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零二四年四月三日 作者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上美篇以来,早期的一篇,也是阅读量最大的一篇作品,阅读人遍布全国所有省市自活区,包括香港和台湾省(缺澳门),今翻阅出来,准备投稿到美友圈,供更多国人看到,原先不知道投稿这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百幅照片,小康村八个视频和一百五十一条评论,很有看点。)</span></p> <h3>农场首任场长,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郑云彪陪同苏联专家进行实地考察。</h3> <h3>王寿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党委常委、副司令员。 八一农场建场初期任该农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后升任六师师长。</h3> <h3>八一农场建场第一座巍峨的标志性建筑物——八一大礼堂。</h3> <h3>歌曲《我爱咱们的八一农场》</h3><h3> 李旭昌作词 石磊作曲</h3> <h3>李旭昌,八一农场继任政委、党委书记。</h3> <h3>最早期的农场司令部和她的警戒值勤炮楼</h3><h3>图片中似乎有一名战士,像是一女战士挑水,估计是炊事员。</h3> <p>派驻司令部北十公里处的骑兵排,廵廻侦察。</p><p>可见建场初期生产环境之临战气氛。</p> <h3>八一农场首届党代会,1954年。</h3><h3>前排中是六师师长郑云彪(红军),右一是王寿臣(三八式老八路),左一是副政委张富荣(红军),左二是场长李振海(紅军)</h3><h3>中排左三是卫生队长郭安喜(三八式老八路),后任六师副师长。</h3><h3> 注:“三八式”,意指1938年的八路军。</h3> <h3>团代会优秀团员代表,山东女兵贾淑香,姜鸿运等</h3> <p class="ql-block">卫生队干部合影 1954年</p><p class="ql-block">前排右四是队长郭安喜,他当年是首届党代会代表。</p><p class="ql-block">前排右三是本文作者、第三任卫生队长乔恩寿。</p> <h3>八一水库始建于1952年,历时七年,年年秋冬季加修,于1958年建成,蓄水1200万立方米,年进水量在6000万立方米以上,灌溉十万亩农田。</h3><h3> 图片来自 军垦二代姚建平</h3> <p class="ql-block">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地图上就标示出了八一农场的具体位置。</p> <p>农场首长接见值班连优秀射击手合影。1964年。</p><p>前排就座者有李旭昌、李福智、张光荣、王青山等人。</p> <p>邓普著小说《军队的女儿》、电影《生命的火花》主人公原型、湖南女兵、八一农场女军垦战士王孟筠。</p> <h3>八一水库北闸门总干渠及水管所驻地。</h3> <h3>八一大礼堂南侧门。</h3> <h3>汽车排旧址。</h3><h3>建场初期十多年,农场没有公交车,人们外出都要事前到汽车排找便车,一般只能站在大卡车上,幸运一点坐在驾驶室那可算“享受”了。</h3> <h3>十七连连部。军垦文物保护单位。</h3> <h3>你看那高耸的自制电视天线,已经很是现代化了。</h3> <h3>昔日的俱乐部兼食堂会议室,是连队的活动中心,如今已千孔百疮,无人理会。其实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h3> <h3>黄家梁,农场二分场所在地。当年,大跃进时代的口号是“誓把黄家梁变成江南魚米乡”。</h3> <h3>走出地窝子,住进草泥房,幸福满满,已经不错了。</h3> <h3>七连有了自己的文化站,好不简单啊。</h3> <p class="ql-block">西安电影制片厂《生命的火花》剧组人员在八一农场留影。</p><p class="ql-block"> 其实,合影中除剧组人外还有农场首长王寿臣、堵立三和政治处工作人员方正斌、王惠、吉祥、张复瑛以及尹集冰等。</p> <h3>每个营(分场)有一个机耕连(队)。</h3> <h3>十八连是个有一千多人口的大连,东戈壁,红膠土,但小麦长势良好。这个连广出人才,电影《生命的火花》外景,取之这里。</h3> <h3>蓝天白云,砖木结构房子,好像这里还有人居住。</h3> <h3>求真务实,再现光彩。这几个字清晰可见。</h3> <h3>农作物间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h3> <h3>七连的这所小学规模不算小啊!</h3> <h3>在这里留个影。