界第四长的峡湾,最深处达800米。</h3><h3>哈当厄尔峡湾,四大峡湾中最为平缓,有田园般风景的峡湾。乘坐巴士或高速船可以到哈当厄尔峡湾尽头的休闲胜地——乌托内和洛夫特胡斯的乌伦斯旺地区。</h3><h3><br></h3> <h3></h3><h3>维纳恩湖</h3><h3>位于瑞典中部,水域面积5,65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米,是该国第一大湖泊,亦是全欧洲第三大湖。维纳恩湖位于西约特兰和韦姆兰省内。</h3><h3>在湖中央有一名为于勒群岛的岛屿群,是于勒国家公园的所在地。湖的东南岸有座名为Kinnekulle的山脊,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可从270米高的山上观看大湖。</h3> <h3>美丽的维纳恩湖湖边小息</h3> <h3>挪威哈当厄尔峡湾途中</h3> <h3>挪威哈当厄尔峡湾埃德小镇</h3> <h3>挪威哈当厄尔峡湾游轮,展翅高飞的海鸥</h3> <h3>挪威哈当厄尔峡湾岸边美丽的村镇、雪山、民居、草地……</h3> <h3></h3><h3>挪威松娜峡湾——乘坐火车观光</h3><h3>一路欣赏峡谷、瀑布、山地、农庄的自然美景,它也是全世界普通货车轨道坡度为陡峭的火车旅程,也是挪威著名的第一号旅游名胜。</h3><h3><br></h3><h3>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湾,长240公里,深1300多米。两岸山高谷深,谷底山坡陡峭,垂直上长,直到海拔一千五百米的峰顶。峡湾两岸的岩层很坚硬,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并夹杂着少数的石灰岩、白云岩和大理岩。峡湾内,峭壁接着峭壁,峡湾是冰河时期地壳变动留下的遗迹。海洋伸入陆地,切割高山,形成深谷海峡。</h3><h3>松娜峡湾 ,距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不远的松娜峡湾(SOGNEFJORD )全长204公里,深1300米,号称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弯,被称为峡湾之冠。它包括奥兰峡湾(AURLANDSFJORD)和奈罗峡湾(NAROYFJORD)支流峡湾。前者面临风景秀丽的富拉姆山谷和世界上最陡峭的高山铁路支线--富拉姆铁路,后者则是具有全欧洲最狭窄水道的峡湾。</h3><h3>哈当厄尔峡湾诺尔哈依姆森村庄,美丽的北欧田园风光。<br></h3> <h3></h3><h3>乘坐挪威松娜峡湾观光小火车——肖斯”瀑布</h3><h3>“肖斯”瀑布落差93米,是松恩峡湾万千瀑布中落差最大、水流量最多的瀑布。每当小火车到达这里,游客下车看到的是气势磅礴的“肖斯”瀑布,奔腾咆哮怒吼着从天而降 。</h3><h3><br></h3><h3>一路欣赏峡谷、瀑布、山地、农庄的自然美景,它也是全世界普通货车轨道坡度为陡峭的火车旅程,也是挪威著名的第一号旅游名胜。</h3><h3><br></h3> <h3></h3><h3>挪威松娜峡湾山顶米达尔车站</h3>先乘高山小火车前往米达尔车站,观赏沿途的气势恢宏的瀑布和山谷风光 。<h3> 小火车从低海拔两米地区沿着铁路向上到达海拔八百多米的高度</h3> <h3>挪威松娜峡湾山顶米达尔车站列车员合影</h3> <h3>挪威松娜峡湾沃斯湖小镇</h3><h3>它临湖而建,紧傍群山,风光绮丽。山坡上建满了白墙灰顶和红色调的民房,镶嵌在绿林之中。<br></h3><h3>好象没有人会比挪威人更擅长用颜色来装点他们的生活了,在森林,在峡湾,在小镇,挪威人就那样得意自如地用黄色、红色、蓝色、白色把一栋栋小木屋看似随意却又精心地与蓝天、森林、大海嵌在一起,挪威人就是这样生生世世住在童话世界中,让人艳慕。</h3> <h3>挪威松娜峡湾红色房子沃斯湖小镇入住的民俗木屋酒店,红房、绿草、雪山、云雾……好一派童话世界。</h3> <h3>傍晚时分的挪威松娜峡湾沃斯湖小镇,安徒生童话世界再现。</h3> <h3>挪威松娜峡湾途中山河壮丽</h3> <h3>挪威松娜峡湾游轮</h3> <h3>船行梦幻般的挪威松娜峡湾</h3> <h3>挪威松娜峡湾途中彩虹瀑布</h3> <h3>挪威松娜峡湾白云朵朵</h3> <h3>挪威奥斯陆维格兰人像雕塑公园知名雕塑——“撒尿童子”</h3><h3></h3><h3>维格兰雕塑公园(Vigelang Park)又被称为福洛格纳( Frognerpark),位于奥斯陆的西北部。公园占地近50公顷,并以挪威的雕塑大师古斯塔夫·维格兰的名字命名,园内有192座裸体雕塑,所有的雕塑中共有650个人物雕像,所有雕像都是由铜、铁或花岗岩耗费20多年精心制成。</h3><h3><br></h3> <h3>挪威奥斯陆维格兰人像雕塑公园绿植大道</h3><h3>沿中轴线,依次展示人的一生历程,生命之桥,生命之泉,生命之柱。</h3> <h3>挪威奥斯陆维格兰人像雕塑公园运动雕塑</h3><h3>公园有 192 座雕塑,总计有 650个人物雕像。这些由铜、铁和花岗石制成的雕像,是维格兰 20 多年心血的结晶。公园内虽然雕像比比皆是,但是多而不乱,错落有致。园里有一条长达850 米的中轴线,正门、石桥、喷泉、圆台阶、生死柱都位于轴线上,主要雕像、浮雕分布其间。石桥两侧各有 29 座彼此对称的铜雕。喷泉四角,各有5 幅树丛雕,四壁为浮雕,中央是托盘群雕。圆台阶</h3><h3>维格兰雕塑公园</h3><h3>维格兰雕塑公园</h3><h3>周围是匀称的 36 座花岗岩石雕,中央高耸着生死柱。