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诗家天子”被杀之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绝“出塞”曾被明人李攀龙推至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高度,明杨慎编选唐人绝句时,也把它列为第一。诗的意境雄浑开阔豁达,气势流畅,感情深沉。虽用平实的语言慨叹了守将的无能,却自有纵横今古的气魄,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确实为唐诗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长信秋词”七绝诗,也是唐七绝中的上品,清人王渔洋将它与王维的“渭城朝雨邑轻尘”、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并列为唐七绝的压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两首诗的作者乃同一人,他被称为“七绝圣手”,是有唐一代,七绝可以与诗仙太白比肩之人。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高度概括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下面几首脍炙人口的七绝亦是他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构思新颖,先是渲染送别时的萧瑟秋意和黯淡气氛。却又把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轻轻撇开,转而着重抒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全诗借景生情,寓情于景,既含蓄又韵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诗的构思如图画般优美,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般青翠欲滴;既写人却又不见人,从听觉中完成整个过程,作者深谙美学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4》。悲壮雄阔的画面,孤寂、艰苦、长期的戍边战斗,深沉的誓言、不灭的豪情壮志。读了让人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一个天真、娇憨而又多愁善感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作者的其它佳作还很多,留下的诗集有170多首诗。并以边塞风光生活为主,在诗歌史上被称为边塞诗人。《唐诗别裁集》赞其:“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也。”</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看了第一首,便谁都知道作者是王昌龄。“七绝圣手”的称谓也流传甚广,但对他被誉为“诗家天子王江宁”,恐怕是还有点陌生。之所以叫王江宁,是因为王昌龄曾在江宁当了八年的县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早年家贫,一边务农一边读书。并立志要投笔从戎,因此在青年时期,就游历大西北,希望找到从军的机会;最远处可能到了碎叶城,因《从军行七首》之六有云:“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乃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也是丝路上的一座重要城池,李白即出生在这里。它与龟兹、疏勒、于田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唐代的碎叶城是仿长安城而建的。此行为王昌龄大量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p> <p class="ql-block"> 但彼时正处于唐王朝的鼎盛时期,西域各国臣服,西北无战事。因而王昌龄的这个愿望便落空了。只能回到科考之路来。年近而立才中了进士,著名诗人常建和他同年,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再中了博学宏辞科;被安排到汜水当县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官当不大,但诗名却很大,“旗亭画壁”的故事就是说他和王之涣、高适三人的。他在诗坛的人缘特别好,除上述王之涣、高适外,李白、王维、孟浩然、李欣、岑参、常建等诗坛大咖都是他的好朋友。但他的人生之路却颇为坎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汜水当县尉当了快五年,由于性格豪爽直言,得罪了上司,被贬到岭南。《旧唐书》里讲,是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而在王昌龄自己诗句中,则有“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显然也不是什么大罪,因此在去岭南的路上,他是带着母亲同行的,而且一路上还顺道访朋问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的开元二十七年,四十一岁的王昌龄遇赦由岭表北返长安。是年秋在巴陵遇到李白,写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诗作别:“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p> <p class="ql-block"> 第二年,王昌龄到了襄阳,去访老朋友孟浩然。两位诗人相隔近十年再重聚,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禊阔谈宴、心念旧情、把酒言欢。可遗憾的是,这次见面,对孟浩然来说,却成了一道催命之符。原来,孟浩然患了背痈,王昌龄到访的时候,本已好得差不多了。看到老朋友来,异常兴奋,孟浩然终于没有忍住,觥筹间便吃了河鲜,这一吃可坏事了,背痈突然就猛烈复发出来,不几天便驾游极乐,卒年五十二。几个月后,孟浩然的知己,被后人誉为“诗佛”的王维,以吏部郎官的身份到襄阳主持县官的诠选,只能在悲伤中为老友留下挽歌一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到长安待了一年,42岁的王昌龄再次离京赴江宁丞任。