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拾貝《上海第一医学院曾经的辉煌》

曾昭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2022年10月修定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目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一,上海医学院简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上医一級教授的人数超过清华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上医的十六位一级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本科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中上医出的两院院士独占鳌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群星荟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六,1981年首批博士授予学科上医占医学院校第一,所有学科全国第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七,黄家䦉,颜福庆教授的殊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八,上医之光 —- 沈克非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九,医学巨著 —- 中国的“西塞尔内科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中国外科的传世之作《黄家駟外科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一,永久的记念 —- 《杨国良皮肤病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二,一级教授们的趣闻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医的“开院元老”徐丰彦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级教授中的五位上医毕业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级教授伉俪 (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級教授伉俪(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影星陳冲的外公—— 张昌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三,楊国亮 —- 生命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寿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四,苏德隆教授的最后赠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五,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一,上海医学院简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百年前,中国仅有的几所医学院都为外国教会所办,以颜福庆为代表的一批医学家和教育家,齐心协力,在1927年成立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的前身),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及管理的医学院,它的诞生使得中国人办医学院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颜福庆被任命为首任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學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当时医学院的学制为7年,前二年由位于南京的中央大学理学院代培,学习医学有关的基础课,后五年在上海吴淞的医学院读临床医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2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更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由颜福庆担任,时任教育部部长朱家骅为其颁发任职聘书。独立后的上医学制由7年改为6年,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时任教育部部长朱家骅为颜福庆颁发任职聘书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院内迁先至云南昆明白龙潭,1940年又辗转迁至四川重庆歌乐山 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办学,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都是竹篱茅舍。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医学院迁回上海原址复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国立上海医学院 (抗日战争期间四川重庆歌乐山)(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后的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时,上海医学院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原来由美国人办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法国人办的震旦大学医学院,由海归的畄德学者组织的“中华德医学会”办的同德医学院三家合併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1959年上医成为首批十六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上海第一医学院校门(上海枫林桥)(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5年上海第一学院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至1988年,设有研究生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医学系,基础医学部、人文社会科学部,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有11个本科专业,50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29个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上海医科大学(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医拥有全国一流的七所附属医院,包括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眼耳鼻喉医院,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医院),儿科医院,肿瘤医院等及一所教学医院,这些医院无论技术水平和硬件设备,在国内都是顶尖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医先后成立了生育调节、病毒性肝炎2个研究中心以及肝癌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工业卫生研究所等17个研究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0年4月27日,上海的两所中国顶尖,世界有名的高校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正式合并(見下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合并大会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庆祝強強联合还没几天,位于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的大门上的上海医科大学六个大字被铲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复旦大学” (見下图)。位于上海徐汇区黄金地段的这么一大块地盘不让叫上医了,改称“复旦大学枫林路校区”,各家附属医院也改变了隶属的关系,由复旦大学直接领导,大门口也换招牌了,例如原来的“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换成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招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位于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的大门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一下上医的人不干了,他们知道脱离复旦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去争取保留上医人的一点点尊严,在“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校名中加上“上海”两个字,即“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就是这么一个很合理的要求,尽然也费尽了周折,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才被恩准。