全部雕像,形成几幅美丽的几何图案,匀称和谐,浑然一体。公园里所有雕像的中心思想,集中突出一个主题——人的生与死。如喷泉四壁的浮雕,从婴儿出世开始,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到死亡,反映人生的全过程。而四角的树丛雕,一角是天真活泼的儿童,一角是情思奔放的青年,一角是劳累艰苦的壮年,一角是垂暮临终的老年,组成人生的 4 幅画面。圆台阶的 36 座石雕,也是从婴儿出生开始的,游人依次环行,渐渐看到人生各个时期的形象:孩子们在捉迷藏,少年们在扭打玩耍,情人在窃窃私语,老人们熬度暮年,环绕一周,到第 36 座死亡球塔为止。石桥两边的护栏上,安放着反映日常生活的 58 座青铜雕像,塑造了许多青年男女和儿童。体格雄健的男子、绰约多姿的少女和纯真无邪的儿童组成了大组群雕。它们有的在尽情地跳舞,有的在谈情说爱,也有丈夫打骂妻子儿女的……维格兰在这组雕像群中,穿插了一个新的主题思想——父亲与孩子们在一起。相传 20 世纪初期,在西方男人们的心目中,料理家务、养儿育女和经营“后方”乃是妻子们的事。他们一方面向往成家立业,另一方面却又不甘心陷入家庭生活的网套。他们厌烦婚后的生活,企图挣脱妻子儿女们的纠缠。但现实生活像一团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将他们和家人盘绕在一起。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嚎啕大哭的小男孩雕像,只见他跺着双脚,挥动着胳膊,仿佛寻求父母之爱。圆台阶中心的生死柱,无论在艺术技巧上,或是思想内容上,都算得上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它是维格兰花费 14 年心血雕成的。石柱高达 17 米,周围上下刻满了 121 个裸体男女浮雕。柱上死者惨相目不忍睹,有夭</h3><h3>维格兰雕塑公园</h3><h3>维格兰雕塑公园(5张)</h3><h3> 折的婴儿,不幸的青年,披头散发的妇女,骨瘦如柴的老人。这根“生死柱”描绘了世人不满于人间生活而向“天堂”攀登时,相互倾轧和相互扶掖的情景。人们有的沉迷,有的警醒,有的挣扎,有的绝望,组成了一个陡峭上升的旋律,令人惊叹不止。</h3><h3>  维格朗雕刻公园简称“雕刻公园”,位于奥斯陆城内,由挪威著名雕刻家古斯塔夫·维格朗在1906~1943年间的雕刻作品组成,占地80公顷,按几何图形设置,共有192座雕像和650个浮雕。这些雕塑作品绝大部分为裸体,有石雕,也有铜雕,个个栩栩如生。桥的栏杆上装饰着58座青铜雕像。奥斯陆也被称为“雕刻之城”。</h3> <h3></h3><h3>站在后面雕塑碑制高点俯瞰挪威奥斯陆维格兰人像雕塑公园</h3>入口在公园东侧临Kirkeveien 大道,一进入口即有一条信道直通公园中心,沿坡道步行约五分钟,即可看到一座宏伟的桥梁横跨于池塘。此公园的雕刻可分成五个区域,第一个即为桥上作品,在桥上的四个角落,有花岗岩柱,其中三条,雕着男人勇斗巨蜥蜴的景象,剩下的一条则雕着女人拥抱蜥蜴的景象,而桥的栏杆上,则装饰着58座青铜雕像,由老到少,由男至女,表露着不同的内心世界,人生百态在此表露无遗,为1926年到1933年之间的作品。<h3>桥下的池塘畔为儿童游乐区,在池水之上有八个赤裸的婴孩所组成的青铜像。过桥前进,可见一座喷水池,池水中央有六个巨大的男人雕像捧着喷水池,周缘则是四个雕像,象征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分别为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h3><h3>喷水池周围的铺道,以黑白花岗岩拼成马赛克式的图样,且设计成颇有趣味的迷宫图,全长约三公里,据说是威吉兰用来象征人生的错综复杂。在喷水池后面的小山丘上有一座高塔,威吉兰称之为“幻影世界”(Monolitten) 塔高17公尺,由上而下,有121个不同姿态的男女老少雕像,是园内最美妙的雕刻作品,威吉兰花了将近二十年的岁月才完成,其意在表达人生的历程,塔顶的婴孩及骸骨,表示人生的两个极端,自此而下是人生的演变转化过程。</h3> <h3>奥斯陆维格兰人像雕塑公园灵魂——生命之柱</h3><h3>维格兰雕塑公园的第三个主题--生命之柱,是雕塑公园的华彩乐章,也是生命系列的高潮。这是维尔兰花费了20年的心血、精心设计与打磨完成的最美妙的作品。17米高的“生死柱”树立在有19级台阶的圆台之上,圆柱底座分为12个面,对应着12排、每排三组群雕,共有36座灰色花岗岩(国内有人称它为灰麻石)裸体雕塑。“生死柱”上有121个裸体男女,又称“幻影世界”,刻画出芸芸众生在面对生与死,有的惊恐、有的迷茫、有的挣扎甚至绝望·····但向往和期盼升上天堂是共同的心愿--多么壮美的一个绝世的“图腾柱”。我从多个角度拍摄它,就是为了充分的挖掘其中之奥秘,让人们有更多的遐想。36组群雕,更是细致入微的镌刻着不同人群的生活片段:有豆蔻年华的少女、有扭打在一起的男孩们、有爷爷膝下承欢、有向往未来的青少年、有甘做牛马的母亲、有忏悔者、还有三组老人的写照--回首峥嵘岁月者--相依为命的老夫妇--有难言之痛的老妇人、有母子情深、有和睦夫妻、有母女深情,而最后一组则是可恶之极的施家暴的男人·····</h3> <h3></h3><h3>挪威奥斯陆市政厅</h3>市政厅是1950年为纪念奥斯陆建城900周年而建造的,也被称作“双塔红砖”,周围有大量雕塑,表现了挪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诺贝尔奖颁奖地之一。 <h3>四、丹麦</h3><h3>丹麦王国(丹麦语:Kongeriget Danmark,旧译为“嗹(lián)国”、“嗹马”),简称丹麦,北欧五国之一,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拥有两个自治领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北部隔北海和波罗的海与瑞典和挪威相望,并与之合称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南部与德国接壤,首都兼第一大城市是哥本哈根。</h3><h3>约公元985年形成统一王国,8~11世纪进入维京时代的北欧海盗全盛时期。14世纪成为欧洲强国之一,1397年6月在女王玛格丽特一世的主导下与瑞典、挪威组成卡尔马联盟, 并成为联盟的领导者。世界上第一面国旗便是1219诞生的丹麦国旗,被称为“丹麦人的力量”。 </h3><h3>丹麦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北约创始国和欧盟成员国之一。该国拥有极其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经济高度发达,贫富差距极小,国民享受极高的生活品质。 </h3><h3> 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出炉,丹麦排名第三。</h3><h3>562.8万人(2013年),丹麦人约占95%,外国移民约占5%。 官方语言为丹麦语。86.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0.6%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格陵兰人口52940(1985年),主要是格陵兰人。法罗群岛人口4.5万(1985年),系法罗人。</h3> <h3>丹麦哥本哈根小美人鱼</h3><h3>小美人鱼铜像是一座世界闻名的铜像,她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的长堤公园(Langelinie),已经是丹麦的象征。远望这个人身鱼尾的美人鱼,她坐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上,恬静娴雅,悠闲自得;走近这座铜像,您看到的却是一个神情忧郁、冥思苦想的少女。铜像高约1.5米,基石直径约1.8米,是丹麦雕刻家爱德华·艾瑞克森(Edvard Eriksen)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铸塑的。</h3><h3>这座铜像是由新嘉士伯啤酒公司的创始人卡尔雅格布森(Carl Jacobsen)出资建造的。当初有一天,卡尔·雅格布森在皇家剧院观看首演的芭蕾舞剧《海的女儿》后,深受感动,产生了要为美人鱼制作一座铜像的设想。他感到安徒生的童话在艺术中已有芭蕾舞、音乐及油画等形式。惟独缺少一座雕像。于是卡尔·雅格布森就同雕塑家艾瑞克森商量,希望艾瑞克森用雕刻艺术来表现美人鱼。雅格布森还为此邀请艾瑞克森观看了芭蕾舞剧“海的女儿”。艾瑞克森从芭蕾舞剧中获得了灵感,并构思了铜像的形态。</h3><h3>起初,芭蕾舞剧的女主角艾伦·帕丽丝(Ellen Price)是艾瑞克森雕塑美人鱼的模特。但不久之后,艾瑞克森对帕丽丝产生了感情,帕丽丝也有了艾瑞克森的骨肉,艾瑞克森的未婚妻爱琳得知后十分生气,帕丽丝只好带着孩子嫁给了别人,爱琳却将帕丽丝与艾瑞克森的事告诉了帕丽丝的丈夫,帕丽丝因此收到了丈夫的虐待,最后因精神分裂而死。后来,艾瑞克森把他的妻子作为模特,铸成了这座美人鱼铜像。但是,艾瑞克森虽然改了模特,心中却始终有另一个模特摸不去的身影。只有帕丽丝家族的人才知道,那永驻海边的女子从神情到气质,分明是帕丽丝的化身。</h3><h3>此后,每当黄昏,波罗的海边便会出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和美人鱼,更是和他朝思暮想的帕丽丝,并肩远望着大海。</h3><h3>美人鱼铜像从1913年在长堤公园落成至今,已有近104年的历史。她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人们流传着这种说法:不看美人鱼,不算到过哥本哈根。美人鱼铜像已成为哥本哈根的标志。但美人鱼在1964年、1984年和1998年先后三次遭受被“砍头”“断臂”的磨难,其中1998年1月6日美人鱼的脑袋再次被“砍”之后不久即被找回。<br></h3><h3><br></h3><h3><br></h3> <h3>丹麦哥本哈根安徒生塑像</h3><h3>安徒生铜像高3米,座落在人潮熙攘的大街旁,安徒生穿着西装长袍,戴着礼帽,嘴角微微带着笑意,向左仰头望着天空。安徒生铜像背后就是哥本哈根市政厅,马路对面不远处则是趣伏里公园。每天都有不少路过的游客会抬起头瞻仰大师的面容,或与其拍照留念。</h3><h3>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既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h3><h3></h3><h3>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的编写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和出版。