岑参有诗《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云:“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王昌龄答以《留别岑参兄弟》,诗云:“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东都洛阳时,李颀、綦毋潜等追饯至白马寺惜别。王昌龄有《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鞍马上东门,裴回入孤舟。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李颀又有《送王昌龄》:“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p> <p class="ql-block"> 八年的江宁丞之任,是王昌龄人生中最顺畅的时光,那首《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名诗就写在江宁任上。而对这个官职,王昌龄自己却极不满意。他在《送韦十二兵曹》诗里是这样写的:“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军报国、征战边塞,是盛唐诗人共同的愿望和抱负,王昌龄更是从青少年始,就一心想往。因此,他盼望朝廷“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并希望自己不要在江宁任上久留,“不应百尺松,空老钟山霭”。但王昌龄的这个愿望不但没能实现,等待他的却是那更为艰难的人生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0岁,又一次因为“不矜细行,谤议沸腾”遭到贬谪,地点在龙标,官职是龙标尉。消息传出,许多朋友都为他愤慨不平。王昌龄赴谪地到达湖南时,常建写下了《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刈芦旷野中,沙土飞黄云。天晦无精光,茫茫悲远君。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曛。春雁又北飞,音书固难闻。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龙,宜为吊冤文。翻复古共然,名宦安足云。贫士任枯槁,捕鱼清江濆。有时荷锄犁,旷野自耕耘。不然春山隐,溪涧花氤氲。山鹿自有场,贤达亦顾群。二贤归去来,世上徒纷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白也在第二年暮春寄去那首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表达对王昌龄的深切关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p> <p class="ql-block"> 龙标,今湖南西部黔阳县,向为迁谪窜逐之恶地,《元和郡县志》引《荆州记》云:“溪山阻绝,非人迹所能履。”故对王昌龄而言,算是“严谴”了。“五溪”指武溪、沅溪、辰溪、熊溪、朗溪,在今湘西沅陵、辰溪县境内。而龙标更在沅水上游,赴龙标必过“五溪”,地更僻远。所以李白诗痛愁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龙标尉任上,王昌龄是一个正直廉洁、颇有政绩的地方官,诗人只是他的业余身份。《黔阳县志》有记载:他洞悉民情,“爱民如子”,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为政以宽”,因此,当地百姓赞颂他:“龙标入城而鳞起,沅潕夹流而镜清。”《湖南通志》卷九十三《名宦》二引《明统志》说他:“往返惟琴书一肩,令苍头拾败叶自爨。溪蛮慕其名,时有长跪乞诗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说王昌龄在龙标任内,当地百姓就为他修建了芙蓉楼。千多年来,芙蓉楼屡遭兵燹,又屡重建修营,而龙标也因此成为楚南胜地。龙标位于沅水、潕水的汇流处,风景秀丽,素有“龙标山水甲于五溪”之称,境内有十二景:龙标耸翠,沅潕流清,盘龙晓事,金斗斜阳,柳溪烟雨,赤宝晴霞,狮滩唤网,牛坡樵唱,虎山夜月,龙井晨光,晨舌秋涛,鸿鹤春浪。王昌龄当年贬谪流放的地方,已成为湖南西陲经济繁荣的重镇。金鳌山雄视千古,沅潕水长流不尽,芙蓉楼作为百姓纪念王昌龄的丰碑,屹立在当地。</p> <p class="ql-block"> 王昌龄在龙标任中,爆发了安史之乱,长安、洛阳两京沦陷,唐玄宗跑到四川。等到肃宗在灵武继位后,开始大赦天下。王昌龄获赦后不知是因为被授予新的官职而赴江东,还是因为要北上回家而取道江淮,反正就是一路向东而行。由于战乱,路上也不好走,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他走到了安徽亳州,在亳州,这位大诗人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亳州任剌史的是一个叫闾丘晓的家伙,他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然把同为朝廷命官的王昌龄杀害了。这事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只在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据此, 许多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王昌龄在亳州期间,触犯了闾丘晓的什么“禁忌”,或是掌握了一些对闾丘晓不利的信息,因而招来杀身之祸。毕竟当时还处在战乱之时,作为地方官的闾丘晓与叛军之间以及其他方方面面都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可为外人知的东西。由于机缘正好被王昌龄得知,而忌于王的名声太大又不好处置,故而动了杀心,最后使得王昌龄落得个魂断亳州的悲惨结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闾丘晓杀王昌龄时,绝对想不到王昌龄的人缘那么好,人气那么旺,以致于自己亦会为这事而送命。闾丘晓杀了王昌龄后不久,一身侠义之风的诗人张镐被唐肃宗任命为河南节度使,指挥包括闾丘晓在内的淮南道诸军,讨伐安史叛军。张镐命令闾丘晓驰援宋州,可闾丘晓却滞留缓进,等他赶到时,宋州早已落入叛军之手。于是,张镐下令杖毙闾丘晓。临刑前,闾苦苦哀求,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张镐历声喝道:“你当初杀王昌龄时,想过王昌龄家里亦有老幼吗?”说明张镐杀闾丘晓,固有执行军纪的原因,但更为主要的是为王昌龄的屈死找回公道。</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