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红楼之三——低下者的高贵

任世贵

<p>  有位红学家说过:刘姥姥是红楼梦里最闪光的人物之一,她的出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贫富悬殊的差距,更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底层民众穷苦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的朴实善良和令人敬服的生存勇气和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p><p> 今天,单从贫富差距和人性角度,我不妨先从刘姥姥说起…</p><p> 大家都知道,在红楼的明线上,刘姥姥在回目上很明显地出现了四次,分别是: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41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回到作品正文再从篇幅上看:第6回、40回、41回三大整回,以及39回后半回、42回前半回、113回前半回、119回后半回,都是浓墨重彩的刘姥姥的个人正传。</p><p> 可以说,在红楼中,洋洋洒洒数百万字,总总分分一百二十回,形形色色九百八十三人物,能这样被老曹重点刻画的、一个社会最底层最贫穷的人物形象,她的出场,并不是通过贾府这个王侯贵族的奢华富有来更加反衬穷人的卑微和低贱,恰恰就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来看穿繁华落幕的虚幻,并同时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善良美德和知恩图报的优秀品格,往往根植与最不起眼的、最普通最平凡的老百姓身上,当然通过巧姐的判词也从侧面倡导我们,能行善积德助人者,老天爷也必垂青眷顾。</p><p> 毫无疑问,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是广大穷人中为了生活不得不向富豪低头,而去通过哗众取宠博得一点接济生计的“慰问品”的代表者,这种为了能够活下去的“搞笑小品化”的种种“出丑耍怪”,是她用大半生真实的艰难生活体验得来的,早已经渗透到骨子里,血液中,在任何一种环境下, 她都没有被生活所压垮,为了活着,她可以完全忘记自己七十多岁的年龄,放下自己所谓的尊严,以一个民间草根和土鳖的小丑形象,能在贾府富丽堂皇的舞台中央表演她的“农民小品”,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给别人带来欢乐,自己活下去的道路才有可能延续和拓展,就这一点,确实值得现在很多人学习。</p><p> 什么是舍着老脸?就是咱们不要这副面孔,而是换成另一副卑躬屈膝,见人就跪,逢人就夸,开口就笑,像个小猫小狗一样,去豪门贵族乞食。也只有刘姥姥忍得了这样的耻辱吧?</p><p>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一家人穷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然后你的母亲带着你的孩子去求一户住在城里,八竿子打不着的富亲戚,开口借钱,那需要多大的勇气?(由此我想到了我的母亲,为了姐姐和我以及妹妹上学,所受到的种种屈辱和心酸以及无数的艰辛……)</p><p> 跪在王熙凤面前的刘姥姥,不再是训斥女婿的那个刘姥姥,她只是大老远从农村赶来,想从富亲戚这里借几个钱度日活命的乡村老妪,满面灰尘,毫无尊严,好像把自己扒光了一样站于人前,毫无遮掩之物,毫无尊严可言。</p><p> 穷了大半生的刘姥姥,贫穷迫使她不得不苟且偷生的时候,寒门的潦倒让她学会了一套为人处事的方法,那就是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在富人跟前必须变得精明,这是穷困的生活环境教给她的唯一“财富”。</p><p> 谁都能看到,刘姥姥的逢迎中包含的所有屈辱所有“下贱”(对不起,原谅我用了这个词),她不是没有底线地溜须拍马、把人捧上天,而是发自骨子里的真诚和可爱,是来自穷苦人民的朴实和善良,是她活了大半生的经验总结。放在我们今天来说,这是情商高的体现,是为了生活能够从容面对现实的高手。</p><p> 七十多岁的刘姥姥,什么没见过?什么没经过?她太知道这些富人们喜欢听什么话,就想尽办法去迎合、去配合他们: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行酒令,哪怕暂时牺牲自尊,只为能换来救命度日的一点钱财。</p><p> 当然,对于村妇刘姥姥来说,填饱肚子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为了活下去,她可以暂时放下一个老女人的尊严,去豪门忍受屈辱。为了一家人能够不忍饥挨饿地度过寒冬,刘姥姥收起了她作为年老妇人仅有的一点尊严和体面,愿意舍着自己的老脸去碰一碰,于是她带着外孙板儿进城了……</p><p> 当王熙凤把她插的满头是花当做老妖精来戏弄时,她却说“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就是老风流……”,刘姥姥肯定知道自己就是一个滑稽的小丑,在贾府的大舞台上只能卖力地配合、表演,只有把这些有钱人逗得哈哈大笑开心之后,她才有可能博得一点维持生计的施舍。我想,作者写到这儿的时候,也会同我一样,满眼都是同情而又无能为力的泪花。</p><p> 所有前面几个回合中对刘姥姥的近似于傻子般表演的直播,真正的落笔,其实都是为后来充分展示她知恩图报的高尚美德做铺垫。危难之际、没有吃喝,难以度日的阶段,贾府的20两银子和那些富人们看来根本不起眼的一些小东西,却救了她一家人的命。对于穷苦人来说,救命之恩如何报答——根本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贾府也不缺任何大鱼大肉,绫罗绸缎,更不会缺金银财宝,古董字画。而世代以农田维生勉强活命的刘姥姥一家,能够给予贾府恩人的最高的报偿,也许只有那些从地里精挑细选出来的瓜果蔬菜的尖儿等一些世界上最朴素不过的所谓农产品了(这又及其跟我家的过去相似……)。不仅如此,贾府衰落,刘姥姥全都忘记了富人们曾经对她的捉弄,但却深深地记住了贾府的恩,刘姥姥身上穷苦人骨子里的朴实和善良,从她救出巧姐的行动上,更加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正是这种真实和真诚,让远离贫苦的贾府众人,看到了刘姥姥身上难得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充满算计和肮脏的荣国府这样的贵族家庭里,是稀缺的,因而显得格外善良和宝贵。</p><p> 另外,从富人们不可足道的偶尔一次同情和施舍来说,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不顾一切搭救巧姐,这种大义的一切缘起,不过是因为前有王熙凤的“偶因济刘氏”,冥冥中才为巧姐积了被刘姥姥搭救的后德,“巧得遇恩人”并不是完全说贾府偶然的前因,但也很中国传统化的成为了必然的后果。</p><p> 今天我再次提起与人为善的美德,并不是我自己刻意要追求最后能得到什么“好果”,只是又一次的勾起了我不得不回想和铭记着的,那些曾经给予过我贫穷家庭或多或少“善举”的富人们。</p><p> 我们不妨再假设一下:如果刘姥姥不是为了一家几口人不被早早饿死在那个冬天,她还会不会去表演她的小品?</p><p> 现实与文学中的红楼又是如何的相似,今天,还有多少乡下的穷人,为了能够活下去,不得不暂时放下他们的尊严,来到了城里、来到了成了富豪的亲戚家的别墅庭院……这一次,我们能否发自内心地、用我们的足够能力,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呢?还有,如果真的还有同情还有怜悯还有实在的真心的“善举”,那么,请求城里的富人们,别让你乡下的穷亲戚,在你家的豪宅里,再去像一个小丑一样表演“小品”了,好吗?</p><p> 已经记不清好几次,看到刘姥姥的那些情节,在别人的哈哈大笑背后,我的内心却是深深地酸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