</h3> <h3>丹麦哥本哈根腓特烈堡王宫</h3><h3>阳光投射下,色彩斑斓的内彩绘玻璃窗非常震撼。</h3><h3><br></h3> <h3>丹麦哥本哈根腓特烈堡堡金色会议大厅</h3> <h3>丹麦哥本哈根腓特烈堡女王全家福油画</h3><h3><br></h3> <h3>丹麦哥本哈根腓特烈堡大厅</h3><h3><br></h3> <h3>丹麦哥本哈根腓特烈堡正立面外观</h3><h3>坐落于赫尔辛格市往南约15公里的湖畔城以西,湖中的岛上,距离哥本哈根市区约半小时车程。是一座荷兰风格的文艺复兴建筑,唯美宏大。又被称为“水晶宫”。腓特烈二世是首先将这座城堡纳入皇室行宫的国王,因而以他为名。</h3><h3>坐落于赫尔辛格市往南约15公里的湖畔城以西,湖中的岛上,距离哥本哈根市区约半小时车程。是一座荷兰风格的文艺复兴建筑,唯美宏大。又被称为“水晶宫”。腓特烈二世(Frederik II)是首先将这座城堡纳入皇室行宫的国王,因而以他为名。该宫是在原来贵族府第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其子克里斯蒂安四世即位后拆除了部分建筑,修建成文艺复兴式宫殿,形成现在的样式。从此以后,腓特烈堡称为皇室最受欢迎的行宫。据说最喜欢这座城堡的是接受君主立宪制的腓特烈七世。他喜欢从窗户伸出鱼竿,直接在湖面钓鱼。</h3><h3>腓特烈堡宫气势恢宏,共有60个厅,有“丹麦的凡尔赛宫”之称。在1720年弗雷登斯堡宫建成之前,腓特烈四世的戴冠加冕仪式等都在该宫殿举行。1859年因遭受火灾,腓特烈堡宫大部分建筑被焚毁。嘉士伯啤酒厂创始人卡尔·雅各布森(J.C. Jacobsen )为腓特烈堡宫捐赠修缮费,将70多个房间恢复原状,并提议将腓特烈堡宫辟为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重建于1878年完成。现在,不仅可以看到国王和王妃的房间、谒见大厅、骑士间、礼拜堂、舞蹈室等,还可目睹当时的装饰品和绘画、王室悠闲的生活。</h3> <h3></h3><h3>丹麦哥本哈根腓特烈堡后立面外观</h3><h3>三个主要景点介绍</h3>1、教堂<h3>这座气势宏伟的教堂在17~19世纪中,一直是国王加冕之处。自1693年起更成为骑士的教堂,高挂墙上的骑士盾牌便是见证。因为侥幸逃过大火,内部的大理石装潢华丽,以及名贵的Compenius管风琴,才得以保留下来。1995年丹麦王子Joachim的婚礼就在这里举行的。</h3><h3>2、大厅</h3><h3>位于教堂上方的大厅,原是克里斯提安四世时的舞厅,虽然经过大火烧毁后修复,至今仍令人很容易想像昔日歌舞升平、衣香鬓影的景况。目前墙上挂满了超大尺寸的的挂毯、浮雕,以及雕饰精美的天花板,令人印象深刻。</h3><h3>3、花园</h3><h3>几何型巴洛克花园,呈现完全对称的均衡之美。原是腓特烈四世时力邀名师Johan Krieger兴建而成,在大火破坏腓特烈堡之後一直呈现荒废,直到1996年哥本哈根为庆祝列名欧洲文化城之时,才大力整修完工。</h3> <h3>阿美林堡王宫</h3><h3>每天中午12点,在阿美林堡广场上聚集了许许多多人,他们大多是外国旅游者,在这里等着观看王家卫队的换岗仪式。守卫在王宫前的王家卫队士兵个个都是1.90米左右的个头。他们头戴熊皮帽,身穿古军装一一黑上衣(节日时穿红上衣)、金纽扣,蓝裤子、白条边、脚蹬大皮靴;身前交叉着白背带,身后挂着剑和匣(古时装子弹、弹药用),一个个活生生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洋铁 兵”。他们有时一动不动地持枪立正站在尖顶、八棱、红色的岗号前;有时肩扛枪、手交叉,眼看前方,脚走正步,两个卫兵面对面地或并排一起地从王宫大门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然后又180度转身往回走。每天中午12点,王家卫队的军乐队奏着乐,走在前头,后面跟着卫队士兵,从兵营整队来到王宫广场,把上午站岗的卫兵替换下来。他们的一举一动,威武雄壮,严肃认真,一处不苟,场面十分壮观、热闹。遇有重大节庆,卫兵们穿着盛装制服,加上骠骑兵团游行,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头带钢盔,盔顶上飘着长长的流苏,身上穿着黑色绣金制服,左肩披着红色绣金披肩,马蹄嗒嗒,军刀闪闪,威风凛凛,器宇轩昂,场面更加红火。王宫前,除了外国旅游者外,还常常夹杂着手持丹麦国旗的小学生,把整个王宫广场塞得水泄不通。阿美林堡王宫成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王家卫队为丹麦的旅游业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h3> <h3>丹麦哥本哈根阿美林堡王宫安徒生童话中戴熊皮帽子的王宫卫兵</h3><h3>阿美琳堡王宫位于哥本哈根市区(Copenhague)东部欧尔松海峡之滨,是丹麦王室的主要宫殿。丹麦女王伉俪每年多半时光在这里度过。</h3><h3>十八世纪中叶,王宫位于克里斯钦堡内。在规划阿美琳堡宫所在地的城区时,菲特烈五世国王决定在这里建造一个新的中 心。为此,他把这块地皮赠送给丹麦的四大贵族,要求他们必须在此各建一座外观完全相同的宫殿。该宫殿由最著名的建筑师尼古拉·伊格维(Nicolai Eigtved)设计,并要为国王塑制一座骑马铜像。经过紧张的施工,四座宫殿在1754年至1760年期间相继建成。根据设计,这四座宫殿的前面形成了一个八边形广场。1768年请法国雕塑家萨利(Saly)制作的菲特烈五世国王的骑马铜像被安放在广场中央。