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上海》第五站——租界肇始

水丰

<h3></h3><h3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0.34rem; line-height: 1.8em; caret-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循~历史行迹 走~卅站路线 读~城间万象 植~守土之心</h3><h3></h3> <h3>  2019年2月24日,春节后,这久违的阳光终于明媚的现身,我们也迎来了《走读上海》的第五站——《租界肇始》开走。</h3><h3> 仍然是在我最喜爱的豫园地铁站集合,湛蓝的天空,繁忙的都市,热闹的人群,相互印衬,让人的心情也变得大好。</h3> <h3>豫园地铁站集合</h3> <h3>本次行进路线图,可都是上海风景最美的地段</h3> <h3>再次走过有着诸多路牌的路口</h3> <h3>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这位导览——小胖叔叔,一位拥有渊博历史知识的前三季《走读上海》参与者,现在已成为一名专业的导览。</h3> <h3>  本期开始,正式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带着我们走进这中国这一百多年的屈辱史,租界肇始,肇,也是开始的意思,今天就是要讲讲租界是怎么在上海开始的。</h3><h3> 1830年左右,英国和中国贸易往来,开始英国以纺织品,钟表为商品交易,市场销路并没有购回的茶叶,瓷器,丝绸销路好,导致中国对英国的贸易顺差。为了赚取更多利润,英国从印度购买用鸦片从澳门运到广州,将鸦片这一让国人深恶痛绝的罪恶之物在中国泛滥,林则徐“虎门硝烟”,从而导致“鸦片战争”(英国人居然称为“通商战争”)开启。在这场战争中,英国人从广州打到了南京,1842年9月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h3><h3> 说实在话,我初中的历史学的不咋地,基本靠死记硬背,随着年龄增长,发现历史沿革非常值得了解。上海每一个古老的建筑,都有它的故事。今天,站在延安东路的路边,四周不是高架桥,就是高楼大厦,谁会想到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上海城墙外的英租界。金发碧眼的英国人来中国,住在城内,被当成怪物一样被收费观看。为了不受屈辱和安全考虑,他们选了上海城墙外靠近黄埔江的一处风水宝地(延安东路到外滩这一带),为了方便随时从港口撤退,同时也可从上海县城里得到各类补给。听听这个地址选的的确有道理,这也就同时逐步造就了外滩的风貌。</h3> <h3>中英通商货物</h3> <h3>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原址在延安东路上,据说里面至今还存放着顾从礼的遗骸。从破旧的窗户遥望里面,感觉有些瘆人。</h3> <h3>认真听讲的孩子们</h3> <h3>现在延安东路的路边这一处,就是最早的租界地址</h3> <h3>  在这里介绍了永租客。1842年一个叫“巴富尔”英国人来到了上海,看到了商机,在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向贸易中心发展。他代表英国驻沪领事和上海道台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将英国租界定在延安东路附近,成为第一批永租客。从上海地主手里把城墙外荒芜的土地永久租住,再转租给其他人,这怎么听怎么像现在的炒房团,只是老外在中国人的地盘上堂而皇之的当起了永租客。这种以客为主的明目张胆的侵略也拉开序幕。</h3> <h3>上海土地章程</h3> <h3>上海道台在官吏中所处的等级</h3> <h3>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永租客的含义,卤蛋叔设计了一个情节让孩子们扮演,在一片笑声中,算是记住啦!</h3> <h3>  沿着延安东路再走了五百米,一抬头,东方明珠已在眼前。许久未见的阳光印衬下,一切是那么明亮和时尚。有些时日没有来外滩了,尤其是从延安东路方向走过外滩,有种惊艳到我的感觉,小猪更是惊呼了起来,直叫太美了!</h3> <h3>路过位于延安东路上的上海电信博物馆</h3> <h3>东方明珠就在眼前</h3> <h3>这里的英式建筑,每一个灰白色的屋顶上都有一展红旗在蓝天下随风飘舞,这种感觉挺好</h3> <h3>  这时,小胖叔叔问了一个问题:外滩之前有路吗?这个问题有意思,自然,回答被分成了正反两派。那么,到底有没有路呢?