想想在万恶的封建社会、即使是嫁给皇帝,皇上恩赐了个新的名字,女子的父姓也不会被抹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医人心目中的上医己经不复存在了,以颜福庆为代表的一代一代上医人经过七十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矢志不渝的创业,建立起来的上医走到了历史的尽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二,上海第一医学院一级教授的人数超过清华大学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上医曾经流传着一个故事,大约是在1965年,时任高等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来上海第一医学院视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蒋南翔部長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担任高教部部长前,蒋南翔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他对清华大学的情况,包括師资阵容十分熟悉。在上医视察期间,医学院的领导向部長汇报工作时介绍了上医的師资队伍,当他听到上医有十六名一级教授时,这位清华的老校长惊讶地说: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一级教授比清华大学的都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曾经和非上医毕业的医生同事说起过这个故事,他们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其实对这个说法,我自己心里也是半信半疑,毕竟在人们的心目中,清华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以拥有强大的師资阵容而傲立于中国高校之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感谢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让我可以捜索查询我想要了解的资料和伩息,于是我上网搜索,找到了许多的介绍1956年国家评出的一级教授的资料,这些资料都証明了上医是“老二”的说法是真实无误的。下面这張叫"1956年全国各所高校一级教授的数目及名单”的表,作者应用表格总结概括了当年全国高校一级教授的排名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霍倩倩:1956年全国各所高校一级教授的人数及名单 (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清晰的看到,1956年全国评出的一级教授, 数量最多的是北京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以拥有16名一级教授而排名全国第二,而清华大学有10位一级教授,排名在全国高校第6位,复旦大学只有7位一级教授,排全国第13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所大学一级教授的数量显示了学校的師资阵容,代表着学校的实力。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一级教授的人数居然超过了除北大以外的所有的大学,傲居全国第二,显示了上医雄厚的实力,真的是让人们跌破了眼睛。无怪乎一所小小的医学院竟敢称自己为“大上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0年在某些長官意志的強权下,一级教授在全国排第13名的复旦大學居然呑併了排名第二的上医及其全部的附属医院, 把虚构的“蛇吞象”的故事变成了活生生的現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 这十六位一级教授己先后离开我们远去, 为了让后輩们永远铭记他们在医学领域所立下的丰功伟绩,2017年在庆祝上医成立九十周年之际,上医的校园里为这十六位德高望重的一级教授,每人立了一座汉白玉的半身雕像,这十六座雕像组成了一个的雕象群,远远望去,巍巍壮覌。这十六位一级教授的雕像将永远屹立在上医校园,让人们缅怀上医曾经有过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上医十六名一级教授的雕像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十六位一級教授的石雕像前,塑立着一个翻開的书夲的雕塑,支撑书本的石座上刻着“医学生誓言”五个紅色的大字,书頁上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上医校园内“医学生誓言”的雕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2500年前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誓言面世以来,庄严宣誓就成为医学生从业的一个重要仪式,它突显人的尊严和医生职业的神圣,是医学生对在未来从医道路上所行所为的表态和承诺,每个医学生都应将自己的誓言铭记于心,見诸行动。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医学生在宣誓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三,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十六位一级教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颜褔庆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医的创始人、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顏福庆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陳翠貞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儿內科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陳翠貞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郭秉寬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眼科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郭秉寬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谷镜汧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病理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谷鏡汧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黄家驷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胸部外科学家 (1958年调北京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黃家䦉教授的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胡懋廉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耳鼻喉科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胡懋廉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兆耆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內科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林兆耆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錢惪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内科学家,传染病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錢惪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榮独山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放射影像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榮独山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苏德隆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苏德隆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沈克非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外科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沈克非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王淑貞