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龙务村,一称龙雾,旧名龙泓村(有碑文载明),而村名的产生多有神圣色彩。据载建村于隋,可能和“大雾三天生李密”的传说有关,但无据可考,村中所见碑刻以明清居多。其位于武安市西部丘陵山区,无水而贫瘠。村民渴望于水,皆产生了诸多和龙相关的传说及祭祀活动,以此来满足乡民对安稳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b></h1><h1><b> 漫步于这个近千年古村落的街巷,众多古迹遍布村中,村民对于此间的一房一舍、庙宇殿堂、砖石雕刻都能津津乐道,赋予其诸多词句,这虽说是乡间小语,正史无载,却也在他们之间代代相传,给这个古村落增添了内涵。</b></h1><h3><b><br></b></h3> <h1></h1><h1><b> "礼花竞放迎春至,鞭炮齐鸣万众欢。龙务元宵锣鼓阵,奉神许愿摆海眼。"而对于这个古村的乡民来说“年”是团聚,正月十五是“狂欢”,给过年又增加了些欢乐的氛围。春节的鞭炮声刚刚消退,村民们便各负其责地行动起来,全村四千余口人,从筹资、挂灯到场地的选择、道具的置办、节目的编排都井然有序的展开,劳作了一年的乡民,依照自己的审美方式,全身心的投入,把古村重新装点,只为了每年元宵节这一场自娱自乐的民俗盛会——摆海眼。</b></h1><h1><b> 摆海眼这种民俗活动起源于何时已经无据可查,而这一古老的习俗,已成为龙务村民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动,数百年来祖辈传承接替延续,是这个村子特有的,冀鲁豫地区皆无此项类似的民俗活动形式,已被列为非遗项目予以保护。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作为春节文化的延续。</b></h1> <h1><b> 龙务村的“摆海眼”每年自春节之后开始着手筹办,其传统民俗社火表演形式内容多样,尤以舞龙为重头戏,龙在民众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可以普降甘露、惠佑苍生,皆以舞龙的方式祈佑祥和吉利,岁岁平安。其独具特色有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展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b></h1><h1><b> 全体参演村民克服没基础、没教练、缺资金等困难,曲目、道具、队形等都是由群众自制自编自导自演,上有七十多岁的老人,下有四五岁的幼童竞相参与,至正月十五早上正式拉开序幕,劳作一年的乡民连续两天尽情狂欢。村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浓粉艳抹,指挥者执旗前引,两面铜</b><b>锣开道,鼓号齐鸣,舞龙队为首,各参演队伍和四乡八邻的乡亲紧随其后,齐聚村外已平整好的一较大场地,场地中央树立着两个大头向下的石碾滚,</b><b>那是活动的的中心点——海眼,两石滚相距约四五米,上各立一人,周围堆有谷草,游转的队伍先沿逆时针方向绕行,此时谷草燃起,鞭炮齐鸣,烟雾弥漫、鼓乐喧天,既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又有一种神秘感。上千人的队伍,犹如长龙,以螺旋状先绕场三周,最后中心圈缩小到海眼,依次先顺绕第一个石滚,再倒绕第二个石滚,恰如太极阴阳鱼状,这是摆海眼的关键之处,前后紧随,奔跑而过,看似慌乱,实则井然有序。然后再顺时针反向行之,此时整个队伍中,有的向里转,有的往外转,远远望去像一片涌动的人的海洋,中心像大海里的旋涡一样,也如璇动的太极图,蔚为壮观。以此种形式消除前一年的诸多烦杂之事,逢凶化吉,家安业旺。此项活动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各在村的东、西两块场地交替进行一次。</b></h1> <h1><b> 转完海眼相继返回村中广场,先前准备的社火节目轮番上阵,舞龙、舞狮、武术、舞蹈、旱船、跑驴、二鬼摔跤、武安快板异彩纷呈。锣鼓震天舞龙腾,条条巨龙翻滚跳跃,把龙舞得神采飞扬,生机勃勃。踩着那喜庆的鼓点,扭着那欢快的秧歌;背着漂亮的媳妇,抬着喜庆的花轿,现代的潮乐,劲爆的舞蹈穿插上演,把欢庆的节日氛围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b><br></h1> <h1><b>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祝愿龙务村的乡民们风调雨顺、四季平安。</b></h1> <h3><b>2019年2月20日手机拍摄于武安市龙务村。</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