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见识马街书会的照片大约是在20多年前的《人民摄影报》。这是摄影的中老题材,对喜欢人文摄影的朋友很是诱惑。</h3><h3> 眼下有条件了(人也老了),正月十三我们一行12人赶赴河南宝丰县马街书会,亲口尝尝“梨子的滋味”。</h3> <h3> 天空泛出鱼肚白,听书人早早来到麦田,头拨来的听书人比说书人还早。</h3> <h3> 说书人背鼓携琴从河南、河北、山东……向马街汇聚。</h3> <h3>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数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在火神庙旁举行祭拜师祖和收徒拜师仪式。他们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集中展现。 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h3> 此段文字转自《搜狗百科》</h3> <h3> 礼帽、墨镜,传统说书人的符号;</h3><h3> 琴声、脸庞,几代老艺人的衷肠。</h3> <h3> 醒木、铜箔佳书开讲……</h3> <h3> 盲人、三弦儿诉说着过往的历史……</h3> <h3> 头戴抹额、手握打狗棒的说书人与身后的电动车形成鲜明对照。</h3><h3> </h3><h3><br></h3> <h3> 怯场和偷懒在这里你永远也找不到。</h3> <h3> 每个献艺的说书人手中都拿着两块方形的黑色“醒木”</h3> <h3> 说了一辈子书,人老了,坐着也要说</h3> <h3> 戴 墨镜是传统,换音箱音质虽好却没了味道。</h3> <h3> 叫不上名的乐器,演奏人不慌不忙的击打着底部。</h3> <h3> 明清时的扮相,人物表情也入木三分。</h3> <h3> 老艺人的表演声情并茂……</h3> <h3> 酒瓶不离手的老艺人吸足了人们的眼球,摄影人比听书人还多。</h3> <h3> 书场最原汁原味的还是戳杆子大喇叭</h3> <h3> 随身带着扩音器,走到哪说到哪。</h3> <h3> 您看这大皮搂,说书不是图钱咱就是喜欢这一口。</h3> <h3> 都是同道人,城里的艺人自然不会缺席马街书会。</h3> <h3> 向传承敬礼、向坚守致敬!</h3> <h3> 中青一代的说书艺人一个人在传承着马街书会</h3> <h3> 电子琴在丰富着,也在“篡改”着马街书会的精华</h3> <h3> 残疾人的自制打击乐为马街书会助兴</h3> <h3> 时尚街舞在马街书会也有一席之地。</h3> <h3> 一个人的乐队。这位艺人手拉脚蹬,胳膊拽同时演奏十几种乐器。</h3> <h3> 小小拖拉机支块砖头便是舞台。</h3> <h3> 坠胡是河南坠子的主要伴奏乐器。</h3> <h3> 这老妈妈唱得声情并茂,深情投入。</h3> <h3> 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新人胜旧人</h3> <h3> 名家宝刀不老,现场为孙女面授机宜。</h3> <h3> 腿上梆子,膝上坠胡典型的传统配置。</h3> <h3> 腿梆子配上高跟鞋,细节演绎着变化。</h3> <h3> 说的不是书,乃是历史风云。</h3> <h3> 这场面、这架势、这穿戴活脱脱一个农村小康的“明信片”</h3> <h3> 写在脸上的不是严肃是认真,老辈人就是这么“任性”</h3> <h3> 评书说到精彩处,拍案而起。</h3> <h3> 我喜欢这张照片,人物、道具、背景……</h3> <h3> 一看就是印象中的马街书会老艺人。</h3> <h3> 三代人,幸福的民间艺人家庭。</h3> <h3> 依我看没了大喇叭、小喇叭,马街书会就丢了魂。</h3> <h3> 大舞台自然是歌颂党,歌颂祖国。</h3> <h3> 充足的警力和保安人员确保田间的大舞台秩序井然。</h3> <h3> 村头墙画还在描绘着马街历史</h3> <h3> 马街,通往麦田书场的主要村庄。</h3> <h3> 我拍时还以为每个摊位要交费,回来一看照片人家是每个摊位有补助……</h3> <h3> 有感</h3><h3> 马街书会有三怪:</h3><h3> 麦田就是大舞台―“有味”</h3><h3> 你说我唱啥也听不见 ―“热闹”</h3><h3> 摄影人多于听书人― “全民摄影”</h3><h3> </h3><h3> 马街书会是全国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h3><h3> 马街书会是中原文化的一块活化石;</h3><h3> 马街书会是历史的诉说、当下的表述;</h3><h3> 马街书会是人文摄影的天堂;</h3><h3> 马街书会是摄影器材,摄影技法,摄影观念综合检验的教练场。</h3><h3> 马街书会是“新老司机”同台献技,挑战自我,检验自我的天赐良机。</h3><h3> 我来了,我拍了。交上的答卷及格吗?恳请看官定夺。</h3><h3> 这个地方超好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