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妇产科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王淑貞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吴紹青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肺科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吴绍青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徐丰彦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生理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徐丰彦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楊国亮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皮肤病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楊国亮教授的石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张昌绍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药理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張昌紹教授的石雕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一级教授的阵容包括了医学基础 (生理學:徐丰彦;病理学:谷鏡汧;药理学:张昌绍)和临床内科学 (林兆耆、钱惪、吴绍青);外科学 (黄家驷、沈克非) ;妇产科学 (王淑珍);儿科学(陈翠珍);眼科学(郭秉寬);耳鼻喉科學 (胡懋亷);放射影像学(荣独山);皮肤病学(楊国亮)等临床各科以及公共卫生(颜福庆、苏徳隆)。他们是各自学科在中国的先驱和奠基人,国宝级的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四,本科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中上医培养出的两院院士独占鳌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个叫“医学界智库”的网站专门分析了院士本科毕业的医学院校,編写了《2020中国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两院院士数量排行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引自医学界智庫“院士校友数量大比拼,2020中国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两院院士数量排行榜”</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的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的杰出代表,也是最高荣誉的学术称号。校友特別是夲科校友中院士的数量,更为真实地反映院士的求学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大學的师资水平和培养能力。本科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的院士的數量在全國医学院校中独占鳌头,足以反映出上医在中国医学院校中的真實水平和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我查询的资料,毕业于上醫本科的院士比上表中多了一人,共有31位兩院院士,他們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朱既明</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病毒学家,1939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周廷冲</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化药理学家,1941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3.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黎鳌</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烧伤、创伤学家,1941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盛志勇</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创伤医学家 1942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医疗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5.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张金哲</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儿外科学专家,1946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6.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周维善</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机化学家,194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药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7.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曾毅</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病毒学家,195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沈自尹</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西医结合学家,195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9.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吴新智</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人类学家,195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0.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韓济生</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神经生理学奖,195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1.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洪孟民</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分子遗传学家,195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2.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湯钊猷</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肿瘤学家,1954年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姚开泰</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病理生理学家 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4.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邹冈</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神经药理学家,195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5.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顾健人</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分子肿瘤学与基因治疗学家 ,195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6.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秦伯益</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药理学家 1955年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7.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王正敏</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耳鼻喉科学家,195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毕业,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8.