当时,宝隆洋行还用对华贸易赚取的金钱,为铜像修建了围栏。后来,这四座宫殿曾几易其主,但一直由贵族居住。1794年克里斯钦堡被大火焚毁,王室决定移驾阿美琳堡四宫殿。自那以后,此处一直是王室的住所。现在,每当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住在王宫时,其所在的建筑物上便会升起丹麦国旗。</h3> <h3>丹麦哥本哈根阿美林堡王宫安徒生童话中戴熊皮帽子的王宫卫兵巡逻卫队</h3> <h3>丹麦哥本哈根哈姆雷特城堡</h3><h3>卡隆堡宫意为“皇冠之宫”,始建于1574年,1585年竣工。资金来自菲特烈二世国王(1559-1588)对经过欧尔松海峡船只所征得的通行税。此堡由荷兰建筑师设计建造。宫殿用岩石砌成,褐色的铜屋顶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北欧最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宫殿。在宫外院的墙上有一块莎士比亚的纪念浮雕像,相传当年莎士比亚就是以卡隆堡宫为背景写下了那不朽的悲剧《哈姆雷特》的。故卡隆堡宫又称为哈姆雷特城堡。该城堡一直是北欧最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城堡之一,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 </h3><h3>克隆堡宫的原址是一座名为克罗的古堡(意为“隅角”),由于地处丹麦西兰岛的尖端而得名。该堡建于1420年,对防止海盗肆虐,保护海上运输起过重要作用。</h3><h3>丹麦国王菲德烈二世(1559~1588年)选中了这个高墙深壕,环境优美的古堡,决定用征服的船只过境税将它改建为王宫。从1574年到1585年,整整用了11年的时间才全部竣工。宫殿用沙岩石砌成,四周红砖墙环抱,一色的铜屋顶,雄伟壮观。当时为北欧最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宫殿。但菲德烈二世在此只享受了三年,于1588年去世。即位的克里斯钦四世也很喜爱这座古堡,经常在此居住。</h3><h3>现在,克隆堡宫已成为对公众开放的历史博物馆,主要收藏大量挂毯,其中有些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还有一些名画瓷器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用羊毛和丝线织成的奥拉夫国王肖像挂毯,此毯是“百王像”系列挂毯中的一幅,王国委员会厅中的挂毯也精美绝伦,堪称国宝。</h3><h3>另外,莎士比亚一部不朽作品——《哈姆雷特》就是以克隆堡宫为背景创作的,克隆堡宫也因而闻名遐迩。为此,人们在古堡外院的墙上塑造了一幅莎士比亚的浮雕像,以此作为纪念。</h3> <h3>远眺哈姆雷特城堡</h3> <h3>丹麦哥本哈根哈姆雷特城堡美丽的花园</h3> <h3>哈姆雷特城堡的后花园</h3> <h3>哈姆雷特城堡后花园</h3> <h3>远眺哈姆雷特城堡</h3> <h3>丹麦根本哈根街景,绿顶、红墙、蓝天……北欧风格建筑显得非常大气典雅。</h3> <h3>丹麦哥本哈根和平宫</h3><h3></h3><h3>菲登斯堡宫是十八世纪初菲特烈四世国王下令在伊斯鲁姆湖畔兴建的宫殿。</h3><h3>十八世纪初,菲特烈四世国王(Frederik IV, 1699-1730)感到,与当时在丹麦流行的明亮的意大利建筑风格相比,菲特烈堡宫显得小而陈旧。他喜欢伊斯鲁姆湖(Esrum)湖的秀丽静谧,也为了纪念丹麦和瑞典战争的结束,1720年,他下令在伊斯鲁姆湖畔兴建了菲登斯堡宫。这个名字的直译就是"和平城堡"。也有人称为"和平宫"。该宫经过数次扩建,其建筑风格迥异多姿。</h3><h3>从正门看过去,菲登斯堡宫给人的印象是雅致、开放,不象菲特烈堡宫和克隆堡宫那样象座城堡,而象一座和平的农村庄园。从宫里可以看到丹麦第一大湖,伊斯鲁姆湖的绮丽风光。王宫花园以许多大理石雕塑和菩提树大道而闻名。游人可在后宫游玩,尤其适合照相。</h3><h3>菲登斯堡宫是女王一家的夏宫。每年3月至10月,女王一家住在这里。七月份通常到国外休假。因此,七月份的下午1点至5点对游人开放夏宫的一部分。1995年11月,阿历桑德拉王妃和乔基姆王子在菲特烈堡宫的教堂举行婚礼之后,在菲登斯堡宫举行了婚礼庆典。</h3> <h3>五、冰岛</h3><h3>冰岛共和国(冰岛语:Lýðveldið Ísland),简称冰岛,是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北欧五国之一,国土面积为10.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为34万,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首都是雷克雅未克,也是冰岛的最大城市,首都附近的西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3。 </h3><h3>冰岛地处大西洋中脊上,是一个多火山、地质活动频繁的国家。内陆主要是平原地貌,境内多分布沙质地、冷却的熔岩平原和冰川。冰岛虽然位于北极圈边缘,但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适宜。 </h3><h3>根据《殖民之书》的记述,欧洲定居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74年,维京人殷格·亚纳逊一行人是冰岛最早的永久定居者,其他更早的定居者仅在冰岛过冬。