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午在小区楼下中草药养护店洗头,店员姐姐告诉我:“前几天你妈来洗头在你会员卡里充了200元钱”。“卡里就没钱了”?我挺纳闷,记得续充之后还没来过几次。店员姐姐很是无奈:“你妈硬要给,我不肯收,告诉她你卡里有钱,她说要给,用自已的钱洗得安心些”。店子里的人都笑起来感叹:“这个老太太怎么这样”。正洗头的一位邻居问:“是你婆婆吧”?我一愣神,店员姐姐已替我回答:“是她亲妈”。</h3><h3> 是的,这是我亲妈,一位开朗乐观、敢想敢做,对他人永远热心,却容不得自已麻烦他人(哪怕是儿女)丁点的花甲女神。</h3><h3> 妈妈和爸爸在同一所学校的教学岗位上相识时,正值花样年华,长她5岁的爸爸已是人到中年,正遭遇婚姻失败和怀才不遇的双重打击。真的挺佩服妈妈,顶着来自于外公外婆的天大压力,在亲朋好友一边倒的反对声中毅然决然嫁给了爸爸,做了长我12岁同父异母姐姐的后妈。</h3><h3> 妈妈说,她当年看中了爸爸的文才人才和为人厚道,也知道这条路注定坎坷不好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家里常有争吵,妈妈和奶奶是恒定的对立面。奶奶是上过私塾的人,特别尊崇传统且能干有主张,妈妈也是上得厅堂、入得厨房,满脑子新思想,这样的两个人在一个屋檐下日常碰撞,鸡毛蒜皮就升级为导火索,随时都会点燃一场战争。不过吵归吵,家的温暖一直都在:妈妈骑自行车晚归,奶奶会念叨“怎么还没回来,不得摔倒吧”?而妈妈对奶奶,除了嘴上得理不饶人,也是打心眼里当亲娘对待。 </h3><h3> 在我的感情天平,一直到我青少年时期结束,其实奶奶都是重过妈妈的。因为妈妈要上班,小时候都是奶奶带的我。我5岁时弟弟出生后,更是奶奶夜夜伴我入眠,她的雕花床成了我现在都还怀念的“福窝窝”。那时总觉得妈妈偏心,只爱弟弟不爱我,真正理解妈妈、从内心消除这种偏见是在读师范之后。</h3><h3> 师范三年每个周未离家回校,妈妈的爱会随水果和她亲手做的咸菜填满我的背包;在校园某个天气突变的寒冷午后,妈妈会突然出现在我面前,随衣物送来的是他人无法感知的温暖。“吃饱穿暖、注意安全、好好照顾自已”——妈妈的爱藏在这些毫无新意的重复话语里,被我不以为然的当成了耳边风很多年。</h3><h3> 我出嫁那天,临上婚车前,妈妈风风火火塞给我一个红包,不停用手抹着泪,眼睛通红,声音沙哑:“没有压箱钱,这个拿着”。爸爸妈妈都是普通教师,家里并不富裕,新房装修时他们已经力所能及给了我一些钱,所以我早就说过结婚不用再给压箱钱了。而我不知道妈妈一直将给“压箱钱”当成我婚礼上必不可少的隆重仪式。当我接过尚有妈妈手掌余温的沉甸甸的红包,在“压箱钱”带来的仪式感里坐上婚车,看着车窗外的家和亲人们渐渐模糊,突然就读懂了往日妈妈啰嗦话语里平凡无私的爱。</h3><h3> 我婚后,妈妈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体贴丈夫、孝顺公婆,后来有了孩子,每次交谈的结束语便成了“把安安(儿子小名)带好,好生培养。”那时,妈妈和爸爸都已退休,爸爸的老伙伴经常会来家中和他打牌,妈妈就乐此不彼为他们烧茶、做饭。每每我和姐姐相邀带着孩子回娘家,看着牌桌上谈笑风声的爸爸,听着厨房里妈妈的絮叨,我都会觉得人生特别美好。 </h3><h3> 然而人生没有永不落幕的美好,那段时间的美好随着爸爸患病戛然而止。弟弟结婚时,爸爸已经病得很重了。得知爸爸的真实病情,妈妈没有哭,只是像个六神无主的孩子:“莫您爸爸真的就这么走了”。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着病中的爸爸,在爸爸连杜冷丁也不能缓减疼痛的最后日子里,妈妈也整晚整晚地不合眼,人很快就憔悴消瘦了一圈。爸爸临终那天,除了让妈妈打电话叫弟弟回家,其他和平时没什么两样,我们都不曾想,爸爸那晚真的就永远离开了我们。临走前,爸爸艰难地留给我最后一句话:“要妈妈睡,古斗(方言,强迫的意思)妈妈睡。”我把这句话当成生性内敛的爸爸说给妈妈最动听的情话。</h3><h3> 爸爸的离开给了妈妈沉重的打击,可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妈妈。几个月后立春那一天,侄女儿出生了,妈妈升级为奶奶,随弟弟去了上海。我对妈妈的担心逐渐减少,对爸爸的思念也一点点封尘,除了每次和姐姐回娘家帮着开窗通风时被空空如也的房子撩发感伤,生活一如既往。 </h3><h3> 转眼,侄女儿已满3岁,上了托班,弟弟心疼妈妈,任她随心意在上海和桃源之间来回。每年回桃源,除了陪外公外婆,妈妈就爱一个人呆在乡下老屋。妈妈回来的日子,我特别不放心她一个人住,想尽千方百计骗她来我家,我是放心了,妈妈却是极不自在。对于她们那一辈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即便对她再好,女儿家也是找不到归属感的。我知道,和爸爸一起生活过的地方才是妈妈可以安放身心的家。</h3><h3> 耳畔,店员姐姐和邻居们还在津津乐道“亲妈居然不肯用女儿的钱洗头”。我一边说是呀,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一边突然间就顿悟:善良温情、勇敢果断、从不给人添麻烦、从不向挫折低头的妈妈自立自强了一辈子,即便没有了爸爸,她一样可以好好生活。对这样的妈妈,真正的孝顺不应该是按自我意愿以“为她好”为由包办她的生活,而应该放下无用的担心,多用实际行动让她“安心”。</h3><h3> 浓郁的生姜香随水流扑鼻入脑,店员姐姐的手温柔地按上我的头,浑身特别放松。嗯,上班时间还早,可以好好睡一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