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戴尅戎</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骨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家,195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毛江森</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病毒学家,195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91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闻玉梅</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微生物学家,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1.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吴建屏</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神经科学家 ,195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91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2.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项坤三</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内分泌代谢学专家,195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3.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林其誰</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物化学家,1959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2003年当选中国科學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4.</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汪忠鎬</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血管外科学家,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5.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顾玊东</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手外科学家,1961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6.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桑国卫</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临床药理学家,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7.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侯惠民</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药学家,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8.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周良輔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神经外科学家,196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9.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韓啟德</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病理生理学家,196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30.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李大鵬</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药学家 ,1977 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31.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林東昕</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肿瘤遗传学及分子流行病学家,198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医本科毕业生被选为院士的最后一人是1980年毕业的林東昕院士,上医成立于1927年,至今有95年的历史,如果以文革后1977恢复高考为界(小註:上医恢复高考后首屆毕业生是1982年毕业),前50年(1927 -1977入学)培养的学生中出了31名院士,其中的六位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其余二十五位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此后的45年中入学的本科生中再沒有出過院士,这件事发人深省,有人说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上医本科许多优秀的毕业生都出国了,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恢复高考后上医的毕业生中没有出中国的院士,𨚫出了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上医本科1982届的施揚毕业后去美国读博,現在是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2012年当选美国人文及科学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五,群星荟萃</b><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1953及1954屆毕业生中出九位院士和二位大学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部中有四位院士,他们來自上医同一个班級,1947年他们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那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后上医从四川重庆迁回上海不久,百废待兴,所以這一届招收学生很少,医学系只招收了32人,经过在上医六年的学习于1953年毕业。几十年后这32位同学中出了四位中国科學院院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引自上医编写的“历屆校友名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更可喜的是1953年药学系的毕业生,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洪孟民教授,1991年被評选為中国科學院院士。因此上海第一医学院1953屆的毕业生中共出了五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紧接着在1954屆的医学系中毕业生中又出了四位院士:邹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姚开泰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湯钊猷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健人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医連续二届的毕业生中出了九位院士,这在中国的院士史上是絕无仅有的,也为上医增添了新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摘自上医编写的《院士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二屆毕业生真是群星荟萃,每一屆还出了一位上海医科大学的校長,他们是著名的生理學家張镜如教授(1953届)和著名的肿瘤学家汤钊猷院士 (1954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生理学家,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張镜如教授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腫瘤學家 上海医科大学校长湯钊猷院士(左) 接見本人时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六,1981年首批博士授予学科上医占医学院校第一,所有学科全国第五</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革命前招收的大学生、研究生,国家沒有正式授予过〈相应的学位。