有路,是被拉纤的纤夫踩出的路,因此,外滩当时也被称为“百脚街”,很形象的一个名称。</h3> <h3>一百多年前的外滩</h3> <h3>  再来说说马路对面的这个建筑,被称为外滩2号,当时,英,法,美在上海共同投资成立了“旗昌洋行”,也是当时上海最大的洋行,从事贸易活动,这是当时他们的居住办公地。也经历了第一代,而发展成直至现在的第二代。</h3><h3>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进驻上海的第一家“kFC”据说就是建在这座楼里的,这还是头一次听说。</h3> <h3>积极回答问题的小男孩</h3> <h3>参考广州建筑修建的第一代,不适应上海的气候,也不够美观</h3> <h3>这座有着拱门的外滩2号第二代从那时直到到现在,成为了经典</h3> <h3>外滩2号讲完,接着往前走,一路的风景让我们几度驻足拍照。</h3> <h3>晴空下的外滩真美!</h3> <h3>在这里驻足,开启远处有钟楼的外滩13号的故事。</h3> <h3>  外滩13号是那时的上海海关原址,由于海关是贸易进出口的关卡,难免带来利益之争,从第一代上海海关的原址照片可以看出,当时还是清政府掌管,而第二代,就是现在的外滩13号,参照英美风格的建筑,尤其是最顶上的钟楼,也是那时的杰作。现在这里每隔一刻钟就报一次时,音乐是我们熟悉的《东方红》,楼顶上的🚩飘舞着,让这座有历史的建筑又有了情感……</h3> <h3>第一代上海海关</h3> <h3>如今的这座建筑,在这里每隔一刻钟就报一次时,音乐是我们熟悉的《东方红》,楼顶上的🚩飘舞着,楼下各国友人从这里游走,让这座有历史的建筑又充满了情感……</h3> <h3>上海市总工会就在外滩13号边上</h3> <h3>  汉口路,已经是有年头没有走这条路了,从外滩过马路时,才发现这里的人行道早已用上了高科技显示手段。跟着人流从汉口路往前走,我也像一个游客一样,浏览着这座已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城市。</h3><h3><br></h3> <h3>人行道上的地面已做了红绿灯可视化显示</h3> <h3>  跟着走了有800米,在江西中路再次停下脚步。旁边是一个红色砖瓦的建筑,不用近看,便知是一座教堂。这个教堂的名字叫:圣三一教堂。当年英国人背井离乡,来到上海,也需要有种精神寄托,于是,修建了这座教堂。而1850年后的太平天国,小刀会起义,让更多的国人从江浙逃到了上海,进入租界定居。为了更好的管理,租界设立了“道路码头委员会”,后来又入乡随俗,更名为“工部局”,将上海从延安东路到外滩,汉口路到江西中路的这片区域变成了在中国的外国管辖地,而这样的侵略一占就是一百年。</h3><h3> 如今,历史的见证还在,而沧桑变化却鲜为人知。今天,小胖叔叔和卤蛋叔带着我们一路走,一路看,让孩子们也了解了当年的这段历史。现在,这条最繁华的马路上,仍然走的是各种各样的外国人和中国人,大家的脸上都挂着笑容,上海的这里已成为中国繁荣昌盛的展示窗口。</h3> <h3>藏在茂密树木林中的圣三一教堂</h3> <h3>道路码头委员会,很直接的一个名字</h3> <h3>改为工部局之后的管辖范围,就是一个政府的职权</h3> <h3>  至此,今天的“租界肇始”走读结束了。我还沉浸在精彩的讲解中,而小猪则急着拉我返回外滩,她要在那里再看看沿途错过的美丽风景。</h3><h3><br></h3> <h3>大小朋友大合影</h3> <h3>  赶到外滩,已是5点30,外滩对岸的东方明珠华灯初上,点缀着美丽的江景,时不时有一艘游船驶过,在江面泛起波澜。小猪陶醉在美景中,不肯离去。还差8分钟就6点了,估摸着6点外滩2号这一排将出演灯光秀。于是,我们耐心等待,然而,我们仍然被惊到了,就伴随着《东方红》的音乐响起的一瞬间,站在外滩这边,看到马路对面一长排建筑上同时泛起明亮的鹅黄色灯光,把蓝黑色的夜幕也点亮了。小猪再次发出惊喜的欢呼,哇哦!这样的句号才算圆满,心满意足的离开。</h3> <h3>华灯初上的彼岸</h3> <h3>远眺,等待……</h3> 夜幕降临的外滩建筑散发着迷人的魅力<br><h3><br></h3> <h3>心满意足的微笑</h3> <h3>再看看就回家了</h3> <h3>注意到这张照片中的特警了吗?今天我们这个团队无数次和这个群体擦肩而过,有他们,上海感觉到安定。</h3> <h3>许久没有走过的南京路上,不仅有金发碧眼的洋人,还有辛苦执勤的交警,是他们,维护了上海良好的交通。</h3> <h3>  本次走读后,路上和小猪聊起所见所闻,一直以为她对历史不感兴趣,因为没见她怎么发言,但发现她也能聊的起来。于是,提议也写篇文章,小猪欣然接受。于是,有了这两篇文章,虽然仍有错别字,但还是不再一再的纠偏,已属不易,留作纪念,待她日后自己读到再品味吧!</h3> <h3>期待下一期的精彩!继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