你看,那面山墙上可能是块露天电影放映屏幕。</h3> <h3>正在灌浆的一块小麦条田,丰收在望。</h3> <h3>这标准化条田,其面积一般是四百亩。</h3> <h3>梧桐窝子邮局的一个服务点。</h3> <h3>二连,地理条件优越的连队。老龙河沿岸,黑壤土地,利于农作物生长。</h3> <h3>你看看这是什么农作物?</h3> <h3>故地重游,思念多少?</h3> <h3>露天电影放映屏幕。</h3> <h3>这是后来的事。</h3> <h3>扎根天山四个大字,道出了人们屯垦边陲的决心。</h3> <h3><br></h3><h3>(点开图片,放大,可以看到清楚的文字)</h3> <h3>!争取立功入党,前面还有几个字,好像是人人努力生产。那个时候能入党,成了人生的第一目标。难啊,特别是非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h3> <h3>这种建筑物大半是粮食仓库。</h3> <h3>后来有了油路。</h3> <h3>四营营部(位于东干13至14支渠之间)</h3> <h3>派驻九连的北区医疗站。</h3> <h3>这里可能多年没有人居住了。</h3> <h3>最早期的地窝子。</h3> <h3>这是什么农作物?</h3> <h3>人工除草可是个辛苦活儿,腰酸腿痛,那咱干过。</h3> <h3>这里是库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沿,或叫准噶尔盆地,后者这个叫法,叫人听起来不觉得那么吓人。</h3> <h3>这种样式的房子比较常见,卫生队的化验室就是这样。</h3> <h3>前面这个墩子,可能是个乒乓球台。</h3> <h3>能分到这样一间屋子作为新房結婚,那可要高兴一阵子。</h3> <h3>因为缺水,要绿化住区环境,可是件难事。</h3> <h3>这原来可是个热闹的住区,如今荒芜一片。</h3> <h3>这好像是场子校一幢早期很不错的房子。</h3> <h3>团卫生队老外科</h3> <h3>卫生队职工宿舍(苏式,甬道式,1953年农场第一幢砖木结构建筑物)</h3> <h3>地窝子</h3> <h3>伸手遥指的那个方向,就是古丝绸路北路经过的地方,叫唐朝路。(这里是二十连地界)</h3> <h3>这幢废弃的土屋,连门窗也被拆走了。</h3> <h3>办黑板报是文化活动的一方重要阵地,这前边还有一个乒乓球台。</h3> <h3>四营子校教室。</h3><h3>墙上有“毛主席语录:备战备荒为人民”七个大字。</h3> <h3>原来的连队俱乐部,阳光从屋顶上的破洞射进来,照亮了*****五个大字。</h3> <h3>这边厢是共产党万岁。</h3> <h3>这些照片確定是来自“新疆自然-走拍写”,军垦二代姚建平,当然还有许多。</h3> <h3>十七连职工宿舍</h3> <h3>咱也说不准这些农机具叫什么?</h3> <h3>这是条叉路,分别奔向两个不同的地方,隐隐约约可见一些住房。</h3> <h3>这是哪个连队的?</h3> <h3>废弃农机具。</h3> <h3>这里还人住,你看那里停放着一辆工具车。</h3> <h3>支渠,闸门,禁止下水。</h3> <h3>八一水库灌溉渠系,非常完整,由水库发出两条北向的干渠东干渠和西干渠,各沿灌区东和西两侧流向“北沙窝”。由干渠每间隔一千米横向引出一支渠(东干渠支渠由东向西,共14条,西干渠支渠则由西向东,共16条。)。支渠下分斗渠,再往下是农渠,毛渠(毛渠是临时人工开挖)。由此,农场每一个条田都定格在东西干x支x斗×农位置。相应地,各渠系都有伴随的排水渠,分别叫支排、斗排和农排。总排水渠则伴随着农场中心公路沿灌区中线向北流向北沙窝。</h3> <h3>蓝天白云,沙丘,梭梭树,和谐共存。</h3> <h3>老八连瓜地。这种沙壤地长出来了的哈密瓜,十分香甜,风味独特。</h3> <h3>冬季,这里漫天皆白,百里冰封。</h3> <h3>虎口夺粮,颗粒归仓。夏收三八突击队!</h3> <h3>如今的一O二团,已经国家批准建镇,称梧桐镇,此名由原地名梧桐窝子演绎而来。近年,招商引资,建工业园,经济发展迅速,但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水质污染。</h3> <h3>本美篇图片来自姚建平、朱万园、张秀燕、周新德等网友,军垦二代,和网络采集。在此致谢。</h3> <p class="ql-block">以下是2021/8/20拍摄的102团小康村(一连)现状。</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制作者乔恩寿,1952年三月进疆,在八一农场(一O二团)卫生队工作三十年,任队长二十四年。九十岁老夫在此向关注本美篇的人们致意。</p> <h3>顺便在这里查询 建中、张文军和蒋亦男等网友,如果有机会再阅此文时,请告诉我你们的情况,谢了! 本文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