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其中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共151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科、专业点812个,博士研究生的导师115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所大学能夠授予博土的学科的数量代表学校的学科底蕴和实力。在这151个单位的812个专业点中,北京大学以高达45个博士点位于全国榜首,清华大学有31个专业点居全国第二,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以24个和23位学科居全国第三和第四,紧追其后的是只有三个系(医学系,卫生系,药学系)的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以21个博士学科居全国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1981年全国高校首批博士点的数量排行榜前十名 (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按照医学院校来排名,上海第一医学院排名第一,北京协和医院以15个专业博士点位于其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有13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名列第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第一医学院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是:1,人体解剖学;2,组织学与胚胎学;3,生理学 ;4,生物化学;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6,病理解剖学;7,病理生理学;8,药理学;9,内科学;10,外科学;11,眼科学;12,耳鼻咽喉科学;13,神经病学;14,皮肤病学;15,传染病学;16,放射诊断学;17,流行病学;18, 环境卫生学; 19,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20, 中西医结合基础(针麻); 21, 中西医结合临床(肾本质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笔者发现在上医这21个授以博士点的学科中沒有包括上医的妇产科,老一辈的医生都知道,中国最杰出的妇产科医生就是二位,即北有林巧稚,南有王淑贞,她俩都是一级教授,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申报,批准授予博士学位学科时王淑贞教授还担任着上医妇产科医院院长及教研室主任,不知什么原因上医妇产科这个在我心目中最有资格成为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却没有入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七,黄家驷,颜福庆教授的殊荣</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记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曾在中南海怀仁堂设过几次宴会,宴请招待科技,医学,文化等社会各界著名人士,能够拿着毛主席邀请的大红色请帖走进宴会厅的都是终生的荣耀,能夠和毛主席同坐主桌的,更是区区可数,凤毛麟角。而上海第一医学院就有颜福庆和黄家驷两位一级教授获此殊荣,他们不仅与毛主席同坐在五扇雕花屏风前的主桌,而且都坐在毛主席右边的主宾席上,全中国能获此殊荣的仅上医一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1951年11月1日毛主席和黄家驷教授在宴会上(照片引自互联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1956年1月,毛主席在北京接见并宴请全国知识分子代表。受邀者都是中国各领域的大知识份子,其中有不少人的名气比颜褔庆更大,地位比颜福庆更高,可是毛主席特地安排颜福庆的座位在自己身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毛主席和颜福庆教授在宴会上亲切交谈(照片引自互联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毛主席如此厚待颜福庆,还因為三十年前颜福庆直接帮助过毛泽东。事情的经过是這样的 :有一天,时任湖南湘雅医学院院院长的颜福庆正在办公室工作,秘书进来告诉他, 有位姓毛的青年求见“颜院长”,颜福庆答应了、并且在办公室见了这位拿着油布伞的青年。这位青年告诉颜院长,他的妻子产后患病,没钱治疗,所以特意来请求院长,希望医院开恩,给予入住湘雅医院所设的慈善免费病房。听完 后,颜福庆答应了青年的请求,亲自批准给予免费治疗。湘雅医学院免费治好了这位青年妻子的病。颜福庆做梦都没想到,三十多年后“东方紅,太阳升”,这位青年成了中国的領袖,他的名字叫毛泽东, 当年他们治疗的病人是杨开慧。毛泽东一直没有忘记 三十多年前颜福庆对他的帮助, 免费治好了楊开慧的病,对颜福庆一直心存感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八,上医之光 — 沈克非教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沈克非是中国外科的奠基人,其传奇般的职业生涯中的许多经历往往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他名垂青史的一段人生最重要的经历却鲜为人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5年联合国成立后,鉴于联合国沒有一个国际卫生机构,因此中国和巴西向联合国提交了“建立一个国际性卫生组织的宣言”,此提案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随后,开始筹备召开一个国际卫生会议成立“世界卫生组织”(WHO) ,并起草WHO的章程 —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6年6月19日至7月22在纽约召开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当时的中国政府派出沈克非博士,袁贻瑾博士(我国公共卫生学的开拓者之一,时任行政院卫生部政务次长)和施思明博士 (医学专家,WHO的创建者之一)出席会议,由沈克非担任代表团团长 (見下图)。美国卫生部部长Thomas Parran 博士担任大会主席,中国代表团团长沈克非博士和巴西的Geraldo H. de Paula Souza 博士担任副主席。会议历时近一个月, 沈克非为中国作为WHO的发起国,为WHO的成立及《组织法》的诞生,作了许多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中国代表团团长沈克非教授(左)和施思明博士在会议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6年7月22日,會議在美國紐約落下帷幕。經過將近一個月的談判、商議,人類歷史上首個面向全世界的以維護人類健康宗旨的章程《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正式通過。組織法開宗明義地宣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健康是身體、精神與社會的全部的美滿狀態,不僅是免病或殘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享受可能获得的最高健康标准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会议結束前举行了盛大的莶字仪式,时任联合国代理秘书长的Aykady Sobolev出席了仪式,美国代表团长,美国卫生部部长Thomas Parran 主持了签字仪式(見下图)。来自全世界60个国家的153名正式代表,依次在《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上签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1946年7月23日美国报纸关于《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签字仪式的新闻报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包含 十九章八十二条的《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又被称为“世卫宪章”,是条约性的法律文件,沈克非教授作为中国政府的首席代表在文件的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各文本上郑重地签下了中文及英文的名字 (沈克非的英文名:James K Shen), 袁贻瑾博士和施思明博士代表也在文件上莶名(見图),中国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成员国。各正本保存于联合国档案库,副本由联合国秘书长送交出席大会的各国政府各一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中文本右頁为莶名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中国代表团三位代表的签名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已经70多年,如今它是联合国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在领导协调全世界卫生健康事业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类似《联合国宪章》的《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上永远的留下了一位上医人沈克非的名字、這是沈克非教授的骄傲,也是上医的骄傲,沈克非为创建世界卫生组织所做的贡献將永垂青史。