其后的几个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冰岛定居,他们也带来了盖尔人奴隶。1262-1918年冰岛成为了挪威的一部分,之后属丹麦王室治下。1918年冰岛宣布独立并在1944年成立共和国。 </h3><h3>冰岛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民拥有国家提供的健康保险和高等教育等北欧福利系统。2014年冰岛位于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第13位,冰岛是北约成员国中,人口最少并且是唯一没有常备军队的国家,仅有海岸警备队承担国防任务。 </h3><h3> 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出炉,冰岛排名第四。 </h3><h3>冰岛全国总人口32.56万(2014年)。绝大多数为冰岛人,属日耳曼族。外来移民占总人口8%,主要有波兰人,立陶宛人,菲律宾人。</h3><h3>按区域划分,首都地区20.9万人,占64.2%,其中雷克雅未克市12.12万人;西南部地区2.1万人;南部地区2.4万人;西部地区1.5万人;西峡湾地区0.7万人;东北部地区2.9万人,其中冰岛第二大城市阿克雷里市1.8万人;东部地区1.2万人;西北部地区0.7万人。</h3><h3>绝大多数冰岛人属日耳曼族,但随着欧盟东扩,来自东欧的外来移民显著增加。亚裔移民占冰岛人口比重很少。</h3><h3>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本地就业机会减少,冰岛出现本地居民和长期居住冰岛的外国人移至第三国的现象。</h3> <h3>冰岛雷克雅未克大教堂</h3><h3>雷克雅未克大教堂(Hallgrimskirkja)是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市中心的一座著名教堂。该教堂是冰岛的最高建筑之一,于1940年奠基,于20世纪60年代末基本完工。</h3><h3>由于经费靠教会筹集和信徒捐助,该教堂几乎花了半个多世纪才完工。如今,由于教堂新颖的设计和管风琴结构,使得已成为了雷克雅未克市的地标性建筑。</h3><h3>雷克雅未克大教堂,位于雷克雅未克市中心的山丘上,建于1930年,是该市的地标性建筑。以冰岛著名文学家哈尔格林姆斯的名字而命名,纪念他对冰岛文学的巨大贡献。该教堂设计新颖,为管风琴结构,教堂前的西格松雕像是为纪念冰岛独立之父西格松而建。</h3><h3>该教堂于1940年开始奠基,于六十年代末基本完工。由于经费靠教会筹集和信徒捐助,该教堂几乎花了半个多世纪才完工。该教堂设计新颖,为管风琴结构,主厅高30多米,可容纳1200人。雷克雅未克大教堂还有一座非常显眼的高塔,这也是其最显著的标志。该塔是在教堂完全建成之间便修建完成的。塔高72米,游客可乘坐电梯上顶楼俯瞰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全貌,同时还能看到周围的群山。</h3><h3>在教堂前方,还有一座西格松人物雕像,这座雕像是美国于1930年为纪念冰岛建国1000周年而赠送的礼物。该雕像所刻画的人物是冰岛独立之父雷弗尔·西格松(Leifur Eiriksson)。19世纪中叶,冰岛民族独立运动就是在西格松的领导下逐渐高涨起来,并最终取得成功的。</h3><h3><br></h3><h3><br></h3> <h3>冰岛雷克雅未克大教堂</h3><h3>雷克雅未克城市布局匀称和谐,无摩天大楼,居民住房小巧玲珑,</h3><h3>大多是两层小楼,风格各异,色彩也不雷。市内街道不宽,整个老城区街道经纬分明,给人以古色古香、整齐美丽、宁静优美之感。除了怡人的新旧市区、冰岛大学等人文景观外,还有黄金瀑布、间歇泉等美景。市中心有一美丽的小湖“托宁湖”。在温和的夏季,千百只天鹅、鸭子、水鸟聚居与此。而在寒冷的冬季,湖中会排放温度适宜的热水,供水禽们过冬。附近就是国会楼、市政厅、北欧文化宫、民族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冰岛大学等具有北欧特色的建筑物。</h3><h3>雷克雅未克大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座高72米的高塔,它仿佛是雷克雅维克大教堂的标志性指标,在高楼大厦中脱颖而出,它是瞭望雷克雅未克市全面的好地方,望着茫茫的都市风景,颇有一览众“景”小的韵味,满眼美景尽在无言中。如一架巨大的管风琴般的雷克雅未克大教堂矗立繁华的市中心,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轻轻地拨动琴弦,美妙的音乐和着冰岛呼啸而过的风悠扬而去。</h3> <h3>冰岛黄金瀑布</h3><h3>黄金瀑布(Gullfoss)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以东北125公里外,宽2500米,高70米,为冰岛最大的断层峡谷瀑布, 塔河在这里形成上、下两道瀑布,下方河道变窄成激流。<br></h3><h3>冰岛黄金瀑布在哥吉尔喷泉北面十公里处,是冰岛人最喜爱的瀑布,也是欧洲著名的瀑布之一,倾泻而下的瀑布溅出的水珠弥漫在天空,在阳光照射下形成道道彩虹,仿佛整个瀑布是用金子锻造成的,景象瑰丽无比,令游客流连忘返。</h3><h3><br></h3> <h3>冰岛黄金瀑布</h3><h3>1975年农庄主人将它送给冰岛政府作为自然保留区。