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茨小镇记

老顽童

<h3>  难得的休息日,约好两位同学一同前往坊茨小镇,虽然相隔不远,却是早闻其名,但未曾一睹真容。十几公里、一路闲聊,不知不觉就到达目的地,从坊子三马路东行几百米,就看到这座小镇。</h3> <h3>  关于小镇的详细记载,让我们了解了它的形成过程,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小镇,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警示后人的一部生动教科书。</h3> <h3>  铁路西侧的这座建筑,是当时的侵华德军司令部。因保护不当,曾经遭受过一次火灾,屋顶被毁,现在是依照原貌重新建造,也保留了原有的主体风格。</h3> <h3>  铁路东侧路南是一片德军官的住宅,这里的十几座建筑,应该都是依据当时德国的风格建造的,景区虽然开放,但室内还没有开放,无缘入内一睹真容。但仅从外观来看,也有高低等级之分,有的极尽奢华,有的相对简朴。</h3> <h3>  历经百年的把手和门锁,虽锈迹斑斑,依旧完好无损。</h3> <h3>  屋顶滑落的瓦片,背面有一趟清晰的外文,对于从未学过外语的我来说,无异于天书一般,丝毫不懂记载的什么,但推测应该是生产厂家一类的吧,从清晰规范的字迹来看,也是制造的相当精美。</h3> <h3>  著名雕塑家陈萧汀先生把自己的作品捐赠给了这座小镇,不仅让人看到了一件艺术珍品,更是敲响了大家心中的警钟!(听父亲讲过,爷爷就是当时的一战劳工,曾去过法国,所以看到这尊为一战劳工创作的雕塑,心中特别感慨。)</h3> <h3>  这是德军官住宅区路北的一座建筑,因没有说明记载,不得而知它的具体用途,但根据它的规模,应是当时的办公或医疗所用。</h3> <h3>  继续前行,路边的老建筑体现了当时小镇的繁荣,仅这座年久失修的小楼,别说是小镇,就是当时的县城恐怕也不多见。</h3> <h3>  绕行到一马路,当时的坊子火车站映入眼帘。</h3> <h3>  有幸进入车站里边近观,虽是老旧的站台,锈迹斑驳的铁轨,早已废弃多年的候车室,因种种原因早已破旧不堪,但依稀能看到当年的繁荣印记。</h3> <h3>  车站外面这一趟房子,勾起我儿时的记忆,记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都是这样沿街一溜,供销社、菜组、旅馆、饭店、医务室,应有尽有,都是为出行的旅客和周边居民服务的。</h3> <h3>  人民邮电这几个字,是伟人毛泽东当时为人民邮电报题写的刊头,以后邮局也都统统用它了。</h3> <h3>  三人走马观花的浏览完小镇,早已是中午时分,路边小店,来一盘猪头肉,烫一壶老酒,悠哉乎、乐哉乎……</h3><h3> 走马观镇情未尽,期待下次再同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