註:1972年5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我国正式参加该组织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九,医学巨著中国的“西塞尔内科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由林兆耆,錢惪教授发起编写,以注重实用为主旨的《实用内科学》,经过包括一级教授吳紹青,楊国亮等23位专家的奋力苦战,終於于1952年出版问世了,林兆耆教授担任主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书以后多次修订,历程极其艰辛,為秉承紧跟前沿,接轨国际的学术理念,自1993年起此书每四年修订一次,删陈更新,至今己出了第十五版 (見下图),該书的篇幅由第一版的约50万字增加到現在的700万字。從第7版开始分成上、下两册。累計发行了180多万套。其全部的作者都是來自上医,突显了上医在临床医学方面的雄厚实力。《实用内科学》是中国临床医学传承时间最长,知名度最高的,历经將近七十年畅销不衰的精品医学巨著。《实用内科学》被誉為“中国的西塞尔内科学”,它的一次次的再版代表了一代又一代上医人对前辈事业薪火相传的努力和发楊光大的决心。《实用内科学》是上医的学术名片,是先辈事业绵延不绝的象征,是上医的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实用内科学》第一版至第十五版照片引自潘孝彰著“《实用内科学》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华山医院感染科的潘孝彰教授,曾经担任《实用内科学》多版的常务副主编,我认识潘教授30年了,潘教授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2017年潘教授将这重量为13磅的上下两册的《实用内科学》从上海带到纽约,签名送给我,我真的非常感激,这礼物情深义重,我十分喜爱,非常珍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常务付主编潘孝彰教授薟字贈我的《实用內科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十, 中国外科的传世之作—《黄家驷外科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由卫生部和教育部主持編写的医学院学生所读的所谓的部定教材,主编几乎都是上医的这些国宝级的教授。其中1960年由黃家駟主編的《外科学各论》在文革后的逐步充实发展而成为一部大型外科的参考书,1985年在筹备《外科学》第四版的过程中,黄家驷教授病逝,为纪念这位中国外科学的奠基人,从第四版起将此书改名为《黄家驷外科学》,目前已經出版了第七版,分为上、中、下三冊。《黄家驷外科学》是国内外科最权威的著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黄家駟教授主编的《外科学各论》和《黄家驷外科学》(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十一,永久的纪念 — 《杨国亮皮肤病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杨国亮教授主编的《现代皮肤病学》是皮肤病领成的一部高级参考书,在杨国亮教授去世以后,为纪念这位中国皮肤病学奠基人的卓越贡献,此书再版时已改名为《杨国亮皮肤病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杨国亮皮肤病学》(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十二,上医一级教授们的趣闻轶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医的“开院元老”徐丰彦教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上海医学院的一级教授中除了创建医学院的颜福庆教授外,还有一位“开院元老”级的人物,当年有着“三个一”美誉(上医第一屆,毕业成绩第一名、一级教授)的林兆耆在上医读书时也得尊称他老師(虽然当时只是名助教),他就是著名的生理学家,一级教授徐丰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徐丰彦1923年,考入复旦大学学习理科,師从蔡翅学习生理学,1927年大学毕业时颜福庆在上海成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医的前身)聘请蔡翘到医学院担任教授,蔡教授就将高足徐丰彦帶来医学院任生理学助教。1933年,徐丰彦去英国伦敦大学学习,二年后获博士学位,1936年,他海归刭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心理研究所内迁,1939年到内迁成都的中央大学医学院任副教授后来又晋升为教授,1945年初,他又回到已迁至重庆的上海医医学院任生理学教授。抗战结束,1946年,上医迁回上海,他任生理教研室主任,并長期担任基础医学部主任。基础医学部是上医的一个重要部分,所有的基础学科的教研室从数学,物理,外语 ,化学,生物学,生化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到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等都归基础医学部管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抗战内迁阶段,徐教授参考国外的教科书编译了一本《人体生理学》的教材,这本书到1952年才正式出版发行。上世纪50年代卫生部组织统编全国的医学教材,《生理学》由徐丰彦教授主编,该书1958年先在内部发行,1960年正式公开发行,1963年出版第二版修订本,供全国医学院校采用。文化革命后徐丰彦教授主持将《人体生理学》重新修订改写,成为生理学的大型参考书,该书由徐丰彦、张镜如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出版。该书由12个大学及研究所的43位作者编写,全书共分10篇、57章,270万字,199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徐丰彦教授的亲笔签名照,學生周诗逸出国前徐教授贈送的,感謝周詩逸教授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徐丰彦教授曾就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又考入复旦大学,是復旦的“双料校友”,他毕业后就到刚创办的上医工作,从助教做到一级教授,1993年90岁高龄去世,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七年后他工作了一辈子的上医併入了他的母校复旦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级教授中的五位上海校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十六位一级教授中有五位是上医自己培养,在上医成长而成为一级教授的,他们都是上医早期的毕业生,是上医引以自豪的宝贵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五位上医毕业的一级教授(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五位校友就读上医时,基本上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名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其中林兆耆在1931年以第一届,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他的這个“双第一”永垂上医的青史,1956年林兆耆被評為一級教授时只有49岁。錢惪和楊国亮是上医第二届毕业生,他们是在1932年毕业,那时学校的名字还叫做中央大学医学院。張昌紹和苏德隆分别在1934和1935年從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級教授伉儷 (一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上医十六位一级教授中有一对伉俪,妻子是声望响誉中国儿科学界的陈翠貞教授,丈夫是中国外科的泰斗沈克非教授。他们同为上医的一级教授,他俩相知相爱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期间,因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他们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彼此事业的有力支持者,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之际,在欧洲考察的沈克非与陈翠貞立即回国,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救死扶伤工作中。1942年,沈克非随中国远征军到缅甸前线救治伤员,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沈克非率志愿军医疗队奔赴朝鲜前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沈克非和夫人陈翠貞(照片引自互聯網)</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級教授伉儷 (二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婦產科奠基人之一的王淑貞教授和他的丈夫,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倪葆春教授,也是一对一級教授伉俪。倪教授是中國整形外科的大師。