</h3><h3>现在这里方圆七百公里内,有鬼斧神工的国会断层、碧草如茵蓝天白云倒影的国会湖、堙雾缭绕直冲云霄的间歇喷泉区等,是冰岛风景最迷人的精华区。<br></h3><h3><br></h3><h3><br></h3> <h3>冰岛黄金瀑布</h3><h3>黄金瀑布气势宏大,景色壮观。湍急的水流顺势而下,注入峡谷,落差达50多米,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h3><h3>阳光下,在蒸腾的水雾中,布满闪着金光的点点水滴,亮艳的彩虹若隐若现,仿佛整个瀑布是用黄金造就,故而得名“黄金瀑布”之美称。</h3><h3>倾泻而下瀑布溅出的水珠弥漫在天空,在阳光照射下形成道道彩虹,仿佛整个瀑布是用金子锻造成的,景象瑰丽无比,令游客留连忘返。</h3><h3>冬天里的黄金瀑布,虽然没有满目的绿意做伴,没有耀眼的阳光映衬,没有成群的飞鸟相缀,少了一份夏日的张狂,但在茫茫白雪中,显得温存含蓄,充分流露了瀑布温情的那一面。</h3> <h3>冰岛间歇式喷泉<h3>冰岛大喷泉(Great Geyser in Iceland)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东北约70千米处,坐落在海克拉火山西北海拔不到100米的山岭谷地里。1916年起开始休眠,1935年再次活动。</h3><h3>岛大喷泉主要是间歇喷泉,有自然间歇喷泉在冰岛南方平原最西北边,位于冰岛西南部奥德恩斯的赫伊卡达伦居民点附近。这个地区是一个大喷泉区,到处冒出灼热的泉水,热气弥漫,如烟如雾。很多热景观可参观,包括喷泉、彩池、喷气孔等。</h3><h3>冰岛大喷泉(Great Geyser in Iceland)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h3><h3>蒸汽喷泉</h3><h3>蒸汽喷泉</h3><h3>东北约70千米处,坐落在海克拉火山西北海拔不到100米的山岭谷地里。大喷泉在停喷时,是一座圆形的热水塘,直径约20米,深约1.5米。热水塘高踞在一个硅华丘顶上,热水塘中央有一个喷口,直径约3米,深度20米以上。塘里充满着清澈碧绿的热泉水,表层的水温可达76~90℃。200多年来,大喷泉的喷射高度变化很大,在19世纪中期及20世纪早期,活动十分强烈,激喷时最高可达70米,持续大约10分钟,喷高最低时也有25米。1900年左右喷发次数减少,活动强度也明显减弱。1916年起开始休眠,1935年再次活动,位于大喷泉近旁的斯托罗克尔间歇喷泉与大喷泉位于同一裂隙上,泉口近圆形,直径约4米,激喷之前水位在地面以下1.5米左右,间歇期约10~15分钟,喷高可达18~20米,水柱直径3~4米。</h3><h3>冰岛大喷泉以大间歇喷泉即盖锡尔间歇喷泉最为有名,冰岛语意思为爆泉,其最高喷水高度居冰岛所有喷泉和间歇喷泉之冠,也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间歇泉之一。<br><h3><br></h3></h3></h3> <h3>冰岛议会旧址</h3><h3>其实是一处公园,位于一个又长又宽的断层旁边,这个断层正巧是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的落差有10多米,并且仍以年均2厘米的速度在继续分离。</h3><h3>古议会旧址是冰岛历史上最享负盛名的圣地,亦是国家的摇篮,也是西方国家政治发源地之一。冰岛议会建于公元93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并存在至今的国会(十八世纪末,冰岛国会迁到首都雷克雅未克)。</h3><h3>公元930年,冰岛各部族首领偕随从共百余人在此召开名为阿耳庭(Althingi)的全体居民大会,决议将全岛划分成四个行政区,并各设法庭,由此形成的古代冰岛共和国开始在“依法建国”的理念下管理国家。旧址因此享有“冰岛圣地”、“世界最古老的民主议会”之称,并被誉为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发源地之一。冰政府对该旧址十分重视,1928年将旧址确立为法定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安排到访外宾参观游览。</h3> <h3>冰岛议会旧址</h3><h3>位于辛威里尔平原上的议会旧址,离首都协克雅未克约四十公里。公元930年,辛威里尔平原上成立的露天议会,标志着冰岛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议会。直到1799年,那儿一直都是固定的开会地点。</h3><h3>10世纪时,议会在古日历的夏天第十周的星期四或者6月中旬召集,一周以后开始开会,会期两周,这一惯例一直延续到1271年。</h3><h3>起初,这是一个所有自由人均可参加的全民大会。全国最有权威的首领们,在这里开会对立法和罢免作出决议。大会是冰岛一年中最主要的社会活动,吸引了许多农民及其他家人、参加法律辩论的各党派人士、商人、手工艺人,还有说书人和施行者。他们或骑马,或乘雪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参加为期两周的会议。</h3><h3>立法会是议会中最有权力的机构,由议长和39名地区首领以及9名另外成员组成。 在法律辩论中表明态度,采用新法律,解除现行法律。古时的议会除了每年召开会议外,还有法院的作用。</h3><h3>公元965年,国家被划分成四个区。