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一 把 "拳 头 壶"</h3><h3><br></h3><h3> ( 小 小 说 )</h3><h3><br></h3><h3><br></h3><h3> 邹 海 夫</h3> <h3> </h3><h3> 旧城老街上有一家日用百货店,开店的是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男主人叫郑宣泰,女主人叫李荔枝。</h3><h3><br></h3><h3> 那是20多年前,刚满50岁的老郑夫妻俩双双从国企下岗,回家后他们便东拼西凑,在居住的这条老街上开了这不足10平米的日用百货店,卖些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日用百货油盐酱醋等。</h3><h3><br></h3><h3> 老郑夫妻俩为人和善,从不与人们发生争执,也不讨价还价,因此人家都愿意来他的店买东西。平时,妻子在店里卖卖货,缺什么货的时候,老郑则负责打个电话给供货商,货到了点点数。没事的时候,老郑更多的是在店门口的一把竹椅上躺着,眼睛微闭,手里拿着一只半导体小收音机,边收听戏剧,边用他那把"拳头壶"喝口茶水。</h3><h3><br></h3><h3> 老郑的这把"拳头壶"是一把黑紫砂壶,因为小巧精致,只有拳头那么大,老郑便起名叫"拳头壶"。</h3><h3><br></h3><h3> 这把"拳头壶"跟随老郑近40年了,那是老郑还在企业时他的一个徒弟从古玩市场淘来"孝敬"他这位师傅的。老郑很喜欢这把小巧玲珑像个拳头似的小壶,平时就放在车间的办公桌上,泡上茶叶握在手里直接用壶嘴喝,简单省事。没事的时候,几乎壶不离手,这个习惯直到老了,也没改变。</h3><h3><br></h3><h3> 前些年,老郑的儿女都劝他们俩关掉百货店,安享晚年。可老俩口夫唱妇随,他们认为:开店不是为了挣钱,一是为能每天与街坊邻居们打打招呼聊聊家常,二是能使生活得到充实。因为他们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们老俩口非常满足这种平常安逸的生活。</h3> <h3>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经过,偶然间看到躺在竹椅上听收音机的老郑身旁的那把"拳头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制壶名家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了那把"拳头壶"。上下左右,壶嘴壶底,仔细的打量起来。</h3><h3><br></h3><h3> 当文物商人看到壶底处"天启惠记"一篆书小印时,惊喜不已,果然是一把好壶。它源于岩中岩,本质纯正,吸水快、透气好、泡茶褒香、隔夜不馊。是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大师之作,他从13岁开始学习制壶手艺,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见大,信手捏来,随意而成,竹刀划款,颇具天趣。具说现存世很少。</h3><h3><br></h3><h3> 文物商人忽然间觉得爱不忍释,想以1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这把"拳头壶"。当听说这个数字时,老郑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老郑用这把"拳头壶"喝了近40年的茶,他并不关心这把壶是什么来历,只是觉得这把壶不能卖。</h3><h3><br></h3><h3> 壶虽没卖,但收购商走后,老郑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拳头壶"他用了近40年,在老郑心里,它就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竞有人要以10万元人民币的价钱买下它,老郑转不神来。</h3><h3><br></h3><h3> 很快,老郑家里有"宝贝"这件事被人们传的沸沸扬扬。</h3><h3><br></h3><h3> 过去,闲暇时老郑躺在竹椅上喝着茶,都是闭着眼睛把"拳头壶"放在旁边的小桌上,听着收音机,悠闲自在。自从有了这件事之后,让老郑觉得非常不舒服,特别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拳头壶"后,蜂拥而至,有人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人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还有人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处置这把"拳头壶"。</h3><h3><br></h3><h3> 还好,这件事很快就过去了。 老郑还像往常一样,与老伴早早打开店门,闲时,他照旧躺在竹椅上半闭着眼听着收音机,用"拳头壶"喝着茶水。老郑想,这种悠闲的生活是金钱买不来的,这也正是老郑所向往的。</h3><h3><br></h3><h3> 不久,当那位收购商人带着20万人民币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郑再也坐不住了。他召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当众把这把"拳头壶"重重的摔在了地上……</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 </h3><h3><br></h3><h3>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