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电遐想

岳爱霄

<h3> 現在己很少停电了。</h3><h3> 特别是晚上偶尔停一次,我总能体会到一种异样的感觉。咔嗒一下,灯灭了,电视停了,冰箱不响了,四周一下子都静了下来。如果是晴朗的月夜,月光就凭窗钭照了进来。点上一支蜡烛,那昏黄的光茫,使屋内平添了静谧舒适的感觉。静静的坐在那里,忽然感觉很轻松,好像是从一种时刻包围着,压迫着我们的东西中解放了出来。</h3><h3> 搖曳如豆的烛光,似乎点燃了心灵深处一种幸福的回忆和感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电的使用应该是现代文明最有力的支柱,最根本的体現,已是生活须臾不可少的了。但在停电瞬间潜意识竟然发现了一种抗拒,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抗拒,难道是现代文明还未彻底说服我们?</h3><h3> 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我问自己。是儿时的记忆吗?可能是,我们小学4年级以前,照明用得是煤油灯和蜡烛(比煤油灯奢侈),每人端一个带玻璃罩的煤油灯上晚自习,晚自习下课后,小小的鼻孔被煤油燃烧的黑烟熏黑。我们这一代的儿时及少年时,一段时光就是在这迷离昏黄的煤油灯光中读书,写作业,成长起来。儿时的回忆总是那么温暖。在昏暗的灯光中,一家人坐在一起或聊天,或默默坐着,直到有人打了哈欠,就上床睡觉。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打开房门,外边就是黑夜,伸手不見五指,真正的夜。现在城市的夜己不叫夜了。那种生活,好遙远啊,好温暖啊。</h3><h3> 仅仅是儿时的记忆吗?演化心理学认为现在人类的心理特征早从农业时代之前就开始形塑。对现代文明之前原始生话的记忆和留恋,是不是我们的基因继续在发挥着作用?上溯几千年,上溯几万年,我们的老老祖爷爷,老老祖奶奶是生活在草原上,生活在丛林中,他们逐水草而走,哪里有果实就到哪里,陪伴他们的是星星,是月光,是风声,雨声,没有彻夜不息的电灯光,没有使人烦心的机器震动噪声,他们这样生活了几十万年,他们为后代奠定的基因是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心理。</h3><h3> 近500年,人类发展才进入了快车道。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到工业社会后,有了超级城市,飞机,计算机,互联网,人类享受了更多的现代文明,但又觉得疏离、沮丧而压力重重。现代人最享受的是到一个远离城市,有山有水,有树有草的地方住一段时间,称为度假。我们的老老祖爷爷、老老祖奶奶们这样度假一样生活了几十万年。人们追求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环境的心理,证明几百年的基因改造时间还短。几百年和几十万年相比,不值一提。</h3><h3> 人类文明的脚步,时快时慢,不以人类意愿的发展着,带来了方便和富足,但也绑架了我们(没有电社会会瘫痪),使我们必须为方便富足付出了代价。即使今日,全国每年触电而亡的人数仍以万计。全世界死于车祸的每年有120多万人,恶果远大于战争。而对环境及生态的破坏,更是成了人类的梦魇。</h3><h3> 而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生长在战后的和平年代,亲历了煤油灯,自行车,电话,手机,飞机,高铁,摩天大厦,计算机,互联网等。现在又面临科技突破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生物科技,大数据云计算展示了智人向神人变化的前景,科幻般的变化已出现在眼前。突破我们想象的还有,2013年科学家己经用细胞培育出了世界第一片人造汉堡肉,当时造价为33万美元,而到2017年,造价己降至11美元。再过几年呢?社会生态是个什么状况呢?难以想象。</h3><h3> 科技力量强大的超出我们的想象,带来的后果更是无法判断。比如核武器是准备用于战争的,但现在却成了制止战争的终极力量。科技发展有时是盲目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科技如果将人类带入深渊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能力及时踩下刹车。</h3><h3> 但愿后果是乐覌的。</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