从那以后,每个区在议会里都有36名法官组成的区法院。11世纪时,成立了第五个法院,其作用相当于最高法院,处理其他法院解决不了的案子。它由48名法官组成,法官由立法院任命。</h3><h3>挪威统治冰岛以后,议会的作用变了。这一全民机构结束了,由首领统治国家的规则消失了。法律的执行权力由国王和他的官员掌握。立法会虽然仍由36个成员组成,但他们必须与国王分享立法权。议长由两名法律执行人代替。立法会继续起着法院的作用,以前的法院被废除了。审理案子成了议会的主要作用。</h3><h3>后来冰岛又被丹麦人统治。1662年以后,冰岛议会只有法院的作用。在辛威里尔举行会议的惯例一直沿续到1978年才停止。</h3><h3>古议会旧址实际是一片空旷的平地,它位于一个又长又宽的断层旁边。这个断层正是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欧亚大陆犹如被大地之神高高举起,使得两大板块的落差有十多米。</h3><h3>由于远古的火山活动,交界处的地貌都是黑褐色的岩石。它们好像被巨大的力量撕裂,形成粗细不匀、纵横交错的裂缝。那干裂的地面仿佛还在运动,裂缝随时可能会被拉大、走在上面,内心有一种莫名的不安,就怕一不小心掉下去。</h3><h3>这裂缝的确在不断扩大。在美国攻读地理学博士学位的埃米尔说,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现仍以年均2厘米的速度在分离。</h3><h3>站在欧亚板块的岩石上极目远眺,对面是一个广阔的大平原,中间镶嵌着弯弯的国会湖,那是冰岛最大的天然湖泊。在飘零的雪花与淡淡的雾霭中,国会湖时隐时现,显出几分宁静与神秘。如果是在夏天,这里的景致会更加清晰,翠绿的草地,弯弯的水泊,成群的飞鸟……。可惜我们无缘一睹它夏日的靓丽风采,只能在图片上欣赏这样的美景。</h3><h3>走下这块龟裂的岩石,穿过一条夹缝,便来到了美洲板块。会议石,古议会开会时的“主席台”,就在美洲板块紧靠板亚板块处。</h3><h3>这是一块平整的大岩石,当年的议长,就是站在这块大岩石上,面对高高的石壁,背对成千上万的听众,大声地宣读着某项法律,某项决定。声音在平原上回荡,嵩高的石壁是最古老的扩音器。古时的人们利用回声,就像现代人运用麦克风。听众可以在广阔的绿色平原上安营扎寨,舒服地听讲,因为声音很清楚。</h3><h3>站在会议石上,仿佛看见了古时的人们带着干粮和日用家当,从全国的四面八方赶来,在这里搭起临时的帐逢,用国会湖的水做饭,互相交易各自多余的物品,也交流着各种信息。这些“会议代表”们可能要在风雨中行走十几天才能到达目的地,但这是一年中的盛会,也是先例自己权力的机会,他们绝不会轻易错过。</h3><h3>就在会议石边上,走几步就有一潭静水。我们得知,它叫“沉潭”。“沉潭”,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沉弱的水潭。古时,议会还是老百姓解决纠纷的地方,具有法院的权威作用,因此人们把各自的委屈都带来了。这其中就有最原始的问题,通奸。根据古议会的法律,通奸双方都受到严惩。男方被确头,女方被绑上重物沉入水潭。看来,古时的冰岛人非常痛恨这一伤风败俗之事,打定主意要还公道于受害者。</h3><h3>离会议石不远处,还有一汪泉水,深不可测,它的名字就浪漫多了,被称为“许愿泉”。据说和中国的好多传说一样,在这个泉边许的愿都很灵验。大概这个地方沾了议会的力量之故。</h3><h3>这里曾经建立了一座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大型建筑,可惜18世纪末期被地震和火山爆发所摧毁,留下任何残迹。现在惟有奇峰异洞之胜景了。</h3><h3>古议会会址还成为冰岛人民遇有喜庆大事时取胜集庆贺之地。1930年,3月多冰岛人曾来此纪念古议会第一次聚会100周年。1944年6月,4万多冰岛人民在此宣布摆脱丹麦统治,成立冰岛共和国。</h3><h3>在古议会谷以南是辛格瓦尔德拉湖(也叫议会湖),该湖是冰岛最大的湖泊,有84平方公里,湖水清澈照人,湖面宽阔而平静。这里是鳟鱼和鲭鱼的产地。湖水通过李河和尼尔菲萨河排入大西洋。前往路线:从雷克雅未克乘车前往约1小时即可到达。</h3><h3><br></h3> <h3>冰岛蓝湖</h3><h3>蓝湖是冰岛最大的温泉。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市向东南方向驱车1小时左右,就可到达冰岛著名的地热温泉——蓝湖。有些游客慕名而来,更有甚者在冰岛转飞机的几小时的间歇中也要乘车到蓝湖来泡泡。</h3><h3>蓝湖是冰岛著名的户外浴池,是世界著名的地热温泉,位于雷克雅未克市东南方向。人们称蓝湖是个“天然美容院”。蓝湖的形成十分特别,海水经过地下高热火山熔岩层而吸收热量,水中含有许多化学与矿物结晶,这些结晶已被冰岛医学院证明对舒解精神压力,具有某种疗效,因此从蓝湖中提炼出来的各种产品也受到肯定。进入蓝湖不可莽撞,沿着沙地缓缓下去,水底起伏不平,要小心避免撞到忽然出现的熔岩。</h3><h3>蓝湖之所以著名是因为:</h3><h3>(1)它是露天的温泉。由于地热发达,即使是在雪花飘飞的季节,游客仍可以泡在暖融融的水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赐予。</h3><h3>(2)温泉泥。由于冰岛是多火山国家,而蓝湖正是位于一座死火山上,地层中有益的矿物质沉积在湖底,水性好或运气好的人,在挖到白颜色的泥时会欢呼不已,因为这种泥美颜健体。</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