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凉州词二首·其一</h3><h3>唐•王之涣 </h3><h3>黄河远上白云间,</h3><h3>一片孤城万仞山。</h3><h3>羌笛何须怨杨柳,</h3><h3>春风不度玉门关。 </h3><h3> </h3> <h3> 王之涣,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人,今山西新绛县。一生仕途不得意,为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描写西北边地风光的诗大气磅礴,音韵优美,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绝句成就很高,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h3><h3> </h3><h3> 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原是传唱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的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h3> <h3> 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h3><h3>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观察角度,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h3><h3> “一片孤城万仞山”,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这句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h3><h3>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h3><h3> </h3><h3> </h3><h3> </h3> <h3>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何须:有什么必要。怨:曲调哀怨。杨柳:指乐府《横吹曲》中的《折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表示挽留,所以古代诗词里多用杨柳抒发离情,表示离别的愁怨。</h3><h3>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h3><h3> “春风不度玉门关”。度:越过。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是汉唐时期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h3><h3> 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h3><h3> 诗人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h3> <h3> 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h3> <h3> 整首诗大致意思是:</h3><h3>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h3><h3>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h3> <h3> 美篇音频时间仅为8分钟,若听音频全部内容可到荔枝App搜索FM3486935感谢您的关注!</h3> <h3> 本篇文稿整理、美篇制作、朗读者:艳萍。</h3><h3> 笔名:书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退休赋闲。喜欢国学、诗词朗读,近体诗练笔。</h3><h3>(注:部分图片和资料摘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