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 随性——河南行草书法研究展创作感悟——吉韶斌 (于2015年11月)

德吉轩

<h3> 真正学书,是近几年的事。<br></h3><h3> 上学时,曾练过几年钢笔字,竟得全校标榜,并屡屡获奖。从那时起,我的心底便播下了书法的种子。九三年考入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因工于画,书法逐渐搁浅。毕业后迫于生计,于政、商两界徒奔二十余载,期间彻底与书法绝缘……。</h3><h3> 2011年同学聚会,当我得知当年一起练字的几位同学已是著名书法家时,顿生“如梦初醒徒悔恨,船到江心补漏迟”之感,我想:该是重新拿起笔的时候了。</h3> <h3> 自此,我将大半生意交予别人打理,走上了习书之路。四年多来,我通宵达旦,笔耕不缀,临池不倦,每逢赛事,亦小有斩获。于书一途,回首来时路,最慨叹不已的是择贴取法上所经受的飘摇不定和痛苦洗礼,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法书,几乎每件都是那样精美地令我激动万分,每每临习,哪个也不忍抛下,总是耐不住固守一家的寂寞。终是依了自家天性,不囿于某家面目做书艺的依托,但求百花采遍蜜自香的汲取。书契于无为,倒也精神洒落,如此举凡,诸家多有染指,尽管浅尝辄上,但渐渐的,我也似乎在众多古贤那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特别是2012年到2013年,有幸得刘文华、崔胜辉、吴行等大师的言传身教,更是受益匪浅,茅塞顿开。方知“坚守传统,取法乎上”的道理。于是,我在浸淫了苏(轼)、黄(庭坚)、米(芾)、张(瑞图)、黄(道周)、怀(素)、王(铎)等诸家之后,直追魏晋,专攻二王一脉。</h3> <p>  我尤其偏爱二王手札,特别是《大观帖》、《淳化阁》、《绛贴》、《宝晋斋》等,贴中那高古、清刚、淳静、文雅之气,美的让我窒息,让我不忍释卷。每习之,顿觉自己身在魏晋,与王对话。我会揣摩羲献当时的书写状态、用笔方法、书写材料甚至书写动作,仔细观察其笔势结构、大小穿插、牵丝连带和章法布局,临习时尽量无限的接近原贴。“习物能应,真积力久,学化于才,熟而能巧”,由于具备多年的美术功底,达到这一步并非难事。</p> <h3> 然而,毕竟书道玄微,“技”只是外衣,而从心灵发出的光芒才是耀眼和持久的。起于技,终于心,进乎道。尽管平时把临帖作为第一要务,不敢轻易创作,但创作终究是要面对的。怎样将古人的东西汲为己有,运用到创作当中去,这种感受和境界用文字来表达其实是很困难的。古人说“恍兮惚兮,其中有象”,虽欲立象以尽意,但往往言不达意。这几天,我结合自己的学书体会仔细分析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以下三点:</h3> <p> 一是取法乎上,忠于古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书之取法宜高不宜俗,宜古不宜媚,要尽量选择品味高古、含金量大的书家临习,方能得书法之真谛,亦能走的远,否则,只能落俗庸一路。临习时,要准确把握古贴的结字构造和用笔细节等,既要写的像,又要写的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每习一帖,必使笔法章法透人肝脯”,对古贴应有精准的把握,并通过勤学苦练取其形意,得其要领,不可妄自为之,也就是必须要过技法这一关;</p> <p> 二是快意抒发,自然书写。“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意思就是不做细致谨小的雕琢,不过分注重作品的形式,而要把作品的神采放在第一位,但若能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方能继承和超脱古人;“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作品要表达自己的性情,把法帖的书写规则同自己的个性情感结合起来,在自然书写过程中强调细节。“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个自然就是“道法自然”的自然。大多数传世法帖都不可能是在精心构思、反复推敲、不断调整中写出来的,而一定是随意为之,正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耳”,我甚至觉得将古人法帖称为书写比称为创作来得更贴切。</p> <p>  三是提高综合修养。“书之法,故当熟其手,而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如是而为书焉”。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技法、学养和性情的完美统一。余少时曾习武,亦好文学,又喜音律。武者健吾体魄,心生坚毅;文学强吾思维,通吾逻辑,塑吾修为;音乐使我悟得节奏之美,明了阴阳顿挫之理。三者于今皆大惠我书途,所谓“书外之功旁参得之也”。我想,书者唯坚守传统,勤学苦练,触类旁通,内外兼修,随性而发,方可成就。</p> <h3>以上系吾习书之点滴感悟。若论实际修为,吾远不及也。姑妄论之,诸师友如见此文,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至于我此次入展的作品本身能带给观者怎样的讯息,则非吾所能臆测。今撰此文,语不尽意,以羽扣钟,以求教于方家!</h3><h3> 2015年11月20日</h3><h3>———————————————————————</h3> <p>作者简介:</p><p>吉韶斌 </p><p>洛宁县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p><p>洛阳文昌书院院长</p><p>凤麓书社社长</p><p><br></p><p>籍贯:河南洛阳洛宁小界</p><p>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p><p>中国国画院特聘书法家</p><p>王铎书法院院士</p><p>中国书法家协会导师工作室成员</p><p>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p><p>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p><p>洛阳市青年星火带头人</p><p>洛宁县人大常委</p><p>洛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p><p>洛宁县十佳杰出青年</p><p>洛宁县第六批拔尖人才</p><p>洛宁县知联会理事长兼执行会长</p><p>洛宁县新联会秘书长</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书法作品曾荣获:</span></p><p>第六届世界华人华侨书画大展一等奖;</p><p>首届“农行杯”中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p><p>首届“敦煌神韵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p><p>“会师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p><p>首届“英才杯”全国书法大赛入展;</p><p>“芙蓉绽放”全国城市书法展入展;</p><p>“文化中国·森茂杯”全国优秀书法作品展入展;</p><p>第二届全国“王铎杯”书画大赛入展;</p><p>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2012年、2017年教学成果展入展;</p><p>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展入展;</p><p>“继往开来”河南省行草书法研究展入展;</p><p>河南省第一届、第二届789书法篆刻作品研究展入展;</p><p>其他各类书法展赛事获奖、入展30余次。其他艺术门类:河南省演讲大赛一等奖;洛阳市青歌赛一等奖;主创电影《兰兰的小学》、《母亲和月饼》等;作品及文章见于各类书画报刊、杂志、作品集、各大书画网站;事迹报道于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洛阳电视台、洛宁电视台及各大网络媒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