他们二人都是在美國頂級的医学院—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8年,王淑贞与倪葆春结婚。王淑貞是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院长,倪教授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兼广慈医院(現在的瑞金醫院)的院長。1989年,他俩被评为上海金婚佳侣。</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王淑贞与丈夫倪葆春教授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影星陈冲的外公——张昌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影星陈冲是在一个和上医关系很密切的环境中成长的,她的家住在离上医校本部不远的平江路上医宿舍内的一幢教授住的小洋房,她的外公是上医的一级教授,中国药理学的泰斗张昌绍,他的爸爸和妈妈也都是在上医读书,毕业后畄在上医工作的医生,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张昌绍和他的夫人抱着外孙女林川和陳冲合影 (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昌绍1929年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1934年毕业后留校从事药理学工作,1937年考取公费留英,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39年获博士学位后去美国哈佛大学作博后,1941年回国到当时西迁在重庆的毌校,任上医药理学教授和药理学教研室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6年張昌绍被上医评为一级教授时只有50岁,1964年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親自薟发任命书(見下图),任命張昌紹為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兼职)。1967年冬至那天張昌绍去世,那时陈冲只有六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周恩来总理给张昌绍教授的任命书(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十三,杨国亮 —— 生命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寿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国亮教授是上医十六位一级教授中的寿星。他生于十九世纪最后的一年即1899年,他度过了完整的二十世纪,在二十一世纪的第六年即2005年去世,享年106岁,成为罕见的一生跨越三世纪的老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楊国良教授照片引自潘孝彰著“《实用内科学》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楊国亮教授简直就是上医历史的活化石,他经历和見证了整个上医历史的变迁。1927年他進入医学院时学校名字叫做“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大学二年級学校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32年毕业時学校从中央大学独立出来,改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他留校任教,历經抗日战争时学校的西迁和抗战胜利后学校从重庆市迁回上海复校。1952年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医学院升格为“上海医科大学”,到了2000年上医併入复旦大学,叫“复旦大学医学院”,一年后又在医学院前面加入“上海”二字,这就是现在的名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十四,苏教授的最后贈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德隆是我国预防医学的首位一级教授,中国流行病学的奠基人。文化革命后苏德隆教授复出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付院長和卫生系主任。1985年4月l日苏徳隆教授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0级卫生系的毕业生亲笔写下了赠言:“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苏教授字跡端庄秀丽、一笔一划都傾注着对即将投身公共健康和卫生事业年青一代的殷切期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苏教授的親笔贈言(照片引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天后即1985年4月3日下午,苏教授准备去參加一个科研会议,在他居住的安亭路的公寓门口候车时,突遭意外车祸,与世长辞,真沒想到他传奇般輝煌的人生,竟会以这样的方式画上了句号。苏德隆教授倾其一生貢獻給中国的流行病和公共卫生事业,二天前他写下的 “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成了他人生最好的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十五,后記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9年秋天,本人在回国探亲、访友期间,应复旦大学放射研究所华国强博士的邀请,访问该所,有机会重返母校上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校园內16位一级教授的雕像群前面,長久的站立,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从東数到西,又从西数到東,祘出我在上医读书期間,曾经見到仰視过這十六位一級教授中的十二位,他們是顏福庆、徐丰彦、谷鏡汧、张昌绍、林兆耆、吴绍青、沈克非、郭秉寬、胡懋亷、荣独山、楊国亮和苏徳隆教授。其中在1966年初我在卫生系八号楼的大教室旁听过苏徳隆教授给卫生系五年级同学讲课,在讲课中他讲了当年颜福庆给湖南军阀谭元闿治疗大叶性肺炎的故事。1967年农历冬至那天,是我们十几个同学御下七号楼的大门的木门板,将張昌紹教授平躺在门板上,抬到中山医院急诊室抢救。1969年我參加胡懋廉教授的給出路学习班,每天和胡教授在一起,前后有一个多月。1970年初在上海郊区七宝下乡勞動期間,我因为患了重感冒到公社卫生院去看病,没想到在这里見到当时被下派到七宝卫生院工作的国宝级的内科大師一級教授林兆耆,而且他老人家亲自坐诊为我看感冒。1984我曾和我的研究生导師,肿瘤医院外科的李月云教授一起,参加“黄家驷外科学”中“肿瘤学”一章的编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黄家驷外科学》第四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我站在曾经接觸过的几位教授的石雕像旁攝影畄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在三位教授的石雕像旁畄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号楼和上医一起度过了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一代代上医人的成长,我为母校的過去而骄傲,也展望上医会有更加美好的末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本人在一号搂前的畄影 (左图攝于1969年,右图摄于2019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上医的校园高楼大廈林立,和我当年的记忆己是面目全非了,漫步在上医的校园,当一座宮殿式的建築映入我的眼簾时,我心情好激动,這是上医的标志 “一号樓”, 还是我记忆中的那樣:金黄色琉璃瓦,红色清水的砖墙,砌有汉白玉栏杆的顶层平台,这才是让我魂牽夢绕中的上医,半个世纪前我在上医求学時的情景又在腦海里慢慢地湧現出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者简介: 曾昭时</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摄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197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4年入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1970年毕业被分配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工作。1979年考取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肿瘤外科先驱李月云教授,攻读硕士。毕业后1984年被分配到南京鼓楼医院普外科。1990年,应邀到美国纽约的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 外科自费留学,从博士后的Research Fellow 做起,从事大肠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及临床转化医学研究,2000年升任主治生化師 (Assistant Attending Biochemist),2015年退休。在生物医学杂志,包括顶级杂志Cell、Nature,Nature Genetics 等发表论文近百篇。</span></p><p class="ql-block"><br></p>